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归类及解决办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心理问题归类
1. 父母经常吵架,并亲眼目睹家暴
2. 一直认为父母是完美的,却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
3. 父母离异
4. 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不和或意见总不一致
5. 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6. 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7. 生活在重组家庭里
8. 半夜醒来爸爸妈妈不见了
9. 得不到父母的照顾
10. 父母不孝敬老人
11. 家中频繁更换保姆或直接照顾孩子的人
12. 父母或较亲近的人患了较重的病
13. 父母或较亲近的人突发意外
14. 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
15. 没有心理准备的亲子分离
16. 父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观消极情绪
17. 频繁搬家
18. 没有与宝贝沟通就转园
19. 受父母打骂或体罚
20. 被大人强迫吃东西或喝水
21. 家人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人说孩子“不聪明”等话
22. 被大人戏弄
23. 被大人用各种理由欺骗
24. 做错事被大人辱骂
25. 提出的问题让大人感到烦躁或者讥笑
26. 给孩子设立过多的禁区
27. 哭的时候被强行禁止
28. 被父母当作出气筒
29. 经常被大人恐吓
30. 被当众严厉的批评
31. 自己的兴趣总是被大人压制
32. 父母总拿孩子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
33. 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和他人议论宝贝
34. 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
35. 经常感受大人恶劣的体态语言,如:没有好脸色等
36. 被父母强迫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37. 父母过高估计了孩子的能力,总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38. 父母给买的东西都不是孩子喜欢的
39. 被父母强迫按照他们的意愿装扮
40. 从小被错位养育
41. 有过独立呆在黑暗地方的经历
42. 听过可怕的故事
43. 看到暴力、血腥、恐怖的镜头
44. 受到同龄或大孩子的欺负
45. 听到过怪声
46. 做噩梦
47. 有过长时间在陌生地方独处的经历
48. 看牙医或打针
49. 被惊吓过
50. 遭受过性侵犯
51. 犯错误被当场抓住
52. 走丢过
53. 当众出丑
54. 把父母珍爱或别人的东西摔碎了
55. 心爱的玩具找不到了
56. 挨饿
57. 生过一场大病,有痛苦的治疗经历
58. 被人殴打过
59. 遇到过坏人劫持
60. 受到大孩子的威胁或恐吓
61. 被拐卖过
62. 总是睡不够觉
63. 遭遇精神病人
64. 被某类公务人员(如警察)吓唬过
65. 在浴盆或泳池呛水
66. 异物卡住喉咙或进入耳朵
67. 受到动物的攻击
68. 被放在高处
69. 被烫伤过
70. 触电
71. 穿很紧的衣物或鞋子
72. 受过很严重的伤
73. 因贪食某种食物而生病
74. 被人冤枉或遭到不公平的待遇
75. 觉得自己不漂亮、不可爱
76. 被人嘲笑“长的胖”等
77. 被别人说“这么笨”等
78. 自我感觉好,但总不被别人承认
79. 得不到老师的宠爱,什么“好事”都轮不到
80. 和小朋友在一起总是不如别人
81. 家庭经济拮据,经常被小朋友嘲笑穿戴
82. 小朋友嘲笑自己的父母
83. 向别人求助时遭到拒绝
84. 因某种生理缺陷而被人侮辱、嘲笑
85. 小朋友总是不和自己玩
86. 和小朋友一起玩总受到排挤
87. 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总是没有
88. 家人或老师偏心
89. 和最好的“朋友”决裂
90. 家人或老师辜负了自己的信任
91. 在一次重要比赛中输了
92. 幼儿园里有一个总跟自己“过不去”的老师
93. 尿床被别人知道了
94. 有亲人突然离世
95. 看到别人家里有亲人离世
96. 家中有人犯罪
97. 目睹交通事故等
98. 家里的宠物意外丢失或死亡
99. 动画片里的宝贝喜爱的人物死了
100. 目睹宰杀动物
别以为孩子太小,不经世事,父母一个难看的脸色,一个粗暴的动作,一次强迫性的行为,都可能给他们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这些创伤或许隐藏的恰到好处,以致我们无从看出,但它们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像放电影一样成为孩子成人后生活中的梦魇,并从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你的孩子感觉压抑吗?那么请检点自己的行为!
破解孩子攻击性行为小对策
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

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有一支,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

”莎莎不肯给他,佳佳气得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还用脚去踢莎莎。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

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

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攻击行为的原因
遗传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

如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

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情绪一旦“转稼”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又如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

”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

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
的欲望会有所增强。

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攻击行为的对策
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2.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别人。

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3.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愤怒。

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

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5.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

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6.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

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

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

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

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教育:杰出父母只做三件事
7.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

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进行纠正。

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独生子女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培养文化兴趣,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

引导孩子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乃至逐渐转移攻击性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