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引领下的残健融合创业生态圈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发〔2016〕47号)提出,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和创业支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创业,帮助更多残疾人加入大众创业和创新的潮流。通过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1]。截至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已成功举办四届,大赛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大赛也是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对接社会投资的重要平台。
本研究立足在“双创”大赛背景下,在分析残疾大学生的创业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协同机制,探索残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搭建残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复合模式。
1残疾大学生创业形势及意义
习总书记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国办发〔2014〕1号)中明确指出,有必要全面推进全纳教育,让每个残疾儿童都能获得适当的教育。该计划提出了三大主要任务:提高普及水平,加强条件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计划也提出了相应的支持措施:一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普通学校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接收具有一定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二是加大特殊教育保障水平;三是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中国残疾人服务网显示:2012—2016年,约有4.5万名残疾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且年年呈递增趋势,但入学率的提高并未带动就业率的提升,就业率只维持在45%左右。残疾大学生的低就业率有着诸多原因,主要表现在多数残疾大学生文化水平偏低,对市场有效信息的捕捉能力欠缺,对互联网的应用掌握程度也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其很难自主创新创业,就业、创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残疾人大学生不仅要面对身心障碍和自身素质的不足,以及来自用人单位和
社会的歧视,还要面对健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所面临的诸如自
身定位的认知、工作期许与现实之间的差异等普遍问题。
高等学校须培养残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自我意识,让残疾企业家进入高校课堂与残疾大学生分享他们的生动案例,激发残疾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以此创业促就业[2]。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基础,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他们比一般的残疾人更容易顺应当地的行业发展,通过创新开发创业项目。我们可以从中挑选优秀的项目引入孵化基地进行孵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项目的成功率。本研究以融合教育为导向,构建残健融合创业生态系统要素与演化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实地调查和参与式观察,探索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模式,为残疾大学生发挥才能提供机会。研究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残疾大学生公共服务水平,能更全面地保护残疾大学生的权益,对推动全社会创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消除社会对残障和弱势群体的偏见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双创”大赛背景下残疾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及
成因分析
由教育部会同多个部委举办,面向高校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双创盛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双创大赛已成为连接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的最好的平台和桥梁,无形中也以大赛为纽带构建起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创业生态圈,这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改革,也促进了拥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残障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但这是否对残疾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残疾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到底如何呢?
2.1残疾大学生就业创业自我认知状况不容乐观
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残疾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淡薄,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晰,对外界环境的探索不够主动,对就业和创业存在畏难情绪。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残
【基金项目】福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课题“以‘双创’大赛为载体构建残健融合的创业生态圈”(项目编号:FZYSKB201704)。【作者简介】韩燕霞,女,福建莆田人,硕士学位,任职于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
“双创”引领下的残健融合创业生态圈实践研究
韩燕霞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福建福州350008)
【摘要】文章以“互联网+”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背景,分析了残疾大学生创
新创业的现状和成因。在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双创”大赛的指导下,探索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从教学、学习、比赛、实战、实训、投资等角度构建残健融合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型,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关键词】“双创”大赛;融合教育;创业生态圈【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8-0130-04
疾大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他们思维简单、自尊心强、意志薄弱、封闭、自卑、依赖性强等问题[3];残疾大学生缺少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及对创业成功缺乏足够的信心:残疾大学生虽然在全纳教育下通过辅修和参加残健融合工作室及与健全生同台参加创业比赛树立了自信,但由于身体的缺陷,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天然障碍,他们既希望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又对处于与普通大学生处于同一创业平台的竞争中感到担忧[4];残疾大学生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适者生存和市场竞争等社会现实的正确认识和理性评价;残疾大学生耐压性差,但预期太高,太理想化,面对挫折会束手无策,他们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在创业过程中缩手缩脚,拼劲不足。
2.2残障大学生缺乏配套专门的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残疾人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高校把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之一。二是残疾人创业课程设置不完善。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创业课程通常和健全生的创业教育体系一致,缺乏结合这支特殊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定制版创业课程,无法充分挖掘出残疾学生的潜力,教学效果不佳。三是专业化创业师资力量不足。缺少既了解残疾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又拥有创业理论及经验的“双师”型创业导师。四是残健融合的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教育的创业第二课堂局限在几个创业项目的磨合上,未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2.3残疾人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目前,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多渠道大力度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通过财政支持、设施和设备投资、营业场所租金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及减税等措施,改善和实施残疾人帮扶政策,进一步增加“互联网+”就业。《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残疾人选择自己的工作,开办自己的企业。如果
残疾人从事自营职业,他们将依法获得税收优惠和场所照顾,还能获得小额信贷支持。但是,该条例中对“税收怎么优惠”“场所如何照顾“信贷怎么支持”等具体问题没有详细的说明;对未能严格按照《残疾人就业条例》落实规定的企业,没有切实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主观上支持残疾大学生到基层扎根、创业,但实施对接并不顺利。
3残障融合大学生创业生态圈模式
融合教育也被称为“全纳教育”,其哲学理论基础是由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发展而成,融合的核心价值观是后现代哲学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观,如平等、个体差异和多元主义[5],它不仅能培训残疾人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帮助残疾人在社会中自食其力,培养残疾人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帮助他们自信地生活。
融合教育模式对残疾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学者对融合教育模式下听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听障生与健听生在主观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听障大学生的融合状况正向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感知。
本文在前人对国内外创新和创业模式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残健融合创业生态圈(如图1所示)和实施路径建议。
总的来说,创建残健融合创业生态系统需要高校、政府和企业等实施机构的统筹协调。本研究将从教学、学习、比赛、实战、实训、投资等视角构建创业生态圈,增加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援助,提高残疾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3.1紧抓“教学”二字,在课程体系上下功夫
“互联网+大赛”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比赛不是唯一的目的,从知识构建的角度看,其最佳落脚点在于
图1残健融合创业生态圈
“
”“”
“
”
“”
‘’投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