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论文

二语习得论文
二语习得论文

第二语言习得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

陈晓晶

【摘要】:本文回顾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并着重阐述了它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1.二语理论使研究英语教学的角度发生了转换。2.二语理论促进了研究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进。3.二语理论使英语教学界对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4、二语理论促使中国英语教学真正落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5.二语理论改变了英语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的看法。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外语教学

196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借助于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组成人类社会生活;人还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语言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如果我们探讨外语学习心理的主要目的是教好一门语言,是帮助学习者学会用这门外语进行交际,那么,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然而,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和开展研究的历史却要早

得多。50年代初,Weinreich就在它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语言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干扰”。这种干扰可以发生在语音、语法、语义三个层面上。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发表了具有很大影响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Lado的著作是对Weinreich理论的补充。Lado的结论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中最为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差别最大的地方。因此,外语教学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两种语言的差别上。”

将语言习得中的某些因素借鉴于外语学习,从而提高外语教

学的效果,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要解决好“借鉴”问题,首先应分析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之间的本质差异,把握好语言习得

的一般规律和外语学习的特殊规律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探索外

语教学应在哪些方面采取改进措施,是很有意义的。语言习得和语

言学习的本质差异

1、语言习得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1 环境方面(surroundings):

儿童习得语言是在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他所面对的

是一个习得语言的世界。习得过程中具有接触语言的广泛性,儿童

可以从父母那里,从所有可能接触的人那里接受全方位语言输入,周围的一切都是儿童习得母语的真实语境,语言的输入(language imput)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儿童在多次重复的现实生活的真实语

境中,逐渐习得了言语的能力,即与人交际的能力。所以母语习得

的环境是整个社会,离开了这个社会环境就不存在习得的过程。

1.2 认知方面(cognitive)

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学会用母语来认识周围世界,判断事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往往是一种潜意识(subconscious)的认知活动,无论是学习过程本身(process),还是语言知识的获得都是无意识的。例如,儿童在习得"milk bottle"的过程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肚子饿了,想吃牛奶。”他只知道瓶子或杯子里面装的东西可以给他吃。儿童在习得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

1.3 目的方面(purpose):

语言习得是伴随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进行的。在儿童母语习得之前,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很多的认知,由于儿童对客观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就成了习得母语直接而自然的能力。对每一客观事物的认知,都会对儿童带来满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所在。因此儿童习得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并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儿童周围的人们与其说是在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还不如说是在纠正他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

1.4 习得者主体的特征:

母语习得的主体是儿童,好奇心与模仿能力(imitation)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生理上(包括大脑与发育器官)都处于发育时期,儿童出生时在知识上是一片空白,不存在其它任何干扰。

2、外语学习的特征也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2.1 外语学习的环境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课堂教学往往是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学习外语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又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学习者的工作环境是一个本族语(mother tongue)的世界。他们只能从外语教材中,在教室里接受非本族语的输入。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语境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拟的。学习外语过程,大多数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这是一个人为的受客观条件制约的语言环境,离开这一语境,又被淹没在本族语的汪洋大海中了。

2.2 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过程,学习者往往需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手段,完成学习任务。其认知基础与母语习得的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前者是在认知了事物的基础上学习语言,而后者则是在语言习得中了解事物。

2.3 学习外语的目的: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是都是有目的地进行着,即使是本能,也有一定的目的指向。儿童习得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客观世界,而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诚然,外语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的虽有不同,他们共同的一点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所以其学习认知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已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了语言本身。

2.4 学习者本身的特征:外语学习的主体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外语学习一般都是在学习者母语习得已完成以后进行的。从生理方面来看,学习者掌握外语往往是在智力已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从心理功能来分析,学习者主体已经具备了感知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学习者在知识上已经具有了母语建构及表达习惯,从而对外语学习形成了一种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已有的母语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对再掌握另一种语言会形成干扰。

语言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尽管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共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为学习掌握一种语言以达到交流与交际的目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点在于交际(communication),在这一层次上,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另外,二者在各自的过程中也有重合的现象,习得中含有学习因素,学习中也会有习得因素,学习的主体都是能习得语言能力的人。儿童之所以如此快,如此地道地习得母语,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与很强的求知欲望。客观环境与主体者内在的因素与母语的习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客观环境是可以不断改善和创造的,学习者内在的潜力也是可以不断调节和发挥的。因此,如果外语教育工作者能努力创造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外语学习的语境尽量接近于语言习得的语境;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到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者对外语抱有好感,对该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感到学习外语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那么外语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他对自己所处的语言环境,有些是难以改变的,学习者往往必须到课堂听课,接受指定教师的语言指

导,学习规定的教材,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通过各种外语

考试等。语言环境的改善就落到了教育工作者以及学习管理部门肩上。

教师对于语言环境改善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教师的的教学用语是学习者最直观、最真实的语言输入。首先,教师的教学用语一定要贴近这门外语,善于模仿真实生活中不同环境,各种角色的语言语气特征,对语言的例示要贴近生活,形象生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成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西方人“购物”时的语言及言语特征时,就可以把教室设计成一个真实的商场;讲授“打电话”时,就可把教室设计成为一个真实通电话的场所,让学习者在近似于习得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其次,学习者手中的教材只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外语教师要将这套系统变为学生的言语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活化语言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课堂语言环境的改善同教师自身的外语水平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能较流利地、地道地用外语表达一切客观事物,用外语进行思想交流,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指望教师为学习者创造语言习得环境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外语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是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又要提高自己的外语教学能力。此外,学校里各级管理部门应当竭力为外语学习者营造一个外语的氛围:齐全的外语教学设备,英语电台的开播,丰富的音像教学资料。英语角及各

种英文书刊报纸,都能给学习者提供和改善语言实践的客观环境。试图创造一种完全等同于母语习得的语言自然环境,似乎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教育者的努力与教育管理部门的不断重视,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外语学习虽说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学习过程,但在充满外语的氛围和语境中,也可以有类似习得的收获。

语言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及策略差异、不同的原有基础、不同的学习目的等。但最为重要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有动力去投入到外语学习中去;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兴趣不同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兴趣,而主要产生于自己目标的确定以及利用外语技能获取外来信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位外国语言学家曾经说过,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认识观察世界的眼睛。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学外语的目的和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友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到在学校里学习外语就如同在家里看电视小说一样愉快、兴奋。此外,改进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习者学习外语兴趣关键

之一。学生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都会影响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学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学科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失去了兴趣就失去了动力。无论在母语习得过程中,还是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兴趣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结

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外语教学可以从儿童语言习得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外语教学应从它们两者之间的共性着手,不断创造有利于语言学习的习得环境,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外语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bury House,1982.

〔2〕Pimsleur,P. The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1971.

〔4〕Wuzongjie,Readings for Applied Linguistic and Language Teaching,Zhejing Teachers' University,1998.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桂诗春.心理语言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7〕谢之君.语言习得与教学语境创造外语界.1997.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讲解学习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2405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学分】2 【总学时】34 【讲授学时】34 【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 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语言 学习与教学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 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 内在论 功能主义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 能力与行为 理解与产出 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 普遍语法 系统性与变化性 语言与思维 模仿 实践 输入 语篇 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对比与对照] 对比与对照的类型 关键期假说 第二节 [对比与对照中的关键问题] 神经学问题

英语论文语言学方向选题课件.

语言学方向论文选题 1.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2.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5.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6.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7.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8.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9.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10.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11.英汉宾语类型差异的认知原因 12.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比较研究 13.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 14.英汉合成词构词对比研究 15.英汉名词短语修饰模式比较 16.英汉拟声词异同探讨 17.英汉人称代词运用对比研究 18.英语复合词的语义分析及其类型 19.英语委婉语的使用原则与策略 20.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21.汉英色彩词汇的对比研究及其象征意义 22.中英恭维语对比研究 23.委婉语的礼貌原则研究及策略 24.汉英“山丘”对比研究 25.英汉颜色词跨域对比分析—以RED和红为例 26.英语道歉方式的策略及研究 27.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28.英语委婉语的寒暄功能 29.英语请求言语的策略研究

30.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的策略研究 31.会话得体:会话者的立场语境运用研究 32.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策略研究 33.英语课堂的焦虑现象及策略研究 34.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35.从礼貌原则看短信语言 36.从合作原则看课堂师生互动 37.浅析中英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 38.中英政治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研究 39.言语错误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40.英汉颜色词的引申义的文化差别 41.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42.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43.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44.论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45.学习者的动机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46.浅谈词汇搭配错误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47.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8.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49.中英文性别歧视习语的对比研究 50.称谓语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51.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应用 52.浅析广告语言的特点 53.浅谈英语新词的产生、构成及翻译 54.浅谈网络英语中的缩略语。 55.论中英文化对隐喻的影响 56.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7.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根源 58.英诗中的常用修辞研究 59.英语词汇中的外来语单词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期末训练题

宁波工程学院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 检索题 检索题目大空隙沥青混合料 中文:_____大空隙沥青混合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文:__asphalt mix for open-graded friction course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章茂廷___ 学号:___________ 学院:____建工____ 专业:__土木工程_____________ 2014年12 月25 日 一、课题分析: 1) 学科领域:_土木工程_____________ 中图分类号:______________TU5 2) 研究内容(包括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名词解释 性能,用途 3) 中英文关键词(注意同义词、上位词及下位词等):(A1、A2、A3…,B1、B2….,C1…..)asphalt mix for open-graded friction course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 4) 中英文逻辑检索表达式:如:(A1 OR A2 OR A3)AND(B1 OR B2)AND C1 (注:A1、A2、A3同义关键词,B1、B2同义关键词,C1 ) 混凝土,高性能,大空隙,沥青 二、选择数据库并检索;记录、整理检索结果 1)数据库选择:

2 a)、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 10篇 检索过程:初级检索:检索词篇名(检索字段:篇名/关键词/摘要),检得11 篇;二次检索:检索词关键词(检索字段:),检得 7 篇;二次检索:检索词摘要(),检得 7 篇。 b)、万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 143 篇 检索过程:初级检索:检索词学术论文 (文献类型:期刊/学位/会议/ ),检得 140篇;二次检索:检索词篇名(篇名/ ),检得 11 篇;二次检索:检索词(篇名/ ),检得篇。 3)文献分析: a)、在所检索文献中,下列文献为综述性文献: (1)、题名: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研究 作者:黄学文 刊物名:中外公路 摘要:通过设计3种不同级配的大空隙沥青混合料,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老化处理,然后再进行肯塔堡飞散试验、浸水肯塔堡飞散试验和冻融循环劈裂试验,采用飞散损失、浸水飞散损失和冻融劈裂强度比等指标表征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研究级配、浸水和老化对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级配、水和老化都会对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产生影响,增大9.5mm的通过率可提高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老化和浸水却会降低其耐久性。更多还原 出自数据库:知网 b)、在所检文献中,下列文献为相关度较高的文献: (1)、题名:大空隙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作者:刘红瑛 刊物名:石油沥青

应用语言学期末论文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urse Name: 应用语言学Credits: _____2___________ Name: 田冬 Student ID: 2015110591 Date: Jau.15. 2016

应用语言学:基于实践的理论 我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从我在德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以及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的学习,以及后来我移民到美国。我发现我在20世纪60年代在学术氛围浓厚的美国大学做出乎意料的大量的外语教学。我不知道在美国教授语言被认为不如教授文学,我开始厌恶美国外国语言和文学系中的语言、文学层级结构。终究,我认为,文学是由语言构成的,我们必须先学会语言才能明白文学的微妙。这些年来,我发现我对解析文学文本和分析句子都不感兴趣,但我对演讲者和作者如何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他们的思想很感兴趣。事实上,我对我和我的美国学生在世界观上的基本区别不感兴趣,尽管我们在课堂上都讲德语。我对英语和德语有一个法国局外人的观点,正如他们对法语和德语有一个美国局外人的观点。这种局外人的视角对我的实践来说是痛苦的,但对我的研究是有好处的。这些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我的一块肥沃的研究领域。在教授我的学生德语词汇时我教授了什么认知范畴?并且,为什么我的美国学生总是用一些在法语或德语中没有对应的单词比如challenge或者agency?今天,这些问题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语篇和跨文化理解的更大的问题。我意识到我作为学者的身份或许和在这个特殊的领域做贡献的其他人有些不同。尽管我大部分时间在美国,我故意停留在盎格鲁-撒克逊和欧洲大陆教育和文化传统的交叉点上。事实上,这些年来,关于不同文化间的误解一直是我研究工作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我沉浸于一本小的自传的原因是为了突出我如何来到应用语言学以及我个人对这个领域的理解。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使我在社会科学而非文学和文化领域中寻求答案。通过Pierre Bourdieu 的工作,我对演讲者而非演讲感兴趣,对话语而非语言系统感兴趣。Bourdieu在1977年用英语出版的Outline of a Theory of the Practice,美国应用语言学会也在同年成立,第一届大会于1978年由Wilga Rivers组织并在波士顿举行。他是当时哈佛大学的法语教授并且是学会的首任主席。由于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教学,Wilga Rivers慷慨地允许我参加他在哈佛的基于心理语言学的二语习得的研讨班并将我带入了应用语言学的领域。 Bourdieu当时在法国的畅销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启示。他对反映社会学的呼唤,冲破了科学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的界限。这与我对理解语言学习者的努力产生了共鸣。它打消了我作为移民的焦虑并坚定了我对研究事业的决心。在那个时候我通过二语习得的分支对应用语言学的发现使我在社会科学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同时通过话语文体学的分支使我对文学的原始研究有了新的发现。 对我来说,应用语言学从来不是语言学理论或其他理论对语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它是语言研究本身的实践,并且是可以从实践中得到的理论。和Bourdieu对人种学的研究一样,我对应用语言学的兴趣源自它提供了基于实践的理论。与其称作应用语言学,我宁愿称它为实践语言研究。然而,这样一个名字必然会引来歧义。应用语言学不能等同于语言教学方法或者是课程与教学论。应用语言学不像理论语言学或者社会功能系统那样是一门抽象的研究语言系统的科学。它是一个基于实证经验的领域,从中产生基于实践的理论。 抛开它的名字,应用语言学不仅从语言学理论也从其它领域比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中发展的理论中获得启示。像其它对复杂系统的研究一样,应用语言学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是观察,解释,分析,阐释实践并将其研究的成果告知实践者;二是反映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实践并发展实践的理论。 近年来,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语言实践的应用语言学理论。比如,维果茨基学派关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学者把活动聚焦于二语习得中的单元分析。Pennycook的《作为实践的语言》指出语言从活动中产生。Widdowson的《实践文体学》提供了探索它对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益处的机会。话语分析学家比如Kasper,Markee,或者Gardner和Wagner研究了会话实践分析如何促进二语习得理论。在专业领域,Chris Candlin和Srikant Sarangi和已将他们的期刊《应用语言学与专业实践》更名以缓解应用语言学中研究与实践的紧张关系。

2012社会语言学课程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Care for Bilingual Children 课程名称:Introducing Sociolinguistics 任课教师:刘承宇 专业:英语 班级:2012级英语1班 学号:222012310032017 姓名:魏宗琴 2015 年11 月17 日

Care for Bilingual Children Abstract:Nowadays, raising bilingual children is more and more appealing to many families, but obviously it is not a easy course.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some so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s concerning some children raised in bilingual families and appeal to care for them. Key Words:individual bilingualism, language interference, language accommodation,bilingual language-planning I. Introduction Having more than one language at children’s fingers provides them more accessibilities to another world; therefore, the idea of raising bilingual children is appealing to more and more parents. These parents believe that bilingual kids have the advantage of knowing two cultures, of being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a wider variety of people and of possible higher economic status in the future. Nevertheless, in the planning for children’s bilingual language development, parents should take some social linguistic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as well as children’s self identity, self esteem,and schooling options etc. .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论文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论文 (摘要)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为教师增加了更多的 难度,因为学生对外来语言的学习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排斥感和畏难心理,这也会使教师失 去教学的积极性和不断创新性,这样就会使英语教学发展停滞不前,但是,通过引入二语 习得理论就会对英语教学的现状有所改进,能够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本文 首先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重 要影响,能够体现出二语习得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快速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第 二语言的学习。 (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教学;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体系和模式中逐渐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 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尤其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传统的方式使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难题,同时学生因为学习困难也不愿意学 习外语,所以,二语习得理论的引入十分重要,不仅仅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 时也将教学重点逐渐转化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纠结于某些语言上的错误, 这对于教师来说,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自由主动地研究英语 语言的基本内容和在实际中的应用,使英语教学不再成为难题,而是教师和学生都比较感 兴趣的语言学习过程,促进英语教学能够快速地发展。 一、二语习得理论介绍 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内容。二语习得理论结合了多方面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格局,形成 了不同的基本理论构成了二语习得理论,其中主要包括普遍语法论、监控理论以及环境论 等三个构成部分。首先,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通过遗传基因能够赋予人类最普遍的语言 知识,这种先天性的语言就叫作普遍语法,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该天赋,那么无论是母 语还是二语都无法习得,因为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数据在输入的过程中并不 充分,不能够达到习得的程度,所以,普遍语法论能够广泛适用于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也 是最基本的理论;对于监控理论主要包括了情感过滤假说、语言输入假说、监控假说、自 然顺序假说以及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这5种假说。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介绍一种假说为例,针对其中的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而言,克氏认为语言的习得主要需要经过习得和学得 两个过程,其中习得主要是指学习者借助与外界的广泛交际和实践,并没有意识到接收到 了该语言,同时能够在无意识下,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得主要是指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并且通过理性的方式理解这种语言,所以能够充分地看出,习得能够使学习者对语言的学 习更加充分和自由,表达方面也比较流利,而学得则会使语言的学习更加趋于刻板化和教 条化,是对语言有规则的监控,这就证明了习得的重要性,这就是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 总之,二语习得主要取决于主体对于目标语的文化的趋同、接触、接受以及适应程度。 二、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议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浅议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一、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 发展的、变化的,不能固守僵化的发展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趁势,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当长时期的主题。对我国高等 教育而言,首要的问题也是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制约,受僵化的质量观所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 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由于发展思路还相当狭窄,长期坚持精英教育质量观,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单纯的消费领域,同 时又简单地用“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作指导,用行政手段限制高 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累积了大量的问题。事实证明,就我国当前 高等教育实际来看,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高等教育的 高质量。因此,我们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就应该是以发展为核心 和主题的质量观,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观,而不是限制高等 教育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主题,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质量校准的 确立,应与当时高等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相适应, 应以时代主题作为思考和确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指南和原则。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发展,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 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主题 或是重点就应该实现某种转变。也就是说,质量标准中有个优先性 原则,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在兼顾质与量的同时,高等 教育质量观的确立往往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满足广 泛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促进经

《文献检索》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文献检索》试题 1 一、单项选择题 1.信息成为情报必须具有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C )。 A.选择、综合、分析 B.综合、筛选、重新组合 C.知识、传递、效益 D. 筛选、组合、系统化 2.下面对查全率和查准率描述错误的是( A )。 A.若某检索工具的查全率较高,则查准率也会相对较高 B.查准率为检出的相关文献量占检出文献总量的百分比 C.查全率和查准率是反映文献标引深度的两个最主要的指标 D.查准率和查全率存在互逆关系 3.下面对叙词语言描述正确的是( A )。 A.叙词语言是后组式语言 B.叙词语言是非规范性语言 C.叙词语言是字面组配 D.叙词直接取自文献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4.下面哪项不是代查代检的服务项目( D ) A.专题文献检索服务 B.论文发表快速通道检索证明 C.论文收录与引用情况报告 D.电子阅览服务 5.个性化导读服务的原则是( C )。 A.预测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 B.选择性原则与针对性原则 C.主动性原则与双向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与及时性原则 6.读秀电子图书的专用全文阅读器是( C )。 A. DjVu Reader C. ApabiReader

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能检索出含有“肝炎疫苗”、“肝炎病毒基因疫苗”、“肝炎减毒活疫苗”、“肝炎灭活疫苗”等文献的检索式是( B )。 A.肝炎疫苗 B.肝炎%疫苗 C.肝炎*疫苗 D.肝炎$疫苗8.EMBASE com数据库中检索韩冬季(Han Dongji)的文章,检索式输入错误的是( C )。 A.Han B.Han D J C.Han DJ D.Han D. 9.支持视觉搜索的数据库是( D )。 A.PubMed B.SinoMed C.EMBASE.com D.CINAHL 10.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师生发表的文献,可用的检索式是( B )。 A. Peking Univ AND hosp Univ SAME hosp C. Peking Univ WITH hosp Univ NEAR hosp 11.以下不属于特种文献的是( B )。 A.专利文献 B.期刊论文 C.学位论文 D.会议论文 12.我国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专利的有效期分别为( C )。 A. 20年、15年、10年 B.10年、20年、10年 C.20年、10年、10年 D.15年、10年、10年 13.下面错误描述Google的是( B )。 A.Google属于综合性搜索引擎 B.Google属于元搜索引擎 C.Google属于通用型搜索引擎 D.Google不属于专题搜索引擎14.下面为开放获取期刊网站的是( D )。

我的语言学概论期末论文

我的语言学概论期末论文 终于写完了,那个辛苦啊!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体会到努力的快乐,做好一件事是不容易的,昨天刚交了,今天就发在博客上,作为一段记录一个回忆,七月继续加油。 浅谈礼貌原则与英语学习 摘要: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指导成功交际的重要原则,它显示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教养和素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样的语言有可能有礼貌和不礼貌之分别。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的礼貌原则是有必要的,这对是否能进行成功的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英语学习〈English study〉 日常交际 语用学〈Pragmatics〉 前言: 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而语言表达是否得体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主要指标。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礼貌原则的正确使用,能在交际中取得最佳效果。本文将从礼貌原则的概念,从语用学角度的把握和在英语学习日常交流中的实际应用几方面对英语中的礼貌原则作简略的分析。 一.礼貌原则的概念和从语用学角度的把握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所研究的内容之一。礼貌体现出人们对他人“面子”的意识,在语用学中,“面子”被称其为自身的公众形象(public self-image)。(Leech.1994)也就是说,作为说话人,你说的话要达到如下几个效果:既要明确清晰的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又要让对方,即听话人听了觉得舒服痛快,还要让在场的其他人觉得你是一个有礼貌有教养有素质的人。尤其是在一些气氛紧张严肃容易引起争执或翻脸的场合,说出去的话既能保全他人的颜面,不至于双方都下不来台,又能提升你自己的公众形象,这是一种艺术,需要在不断地与人交流中去体会和积累。 对英语中礼貌原则的分析,语言学家Leech认为:委婉的话语是建立在礼貌这一文化因素上。(Leech.1994)在语用学的框架内,英语的礼貌原则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六类: 1.1得体原则(tact maxim). 即少让别人吃亏,多让别人得益。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多用于指示和宣布某件事。适用于我们向别人提出请求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从祈使句方面提供(offer)比要求(request)要显得礼貌。(章振邦.1999)如:have some ice-cream比close the door 要礼貌。从表示请求方面,越不直接越显得有礼貌。看下面三个句子:Carry the box. Can you carry the box? Can I probably ask you to carry the box? 这三句的礼貌程度是逐步加深的。普遍疑问句比直接祈使句显得有礼貌,而先提出“是否可以提出请求”的疑问句比普遍疑问句显得更有礼貌。 1.2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 即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多用于指示和宣布。当发出提供性的示意时,直接比不直接礼貌。如:Let me clean the house.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possibly clean the house.前一句显得真诚有礼貌,表示热忱真心地帮助别人。 1.3赞誉原则(praise maxim). 即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多用于表情和表态。这一原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否定式称赞,就是说,觉得不好,但不直接的批评别人反而说好话。如:-Do you like my new hat? -Well, yes, but it's not my favorite.不直接说不好而是说很好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给别人台阶下,不至于太难堪。另一类是夸大式称赞,用于正式的场合,给足别

英语专业论文 第二语言习得-Language transfer on SLA

Title:Language transfer on SLA Abstract The essay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language transfer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SLA,in the field of SLA research, language transfer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ial research subject. it was initially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ist theori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was seen as an impediment. It was considered to only hinder the acquisition of a L2.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language Theory and the flourishing of psycholinguistic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ole of the L1 in SLA. Learner's L1 is viewed as a resource which the learner actively draws in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The positive role of language transfer in SLA has been gradually acknowledged. Based on this , it will make a exploration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fer between the L1 and the L2 through learner's interlanguage. Key words: languag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文献检索课程论文范文1

“案例教学”在现代文献检索课中的应用 Abstract:a literature search was the students must master a skill,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y,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facing many new challenges.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case teaching"in the cours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摘要:文献检索是大学生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文章主要探讨了“案例教学”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以介绍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查找方法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获取信息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科研、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服务。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电子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对读者自如地检索和利用各种(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文献检索课教学新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检索信息、获取文献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1 教学改革的意义 以往的文献检索教学方式,主要采取逐个讲解文献数据库,向学生灌输具体的检索方法及检索技巧。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信息意识和学习兴趣。随着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文献数据库越来越多,已经无法也没有必要像以前那样对数据库进行逐个逐个地讲解[1];另外,信息爆炸和信息饥饿之间的矛盾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信息筛选能力。所以,现代文献检索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的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有效地查寻、评价和利用信息,并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据此,现有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用更加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从而最终提高学生文献检索和利用的能力。笔者结合对本校商学院学生的文献检索教学工作,不

二语习得论文

Children and adult difference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is a fact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children seem to be easier and quicker than adult to acquire a language. All children acquire language in the same way, regardless of what language they use or the number of languages they use. Acquiring a language is like learning to play a game. α + β = χ. (1) Note that the equation is centered using a center tab stop. Be sure that the symbols in your equation have been defined before or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equation. Use ―(1)‖, not ―Eq. (1)‖ or ―equation (1)‖, except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Equation (1) is . . .‖ 2.4. Some Common Mistakes ?The word ―data‖ is plural, not singular. ?The subscript for the permeability of vacuum μ0, and other common scientific constants, is zero with subscript formatting, not a lowercase letter ―o‖. ?In American English, commas, semi-/colons, periods, question and exclamation marks are located within quotation marks only when a complete thought or name is cited, such as a title or full quotation. When quotation marks are used, instead of a bold or italic typeface, to highlight a word or phrase, punctuation should appear outside of the quotation marks. A parenthetical phrase or statement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is punctuated outside of the closing parenthesis (like this). (A parenthetical sentence is punctuated within the parentheses.) ? A graph within a graph is an ―inset‖, not an ―insert‖. The word alternatively is preferred to the word ―alternately‖(unless you really mean something that alternates). ?Do not use the word ―essentially‖to mean ―approximately‖ or ―effectively‖. ?In your paper title, if the words ―that uses‖can accurately replace the word ―using‖, capitalize the ―u‖; if not, keep using lower-case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homophones ―affect‖and ―effect‖, ―complement‖ and ―compliment‖, ―discreet‖ and ―discrete‖, ―principal‖ and ―principle‖. ?Do not confuse ―imply‖ and ―infer‖. ?The prefix ―non‖is not a word; it should be joined to the word it modifies, usually without a hyphen. ?There is no period after the ―et‖in the Latin abbreviation ―et al.‖. ?The abbreviation ―i.e.‖means ―that is‖, and the abbreviation ―e.g.‖ means ―for example‖. An excellent style manual for science writers is [7]. 3. Using the Template After the text edit has been completed, the paper is ready for the template. Duplicate the template file by using the Save As command, and use the naming convention prescribed by your conference for the name of your paper. In this newly created file, highlight all of the contents and import your prepared text file. You are now ready to style your paper; use the scroll down window on the left of the MS Word Formatting toolbar. 3.1 Authors and Affiliations The template is designed so that author affiliations are not repeated each time for multiple authors of the same affiliation. Please keep your affiliations as succinct as possible (for example, do not differentiate among departments of the same organization). This template was designed for two affiliations. 1)For author/s of only one affiliation (Heading 3): To change the default, adjust the template as follows. a)Selection (Heading 4): Highlight all author and affiliation lines. b)Change number of columns: Select the Columns icon from the MS Word Standard toolbar and then select ―1 Column‖ from the selection palette. c)Deletion: Delete the author and affiliation lines for the second affiliation. 2)For author/s of more than two affiliations: To change the default, adjust the template as follows. a)Selection: Highlight all author and affiliation lines. b)Change number of columns: Select the ―Columns‖ icon from the MS Word Standard toolbar and then select ―1 Column‖ from the selection palette. c)Highlight author and affiliation lines of affiliation 1 and copy this selection. d)Formatting: Insert one hard return immediately after the last character of the last affiliation line. Then paste down the copy of affiliation 1. Repeat as necessary for each additional affiliation. e)Reassign number of columns: Place your cursor to the right of the last character of the last affiliation line of an even numbered affiliation (e.g., if there are five affiliations, place your cursor at end of fourth affiliation). Drag the cursor up to highlight all of the above author and affiliation lines. Go to Column icon and select ―2 Columns‖. If you have an odd number of affiliations, the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