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摭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摭谈

[摘要] 个性化阅读包含了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有个性的阅读活动。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分析讲解轻个性体验和理解的弊端,阐述了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策略方法,探讨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关作用。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方法

一、初中阅读教学现状浅析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不肯放手让学生读书,而是重分析、重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形导实牵,千方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上演着一幕幕“请君入瓮”的教学悲剧。钱理群先生说:这样做的结果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理想的阅读教学境界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最有效的教学。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很多人将有个性的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混淆,将有个性的阅读解读为个性化阅读。而这两者虽有联系,但是有重大区别。个性化阅读关注的是学生个性的生成

发展,关注的是成熟个性的构建;而有个性的阅读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特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个性化阅读是一个动态过程,而有个性的阅读则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从内涵来讲,个性化阅读包含了有个性的阅读,呈现出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和批判性等四大特性。但是个性化阅读还包含了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有个性的阅读,对每个个体而言,更包含了对其个性生成发展的各个阶段、层次的变化、转化的关注。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策略方法

1.倡导自主阅读,教授阅读方法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构建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立性,教师要敢于放手,不要以为学生什么

都不行。在放手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边读边思考中,学生才能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教师还要经常向学生讲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方法,如浏览、速读、精读的方法、批阅的方法、注释的方法、字词句段篇与整体阅读的分析方法、摘抄笔记的方法、鉴赏评价的方法、比较阅读的方法等等。学生如果既端正了阅读的态度,又掌握到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那么在阅读中其思维的触角就能达到各个角落,从而有了各种个性的认识。如《春酒》这篇诗化的散文,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根据散文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品读鉴赏上,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细节描写进行圈点品读,通过分析文章中具体的词句来体悟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邻的浓浓感情。像“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另外,如“总是”、“一马当先”、“眼巴巴”等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通过这样自主阅

读,既正确地“追索原意”,让学生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又创造性地“重构新义”,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

2.鼓励学生思考,尊重个性体验

⑴尊重个性体验,培养阅读主动性。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构建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

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解读文本,经常告诉学生“阅读是一种享受,是对文本情境独特的体验,应该有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揣摩老师心中所想,也不要盲目地跟着其他同学人云

亦云”,也经常引导学生按自己的认识阅读。由于生活环境、理解能力、阅读水平、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学生对同文本的阅读感受并不一致。

例如教学《那树》,在个性化朗读后,笔者问学生领悟到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我读出了作者沉痛、悲愤的感情。”生2:“树是古老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生存之本,舍弃它,我们就如无源之水,将失去生机与活力。”生3:“那树是奉献者,但它的结局是悲惨的,通过这种因果错位,我看到了现实中也有奉献者不被理解,他们是痛苦和悲哀的,让我们想到了张晓风笔下的‘行道树’,也是悲凉的奉献者。”生4:“我看到文章反映的是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的矛盾。”生5:“我看到作者在倡导人与环境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面对着学生踊跃的发言,笔者不禁感叹: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是和学生的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该对学生思考的行为加以鼓励,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推进器,从而使其在阅读中读出个性。

⑵有效组织探究,培养阅读创造性。阅读活动也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