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及其“科学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及其“科学主义”

内容摘要:“五四运动”至今已近百年,但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至今褒贬不一,其中遭到批判较多的是所谓的“科学主义”。从科学主义的起源上来说,“五四”时期科学刚刚进入中国,不具有产生“科学主义”的条件;从科学主义的表现来看,“五四”时期的主流科学观与现在的科学主义观并不一致,所以“五四”时期的科学观不是属于科学主义。尽管人们对科学本质认识不足,存在种种局限性,但与今人讨论的科学主义不是一回事。今人基于“五四”时期“科学主义”的种种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所以“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关键字:五四运动科学主义启蒙运动

学者们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已非常丰富,各方面早已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对这段历史进行再研究的价值,因为现在看法非常不统一,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五四”的评价,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的观点:(1)一般正统观点:“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2)保守主义观点:“五四”是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的滥觞,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不断、罪恶丛生、道德败坏,人性泯灭,都与激进思潮借“五四”盛行,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联。(3)自由主义观点:“五四”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可惜半途夭折,因为,“救亡压倒了启蒙”(李泽厚)。林贤治几年前在《“五四”已死》一文中,对此做了更清晰的描述,即:第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表现出他们全面背叛民族文化传统的英雄主义行为。第二,五四爱国运动是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濒临结束的信号,甚至无妨视作一场提前举行的悲壮的葬礼。①由此看来,学者们对“五四”的看法很不一致,有必要继续对“五四”进行深入研究。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与文化处于空前危机之中,五四表面是启蒙运动,但那时知识土壤特别贫瘠,除了几个口号,没有太多启蒙内容!”2006年5月31日晚,在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论坛特别讲座中,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著名中国思想史家林毓生先生,谈到科学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的兴起背景时这样表示。

一、学者们对“五四”评价的分歧

有人认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乃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是企盼与要求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全盘性反传统的兴起与泛滥。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仍然有全盘西化的思想在蠢蠢欲动。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学为封建糟粕,以为只有“科学”才能强国、才能救国。这便是第四次“文化断层”。②大致看来,学者们不认同“五四”的的启蒙意义,原因有三:(1)“五四”的科学观属“科学主义”;(2)“五四”是全面反传统;(3)“五四”造成了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

学者林毓生于2006年北大主持主题为“五四思想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以科学主义的兴起为例”的讲座,明确指出当时的科学观就是科学主义。林毓生特别分析了丁文江的科学观,认为丁文江读杰文士(Jevons)关于科学方法论的书基本没读懂。也可以说丁文江读懂了85%,有15%没有读懂,但是那15%是最重要的,这部分没读懂整体上看就等于根本没读懂。也就是说,丁文江对科学方法论的认识是有偏颇的。丁文江过分强调了归纳法,对演绎法重视不够。卓越的科学发现实际上与归纳法没有多大关系。而“归纳法如果没有演绎法指导时,它本身也证明不了什么”。林毓生还指出,如果说丁文江对科学本性和科学方法的认识有缺陷的话,“胡适就更不懂了”,对科学的认识则更加意识形态化。③根据陶世龙在《谁是中国的科学主义者?》一文中的分析,反科学主义者所指的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者主要有“胡适、丁文江、任鸿隽、唐械、王星拱、陈独秀,瞿秋白,吴稚晖、陈立夫等”④。“还应有傅斯年、陶孟和、李四光、陈衡哲、钱玄同,陈西谨等。”⑤

②/heqiyeletu/blog/item/87c33e51e296cb858c5430e8.html

③/col37/col84/article.htm1?id=74135

④陶世龙.谁是中国的科学主义.科学对社会的影响[J]2003(3)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的观点。龚育之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什么“科学主义”,而是引进科学思想和更新人文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文学观念、艺术观念)的新文化运动”⑥。

二、“五四”时期的科学观是否科学主义

要正确认识“五四”时期的科学观是不是科学主义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搞清楚三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科学主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点对认识科学主义的本质非常重要。然后结合20世纪初中国和世界的情况,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1、总体来看,“五四”的主流科学观与科学主义的定义不符

什么是“科学主义”?可能一下子很难说清楚。“什么是科学?这是一个今天中国人很想搞清楚,甚至有点越来越说不清楚的问题。”⑦不过说不清归说不清,说不清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根据龚育之先生的说法,“最常说到的定义有两个:一个是‘科学万能论’,一个是‘认为科学方法能够也应该运用于所有研究领域(如哲学、社会、人文)的原则’。”⑧

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由于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⑨因此他们的思想主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或代表着五四的内容和方向。陈独秀认为:“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用现代人语言来说,就是“主客观相统一”。胡适科学思想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等同于科学,“科学万能”说到底也就是“科学方法的万能”。蔡元培认为,“科学者,舍威以求理者也。”即科学既包括归纳实验和逻辑实证的方法,更包括追求科学理性、注重学理研究的精神。⑩我们很难从中找到“科学万能”或“科学方法万能”的明显主张。

那么,五四时期有没有“科学万能”或“科学方法万能”的主张呢?今人批的最多的当属丁文江了。“对丁文江自己而言,只要将科学限制在‘方法’或‘知识论’的范围内,便不受什么唯心唯物的影响了。所以他认为:‘科学的万能、

⑥龚育之.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前沿论坛[J]2001(7)

⑦吴国盛.科学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⑧龚育之.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前沿论坛[J]2001(7)

⑨彭国兴.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科学思想比较[J]长安大学学报,20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