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一段真实的“搬兵”传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期间一段真实的“搬兵”传奇

冀鲁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建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在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河北搬兵”便是其中之一:八路军主力部队离开鲁西南后,日伪军乘机围攻我根据地,并将我抗战首脑机关重重包围在以刘岗、曹楼和伊庄为中心的三个村庄内。危急时刻,中共冀鲁豫边区第三地委书记戴晓东,历尽艰险,亲往河北(这里特指黄河以北,非河北省)“搬兵”。于是,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亲点大军一个旅,飞兵驰援鲁西南……生死之际,地委书记决定亲自去“搬兵”1939年2月16日,八路军115师344旅代旅长杨得志率领一个营,东渡黄河挺进鲁西南重镇菏泽,组建了八路军冀鲁豫支队,开辟了以菏泽、曹县为中心的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0年8月4日,已担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奉命率主力到黄河以北参加反“扫荡”作战,鲁西南地区仅留下第三地委机关和一支200多人的地方武装在这一带坚持斗争。盘踞在鲁西南的反动势力见状,又猖獗了起来,他们纠集在一起,兵分六路,气势汹汹地向以安陵集为中心的我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压了过来。这六路分别是:北面,国民党菏泽专员孙秉贤、张志刚部2000余人;西面,考城国民党山东游击第九支队胡金泉部2000余人;

东南面,国民党曹县保安旅旅长王子魁及其所辖石福启部1000余人;西南面,国民党苏鲁豫挺进军第八纵队司令张胜泰等1000余人,以及尾随其后的第十二纵队司令马逢乐部1000余人,还有国民党定陶县县长兼保安旅旅长王子杰部近1000人,总兵力达到9000余人。在敌人强大的进攻面前,我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军民无所畏惧、同心协力,拿起土枪土炮、大刀长矛,英勇顽强地抗击进犯之敌。但终因敌我力量众寡悬殊,根据地一天天在缩小,最后只剩下刘岗、伊庄、曹楼三个村和方圆三四里的狭小地面。所幸,三村都有高大的寨墙,再加上群众基础好,适合守寨作战的青壮年人口多,我方暂时同敌人形成对峙局面。时令已是11月,天寒地冻,第三地委机关以及军分区独立团仅有的一件棉大衣披在一

位十五六岁的小战士身上。天冷,还容易对付,最大的困难是在敌人的封锁下,他们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三村人民省出来的一点粮食也只够用来熬点稀粥,糠菜和树皮成了宝贵的食物;弹药补充全靠统战关系才能搞到一点;由于药品用光了,伤员的伤口溃烂不愈,终日流淌着黄水。在这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不少群众时常找地委书记戴晓东请求说:“咱们的主力在时,王子魁、张志刚连根据地的边也不敢碰,现在这样逞起凶来了,快把咱的主力请回来教训教训他们吧!”敌人越来越疯狂,斗争越来越残酷,形势越来越紧张。鲁西南根据地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大家清楚地知

道,鲁西南是冀鲁豫的南大门,是我们控制陇海线东西交通的一个重要前沿阵地,而刘岗、伊庄和曹楼等三村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最后大本管,三村失守,就意味着鲁西南抗日根据地覆灭,必须不惜一切保住三村。杨得志(中)为此,地委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分散向外突围,绕敌后打游击,迫使敌人后退;二是向冀鲁豫边区党委和冀鲁豫军区送信,请主力部队回援,打开局面。经过反复分析,大家认为:第一个方案实际上是放弃三村,那样会失掉群众对我们的信赖,助长敌人的反动气焰;第二个方案好是好,可是已经派出了四个人都没把信成功送到,并且有两个同志还没冲出包围圈就被敌人截住杀害了,再派谁去呢?戴晓东和地委组织部长王健民、地委军事部长宋励华、军分区独立团团长张耀汉等几位领导同志陷入了深思。时间对他们来说,不能再拖延了,而且这次派去的人必须保证把信送到,否则,三村几千革命群众的生命,地委机关的安危,根据地的存亡将不堪设想。戴晓东彻夜难眠苦思冥想,觉得自己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有一些在敌区活动的经验,到达目的地有较大把握,再加上能更准确地向冀鲁豫边区党委和冀鲁豫军区的领导同

志汇报情况、陈述利害,便于领导作出判断,早下决心。燃眉之急,不容迟缓。11月8日,戴晓东主持召开了地委会议,并毅然向地委提出了由他前往边区党委和冀鲁豫军区送信

的建议。听说戴晓东要亲自去黄河以北搬兵,参加会议的同

志们都大为震惊,因为大伙都知道,他是鲁西南根据地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9年5月,他受上级党组织的派遣,到鲁西南创建地委,并任首任地委书记。从此,他领导鲁西南地区的党员和人民,为开辟、巩固和发展鲁西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斗争,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要是在路上有个三长两短,损失可就大了。戴晓东看得出同志们在为他的安全担心,就反复说明自已去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我经验多,路上再小心一点,应该没事的。说实话,别人去我也不放心,再说,其他人去也不会有我这么重的分量。”几经权衡,地委终于做出了由他带领地委交通科长杨芳江前往河北“搬兵”的决定。然后,戴晓东和其他领导又研究制定了“利用矛盾、分化敌人、区别对待、集中力量打击最顽固之敌,三村保卫战和外围游击战内外配合”等守卫三村的斗争方针,并嘱咐同志们执行。20世纪80年代,戴晓东和夫人赵淑林合影历尽波折,北去路上满是风尘和艰险1939年11月8日晚上,戴晓东和杨芳江腰里各掖了把短枪,告别了同志们和众乡亲,在浓黑的夜幕掩护下,机智地绕过敌人在三村周围设置的层层岗哨,大步流星往北赶去。当启明星刚刚晃出地面时,他们就顺利地赶到了“北上搬兵”的第一站—五里墩。五里墩位于东明城北五里处,是第三地委与第二地委接头的秘密联络站。戴晓东和杨芳江找着了联络员罗登朝,和他一谈,戴晓东的心顿时

凉了半截。原来,第二地委遭到敌人的破坏,与联络站失去了联系。戴晓东原以为第二地委离边区党委较近,找到他们就能听到边区党委的下落,可现在这个惟一的线索断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戴晓东不由皱起了眉头。罗登朝看透了戴晓东的心思,说:“先别急,东明县的县委书记还没走,我找他去,他兴许知道些情况。”约莫有两袋烟的功夫,老罗领着个身穿破烂衣服的中年人进来了,这就是东明县委书记张治刚。戴晓东和张治刚亲切地握着手,说明了来意。张治刚想了一下,说:“我和第二地委失去联系一个多月了,到现在还没联系上,也非常着急。听说我们的部队在河南省内黄县张菜园一带活动,黄河北一带我熟悉,咱们一块去好吗?”“太好啦!”戴晓东高兴地说:“有你一块去,下河北用不着找向导了。”由于敌人在这一带活动也很频繁,白天不便行动,夜幕降临后,戴晓东等三人便告别了罗登朝,朝西北方向迅速赶去。漆黑的夜晩,满天的繁星闪着寒光,冷落的旷野上,呼呼的北风卷着沙粒迎面扑来,打得脸上火辣辣的疼。他们顾不得这些,在坎坷不平的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疾走,迅速穿过了黄河故道。他们刚来到一条大水沟前,猛然间,从右边传来一阵汽车的轰鸣声,一道雪白的光带扫过来。戴晓东迅速地观察了一下四周,发觉他们是在一条公路沟内,而且正位于拐弯处,一旦汽车转过头来,就会暴露在灯光之下。“冲过去!”事不宜迟,戴晓东当即立断命令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