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709-结构化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ince Louis-Victor Pierre Raymond de Broglie (1892-1987)
德布罗意假设:
具有确定动量p和确定能量E的自由粒子,相 当于频率为v和波长为λ的平面波(物质波),二者之 间的关系如同光子与光波的关系一样:
E = hv
P = h/
这就是著名的德布罗意关系式
• 这些公设不能用演绎的方法证明,虽然这些假设相对于其 它一些经典理论来说显得“难以理解”,这是因为这些假 设与日常经验相距较远,但其正确性仍然可以从它所推导 出的结论与实验事实一致而得到证实
1.2.1 波函数和微观粒子的状态
假设Ⅰ:对于一个微观体系,它的状态 和有关情况可用波函数Ψ (x, y, z, t)表示。 Ψ是体系的状态函数,是体系中所有粒 子的坐标函数,也是时间的函数。
2)ψ的性质与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有关。 偶函数: ψ (x, y, z) = ψ (-x, -y, -z) 奇函数: ψ (x, y, z) = -ψ (-x, -y, -z)
波函数的奇、偶性是具有波性的微观粒子的重要性 质,涉及微粒从一个状态跃迁到另一个状态的概率性 质等。
3. 波函数的合格条件
黑体是理想的吸收体,也是理想的发射体,当把几 种物体加热到同一温度时,黑体放出的能量最多。
带有一个微孔的空腔可视为黑体
2. 实验结果:
1877——1900年间,鲁墨尔(O.Lummer)和普 斯兴姆(E.Pringsheim)首先用实验得到了黑体辐射 能量分布曲线,其特点是随着温度(T)的增加,黑体 辐射的能量Eν增大且其极大值向高频移动。
1925年,戴维逊和革末第一次得到了电子 在单晶体中衍射的现象(Ni 氧化,单晶),1927 年他们又精确地进行了这个实验,实验发现, 从衍射数据中求得的电子的物质波波长与从德 布罗意关系式中计算出的波长一致。
3. 德布罗意波的概率解释
1926年 波恩提出实物粒子波的概率解释(The Born interpretation)
Ev/10-9 J*m-2
能量密度 2000K
5
4
3 1500K
2
1
1000K
1
2
3
v/1014 S-1
频率
黑体辐射研究中理论发展过程
实验数据
黑体模型 经典理论
经验关系式
Wien 数学模型
众多实验 证明
量子力学 诞生
量子假说 Planck
Rayleigh-Jeans 数学模型 紫外灾难
Planck 数学模型
1 2
mv2
h
W0
爱因斯坦(1879-1955)德裔
美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爱,因,斯坦1921年获Nobel物理奖
现对代 论物提理出学者的。开19创21者年和获奠诺基贝人尔,密物相立根在1923年获Nobel物理奖
理学奖。
Robert A. Millikan(1868-1953)
1.1.3 实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
▲测不准关系对宏观物体没有实际意义(h可视为0);微观粒 子遵循测不准关系,h不能看做零。所以可用测不准关系作为 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的判别标准。
1.2 量子力学基本假设
• 量子力学:微观体系遵循的规律,它是自然 界的基本规律之一。主要特点是能量量子化 和运动的波性。主要贡献者有: Schrödinger,Heisenberg,Born & Dirac
+
电子
-
问题:电子动能与光强度无关;仅当光的频
率超过临阈值时,电子才会发射;入射光的
真空石英管
V
频率超过阈值时,发射电子的动能与光的频 率呈线性关系,与光强无关,光的强度只影
响光电子的数量。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
A 1905年Einstein用量子论解释
1916年密立根实验验证
h
kinetic energy of ejected electron
率的关系为0 = hv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
基于以上假设,就可以推导出Planck黑体辐射公式
h = 6.6260689610-34 J·s
普朗克因提出量子化概念获得1918年Nobel物理奖。
1.1.2 光电效应和光子学说

Hertz 1887年发现
比较计算结果,对宏观粒子,λ值非常小,它 的波动效应可忽略不计。只有微观粒子才显出波 动效应。
2. 电子衍射实验—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验证
电子枪
电子探测器
镍晶体
Clinton Joseph Davisson(1881-1958) & Lester Halbert Germer (1896-1971)
而“电子云”就是相应的几率密度:
氢原子1s 态波函数
1s
1 exp[ r ]
a03
a0
氢原子1s 态几率密度
12s
1
a03
exp[
2r ] a0
1.2.2 物理量和算符
假设Ⅱ:对一个微观体系的每个可观测 的物理量都对应着一个线性自轭算符。
1. 算符的定义:一种运算符号,当将其作用到某一函数上 时,就会根据某种运算规则,使该函数变成另一函数。
数学形式上与爱因斯坦关系式一样,但这是一个全新的假设, 因为它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实物微粒中
例:子弹的质量为0.01kg,运动速度为1000m/s, 电子质量为9.11×10-31kg,运动速度为 5×106m/s,试求子弹和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解: 对宏观粒子子弹: λ = h/p=h/mv = 6.626×10-35m 对微观粒子电子: λ= h/p=h/mv = 1.46×10-10m=1.46Å
●微观粒子和宏观粒子的特征比较:
▲宏观物体同时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可用Newton力学描述; 而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需用量子力学描述。
▲宏观物体有连续可测的运动轨道,可追踪各个物体的运动轨 迹加以分辨;微观粒子具有几率分布的特征,不可能分辨出各 个粒子的轨迹。
▲宏观物体可处于任意的能量状态,体系的能量可以为任意的、 连续变化的数值;微观粒子只能处于某些确定的能量状态,能 量的改变量不能取任意的、连续的数值,只能是分立的,即量 子化的。
(a)违反单值条件
(b)不连续
(c)一阶微商不连续
(d)波函数不是有限的
波函数的归一化
一般从物理意义上看,总规定一个粒子在全部
空间出现的概率为1。 因此通常要求将波函数归一
化 。即
d
=
2
d =1
例如:
波函数、几率密度的概念对于推动化学由纯经验 学科向理论学科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 学中广泛使用的原子轨道、分子轨道, 就是描述原 子、分子中电子运动的单电子波函数:
经典物理学: ➢机械运动 → 牛顿(NewtBiblioteka Baidun)力学 ➢电磁现象和光 → 麦克斯韦尔(Maxwell)方程 ➢热力学→吉布斯(Gibbs)的热力学和玻尔兹曼 (Boltzmann)的统计物理学等组成。
经典物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
①质量恒定,不随速度改变 ②物体的能量是连续变化 ③物体有确定的运动轨道 ④光现象只是一种波动 经典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质量m >>原子分子 速度v <<光速
dP(x, y, z) | (x, y, z) |2 dxdydz | (x, y, z) |2 d
2. 波函数的性质:
1) 若ψ=f+ig, ψ*=f-ig, ψ* ψ=f2+g2, 为实数, 正 值。 有时用ψ2代替ψ* ψ。
波的强度与波函数绝对值成正比,粒子出
现的几率正比于ψ* ψ,因此: ψ* ψ (或|ψ|2 , ψ2) 称为概率密度(电子云)。
经典物理向高速领域推广 物体接近光速时相对论力学 观点①
经典物理向微观领域推广 研究对象向微观发展量子力学 观点②③④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1.1.1 黑体辐射和能量量子化
1. 黑体和黑体辐射:
黑体:指能全部吸收照射到它上面的各种波长电 磁波的物体。
黑体辐射:当加热黑体时发射出各种波长的电磁 波,称为黑体辐射。
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1.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1.2 量子力学基本假设 1.3 箱中粒子的schrodinger方程及其解
在这一章里主要介绍微观物质运动的规律——量 子力学基础,这一规律和宏观物体运动所服从的经典 力学有很大的不同。
1.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1900年以前,物理学的发展处于经典物理学阶段。
• 量子力学包含以下5个假设,据此可推导出一 些重要结论,用以解释和预测许多实验事实。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不确定关系原理,微观粒 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必须有一套全新的理论来 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量子力学
• 量子力学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在其研究实物微粒运 动规律时,形成了一整套公认的公设(基本假设Postulate), 量子力学就是建立在这些公设基础之上的
实光物在粒传子播:过静程止中显质示量波不性为,零而在的与微实观物粒微子粒相。互如作电用子进、 行能量转移时显质示子出粒、子中性子。、因原此光子就和具分有子微等粒。和波动的双
重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波粒二象性。
1. 德布罗意(de broglie)假设
德布罗意(1892-1987)法国物 理学家。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大学攻 读历史。18岁大学毕业(1910),在 哥哥影响下对物理发生兴趣。1924 年,在博士论文《量子理论的研究》 中提出物质波理论,1929年凭此论 文获得诺贝尔奖。
3. 普朗克(Planck)能量量子化假定: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柏林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提出
能量量子化假设
黑体是由不同频率的谐振子组成
每个特定频率的谐振子的能量E总是
某 个 最 小 能 量 单 位 0 的 整 数 倍 E=n0 ,
这个基本单位叫能量子
每个能量子的能量与谐振子的振动频
2. 算符运算法则:
算符相等: 对任意函数f,有 Aˆ f Bˆf
Aˆ Bˆ
算符加法: ( Aˆ Bˆ) f Aˆ f Bˆf
算符乘法: Aˆ Bˆf Aˆ (Bˆf ) Aˆ 2 f Aˆ ( Aˆ f )
1%
6.6 1033 m
宏观物体的运动可以同时具有确定的 位置和动量。
而对微观粒子,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 和动量,这就表明微观粒子不存在确定的轨道, 只能用其在不同位置出现的概率密度来考虑其 性质,这也正是德布罗意波的意义所在。
测不准关系是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客观反映,是对微 观粒子运动规律认识的深化。它限制了经典力学适用的范围。
Max Born(1882-1970)
波恩获1954年Nobel物理奖
1.1.4 不确定度关系
1. 海森伯(W.Heisenberg)不确定度关系式
1927年海森伯(Werner Heisenberg)根据理想实验 和德布罗意关系提出不确定度关系, 后来又根据玻恩对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加以严格证明。表述为:
粒子在客观上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坐 标位置及相应的动量。
xpx h
不确定关系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
本规律,是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必然
结果。不确定关系也存在于能量和时间
之间:
Et h / 4π
Heisenberg
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的不确定度计算
例:质量为9.0×10-31kg的电子和质量为0.01kg的
实物微粒在空间不同区域出现的概率呈波动性分布
波函数所描写的是处于相同条件下的大量 粒子的一次行为或者是一个粒子的多次重复行 为,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是与其统计性密切联系 着的,而波函数所表示的就是概率波。与电磁 波,机械波等有根本区别。化学中,电子在原 子分子中各点的概率密度分布称电子云,电子 云是电子概率密度的空间分布。
1. 定态波函数
2
dx
定态:能量有确定值的状态。
2 dx
性质:粒子出现的几率不随时间而改变。
由于几率不随时间变化,可用不包含时间的波函数
ψ(x, y, z) 代表体系的运动x x状+d态x 。
定态波函数:不含时间的波函数ψ(x, y, z)称为定态波
函数。
在(x, y, z)点附近小体积元 dτ=dxdydz 内粒子出现的 几率dP(x, y, z)为:
子弹均以1000m·s-1的速度运动,假定速度的不确 定度为其速度的1%,计算它们位置不确定度。
解:由不确定关系式 ΔxΔPx≥h
对电子:
不能忽略
x
h mv
6.6 1034 J.s 9.0 1031 kg 1000m.s1
1%
7.3105 m
对子弹:
完全可以忽略
x
h mv
6.6 1034 J.s 0.01kg 1000m.s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