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文学中古期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
2.魏晋南北朝最有意义的体现在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之上
3.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萧统的《文选》、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4.《文心雕龙》是文学自觉的标志,同时也标志了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5.文学的自觉,表现在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6.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7.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论著:
建安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
西晋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创作论的文章;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系统完整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结构宏大严密,内容丰富深厚;
南朝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
8.在动乱之中,文学创作很自然形成一些共同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9.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①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②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因素③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曹操:曹操诗是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曹操诗分为三类:①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篙里行》②描写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度关山》《短歌行》③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意义:开创风气之先,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全部归附曹操
2.曹丕的诗分为三类:①宴游诗②抒情言志之作③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曹丕诗的水平)《燕歌行》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3.曹植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
信心。
《白马篇》
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①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野田黄雀行》②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七哀》《美女篇》③述志诗。
慷慨之音④游仙诗《远游篇》
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的文人,完成了乐府诗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4.三曹七子:是指建安文学的一批代表作家。
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奠基者,曹植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王粲是七子中最优秀的诗人。
三曹七子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动乱时代的社会生活,风格刚健有力,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建安风骨。
5.王粲《七哀诗》——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七子之冠冕”
6.刘祯的诗一类是赠答诗《赠从弟》,一类是游乐诗。
蔡琰与《悲愤诗》
7.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①政治理想的高扬
②人生短暂的哀叹(单纯的感叹;慨叹岁月短促但仍要努力追求;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龟虽寿》)
③强烈的个性表现
④浓郁的悲剧色彩
8.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描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正始之音:玄学和清谈的结合。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
9.嵇康《幽愤诗》为绝命诗
1.两晋文坛:①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
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左思《咏史》郭璞《游仙诗》。
②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新意。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东晋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2.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由于时代原因,陆机、潘岳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康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繁缛是不同于汉魏古诗的艺术风貌,是太康诗风的特征。
3.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语言从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②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③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4.左思、张协与刘琨
左思最为著名的是《咏史》诗八首,咏史始于东汉的班固。
左思的《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和抗争。
感慨寒士生活的困顿《咏史.其二》;最能表现左思气概的是第五首“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
刘琨“闻鸡起舞”
5.郭璞的游仙诗——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游仙之作以仙比俗,郭璞是创始的人。
”
6.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兰亭集序》——兰亭诗艺术水平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
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7.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东晋玄言诗本身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
8.陶渊明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性格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陶渊明的思想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陶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9.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中国文学新题材: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和其三
咏史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10.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a)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
b)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①情、景、事、理的浑融。
《饮酒》其五《拟挽歌辞》其三
②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拟古》其三
11.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五柳先生传》神情毕现的传记
《归去来兮辞》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誓言
《桃花源记》理想世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1.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1.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并称“颜谢”
2.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
①写意到摹象。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②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
③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
3.鲍照及其创新
鲍照其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和抒发寒门之士辈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的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其六
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4.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在当时被目为“险俗”或“险急”。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
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
其次,是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
1.永明体:永明体诗又叫新体诗,是产生于南朝的一种讲究声律和对偶的诗体。
南朝齐代永明年间,诗人沈约将前人研究的四声规则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要求诗
句中声、韵、调互相配合,避免八种声病,还要求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初步格律的新体诗。
南朝新体诗人的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等。
2.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沈约诗歌的风格——“长于清怨”——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王融也积极创制“永明体”,成就较为突出还有梁朝的何逊和陈朝的阴铿
3..齐梁诗人集团
齐梁之世,三大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竟陵八友),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宫体诗”的繁荣)
齐梁时代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诗歌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少有真正的吟咏性情之作,湮没了诗人个性。
4.宫体诗: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
就内容而言,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包括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等方面。
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和声韵。
就其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代表人物有萧衍、萧纲、萧绎。
1.北朝文化与文学
庾信——穷南北之胜
西魏、北周文坛概况:仿古与趋新——邢邵为代表人物——北间第一才士
庾信与王褒,随着北迁,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
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徐庾体,是指徐(徐陵)、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明,弥尚丽靡”。
1.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文风:“以气质为体”“以情纬文”
辞赋在魏晋期间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齐梁时期文学新变主要表现为:①永明声韵说兴起②文笔之辨的深入③不拘常体的呼声
吴均体——吴均
郦道元《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洛阳迦蓝记》:学术和文学上的个性
2.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分为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时期是文言小说,可以称为笔记体小说。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世说新语》编撰者刘义庆,刘孝标为之作注。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1.唐代文学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2.唐朝士人的生活,也与唐代文学的发展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入幕、贬谪生活。
3.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是唐代文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俗讲与变文,是唐代出现的新文体
燕乐的盛行,出现了新的诗歌体式——词。
传奇、变文、词,是唐文学中的新体裁。
1.隋代文学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
如卢思《从军行》、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徐善心、虞世姬。
2.初唐诗坛
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了一种诗风“上官体”。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3.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作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即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时人称其诗为“上官体”。
4.卢照邻、骆宾王的创作个性,在七言歌行体重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
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5.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已”
五言律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唱和和咏物,而到了王勃、杨炯时代,创作题材已从台阁移至江山和塞漠。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都未曾到过边塞。
6.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杜、李、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黏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早期七律诗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7.陈子昂和唐诗风骨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受阮籍影响)
《登幽州台歌》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色彩,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8.张若虚与唐朝气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们诗歌意境美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1.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博大、雄浑、深远、超逸
充沛的活力、创作的愉悦、崭新的体验。
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美感。
2.王维与孟浩然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佛禅思想对王、孟等人的影响——“无生”之说
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王维被崔兴宗称为“当代诗匠”
孟浩然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3.王维与孟浩然不同之处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A.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余”、“我”经常出现在诗里面。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地景物描写,常常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春晓》。
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陶渊明似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B. 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如《山居秋暝》。
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特点。
4.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绝圣手“王昌龄”
5.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之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哭,至今犹忆李将军”《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功名需趁早,岁月莫须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
陶翰没有到过边塞,上面三个人都到过
6.李白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拘束。
李白和杜甫——“李杜”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称意”
7.李白的乐府和歌行
李白对古题乐府的创新和个性色彩:表现在一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侠客行》。
二是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行路难》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李白把自己的个性特征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之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改变。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8.李白的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境界: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
李白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9.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想象特色:变幻莫测“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诗的意象:壮美和优美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10.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
杜甫将写实倾向推向艺术最高峰。
“诗史”“朱门酒肉臭”用叙事手法写时事。
杜甫是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者。
11.杜甫的律诗
《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杜集七言律第一”《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①拓宽了律诗的表现手法和表现范围②以律诗写组诗③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炼字)
12.杜诗的艺术风格
①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愤。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②杜诗风格多样性,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大历诗风
中唐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德一批诗人的公共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
可安史之乱使他们心理状态发生改变。
以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语言往往带有凄凄、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意象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2.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
《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
3..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
4.“大历十才子”《极玄集》李端、卢纶、钱起(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在大历诗风为主流的情况下,有两位特殊的诗人——顾况和李益(以边塞诗独树一帜而艺术成就很高的诗人)
5.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孟郊、韩愈为主,明确地理论主张:①“不平则鸣”说(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②“笔补造化”说;③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功能,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
6.韩愈、孟郊、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
苏轼说的“郊寒”是对孟诗特点的最好概括。
7.继孟郊、韩愈之后,元和诗坛出现了天才诗人李贺。
晚唐的杜牧在《李贺集述》中认为李贺诗是“《骚》之苗裔”
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的诗作《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柳宗元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江雪》
8.白居易和元白诗派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这派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
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
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元稹《莺莺传》《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遇诗
“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讽遇诗两个基本倾向: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
《新乐府》
《长恨歌》《琵琶行》为长篇叙事诗
元稹和白居易是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的创始人。
——“元合体”“元和诗”(还包括元白那些留恋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
1.古文运动: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