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周围血管损伤--中医筋伤学(六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周围血管损伤
四肢血管损作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较常见,常与四肢骨折和神经损伤同时发生,多为动、静脉同时损伤,四肢血管损伤常易导致致命的大出血和肢体缺血坏疽或功能障碍。

过去,四肢血管损伤常采用结扎止血法以挽救生命,截肢率极高。

近30年来,随着血管修复技术的发展,其治疗已变为以修复为主;并因休克和多发伤诊疗技术的提高,使四肢血管损伤的死亡率和截肢率明显下降。

四肢的血管分布见图12-1至图12-4。

第一节四肢血管损伤的病理类型
血管损伤有不同类型,大多数为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较少见。

一、血管断裂
(一)完全断裂
四肢主要血管完全性断裂,多有大出血,可合并休克或肢体缺血坏死。

往往因血管裂口收缩促使血栓形成,从而可减少出血或使出血自行停止。

(二)部分断裂
可有纵形、横形或斜形的部分断裂,动脉收缩使裂口扩大,不能自行闭合,常发生大出血,因此有时比完全断裂出血更多。

部分可形成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痿。

二、血管痉挛
血管因拉伤或受骨折端、异物(如弹头、弹片等)的压迫、寒冷刺激或手术骚扰均可引起痉挛。


肢体远端缺血甚至肢体坏死。

三、血管壁损伤
可引起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还可因血管壁变薄弱而发生假性动脉瘤,动脉内血栓脱落成栓子,堵寒末梢血管。

四、血管受压
因骨折、脱位、血肿、异物、夹板、包扎或止血带止血等引起。

动脉严重受压可使血流完全中断,血管壁也因此受损伤,引起血栓形成致肢体远端坏死。

第二节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
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主要根据受伤史和临床检查,应做到诊断及时准确,防止漏诊,力争早期处理。

一、临床表现
均有较明显的外伤史。

如骨折、脱位、挫伤、火器伤或切割伤时,均应考虑是否合并血管损伤。

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或破裂均有较大量出血。

开放性动脉出血呈鲜红色,多为喷射性或搏动性出血;如位置深,可见大量鲜血涌出。

闭合性的主要动脉损伤,损伤部位肢体因内出血而显著肿胀,时间稍长者有广泛皮下瘀血,有时形成张力性或搏动性大血肿。

主要动脉损伤、栓塞或受压的远端血流不通者,应注意与健侧肢体对比。

出血较多者因血容量减少,可出现低血压及休克。

肢体远端由于供血障碍,主要表现为:
1.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或甚微弱。

2.远段肢体完全缺血或血供严重不足表现为皮肤苍白。

3.皮肤温度下降亦因肢体缺血所致,应在同样条件下与健侧对比。

4.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5.疼痛是神经对缺血的早期反应。

远端肢体疼痛严重时,应考虑缺血的可能性。

6.感觉障碍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肢体由疼痛转入感觉减退、麻木,最后感觉可完全丧失。

感觉障碍多呈手套或袜套式,而神经损伤所致的感觉障碍与神经分布相一致,应注意鉴别。

7.运动障碍肌肉对缺血很敏感,缺血时间稍长,肌肉运动力即减退以至完全消失。

8。

远端无活跃性充知在肢体末端(手指或足趾)用粗针或小针刀刺一小创口,无出血或仅有少量出血随即中止者,均为血运丧失的表现。

闭合性动脉伤或伤口小而深的开放性血管伤,在伤口被血块或肿胀的软组织堵塞时,可因内出血而形成搏动性血肿。

二、特殊检查
1.动脉造影术血管损伤依靠分析受伤史和细致检查,一般即可明确诊断和准确定位。

在诊断和定位困难时,有条件的可作动脉造影。

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多处作、晚期动脉伤、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
2.其他如多普勒血流检测仪、超声波血流探测器等,对知管损作诊断有一定帮助。

第三节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首先重在及时止血,纠正休克,挽救患者生命;其次是做好伤口的清创,妥善处理损伤血管,力争尽早恢复肢体循环,保全肢体、减少致残机会。

同时,应认真处理好骨关节及神经等合并伤,以改善肢体功能。

一、急救止血
(一)加压包扎法
四肢血管损伤大多可用加压包扎法止血。

用无菌纱布或洁净布类填塞及覆盖伤口,并以绷带加压包扎。

包扎不宜过紧,应以既能止血又不影响肢体远侧循环为原则。

包扎后应抬高患肢,注意观察远端血运,并及时转送,作进一步处理。

(二)指压法
为短暂的应急止血措施。

出现血管断裂后,立即用手指或手掌压迫出血动脉的近侧端,并立即用包扎法或其他方法止血。

(三)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为有效的四肢止血工具,使用得当,可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挽救大出血患者的生命。

如使用不当,则可带来严重并发症,以致引起肢体坏死、肾衰,甚至死亡。

充气止血带压力均匀,压力大小可以调节,是理想的止血带。

宽橡胶带式止血带接触面大,弹性好。

橡胶管止血带使用方便,止血效果好,但接触面小,易损伤组织。

较宽的帆布带也可应用。

布带、绳索等代用止血带压力不易掌握,对组织损伤大,一般不宜使用。

止血带止血适用于股动脉、腘动脉和肱动脉损伤引起的大出血,而又不能用加压包扎法止血者。

一般缚在上臂的上1/3或大腿中部。

缚止血带处应加衬垫,以免压坏皮肤。

上止血带的时间应尽可能短,应争取在1.5-2h内采取进一步止血措施。

(四)钳夹止血法
如有可能,在伤口内用止血钳夹住出血的大血管断端,连止血钳一起包扎在伤口内,导速转移,以作进一步处理。

量要小心钳伤血管邻近的神经和正常血管。

(五)血管结扎法
对无修复条件而需长途运送者,可作初步清创,结扎血管断端。

不用止血事,声速运送。

二、休克和多发性损伤的处理
处理四肢务管损伤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

四肢血管损伤后因严重出敌国常伴有休克,应及时输血。

补液,恢复血容量及血压,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调。

在急救止血和纠正休克的同时,应迅速处理多发伤和危及生命的脏器伤。

三、清创术
及时而完善的清创术是预防感染和成功修复组织的基础,应争取在6~8h内尽快做好清创。

清创应
织、肌肉和游离碎骨,清除血肿及异物,保护重要组织。

做好损伤血管的清创,是取得血管修复成功的重要环节。

四、血管结扎术
以下情况应进行血管结扎术:
(1)肢体组织损伤广泛而严重,不能修复血管或修复后也不能保全肢体。

(2)病情危重,有多处重要脏器伤,不能耐受血管修复术。

(3)缺乏必要的血管修复技术或输血血源,应暂时清创和缝合血管,然后送有条件的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4)次要动脉损伤,如尺、桡动脉之一断裂,可先试行结扎损伤血管,如血运通畅可予以结扎。

五、血管痉挛的处理
预防为主,如用温热盐水湿纱布覆盖创面,减少创作、寒冷、干燥及暴露的刺激,及时解除骨折端及异物的压迫等。

无伤口而疑有动脉痉挛者,可试行普鲁卡因交感神经阻滞,也可口服或肌注盐酸罂粟碱。

如经以上处理仍无效,应及早探查动脉。

在手术探查或开放伤血管已显露时,发现一段动脉或动脉吻合后痉挛,常用的有效方法是血管内液压扩张法,即用等渗盐水注入痉挛段血管内以扩张血管。

如血管扩张栓塞,并有血管痉挛,需切除伤段血管作对端吻合或行静脉自体移植修复。

六、血管损伤的修复
(一)一般的手术处理原则
(1)对血管损伤诊断明确者应即行手术;对诊断有怀疑或难以肯定的血管损伤,可行有限时间的动态观察,必要时也应早期探查,以明确诊断,采用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2)在切入血肿或假性动脉瘤以前应钳夹血管远近断端,防止出血。

(3)应该修复所有大的或主要的血管,根据动脉的重要程度可将其分为三类:
①第1类动脉:结扎后必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的血管,如主动脉、头臂干、颈总动脉、肾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等损伤后绝对不能结扎,一定要给予修复。

②第2类动脉:结扎后有时也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动脉,应力争给予修复而不要轻易结扎,如锁骨下动脉、腑动脉、肱动脉及大部分腹腔内的动脉等。

③第3类动脉:除上述各类动脉以外的动脉损伤,如单纯的尺或桡动脉、胫前或胫后动脉等损伤时,因条件所限可以行单纯结扎术。

(4)大静脉损伤如股静脉和腘静脉,宜行修复,尤其是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和浅静脉损伤者,应同时修复动脉和静脉,以免因血液回流不足,肢体肿胀,血肿形成,肌肉坏死而最后导致肢体坏死。

(5)对血管损伤后的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应切除,并行血管移植修复。

(6)对于血管以外的组织损伤应同期恰当处理,如骨折复位内固定、肌肉或肌腱断裂的缝合、神经断裂的缝合以及伤口闭合等。

减压。

(二)血管部分损伤修复术
适用于锐器所致之血管整齐切割伤不超过血管周径1/2,血管不需清创者。

对于火器伤以及血管需清创的锐器伤或挫伤,则不宜使用。

修复方法先用开创性血管夹分别将受损血管两端夹住,再用肝素溶液冲洗血管腔,去除凝血块,剪除少许不整齐边缘,用6~8根“0”号尼龙单丝或人发根据伤情作纵行或横行连续缝合(见图12-5)。

注意昼不缩小管径。

(三)血管对端吻合术
重要的血管断裂,有条件的均应争取作对端吻合术。

行对端吻合,要求吻合处无张力。

如血管缺损不多(2cm左右),一般游离血管上下各一段即可。

如长度仍不足,可屈曲关节以克服缺损,使吻合处于张力。

修复方法用无创性动脉夹夹住断裂血管两端,剪除血管两端的外膜。

用肝素溶液(肝素125mg加入等渗盐水200ml)冲洗断端血管腔以去除血栓,并在术中不断冲洗,防止血栓形成,保持血管组织湿润。

吻合处不可有张力。

腕、踝部以上直径大于2.5mm的动脉可采用三褥式定点点缝合法(见图12-6)。

缝合间距及边距均可1mm,缝合血管合层,松紧适度,不可过松以免漏血,也不可过紧以免吻合处狭窄。

结扎时打3个结,以免松脱。

较小血管可采用两定点法,然后连续缝合。

缝合时要将血管内膜相对,防止血管扭曲和缝到对侧血管壁。

直径1.5mm以下的血管应用间断缝合法,如修复手部掌浅弓、掌深弓、指掌侧总动脉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等。

根据血管大小,选用8~11根“0”号尼龙丝线,两头连接无创性血管针,由管腔内穿过血管全层进行缝合。

先作两定点固定,再用同法简单间断缝合6~8针(见图12-7)。

对微小血管应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6~10倍进行操作。

血管缝合完毕后,用等渗盐水冲洗伤口,先放松远端无创性动脉夹,使回血驱除空气,再放松近端无创性动脉夹。

用湿热盐水纱布轻按血管吻合处数分钟,吻合处漏血即自行停止。

如漏血过多,可加缝1~2针。

应做到一次吻合完善,防止补针,以免出血过多或补针过多而导致缝合失败。

如为主要的动、静脉同时损伤,可先修复静脉,或在动、静脉修复后同时放松小动脉夹。

不可在修复动脉后即放松动脉夹,然后才着手修复静脉,否则将因缺乏静脉回流而造成失血,且动脉吻合处短时间内即发生栓塞。

血管吻合及止血后,应以健康组织(最好用邻近肌肉)覆盖,不可使血管裸露或直接位于皮肤缝线下。

对于易发生感染的伤口,在血管缝合及用肌肉妥善覆盖后,不缝皮肤,保持引流,伤口留待延期缝合、二期缝合或用植皮闭合创面。

(四)自体静脉移植术
吻合断裂血管时,如有缺损或估计对端吻合处会有张力,即应彩自体静脉移植术(见图12-8),而不应勉强缝合使吻合部产生张力。

采用静脉的长度应较缺损部长1cm,应取健侧的大隐静脉近段,而不应采取伤侧静脉,以免影响伤侧静脉回流。

浅静脉用于移植的有大隐静脉和头静脉等,移植静脉的直径应尽量接近损伤血管的直径。

移植静脉修复动脉时,应将移植段静脉倒置缝合,因静脉有血管瓣。

而修复静脉时则应顺置缝合。

取下移植段静脉时要作好其远近段的标记,以免移植时弄错。

吻合方法与对端吻合术相同,注意防止血管扭转。

四肢血管移植,目前公认只能采用自体静脉移植术。

七、血管损伤的术后处理
(一)固定
用石膏托或管形石膏固定关节于半屈曲位4~5周,使缝合处无张力。

以后逐渐伸直关节,但不可操之过急,以免缝线绷开引起出血或假性动脉瘤等合并症。

(二)体位
保持伤肢稍高于心脏平面,不可过高或过低,如静脉回流不足,可稍抬高。

(三)密切观察伤肢血液循环
观察脉搏、颜色、温度等是否正常。

如肢体远侧温度骤降而肿胀不明显,多为动脉栓塞或局部血肿压迫,应立即手术探查。

发现血管栓塞,须切开缝合处重新吻合或作自体静脉移植。

娟支体肿胀,紫绀明显,血液回流不良,而抬高患肢不能改善者,多系静脉栓塞,亦应立即手术探查。

上述循环危象如处理及时常获成功,拖延日久,可导致修复失败。

(四)预防感染
术后使用抗生素,适当处理伤口,保持良好引流,是防止感染的必要措施。

如能及时发现伤口感染,早期充分引流,适当使用抗生素,仍可保持血管修复效果。

(五)继发性大出血
是一种严重并发症
1.出血原因初期处理止血不良,感染,吻合张力过大致血管破裂,修复血管裸露无健康组织覆盖,受引流物压迫坏死,或动脉伤漏诊和使用抗凝药物不当等。

出血时间多在伤后7~14日。

2.处理应立即进行,甭除血肿,止血,次要动脉宜加以结扎,重要动脉应争取修复。

伤口感染严重或肌肉广泛坏死者须截肢。

(六)抗凝药物的使用
血管修复的成功主要依赖认真、细致地操作和处理上的正确无误,不宜在手术后立即用全身抗凝剂。

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全身抗凝剂,以免增加出血危险。

但为了防止吻合血管时发生凝血,应在局部使用抗凝剂,并不时冲洗伤口及吻合处。

吻合完成后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肝素及凝血块等。

(七)中医治疗
通常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三型:
1.脉络阴寒型表现为四肢怕冷,发凉,疼痛,麻木,遇冷后症状加重,遇暖减轻。

肤色或为苍白,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紧或涩。

以肢体寒凉为主症。

治以温经益气,活血通络。

用阳和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2.脉络血瘀化热型肢体灼热,疼痛,肤色或为紫暗,舌紫暗,有瘀斑,舌头或红,苔薄黄,脉弦紧或濡。

以肢体灼热,痛甚为主症。

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用四妙勇安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3.脉络湿阻型肢体水肿、胀痛,抬高肢体症状可以减轻,舌淡紫,舌体胖大,苔白腻或腻,脉沉紧或濡。

以肢体水肿,胀痛为主症。

治以益气活血,利湿通络。

用金匮肾气丸,人参健脾丸,四物汤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