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29中国历代私人藏书家溯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私人藏书家溯源

周盈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图书馆上海市 201620)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最早的甲骨文字记录开始,中国的藏书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即使以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起算,也已经三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讲学之风盛行,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发展、学术大繁荣的时期,图书收藏由官府著述、垄断藏书发展到官府与知识分子俱藏的局面,出现了最早的私人藏书家。

一、早期:孔子墨子为私人藏书先驱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公认的私人藏书家。他周游列国,不仅读过周王室藏书,而且到处访求历代典籍。《公羊传注》称:孔子得“百二十国宝书”而作《春秋》。孔颖达《尚书正义》引《尚书纬》云:“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等等。可见他已拥有相当数量的藏书。

秦始皇焚书时,有不少私人藏书家把书藏在墙壁、山洞中,拒不上缴。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孔安国亦谓:“至鲁共王始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礼记》、《论语》、《孝经》。”《资治通鉴》载:“魏人陈余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甚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这些记载说明当时私人藏书并非个别现象。孔子之后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时期,各派学者的争论,古代的文献资料都被陆续编集成书,加以抄录书籍的材料容易取得,当时的学者都有藏书,私人藏书出现了一个高潮。《墨子•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韩非子》:“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等。到秦代,私人藏书同样与国家藏书并存。

墨子也是先秦有名的藏书家。《墨子·贵义》记载:“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随身携带的书甚多,可见其藏书之富。墨子书言,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说明墨子非常熟悉前代典籍,这也可以间接证明他有丰富的藏书。

除孔、墨外,先秦富有藏书的还不乏其人。《墨子》书云:“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如惠施,《庄子·天下》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说秦,不纳,归而发愤读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一个穷困的说客还有藏书,可见当时在一般士人中都有藏书。《韩非子·喻老》篇提到“王寿负书而行”。。。“知者不藏书”,可见战国时“负书而行”和“藏书”已常见。到秦代,私人藏书已很普遍。秦始皇下焚书令,正反映当时民间藏书已相当普及,不得不下达法令。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写到,秦始皇焚书,并没有把儒家经书毁尽,“《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可见民间藏书已经是国家法令无法尽毁的了。

二、汉魏:宗室贵族为私人藏书主流

汉代时,私人藏书还只限于社会上层,这主要和帛书昂贵有关。西汉著名的藏书家河间献王刘德和淮南王刘安,他们都是宗室贵族,凭借财势,大量聚书,《汉书·河间献王传》载刘德聚书事迹说明了河间献王聚书的方法、规模和质量。所谓“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说明这种收集图书的方法是通过一种交易而得到的。

除王侯外,汉代私人藏书之富者也多是贵族世家或达官显贵等社会上层人物,如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汉书·刘向传》记载,刘向十二岁就在皇帝身边接受教育,历任多种官职,官终中垒校尉。他曾一度去职,闲居八年,“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可见他藏书甚富。他在天禄阁校书,撰写叙录时常引用“臣向书”,即他自己的藏书。

到东汉,随着图书社会流通量的增大,私人藏书家也逐渐增多。如曹曾,字伯山,家财巨富,收藏图书甚多。光武初,因兵乱,乃积石为仓以储书,世称“曹氏书仓”,门徒多达3000人。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字君山,家富藏书,专辟有藏书室,后称“桓君山藏书处”,在今安徽淮北市相山。清人王岩有“过桓君山藏书处”诗,云:“当年石室虽云古,此日风流犹可睹。图书插架欲连云,翰墨淋漓尚如雨。忆我读书数十年,每披新论景名贤。”东汉时,藏书最多的首推蔡邕。《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曰:“蔡邕有书近

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书悉入业。”在简帛时代,聚书万卷是很不容易的。又《后汉书·列女传》载蔡邕女蔡琰见曹操:“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记,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这一段记载不仅证实了蔡邕藏书之多,当时像蔡文姬这样有家学渊源的读书人是怎样记诵和书写的,也说明许多书是如何由散失而复出的。

赐书制度是古代藏书得以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书籍垄断在王室手中,赐书制度就是王室将某些书赠给某人,是书籍在空间上的流通。通过赐书,一方面藉以加强中央同地方诸侯国家、属国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所赐书籍的思想内容,影响和统一臣民的思想。《左传•定公四年》载: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时,曾“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其中就有史(太史)、典策(典籍简策),即朝廷赐给的典籍。汉代赐书制度十分盛行,王室赐予的书成为私人藏书的重要来源。蔡邕藏书万余卷,半数为朝廷所赐。汉以后此风仍盛行,如《梁书•江易传》:“家传赐书数千卷”;《新唐书•柳宗元传》:“家有赐书三千卷。”南唐李煜对张洎“赐书万余卷”(《宋史•张洎传》)等等。宋代以后这种制度才趋向衰落。

汉代私人藏书达到数千卷的,屈指可数,而魏晋时期,私人藏书多达数千卷甚至万卷以上的,已不罕见。《三国志•蜀书•何朗传》:三国时蜀汉的何朗(168—247年),任步兵校尉、丞相长史。马谡败失街亭,他因知情不报而获罪,去职回成都,“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藏书多少没有记载,但既“于时最多”,可以肯定他是三国时第一个藏书家。以后,藏书家不断出现,藏书数目也逐渐增多。如:《晋书•张华传》:张华(232-300年),字茂先,官至司空。工诗赋,“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尝徙居,藏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当时正值纸书盛行,三十乘纸书为数已非常可观,而且可以提供朝廷所没有的正本,可见藏书品种和数量之多。

魏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图书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为私人藏书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战事频繁,朝廷藏书不断散失,除毁损者外,大多通过私人买卖而“散落人家”,为私人藏书提供了机会。因此,这一时期不仅图书流通范围扩大,而且私人藏书的集聚比前代更普遍,程度更高。

三、宋代:从名宦巨卿到富庶阶层

宋代私人藏书比起前代有了很大发展。客观原因在于雕版印刷的广泛使用,使图书流通总量不断增长,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买书藏书已由难趋易。由于这一新的历史背景,宋代私人藏书进入另一个极盛时期,其特点是,藏书家大量增加,藏书家的分布地区广,藏书数量多,并出现不少藏书世家。

据曹之《中国印刷史的起源》的统计,宋代藏书家见诸记载的有311人,比五代以前藏书家总数还要多,约占历代(先秦至宋)藏书家总数的64%(先秦3人,汉代7人,三国8人,晋代7人,南北朝59人,隋代3人,唐代87人,五代27人,合计201人)。宋代藏书家的地区分布也远比前代广,许多过去从未出现藏书家的地区,到宋代也陆续出现。例如福建地区,唐以前的藏书家几乎没有,而到宋代,福建藏书家见诸记载的就有28人,其中藏书万卷以上的有浦城杨纮(杨亿之子,聚书数万卷),仙游傅楫(聚书万卷),浦城章甫(藏书万卷),莆田方略(藏书1200笥,筑万卷楼贮之)、方于宝(聚书数万卷)、方崧卿(聚书4万卷)、郑樵(藏书万卷)、郑寅(藏书数万卷),闽县朱倬(藏书数万卷)等9人。这仅仅是福建一省的情况。宋代私人藏书最多的要算吴县叶梦得,藏书逾10万卷(据王明清《挥麈录》)。这个数字比以往任何皇家藏书都要多,在唐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私人藏书,除名宦巨卿等社会上层人物外,中小地主和一般士人中间也不乏藏书万卷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引《过庭录》称:“公卿名藏书家如宋宣献、李邯郸,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饶州吴氏、荆州田氏等,吾皆见其目,多至四万许卷,其间颇有不必观者。”这里所说的荆州田氏,指田伟、田镐父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田氏书目》六卷,皇朝田镐撰。田伟居荆南,家藏书几三万卷。镐,伟之子也.因此成目。元祜中,袁默为之序。”《紫桃轩杂缀》:“田伟藏书三万七千卷,无重复者。黄鲁直与其子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