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投运后长江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1卷第1期
2010年1月
人 民 长 江Yangtze R iver
Vol .41,No .1Jan .,2010
收稿日期:2009-11-30
作者简介:张晓红,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规划工作。
文章编号:1001-4179(2010)01-0011-03
三峡工程投运后长江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建议
张晓红
(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长江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利用蓄滞洪区有计划地分蓄洪水,是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分析了三峡工程投运后,长江蓄滞洪区的作用,提出要根据防洪形势的变化,动态研究长江超额洪量;要考虑三峡工程建设运行后的新的情况,合理布局长江流域蓄滞洪区;按照使用几率,分洪效果及其重要性进行蓄滞洪区分类及建设。
关 键 词:蓄洪洪区;分类;防洪规划;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图法分类号:T V873 文献标志码:A
长江中下游洪水峰高量大,长江干流洪水来量巨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利用蓄滞洪区分蓄超额洪水,是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减轻洪灾损失的有效措施。
在长江流域历次规划中,都将蓄滞洪区列为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1990年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指出:长江中下游防洪治理的方针仍应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还应当考虑“江湖两利”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采取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安排与建设平原蓄滞洪区,结合兴利,逐步修建干支流水库,逐步达到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以其他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使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法规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薄弱,对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调节,既影响了区内居民的生存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影响了分蓄洪区的有效实施。
蓄滞洪区建设成为目前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
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三峡水库的拦蓄,长江中下游分洪量将有所减少,遇1954年洪水,荆江地区不需要分蓄超额洪水,长江中下游总分洪量将减少约100
~150亿m 3
,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将得到极大改善。
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的继续兴建,荆江地区的防
洪标准还将进一步提高,长江中下游分洪量也将进一步减少。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在长江防洪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超额洪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蓄滞洪区的布局如何调整等,都需要根据防洪体系特别是防洪水库的建设,不断深入研究。
1 充分认识长江流域蓄滞洪区的作用
长江洪水峰高量大,防洪任务十分艰巨。
长江中下游防洪主要问题是河道安全泄量与上游及支流巨大的洪水来量不相适应,目前上荆江河段只能安全下泄
60000~68000m 3
/s (含松滋和太平口分流入洞庭湖流量,该河段安全泄量与下游城陵矶水位高低有关),城陵矶附近约60000m 3
/s,汉口约70000m 3
/s,湖口
附近约75000~80000m 3
/s 。
而近百年以来宜昌洪峰
流量超过60000m 3
/s 的有24次;据历史记录自1153
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超过80000m 3
/s 的有8次,其中
超过90000m 3
/s 的有5次;城陵矶以上江湖入流的合成洪峰流量,1931、1935、1954、1998等洪水年均超过
100000m 3
/s 。
洪水超过河道安全泄量需运用蓄滞洪区分蓄超额洪水,以保重点地区和重要城市的安全,尽量减少淹没损失。
如1954年为长江全流域性洪水,荆江河段出现多次较大洪峰,枝江站最大来量为71900m 3/s,沮漳河汇入流量1300m 3
/s,大大超过了荆江河
人 民 长 江2010年
段的安全泄量,荆江分洪区先后3次开闸分洪,分洪总量l22.6亿m3,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三峡工程建成后,遇长江中下游防御对象1954年洪水,长江中下游分洪量有所减少,具体数值与三峡水库的防洪调度方式密切相关,按对城陵矶补偿与按照对荆江补偿,长江中下游分洪量分别为336亿m3与398亿m3。
相对数值有所减少,但绝对数值仍较大,蓄滞洪区始终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2008年批复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指出:要遵循“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坚持“江湖两利”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长江流域防洪总体布局,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措施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高长江流域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
因此,即使三峡工程建成投入运用,以及上游水库陆续兴建,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仍需运用,只是分蓄洪频率及数量减少,因此,蓄滞洪区始终是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是长江中下游防洪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2 动态研究长江中下游超额洪量
(1)超额洪量的大小是蓄滞洪区布局的基础。
影响长江流域各地区超额洪量的因素包括设计洪水,防洪水库及其防洪作用,各控制断面的设计水位及水位流量关系,江湖调蓄能力等。
由于防洪工程的逐步兴建,特别是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陆续建设并发挥作用,将直接影响遇设计洪水的超额洪量;另外,由于水库工程的调节拦沙,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发生变化,水位流量关系及江湖调蓄能力也会随之逐步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要根据防洪形势的不断变化,动态分析研究长江中下游超额洪量。
(2)设计洪水。
长江中下游干流接纳长江上游干流及中下游支流的来水,洪源较多,洪水组成复杂。
同一场洪水不同控制站的频率不一致,同一场洪水同一站的洪峰流量、不同历时的洪量,频率往往也相差很大。
对长江中下游很难制定出一般概念的某一重现期的整体防洪设计洪水,因此,长江中下游以20世纪以来发生的最大的洪水即1954年实际洪水作为防御对象。
在国务院批复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经过论证认为在今后20年,长江中下游仍然以1954年洪水作为总体防御标准。
(3)防洪水库。
通过水库拦蓄超额洪水是提高中下游防洪能力,减少中下游超额洪量的主要措施。
三峡工程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可较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分蓄洪量,根据规划除三峡工程以外,长江上游其他干支流控制性水库预留防洪库容多达340亿~360亿m3,这些水库一方面对其下游防洪保护对象起到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可配合三峡水库拦蓄进入长江中下游的洪水。
(4)设计水位及水位流量关系。
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长江中下游干流设计水位应统筹考虑,长江中游4个主要控制站仍维持《长流规》拟定的设计洪水位,即沙市45.00m、城陵矶34.40m、汉口29.73m、湖口22.50m。
对于城陵矶多次出现超过设计水位的情况,从江湖关系的变化,三峡防洪作用以及河道冲淤变化带来的影响等综合考虑,近期仍维持34.40m,远期可根据上述情况的不断变化继续开展研究。
受河道冲淤变化影响,主要控制站水位流量关系将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自上而下,且枯水变化大于高水变化,需加强观测,动态开展分析。
根据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遇1954年洪水,长江中下游分蓄洪量将有所减少,具体数值与三峡水库的防洪调度方式密切相关。
如按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拟定的对荆江补偿的调度方式,长江中下游总分洪量仍有398亿m3,其中:城陵矶附近区280亿m3,汉口附近区68亿m3,湖口附近区50亿m3。
如按荆江结合城陵矶补偿调度方式,则长江中下游总分洪量为336亿m3,其中:城陵矶附近218亿m3,汉口附近区68亿m3,湖口附近区50亿m3。
若进一步考虑近期建设的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嘉陵江亭子口等枢纽,长江中下游分洪量还会进一步减少,但由于河道冲刷程度不一,导致上下游河道泄流能力增加的幅度不一,超额洪量可能还会出现区域调整,所以需加强原型观测,动态研究超额洪量的变化。
3 合理布局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
长江流域蓄滞洪区的建设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保障流域和区域防洪安全的同时,保障蓄滞洪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改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全面规划蓄滞洪区的工程建设、安全建设、管理制度建设。
另外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多,建设任务重,应根据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分析蓄滞洪区的使用几率,做好蓄滞洪区分类工作,以在江河流域防洪体系中作用突出、使用较为频繁的蓄滞洪区为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尽快发挥作用。
根据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使用的几率,按重要、一般与保留对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进行分类。
其中重要蓄滞洪区是指对保障流域和区域整体防
21
第1期 张晓红:三峡工程投运后长江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建议
洪安全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涉及省际间的防洪矛盾,对保护重要城市、地区和重要设施的防洪作用突出,由国务院、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调度,运用较频繁的蓄滞洪区。
一般蓄滞洪区是指对保护重要支流、局部地区或一般地区的防洪安全有重要作用,由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或省级防汛指挥机构调度、运用机率相对较低的蓄滞洪区。
蓄滞洪保留区是指为防御流域超标准洪水设置的、运用机率较低且暂时仍需要保留的蓄滞洪区。
以1954年洪水为防御对象,考虑上游水库建设对分洪量的影响,进行蓄滞洪区的布局,近期考虑三峡工程建成后的作用。
初步考虑,把三峡工程建成后,遇1954年洪水不需分洪运用的蓄滞洪区列为保留区,对三峡工程建成后仍需使用的蓄滞洪区,再根据其使用几率、分洪效果等划分为重要蓄滞洪区与一般蓄滞洪区。
由于三峡水库对城陵矶补偿调度实施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加,因此,建议以对城陵矶补偿调度作为规划的依据。
荆江地区,遇1954年洪水无超额洪量,除荆江分蓄洪区外,其余皆作为保留区;城陵矶附近超额洪量为218亿m3,减少了102亿m3,拟定洪湖西分块蓄滞洪区以及洞庭湖区部分蓄洪垸为蓄滞洪保留区。
汉口附近区,遇1954年洪水,分洪量仍为68亿m3,但由于规划的武汉附近蓄滞洪区有效蓄洪容积达120亿m3,因此,可研究考虑将目前不具备分洪条件的东西湖分蓄洪区作为蓄滞洪保留区;湖口附近区,遇1954年洪水,分洪量不变,建议不列保留区。
此外,根据分洪效果、使用几率以及蓄滞洪区的地位再区分重点与一般蓄滞洪区。
今后,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建设运行,遇1954年洪水,长江中下游分洪量还将进一步减少,需根据建设情况,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下游水情变化的研究,对重要蓄滞洪区、一般蓄滞洪区与保留区再进行调整。
4 分类建设长江流域蓄滞洪区
根据流域防洪对蓄滞洪区的要求,蓄滞洪区一般均需在流域防御目标洪水内承担分蓄洪水的任务,有些蓄滞洪区甚至在非目标洪水时也要承担一定的分蓄洪水任务。
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蓄滞洪区是牺牲局部利益、保障全局防洪安全的防洪措施。
蓄滞洪区一要安全蓄水,二要发展经济,三要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区内人口逐渐增加和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蓄水和居民安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矛盾日渐尖锐,因此,在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路进行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
(1)处理好流域整体防洪安全与蓄滞洪区建设之间的关系。
蓄滞洪区既要承担分洪任务,为全局的防洪安全发挥作用,同时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为部分蓄滞洪区的逐步调整创造条件。
根据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对蓄滞洪区进行调整的目的就是合理地进行蓄滞洪区的布局和建设,使得部分标准内不需使用或超标准洪水才使用的蓄滞洪区,逐步放宽限制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对确需经常使用的蓄滞洪区加强建设,实行“人水分离”,在保障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条件下真正发挥其蓄洪作用。
(2)协调处理好安全蓄水、发展经济和综合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经常需要使用的蓄滞洪区要按照有利于适时有效地分蓄洪水,有利于确保区内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改善蓄滞洪区内居民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要求,根据防洪规划对蓄滞洪区功能与定位的调整和要求,依靠流域防洪体系总体建设,调整一些蓄滞洪区的分洪水量,减少蓄滞洪区淹没范围,分区改变水深分布,提高其运用标准等措施,降低与改变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对蓄滞洪区内居民的分布,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创建新型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管理模式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模式,使得居民生活在安全或风险相对较小的区域。
(3)根据蓄滞洪区在流域防洪中的整体风险和蓄滞洪区内的具体风险分布,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要根据防洪规划对蓄滞洪区功能与定位的调整和风险程度的变化,分轻重缓急开展蓄滞洪区工程措施的建设,优先建设整体风险较高、作用较大的蓄滞洪区;要根据蓄滞洪区内的风险分布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安全避洪措施,减少与规避洪水风险,使蓄滞洪区内居民逐步脱离风险和降低其生活区的风险;根据蓄滞洪区的风险分布,逐步建立适应其洪水特点的产业结构和生产体系。
在分析不同类型蓄滞洪区经济社会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蓄滞洪区洪水特点及风险分区,提出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安全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对重要蓄滞洪区和一般蓄滞洪区,在进行蓄滞洪区围堤加高加固的同时,在区内进行安全区、安全台等安全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限制人口入迁和新增重要产业。
对蓄滞洪保留区可基本不限制其发展,进行围堤加高加固及安全转移道路、通信预警系统等的建设。
(下转第24页)
31
人 民 长 江2010年
实测潮位资料,进行潮位频率分析和潮型估算分析,确定了各代表站的排涝设计潮位和排涝潮型过程。
需要强调的有以下几点:
(1)在潮型分析过程中,为提高推算的精度,参照潮型应尽量多选取几潮(5潮以上),数据摘录时适当增加密度。
(2)各代表站址距海口距离和河道的条件不同,产生的壅高也各有差异。
本次分析中仅考虑代表站本址处的设计高潮潮位和潮型过程,未考虑海口处潮位变化情况,因此也就不考虑壅高对其产生的影响。
(3)本次分析中各代表站设计潮位频率推算结果,仅适用于100a一遇以下的排涝设计潮位。
Ana lysis on desi gned ti da l levels and types i n dra i n age of
ma jor sea-go i n g r i vers i n north J i a ngsu Prov i n ce
L I Guodong
(Yancheng B ranch,J iangsu Hydrology and W 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B ureau,Yancheng224002,China) Abstract: W e p r opose a method t o esti m ate design tidal levels and types f or drainage based on p ractical design of tidal levels and types f or drainage,and further more,analyze the design tidal levels and types of the rep resentative stati ons of maj or sea-go2 ing rivers in coastal areas in north J iangsu Pr 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feasible in the design of hydraulic p r o2 ject,fl ood contr ol p r oject and drainage p r oject in the coastal rivers in this area.
Key words: sea-going rivers;drainage;designed tidal levels;tidal types;analysis;coastal areas in north J iangsu Pr ovince
(编辑:刘忠清)
(上接第10页)
Ana lysis on wa ter r i ght a lloca ti on ba sed on concepti on of blue wa ter and green wa ter
X I O NG Ying1,LU Sunyun1,ME I Yadong2,L INa3
(1.B ureau of Hydrology,Changjiang W ater Resources Co mm ission,W uhan430010,China;2.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W 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 w er Engineering Science,W uhan U niversity,W uhan430072,China;3.Hubei Institute of Survey and D e2 sign forW ater Resources and W ater Po w er Engineering,W uhan430064,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 t of blue water and green water is intr oduced in water right all ocati on.T wo models,one of which only considers blue water and another considers both blue and green water,have been set up t o realize the water res ources all ocati on.
The interregi onal water trans port volu me is further discussed,and the p 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arameter in water transfer (intraregi onal and interregi onalwater transfer)is illustrated.The models are app lied in water res ources all ocati on of the Hanjiang R iver Basin,and in the light of the p ractical conditi on of the Hanjiang R iver,the treat m ent methods f or the basin of bifurcated rivers are put for ward.The water right all ocati on results f or each divisi on area of the models are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rules, p r oviding scientific theory base for the initial water all ocati on sche me of the Hanjiang R iver Basin.
Key words: blue water;green water;water res ources all ocati on;water right;equality
(编辑:常汉生)
(上接第13页)
Suggesti on s for pl ann i n g and con structi on of
flood deten ti on ba si n i n Yangtze R i ver Ba si n after opera ti on of Three Gorge Project
Z HANG Xiaohong
(P lanning B ureau,Changjiang W ater Resources Co mm ission,W uhan430010,China) Abstract: The Fl ood of the Yangtze R iver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fl ood volu me with high peak and l ong durati on,and making full use of fl ood detenti on basins is one of the i m portant measures t o ensure the fl ood safety of key regi ons.The functi on of fl ood detenti on basin in the Yangtze R iver basin after the operati on of TGP is analyzed.It is suggested that dyna m ic research on extra fl ood volu me of the Yangtze R iver should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 o the fl ood contr ol situati on;the fl ood detenti on basins in the Yangtze R iver Basin should be p lanned reas onably according t o new situati on after the operati on of TGP,and both classified and constructed according t o their operati on frequency,fl ood diversi on effect and i m portance.
Key words: fl ood detenti on basin;classificati on;fl ood contr ol p lanning;Three Gorge Pr oject;m iddle and l ower area of Yan2 gtze R iver(编辑:赵凤超)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