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氧化处理

电化学氧化处理
电化学氧化处理

电化学氧化处理(阳极氧化)

铝及其合金在相应的电解液和特定的工艺条件下,由于外加电流的作用,在铝制品(阳极)上形成一层氧化膜的过程称为阳极氧化。阳极氧化按其电解液种类和膜层性质可分为硫酸、铬酸、草酸、混酸、硬质及瓷质阳极氧化法。

近年来由于建筑业和汽车工业大量使用铝合金型材,铝阳极氧化和着色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一、各种电解液阳极氧化的工艺特点

(1)硫酸法。成分简单稳定、操作容易、成本低廉,常温阳极氧化可获得厚5μm~25μm的无色透明膜,多孔吸附性强,容易着色。硫酸低温硬质氧化可获得数十至百微米的硬质膜。

(2)铬酸法。所得膜层厚度只能达2μm~5μm,膜层质软弹性高。能保持原来零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基本上不降低材料的疲劳强度。膜不透明呈灰白至深灰色,孔隙少不能着色。铬酸膜与有机物结合强固,不但是油漆的良好底层,而且广泛用作与橡胶的粘结件。

(3)草酸法。草酸对膜层溶解力小,容易获得硬而厚的膜层。膜孔隙小,耐蚀、耐磨和绝缘性比硫酸法高,但不容易着色。草酸法成本高,电耗大且有毒性,应用受到局限。主要用作绝缘保护膜,外观呈淡草黄色,也常作日用品的防护-装饰用。

(4)混酸法。以硫酸为主,加入少量草酸等二元酸,以获得较厚的膜,同时扩大使用温度的上限值,氧化膜的特性与硫酸相似。

(5)瓷质阳极化。在特殊的电解液中,在硬铝的抛光表面上可获得光滑的,类似搪瓷般的不透明白色膜而得名。其特点是有瓷质感、硬度高、耐磨性好。其绝热、绝缘、耐蚀性优于硫酸膜。有良好的吸附活性,可染成各种颜色,在仪器仪表和日用品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缺点是成本高,生产控制较难。

二、铝硫酸阳极氧化机理

(一)电极反应

铝阳极反应是相当复杂的,至今仍有不少问题未弄清楚。这里描述两种观点,仍然不是定论。早期的观点认为阳极上产生的活性氧直接氧化铝,其反应为

现代应用电子显微镜,示踪原子等手段研究后,对氧化膜形成过程,生成膜的地点提出了新的观点。

在阳极上铝原子失去电子而氧化

与铝结合的氧离子来源于哪个原子团或离子呢?仍不得而知,一种假说认为由OH-电离而来

在硫酸电解液中用180和160同位素进行实验表明,在电场下氧离子的扩散速度比铝离子扩散速度快,氧化膜是由于氧离子扩散到阻挡层内部与铝离子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氧化膜在铝基/阻挡层界面上生长,氧化膜内的离子电流60%由氧离子、40%由铝离子输送的。

氧化膜为双层结构,内层为致密无孔的Al2O3,称为阻挡层;外层是由孔隙和孔壁组成的多孔层。在氧化膜/溶液界面上(即孔底和外表面)则发生氧化膜的化学溶解:

阴极上发生氢离子的还原反应:

(二)氧化膜的生成过程

氧化膜的生成是在生长和溶解这对矛盾运动中发生和发展的,通电瞬间,由于氧和铝有很大亲和力,在铝上迅速形成一层致密无孔的阻挡层。其厚度取决于槽电压,一般为l5nm 左右。它具很高的绝缘电阻。由于氧化铝比铝原子体积大故发生膨胀,阻挡层变得凹凸不平,这就造成了电流分布不均匀,凹处电阻较小而电流大,凸处则相反,凹处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电化学溶解,以及由硫酸的浸蚀作用而产生化学注解,凹处加深逐渐变成孔穴,继而变成孔隙,凸处变成孔壁。阳极氧化时阻挡层向多孔层转移的模型,如图9—3—1所示。

铝氧化膜的生长规律可通过测定硫酸阳极氧化时的电压~时间特性曲线来说明(见图9—3—2)。图9—3—2的曲线可分为三段,每段都反映氧化膜的生长特点。

图9—3—1铝阳极氧化膜生长阶段示意图

图9—3—2铝阳极氧化的特性曲线

A段通电瞬间电压直线上升,说明形成了电阻很大的阻挡层,这时膜的生成占主导。阻挡层的厚度取决于外电压,每增加1V阻挡层增厚1nm,例如15V时阻挡层为15nm。A段为阻挡层形成段。

B段阳极电压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最大值就是阻拦层在某一外电压下达到的极限厚度。此时由于阻挡层膨胀,凹处受电化学和化学溶解出现孔穴,电阻下降,电压下降,02-离子通过孔穴扩散与Al3+结合成新的阻拦层。 。

C段约经20s后,电压和电流均趋于平稳,反应在阻挡层和铝基界面上不断增厚,孔穴逐渐加深成孔隙,由孔隙和孔壁构成的多孔层在不断增厚,孔壁与电解液接触部分的氧化膜不断被溶解,而且氧化膜也被水化。内部阻挡层的生长和溶解的速度达到动态平衡,阻挡层厚度维持不变,这是电流和电压平稳的原因。

多孔层的厚度取决于电解液的种类、浓度及工艺条件,氧化膜的成长依然遵循法拉第定律,在一定电流密度下,厚度随时间成比例增加,但由于氧化生成热和电解液的焦耳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多孔层的溶解加速。当多孔层的形成速度和溶解速度达到动态平衡时,膜厚达到极限值。所以欲得厚膜一定要强制冷却电解液。

(三)电渗现象

氧化膜生长过程的电渗现象是氧化膜生长的必备条件。它使电解液在孔内不断循环更新。电渗产生的原因可作如下解释:在电解液中水化了的外层氧化膜带负电荷,而在其周围的液层中紧贴着带正电荷的铝离子,由于电位差的作用,带电质点相对于固体壁发生电渗液

流,即贴近孔壁带正电荷的液层向外部流动,而外部的新鲜电解液则沿孔的中心轴向孔内流动,使孔内电解液不断更新,导致孔隙加深扩大(见图9—3—3)。

(四)铝阳极氧化膜的结构

氧化膜是由阻挡层和多孔层组成的。多孔层是由许多具有六角柱状的氧化物基组(膜胞)组成的(见图9—3—4)。每个膜胞的中心有一个星形小孔,形似蜂窝状结构,孔壁的厚度是孔隙直径的两倍。在硫酸中阳极氧化膜平均孔隙率为l0%~l5%,lμm2的表面上大约有800个小孔。

图9—3—3氧化膜孔中的电渗液流动

图9—3—4阳极氧化膜结构示意图

三、硫酸法防护-装饰性阳极氧化

(一)防护-装饰阳极化工艺流程一般铝制零件:

机械(磨)抛光→除油脂→清洗两次→化学抛光或电解抛光→清洗两次→阳极氧化→清洗→中和→清洗→染色→清洗→封→孔处理→(机械光亮) →成品检验。

建筑铝型材:

装料→脱脂→清洗→碱蚀→热水洗→冷水洗→中和出光→清洗两次→阳极氧化→清洗两次→电解着色→清洗→捕子水叫誓蒙篆嚣二瑟瑟焉靓。卸架龇

(二)建筑铝型材的碱蚀工艺

1.碱蚀的目的

碱蚀是建筑铝型材氧化之前最关键的预处理工序。其目的为除去残存的自然氧化膜,脱脂溶解基体的残留物,深入基体表面层的油脂等污物,除去型材表面的变质合金层,消除模具痕、划伤等其他表面缺陷,调整和整平基体表面使其均匀一致。

2.碱蚀工艺规范(见表9—3—4)

表9—3—4铝型材碱蚀工艺规范

3.成分和工艺条件的影响

(I)氢氧化钠。碱蚀槽中的苛性碱系指游离量。其含量对于保障碱蚀质量、防止水解均起重要作用。有长寿命碱蚀剂存在时,40g/L之间碱蚀速度基本相同;大于70g/L碱蚀速度又随浓度升高而加快,所以保持50g/L~60g/L之间最好。生产中每日分析一次游离碱,及时补充。

(2)长寿命碱蚀剂。是防止偏铝酸钠水解形成硬铝石的必要成分。它是由多种化合物(络合剂、加速剂、缓蚀剂、整平光亮剂及润湿剂等)复配而成的。国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已达到进口品的水平,通常加20g/L浓缩液即可,一般凭经验进行补加。含量不足时碱蚀液泛白,气泡消失。也可按碱量补加,即苛性钠与碱蚀剂按5:l的比例添加。

(3)温度。随温度升高,碱蚀速度呈线性升高,温度大于70%易产生过腐蚀,出现砂面亚光等现象。温度过高还会导致晶间腐蚀加剧。温度低于40℃碱蚀速度很慢,挤压丝纹不易消除。最好在50℃~60℃下使用,不用时亦应保温,防止温度低偏铝酸钠水解生成Al(OH)3沉淀。

(4)时间。碱蚀时间受碱浓度、温度、铝离子溶存量的影响,通常在50g/L~60g/L 碱量和50℃~60℃下碱蚀4min~6min是适当的。时间太短,挤压纹不能消除;太长则易产生过腐蚀。一般银白材比着色材碱蚀时间要长一点。

(5)溶存铝离子浓度的影响。碱蚀液中要有一定的铝离子存在才能正常工作,新配槽液要加~些铝屑溶于液中,铝离子小于30g/L碱蚀时间要特别控制,这时易发生过腐蚀;30g /L~45g/L时碱蚀操作最容易,碱蚀质量好。铝离子更高时,缓蚀作用显著,不易发生过腐蚀,整平性能提高,碱蚀时间可延长,适合于得亚光和砂面层。

铝离子溶存量对碱蚀质量影响的基本规律,列于表9—3—5。

表9—3—5碱蚀质量与铝离子溶存量的关系

(三)铝及其合金防护装饰阳极氧化工艺

1.硫酸阳极氧化工艺规范(见表9—3—6)

表9—3—6硫酸阳极氧化工艺规范

表9—3—7混酸阳极氧化工艺规范

3.溶液的配制方法

在槽中加人总体积3/4的去离水,启动空气搅拌机,将计算量的硫酸缓慢加入槽中,

按配方要求加入二元酸和多元醇,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加水至总体积,加一些脱脂的铝屑

或旧氧化液,使铝离子含量达到1g/L左右,即可使用。

4.各成分和工艺参数的影响

(1)硫酸。在一定的氧化时问内,氧化膜的厚度取决于氧化膜的溶解和生长速度的比率。

通常随硫酸浓度增加氧化膜溶解速度增大,反之亦然。氧化开始时氧化膜的成长速度浓溶液

比稀溶液快,但随氧化时间延长,浓溶液中膜的成长速度反而比稀溶液慢。

硫酸浓度偏高孔隙率增加,容易染色,一般防护一装饰氧化采用18%~20%的硫酸。

由于浓度高时膜层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下降,带出损失多,故建筑铝型材阳极氧化采用

l5%左右下限浓度。加有镍盐的电解液,可使用较高的电流密度,为保持膜层的高生长速度

和溶液的导电性,故采用较高的硫酸。

(2)铝离子。新配槽时,必须要有lg/L以上的铝离子存在才能获得均匀的氧化膜,以

后在生产中由于膜的溶解,铝离子会不断积累,铝离子的浓度影响电流密度、电压、耐蚀性和耐磨性。铝离子积累导致游离硫酸降低,导电性下降,当定电压生产时,电流密度则降低,造成膜厚度不足,透明性下降,甚至出现白斑等不均匀现象。对控制电流工作时,会引起电压升高,电耗增大。

若溶液无铝离子,膜层耐蚀、耐磨性差:Al3+1g/L~5g/L,耐蚀、耐磨性好;Al3+继续增加耐蚀、耐磨性明显下降。

一般铝离子控制在2g/L~12g/L范围内,极限浓度为20g/L,大于此值必须部分更新溶液,即抽出1/3的溶液补充去离子水和硫酸,旧氧化液可用于铝型材的脱脂工序。

(3)镍盐。在快速氧化液中加入8g/L~10g/L硫酸镍可提高氧化速度、扩大电流密度和温度的上限值,其作用机理不明。

(4)添加剂。交流氧化时加入添加剂可获得厚度均匀、不发黄、硬度较高的膜层,克服了常规交流氧化存在的厚度不能增加,膜层均匀性差、膜硬度低,外观发黄等缺点,膜层质量可与直流氧化媲美。

(5)草酸和甘油。加入二元酸和三元醇,可提高氧化膜硬度、耐磨和耐蚀性。一般认为它们可吸附于氧化膜上,形成一层使H+浓度大为降低的缓冲层,致使膜溶解速度降低,温度的上限值亦可提高。

(6)温度。氧化温度是一个影响膜层性质起主导作用的参数。温度升高溶液黏度降低,电流密度升高(电压恒定时)或电压降低(电流恒定时)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电耗,但却带来电解液对膜溶解的加剧,造成膜生成率、膜厚和硬性度降低,耐磨和耐蚀性下降。若同时电流密度也低则会出现粉状膜层,氧化温度高还会出现膜层透明度和染色性降低,着色不均匀。最优质的氧化膜是在20℃±l℃的温度下获得的,高于26℃膜质量明显降低,而低于l3℃氧化膜脆性增大。

阳极氧化是放热反应,膜的生成热很高,同时电解液内也产生焦耳热Q=12R,氧化时溶渡温度会不断升高,所以必须采用强制冷却法降低温度,每m3电解液需要用4180kJ/h的制冷量。

(7)电流密度。是阳极氧化的重要参数,提高电流密度,嗅生成速度加快,生产效率提高,孔隙率增加易于着色。但温度不能过高,否则温升加快,膜溶解加快,对复杂零件还会造成电流分布不均引起厚度和着色不均匀,严重还会烧蚀零件。在搅拌强,制冷好的前提下可采用电流密度上限值,以提高工作效率。但电流密度也不宜低于0.8A/dm2,否则质量降低。

(8)电源波形和电压的影响。铝阳极氧化可使用直流电源、脉冲电源、交流电源以及交直流叠加电源。

硫酸法一般用连续波直流电源,电流效率高,硬度高和耐蚀性好。当操作条件掌握不当时易出现“起粉”和“烧焦”等现象。采用不连续波直流电时(如单相半波),由于周期内存在瞬间断电过程,创造了表面附近热量及时散失的条件(与脉冲电流类似),降低了膜层溶解速度,因此可提高极限厚度、允许提高电流密度和温度的上限值,能避免“起粉”、“烧焦”和孔蚀现象,但是生产效率降低。

脉冲电源阳极氧化比直流电源阳极氧化膜层性能好,可全面提高氧化质量和氧化速度(见表9—3—8),还可避免“起粉”和“烧焦”等现象,可使用较高的电流密度,缩短氧化时间30%-节约电能7%。现在用于建筑铝型材阳极化的大功率的单向脉冲电源已问世,如日本的“慢”脉冲电源,意大利的“快”脉冲电源。国产5000A~10000A的脉冲电源已用于生产。

表9—3—8脉冲阳极化膜与直流阳极化膜的比较

交流电氧化是一种不用整流设备,将市电经变压器降压后直接可作电源,两极均可氧化。因此交流电氧化具有成本低、功效高、节能等一系列优点。由于存在负半周,所以获得的氧化膜孔壁薄、孔隙率高、质软、透明度高、染色性好,但硬度低、耐磨性差、膜层带黄色,难以获得l0μm以上的厚度。

往电解液中加入添加剂,可获得硬度高、耐蚀性好、无黄色的、较厚的氧化膜,既适用于Al—Si、A1—Cu系等难氧化的铝合金,又可适用于一般纯铝和建筑铝型材,因此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氧化电源。

交直流叠加电源,常用于草酸阳极氧化。日本和德国应用较多。

电压与阻挡层厚度和电流密度有依赖关系。电压高阻挡层增厚,孔壁增厚,耐蚀和耐磨性提高,但孔隙率降低,着色性能下降。电压升高电流密度也高时,还容易造成氧化膜“烧焦”。电压升高电能耗损增大。电压也不能低于12V,否则硬度低,耐磨、耐蚀性差。一般装饰性氧化采用l2V~16V,铝型材采用18V一22V。

(9)搅拌。阳极氧化时产生的热量如积存在氧化膜表面附近的液层,会导致氧化膜溶解和综合性能下降,因此除冷却电解液外尚需搅拌电解液,使零件附近的热量迅速散失。搅拌可采用电解液体外循环,从表面吸入经热交换后再从槽底管子中喷入。也可从槽底吹入干燥的压缩空气,空气吹入量为12m3/h~36m3/h,空气压力取决于槽深度,槽深lm,压力为l.5kPa~5kPa,槽深3m为8kPa~15kPa。

(10)氧化时间。硫酸法氧化膜的厚度与氧化时间的关系取决于槽温和电流密度。通常防护一装蚀性氧化膜厚度,一般零件6μm~12μm,建筑铝型材要求l5μm±3μm,因此,氧化时间为20min~50min。氧化时间长,氧化厚度并不会按正比增加,还会降低膜层质量。

若采用电流密度为1A/dm2氧化,膜厚在6μm~14μm内,可按下列经验公式粗略计算膜层平均厚度。

膜厚(μm)=0.25×氧化时间(min)

以上各种因素对硫酸阳极氧化膜综合影响结果列于表9—3—9。

表9—3—9 成分和工艺参数对膜层综合性能的影响

(11)生产管理注意事项

①挂具和氧化零件的材质应相同,并且一定要绑紧,防止移动时松动。铝型材在进入氧化前还要紧一下绑扎线。

②形状各异或合金成分不同的制品,不宜在同一槽中氧化,否则厚度不均引起着色不均匀。

③一般氧化初期中断电流影响不明显,但氧化一段时间后断电将产生两层结构,膜层性能恶化。

④每槽氧化面积与槽液体积有关,每立方米电解液最多一次氧化3.3m2的零件。

⑤通电量与溶液体积的关系,体积电流密度为0.3A/L为限。

⑥阳极氧化可能产生和带入的杂质有C1-、N0;、F一、CrO42-、Al3+、Cu2+、Pb2+、Fe2+、Mn2+、M92+等。阴离子对氧化影响最大,允许量为C1-<0.05g/L、F-0.01g/L、N03-0.02g/L。这些离子含量高时孔隙率升高,氧化膜表面粗糙和疏松,甚至造成局部腐蚀,严重时造成制品穿孔。

Cu2+、Pb2+、Mn2+使氧化膜产生黑条纹、发蒙等,着色困难,用低电流密度电解除去。

A13+、Si影响膜色泽、透明性和抗蚀性。Al3+前已述及。Si常悬浮溶液中,通过过滤除去。

5.常见故障及纠正方法(见表9—3—10)

表9—3—10常见故障及纠正方法

四、硬质阳极氧化

(一)硬质阳极化的特点和用途

(1)色泽。膜层外观呈灰、褐至黑色,与材质成分和工艺有关,而且温度愈低、膜层愈厚则色泽愈深。

(2)厚度。厚度最高可达250μm,所以又称为厚膜氧化。

(3)硬度。氧化膜硬度很高,在纯铝上HVl200~HVl500,在铝合金上硬度显著降低,HV400左右,由于微孔可吸附润滑剂,故能提高耐磨能力。

(4)耐蚀。具有很高的抗蚀性,尤其在工业大气和海洋性气候中有卓越的耐蚀性。

(5)结合力。与基体结合十分强固。

(6)绝缘和约热性。硬质膜电阻大,膜厚l00μm,可耐2000V以上,熔点达2050℃,导热系数低至67kW/(m·K),是极好的耐热材料。

由于硬质氧化膜的优良特性,故应用很广,主要用于制造耐热、耐磨、绝缘性要求很高的铝质零件,如活塞、汽缸、轴承、水电设备叶轮等。

(二)硬质膜的生长过程和结构特点

氧化膜的生成机理与普通硫酸阳极化相同,但为获得厚而硬的膜层需强制冷却电解液,

采用高电压和大电流使膜的生成速度远大于溶解速度。由于氧化条件的改变,使膜层结构亦发生变化,构成了硬质膜生长过程的新特点(见图9—3—5)。

由图9—3—5可知特性曲线与普通阳极化相似,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第1段是阻挡层形成段,其厚度达l00nm~120nm;第2段为孔穴的生成;这两段与普通阳极化相同;第3段为多孔层形成和加厚,与常规氧化明显不同,这时随膜

图9—3—5铝硬质阳极氧化特性曲线

增厚电阻增加,孔隙率减小,故电压升高,这阶段时间越长,生长速度与溶解速度达到平衡的时间也越长,其厚度不断增加;第4段电压急剧上升,达到一定值时发生电火花击穿。这是由于电压高,膜孔内析氧加速,且扩散困难,积累的氧气又导致膜电阻增加,电压剧增,孔内热量引起气体放电产生火花。电火花击穿电压,所以第4段氧化时间不宜太长,通常为90min~100min。

硬质层也是双层结构,其区别在于比普通膜的阻挡层厚度约大10倍,孔壁也如此,这是硬度高的基本原因。然而孔隙率比普通膜少7倍~8倍,只有2%~6%。硬质膜基组杂乱无章,互相干扰,出现一种特殊的棱柱状,导致膜内应力大,甚至引起开裂。合金元素和电解分解产物在膜壁中的残留,引起膜色泽深暗。两种膜物理性能区别,列于表9—3—11。

表9—3—11 硬质膜与普通膜的物理性能比较

(三)硬质氧化工艺

1.硫酸硬质氧化工艺规范(见表9—3—12)

表9—3—12 硫酸硬质氧化工艺规范

表9—3—13 混酸硬质常温阳极氧化工艺规范

3.操作方法

硬质阳极氧化常采用恒电流法。氧化开始电流密度为0.5A/dm2,在25min内分5次~8次逐步升高电流密度至2.5A/dm2~3A/dm2,然后保持电流恒定,并每5min用升高电压的方法调整电流密度,直至氧化终结。氧化过程中应经常注意电压与电流表,如有电流突然增加,电压突然下降现象,说明有些零件膜层已局部腐蚀溶解,这时应立即断电,检查和取出已破损的零件,其他零件再继续氧化,可一次给足电流。

4.成分和工艺参数的影响

(1)溶液浓度。用硫酸硬质氧化时一般采用10%~30%的浓度范围。浓度偏低时膜层硬度高,尤以纯铝更加明显。但含铜高的烧毁零件,故不适合低浓度氧化,必须采用3101g/L~350g/L的硫酸,用交直流叠加或脉冲电流氧化。

(2)有机酸。在硫酸溶液中加人适量的有机酸如丙二酸、乳酸、苹果酸、磺基水杨酸等,可扩大温度的上限值到常温,这样不但使操作简化,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而且能使膜层质量有所提高。(3)DP-lll添加剂。高硅铸铝合金采用常规氧化,电流分布不均,导致氧化膜不连续,局部易烧焦。加入DP-Ⅲ添加剂的作用是改善了铝合金表面的电流分布,有利于提高氧化速度和硬度,在20℃以下氧化可达到-5℃时氧化膜的硬度。

(4)温度。温度对膜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低温氧化硬度高、耐磨性好,但温度过低膜脆性大,零件尖棱部位质量变差。适宜的温度要视硫酸浓度、电流密度和合金成分而定,一般控制在-5℃~10℃范围内,对纯铝应控制在6℃~ll℃(0℃左右硬度和耐磨性反而降低)。

(5)电流密度。提高电流密度则膜层生长速度加快,氧化时间缩短,膜硬度提高、耐磨性好。但当电流密度超过某一值(8A/dm2)时,因发热量大膜层硬度反而降低。若电流密度太低,则成膜慢,化学溶解时间长,因而膜硬度降低。为了获得优质膜层就要根据不同材质的零件选择适当的电流密度,一般选择2A/dm2~5A/dm2。

(6)合金成分。铝合金成分和杂质对硬质氧化有较大影响。它影响氧化膜的均匀性和完整性铝-铜、铝-硅、铝-锰合金硬质氧化比较因难。当合金中铜含量大于5%或硅含量大于7.5

%时,不宜用直流氧化,而要用交直流叠加方法,电流波形的改变还可放宽铜、硅含量范围。

不同材质硬质氧化膜的硬度值,列表于9—3—14。

表9—3—14 不同材质硬质氧化膜的断面硬度

5.注意事项

(1)为防止电流集中引起局部过热导致零件烧伤,零件所有棱角要倒圆,半径不应小于0.5mm,不允许有毛刺。

(2)零件表面应较光滑,因为硬度氧化后表面粗糙度会降低一级。

(3)一般来说硬质氧化后零件增加的厚度为氧化膜厚度的50%左右,所以零件在机加工时应考虑氧化前后的尺寸公差。

(4)硬质氧化时零件地承受很高的电压和电流,因此零件与夹具要保持良好的接解,以免烧伤零件。夹具要专门设计使用具有压紧螺钉或用螺栓连接板的夹具。

(5)对只需局部硬质氧化的零件,不氧化部位应绝缘。将配好的绝缘胶涂在零件上,涂层要均匀,每涂一次烘干一次,共涂2次~4次。氧化后绝缘层用稀释剂洗去或用50℃~70℃热水浸泡剥离。绝缘胶用Q98—1硝基胶5份,Q04—3红色硝基磁漆l份,用X-1稀释剂搅匀。涂后在室温下干燥30min~60min。

6.硬质阳极氧化常见故障及纠正方法(见表9—3—15)

表9—3—l5硫酸和混酸硬质阳极氧化故障及纠正方法

五、草酸阳极氧化

草酸阳极氧化可获得8μm~20μm厚度的膜层。该法成本较高、电耗大,故在应用方面受到一些限制。一般在特殊条件下才应用,如制作电气绝缘保护膜;日用品表面装饰(铝锅、盆、饭盒等),还在建筑、机械、电气工业上有所应用。

在纯铝和不含合金上可获得银白、草黄色和黄褐色氧化膜。

(一)草酸阳极氧化工艺规范(见表9—3—16)

表9—3—16草酸阳极氧化工艺规范

到草酸全部溶解,然后再加入其他成分,加水至总体积,充分搅匀,分析调整后试用。

小电流密度),为防止氧化膜不均匀,在高压区出现电击穿, ll0V 60min~90min 下降)可能是膜被电击穿,

所以生产中一定要用清洁的压缩空酸

0.1液中的Al 3+是杂质,不得超过2g/L,C1-不大于0.2g/L,否则需稀释更换部分溶

液。(四)草酸阳极氧化常表9—3—l7草酸阳极氧化常见故障及纠正方法

(二)配制方法

先在槽中放入4/5体积的去离子水,加热到70℃~80℃,在搅拌下缓慢加入草酸,直(三)使用和维护要点(以绝缘用氧化为例)

(1)操作方法。零件带电人槽(必须采用阶梯式升压方式:

0V~60V 5min(使电流密度保持在2A/dm 2~2.5A/dm 2) 90V~110V 15min

70V 5min 90V 5min

电压继续升高时也不许超过l20V。

氧化过程中电流突然上升(电压气缓慢搅拌和冷却电解液。

(2)溶液补充和调整。氧化中草酸参与电极反应而消耗,一定要定期分析草酸总量、游

离草酸和Al 3+含量,及时补加。草酸消耗还可按电量进行估算,每通电1A·h,消耗草3g~0.14g,产生0.08g~0.09g A13+,每1g 铝会与5g 草酸结合生成草酸铝。

见故障及纠正方法(见表9—3—17)

六、铬酸阳极氧化

铬酸阳极化膜呈灰白到深灰色,不透明,孔隙极少,氧化后可以不封孔。铬酸阳极化无论溶液成本或电耗都比硫酸法贵,因而使用受局限。

(一)铬酸阳极氧化工艺规范(见表9—3—18)

表9—3—18铬酸阳极氧化工艺规范

(二)溶液的配制

在槽中加入总体积4/5的去离子水,将计算量的铬酐加入槽中,搅拌至铬酐完全溶解,再稀至总体积,搅匀后经分析调整即可投产。

(三)操作方法

(1)配方l、2、4在氧化开始15min内将电压由零升到40V,在40V下氧化45min至终点。

(2)配方3氧化时在5min内使电压由零升至20V,并保持该电压至氧化结束前1min内将电压降至零。断电后2min后取出零件。

(四)杂质的影响及除去

溶液中硫酸根不得超过0.5g/L,氯离子不得超过0.2g/L,否则氧化膜变粗糙。此外,由于氧化过程中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Cr3+增多会使氧化膜发暗无光,抗蚀性降低。溶液中SO42-含量可添加0.2g/L~0.3g/L,BaC03沉淀除去,氯离子过高必须更换部分溶液。

溶液中的Cr3+用电解法除去,用铅做阳极、钢铁做阴极,在阳极电流密度为0.25A/dm2,阴极电流密度为l0A/dm2下电解,使Cr3+在阳极上氧化成Cr6+。

(五)电解液的维护和调整

由于氧化过程中铝溶解,铝离子与铬酸反应生成[A12(Cr04)3]及碱式铬酸铝[Al(OH)Cr04],导致游离铬酸降低,氧化能力下降。因此需定期化验适时补加铬酐。

由于不断加铬酐,电解液中含铬量增加,在3%~5%的铬酸氧化液中,铬的总含量(换算成Cr03)超过709/L,这是氧化能力亦下降,应稀释或更换部分溶液。

(六)铬酸阳极氧化常见故障及纠正方法(见表9—3—19)

表9—3—l9铬酸阳极氧化常见故障及纠正方法

七、铝瓷质阳极氧化(见表9—3—20)

(一)电解液种类

(1)在革酸或硫酸电解液中添加稀有金属盐(如钛、锆、钍等盐),在氧化过程中由于盐的水解作用产生的色素体沉积于膜孔中,形成类似釉的膜层。这种膜质量好,硬度高,可以保持零件的精度和平滑度。但电解液成本高,使用周期较短,而且对工艺条件要求严格。

(2)以铬酸为基础的混酸电解液,具有成分简单、价廉、形成膜弹性好等特点。显示瓷质的原因是氧化膜呈树枝状结构,光在此结构上产生漫反射造成的白色不透明瓷质感。但这种膜硬度低(HVl20~HVl40)。在装饰性氧化中应用多。

(二)瓷质阳极氧化工艺流程

铝件→轻微机械抛光→化学除油→热水洗→冷水洗→硝酸中和出光→冷水洗两次→瓷质阳极氧化→冷水洗→去离子水洗→染色→冷水洗→去离子水洗→封闭处理→清洗→干燥→轻度机械抛光→成品

(三)铝瓷质阳极氧化工艺规范

(四)溶液的配制(以1号配方为例)

按槽体积计算所需各种药品量,首先将草酸钛钾溶于50℃~60℃的热水中,倒入槽内,然后加入草酸,柠檬酸搅拌至完全溶解,最后加入离子水至总体积,搅匀,用草酸调pH值达到1.8~2.0,经调试氧化合格后投产。

表9—3—20铝瓷质阳极氧化工艺规范

(五)操作方法

(1)配方l氧化开始电流密度用2A/dm2~3A/dm2,在5min~10min内调节电压到90V~110V,然后保持电压恒定,让电流自然下降,经过一段时间,电流密度便达一个相对稳定值(1.0A/dm2~1.5 A/dm2),至氧化结束,氧化过程中溶液会变成棕色,这是生成了偏钛酸之故。氧化结束后溶液颜色又会逐渐消失,这种变化对氧化没有影响。氧化中溶液的pH值一定要控制在1.8—2之间。如果适当增加革酸、柠檬酸pH值降至1~1.3,可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2)配方2氧化开始用2A/dm2~4A/dm2,在5min内将电压逐渐升到40V~80V。然后保持电压在40V~80V范围内调节阳极电流密度至0.1A/dm2~0.6 A/dm2,直至氧化结束。

溶液的杂质最大允许量Al3+30g/L,Cl-0.03g/L~0.04g/L,Cu2+lg/L,超过此值需稀释或更换溶液。

(六)各成分的影响

(1)草酸钛钾。含量不足时所得氧化膜疏松甚至是粉末状的,含量必须在工艺范围内,使膜层细密。

(2)草酸。它能促进氧化膜成长,含量低则薄,含量太高溶液对膜层溶解加快,导致氧化膜疏松。在配方2、配方3中,随草酸量增加膜似釉色泽加深,但含量过高透明性又增加,变成普通的黄色氧化膜,故草酸应控制在工艺范围内。

(3)柠檬酸和硼酸。均对膜层的光泽和乳白有明显的影响,还能起缓冲作用,适当提高含量可提高膜层硬度和耐磨性。在配方2、配方3中,硼酸能改善氧化膜的成长速度并向乳白色转化。含量过高氧化速度则下降,膜带雾状透明。

(4)铬酸。在配方2、配方3中,除影响电导和氧化膜生长速度处,还影响膜外颜色。在相同条件下,不加铬酐则膜呈半透明状,随铬酐增加,透明性下降向灰色方向转化,仿瓷

效果提高。

工科化学问题详解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教学容 1. 氧化数; 2.原电池与原电池电动势; 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4.电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数的概念及确定方法;掌握原电池的组成、结构、符号表示、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的表示方法;了解电极电势的产生原因和测求方法;掌握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及Nernst方程的有关计算;了解电解池的结构特点;理解理论分解电压、实际分解电压的概念及产生原因;了解电解的应用;熟悉金属电化学腐蚀的产生原因及析氢腐蚀、吸氧腐蚀的主要特点;了解电化学腐蚀的主要防护方法。 知识点与考核点 1.氧化数 某元素的一个原子在化合状态时的形式电荷数 .....(可以为分数)。 2.电对 同一元素氧化数高的状态(氧化态)与其氧化数低的状态(还原态)构成 一个电对。通常表述为氧化态/还原态,例如,Cu2+/Cu、Zn2+/Zn、 Fe3+/Fe2+、Fe2+/Fe、O2/H2O2、H2O2/OH–等。 3.原电池 借助氧化还原反应直接 ..产生电流的装置。 4.原电池装置的符号表示:(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Zn | Zn2+(c1)|| Cu2+(c2)| Cu(+) 负极反应:Zn(s)→Zn2+(aq)+2e– 正极反应: Cu2+(aq)+2e–→Cu(s) 电池总反应: Cu2+(aq)+ Zn(s)= Cu(s) + Zn2+(aq) 5.原电池装置的符号表示书写规则 (1)负极在左侧,正极在右侧, (2)两个半电池的中间用盐桥“||”连接, (3)盐桥两侧分别是正、负极的离子“Zn2+(c1)||Cu2+(c2)”,溶液需标 出离子的浓度。 例:将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组成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 (1)Sn2+(aq)+2Fe3+(aq)= Sn4+(aq)+2Fe2+ (aq) 解:原电池符号表示式为 (-)Pt | Sn2+ (c1), Sn4+ (c2) || Fe3+ (c3), Fe2+ (c4) | Pt(+)负极反应:Sn2+(aq)→ Sn4+(aq)+2e– 正极反应:2Fe3+(aq)+ 2e–→2Fe2+(aq)

3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3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其电动势的粗略测定; 2.认识浓度、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的影响; 3.认识一些中间价态物质的氧化还原性; 4.了解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及其防止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原电池组成和电动势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负极氧化反应 正极还原反应 正负极间必须用盐桥连接。 原电池电动势应为 2.浓度、介质对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1)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例如: (2)介质的酸碱性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例如: (a) 2Zn e -2Zn +=22Cu e Cu ++=E E ??=正 - 负 22Zn e Zn +-=2220.059 Zn /Zn Zn /Zn lgc(Zn )2+θ++?=?+ 32C 1O 6H 6e C 13H O -+- +++? 1.45V θ?=3 3 63 C1O /C1C1O /C1[c(C1O )/c ][c(H )/c ]0.0591g 6[c(C1)/c ] - - -- - +-=+θθθ ??

(b) (c) (d) 3.物质的氧化还原性 例如 4.电化学腐蚀及其防止 吸氧腐蚀阳极 阴极 差异充气腐蚀 表面处高大,为阴极; 深处低,小,为阳极。 防腐蚀可用牺牲阳极法、外加电流法、缓蚀剂法。乌洛托品(六次甲基四胺)可作钢铁在酸性介质中的缓蚀剂。 三、仪器和药品 1.仪器 直流伏特计(0~3 V )(公用)盐桥(公用)① 242MnO 8H 5e Mn 4H O -++ +++?22448 42MnO /Mn MnO /Mn [c(MnO )/c ][c(H )/c ]0.0591g 5[c(Mn )/c ] -+-+ -θ+θθ +θ?=? +422MnO 2H O 3e MnO (s)4OH -- +++?MnO /MnO 4 2 4 2 44 MnO /MnO [c(MnO )/c ]0.0591g 3[c(OH )/c ]---θ θ -θ?=?+()244MnO e MnO --????→+←????强碱介质224 444 42MnO /MnO MnO /MnO 4[c(MnO )/c ]0.0591g [c(MnO )/c ] -----θ θ -θ?? +?2242PbS 4H O HAcPbSO ()4H O +↓+白色2422222MnO 6H 5H O 2Mn 5O 8H O -++ ++=++2Fe Fe 2e + =+22O 2H O 4e 4OH - ++=22 2O 4 O /OH O /OH p /p 0.059 1g 4[c(OH )/c ]- - θθ -θ?=? +2 O p 2 /O OH ?- 2 O p 2 /O OH ?-

电化学氧化法对处理垃圾渗透液的影响

电化学氧化法对处理垃圾渗透液的影响 外加不同盐类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图1在电化学氧化法处理过程中,加入其它盐来探讨外加盐类对电化学氧化处理的影响。在电解时,分别加入5000mg?L-1硫酸钠和氯化钠。 盐类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对比图1和图2可知,当外加入硫酸盐后电化学处理垃圾渗滤液时污染物去除效率较未加硫酸盐时降低了,这说明硫酸盐的加入对渗出液电化学氧化处理起到了消极作用。硫酸根是含氧阴离子,其加入抑制了Cl2/HClO生成,进而导致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率降低。 当外加氯化物时,COD和铵氮的去除率都提高了,这说明外加氯化物对垃圾填埋场浸出液的电化学氧化处理有积极作用。同时,外加氯化物时,铵氮去除率远远高于COD的去除率,铵氮的去除占主要地位。 氯化物浓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通过外加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来研究氯化物浓度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 图3氯化物浓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由图3可知:铵氮与COD去除率均随氯化物浓度增大而提高。因为Cl-浓度高,生成 Cl2/HClO浓度也高,增强了间接氧化作用。从图3还可知,在电解过程中,COD去除率低于

铵氮去除率。然而,在电解过程的后阶段,当铵氮几乎完全去除时,COD的去除率立即增大。这也说明在去除铵氮与COD过程中,铵氮被优先去除。 当外加氯化物6000mg?L-1、电流密度为12A?dm-2,电解240min,COD去除率可达90 %。 3电流密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电流密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污染物去除率随电流密度增加而增加。电流密度增加,铵氮去除率大幅增加,而COD 去除率只是稍稍增加。因为垃圾渗滤液中含有较高浓度铵氮,在电化学氧化处理过程中,铵氮优先去除,故要得到较高的COD去除率,外加氯化物是十分必要的。 结论 (1)电化学氧化法能有效处理垃圾渗滤液。使用SPR阳电极,12A?dm-2电流密度, 6000mg?L-1氯化物,电解240min,COD去除率可达90%。 (2)电化学氧化法对COD与铵氮的去除情况不同。铵氮能优先被去除,去除效率高达100%。当铵氮完全去除后COD去除率明显增大。若预先将铵氮去除,则电解时COD去除率会提高,这样会减少电耗。 (3)SPR阳极对渗出液处理率最高。随着电流密度和氯化物浓度增大,渗出液处理率增大。

实验七--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实验七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测定电极电势的原理及方法 2. 掌握用酸度计测定原电池电动势的方法 3. 了解原电池、电解池的装置及作用原理 二.实验原理 1.电极电势的测定 E (Zn 2+/Zn)电极电位的测定 (-) Zn ?ZnSO 4(0.10mol·dm -3)??KCl(饱和)?Hg 2Cl 2,Hg (Pt) (+) 测测甘汞E E E E E E E E -=-=-=-=+++-+V 2415.0)/Zn Zn () /Zn Zn (V 2415.0)/Zn Zn ()(222 ()()() ++++ =22O 2Zn lg 216059.0Zn Zn Zn Zn c E E 理论 2.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对于任意一个电极反应 氧化型物质 + z e - 还原型物质 )()(lg 05916.0)O/R ()O/R (还原态氧化态c c z E E += c (氧化态)增大或c (还原态)减小,E (O/R)变大;c (氧化态) 减小或c (还原态)增大,E (O/R) 减小。对比下面三个原电池 (1)(-) Zn ?ZnSO 4(0.10mol·dm -3) ║ CuSO 4(0.10mol·dm -3)?Cu (+) (2)(-) Zn ?ZnSO 4(0.10mol·dm -3) ║ [Cu(NH 3)4]2+, NH 3·H 2O ?Cu (+) (3)(-) Zn ?[Zn(NH 3)4]2+, NH 3·H 2O ║ CuSO 4(0.10mol·dm -3)?Cu (+) 电池(2)中正极的氧化态生成配离子使c (氧化态)变小,则正极的电极电势变小;(3)中负极的氧化态生成配离子使c (氧化态)变小,则负极的电极电势变小,故电动势 E 3 >E 1 >E 2。 3.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含氧酸盐的氧化性随介质溶液的酸度的增加而增强,如 O H 7Cr 2 e 6H 14O Cr 23272+=+++-+- ) Cr ()H ()O Cr (lg 605916.0)/Cr O Cr ()/Cr O Cr (321427232723272++-+-+-?+=c c c E E

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例题解析

第十四讲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 【例题解析】 【例1】(2005年江苏省化学竞赛夏令营选拔赛试题)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广泛用于制作导线、结构材料和日用器皿,铝合金大量用于飞机和其它构件的制造。十九世纪曾以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备金属铝,当时铝由于价格昂贵而只被贵族用作装饰品。现代工业上是通过在1000℃左右的高温下电解氧化铝和冰晶石(Na3AlF6)的熔融液制备铝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现代工业电解制备铝过程中正极和负极实际发生的反应分别为:在正极放电产生;在负极放电产生。 (2) 电解反应方程式为。 (3) 以现代工业方法制备的铝价格下降的可能原因是:。 (4) 若电流效率为75%,则制备1kg金属铝需以10A电流电解小时。 (5) 电解NaCl-AlCl3熔融液制备铝比电解Al2O3-Na3AlF6的熔融液制备铝节省电能约30%,为什么现在仍用后一种方法制备铝? 。 【解析】 (1) O2-3+ (2) O O Al 2 (3) 纯氧化铝熔点很高(>2000℃),加入Na3AlF6后由于形成共熔体使其熔点大大降低,从而使制备铝成本降低 (4) 397 (5) 由于AlCl3没有天然矿藏,制备AlCl3所需氯气仍需电解制得,电能没有省下。 【例2】(2006年江苏省化学竞赛夏令营选拔赛试题)锂离子电池、金属氢化物-镍电池(MH-Ni)、无水碱性锌-锰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是21世纪理想的绿色环保电源。其中液态锂离子电池是指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电极的二次电池。正极采用锂化合物LiCoO2、LiNiO2或LiMn2O4,负极采用碳电极,充电后成为锂-碳层间化合物Li x C6(0

高中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第六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Chapt e r 6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 Electrochemistry 本章研究另一类化学反应──氧化─ 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6-1 氧化─ 还原反应 Oxidation —Reduction Reactions 一、氧化数(Oxidation Number ) 1.氧化数是一个经验值,是一个人为的概念。 2.引入此概念,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1) 判断是否发生氧化──氧化数升高、氧化反应、还原剂 reducing agent ( reductant );氧化数降低、还原反应、氧化剂 oxidizing agent ( oxidant )。 (2) 计算氧化──还原当量 (3)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4) 分类化合物,如Fe ( Ⅲ )、Fe (Ⅱ);Cu (Ⅰ)、Cu (Ⅱ)。 引入氧化数,可以在不用详细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的情况下,实现上述四点。 3.怎样确定氧化数 (1) 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数等于离子的正、负电荷数。 (2) 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数为两个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数。 a .在非极性键共价分子(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零,如P 4、S 8、Cl 2中P 、S 、Cl 的氧化数都为零; b .在极性键共价分子中,元素的氧化数等于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数,例如: 11H :F +-,1 1 11(-2) H :O :H +--+,11 0011(1) H :O :O:H +--+-,11 +11 (0) H ::F O +--。 (3) 具体规定: a .单质的氧化数为零,例如P 4、S 8中P 、S 的氧化数都为零,因为P -P 和 S -S 键中共用电子对没有偏移; b .除了在NaH 、CaH 2、NaBH 4、LiAlH 4中氢的氧化数为-1以外,氢的氧 化数为+1; c .所有氟化物中,氟的氧化数为-1; d .氧的氧化数一般为-2,但有许多例外,例如2O (1/2)--、22O (1)- -、3O (1/3)--、 21/2O ()++、2OF 2)(+等; 目前元素的最高氧化数达到+8,在OsO 4、RuO 4中,Os 和Ru 的氧化数均 为+8,其它元素的最高氧化数至多达到其主、副族数。例如:Na 2Cr 2O 12和CrO 5 中,Cr 的氧化数为+6,因为这些化合物中有22O - (O 的氧化数为-1)存在;

七、铝的电化学氧化法

七、铝的电化学氧化法 在工业生产中,采用电化学氧化主要的电解液有三种:硫酸、草酸、和铬酸。根据电解条件的不同,在这些电解液里,可以获得不同厚度的、具有不同机械和物理—化学性能的氧化膜。 电化学铝氧化机理: 以硫酸为例,硫酸在水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存在: H2SO4?2H+SO42- 水本身也有一部分离解为H+和OH-。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阳离子[H+]移向阴极并在阴极还原发生氢气。 H++e?H→H2↑ 阴离子[OH-]和[SO42-]移向阳极。在氧化工艺条件下,保持只有OH-的放电,而未达到SO4-放电电位,这是因为OH-容易失去电子的缘故。所以在阳极OH-失去电子生成水和新生态氧; 2 OH- -2e→H2O+[O] 在这一过程中,从反应式可以看出硫酸是没有消耗的,而新生态氧[O]则是由H2O分子离解除的OH-放电产生的。新生态氧的氧化能力很强,可以和AL反应生成Al2O3的氧化膜:2Al+3[O] →Al2O3(阳极)由于硫酸对金属铝和氧化膜都有溶解作用,所以在氧化过程中,还存在在以下二个化学反应: 2Al+3H2SO4→Al2(SO4)3+3H2↑ Al2O3+3H2SO4→Al2(SO4)3+3H2O↑ 从以上可知,而整个电解反应中,存在着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两个过程。电化学反应是膜的生产过程,化学反应式膜的溶解过程。只有当生成速度大于溶解速度时氧化膜才能生长,并保持一定厚度。 在通电时,与电解接触的表面首先形成无孔,而绝缘一层薄膜(内层)本来膜不会再生长,因为该膜将底金属与电解液隔绝,但在内层形成的同时,膜就开始溶解而呈不均一性。某些薄的地方电阻较小,电流就集中在这里,把膜击穿,使电解液能通过膜孔而继续与底金属作用,而生成新的内层。原来的内层,由于电解液的溶解作用,生成多孔性的外层。内层的生成和溶解在整个氧化过程中是不断进行的:当膜在一定厚度时,膜的溶解速度小于生成速度,以致使膜不断增厚,因此阳极氧化所取得膜是整片玻璃状的无水氧化铝(Al2O3)组成的,其厚度始终变化不大,一般在0.01~0.1微米之间。而膜的外层较软,是由氧化铝(Al2O3*H2O)组成,多孔,孔呈毛细管形圆锥状,其小孔所占的区域占膜总体积约10~15%,这些小孔就是染色时吸附染料的地方。 阳极氧化处理方法和类型: 1.硫酸氧化工艺: 硫酸氧化法目前广泛应用在防护装饰性的阳极氧化处理方面。 硫酸氧化法工艺有以下优点: (1)膜层较厚,表面色泽为透明无色,吸附能力好,有利于染着各种鲜艳的 色彩。 (2)本工艺操作简单,电能消耗较小,不需要高压电源。 (3)生成效率高,氧化时间短。 (4)槽液毒性小,槽液价格便宜。 (5)溶液温度,生产操作易掌握。 (6)适用范围广,故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电化学工作站在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及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

电化学工作站在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及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摘要]详细介绍了电化学技术的各种类型,并综述了电化学技术在环保领域的研究、应用及发展状况。 [关键词]电化学;废水处理;废气处理;环境保护 [引言]电化学技术通过方便地控制电极电势就可以实现物质的氧化或还原。该技术可以用于工业产品的生产,是一种基本上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生产技术,同时可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除去对环境有害的物质[1] 。电化学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对难生物降解且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处理技术的研究。此外,应用电化学技术进行环境污染物监测以及开发化学电源,在环境保护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基本类型 主要的电化学处理技术包括: (1)电凝聚(或电气浮)法:电凝聚法也叫电气浮法,即在外电压作用下利用可溶性阳极(铁或铝)产生大量阳离子,对胶体污染物进行凝聚,同时阴极上析出大量氢气微气泡,与絮体粘附在一起上浮,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分离[2] 。 (2)电化学氧化法:该法分为直接氧化法和间接氧化法两种,均属于阳极过程。直接氧化法是通过阳极氧化使污染物直接转化为无害物质;间接氧化法则是通过阳极反应之外的中间反应,使污染物氧化,最终转化为无害物质[3] 。 (3)电沉积法:该法利用电解液中不同金属组分的电势差,使自由态或结合态的溶解性金属在阴极析出。适宜的电势是电沉积发生的关键。 (4)内电解法:该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是利用活性金属填料在废水中形成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填料表面电化学反应和后絮凝作用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5)其它电化学工艺:电吸附、电渗析、离子交换辅助电渗析以及电化学膜分离等技术[4] 不仅可以用作清洁生产工艺,预防环境污染,而且它们也是有效的工业废水处理方法。电吸附法可以用来分离水中低浓度的有机物和其它物质。电渗析法可处理含Ni2+、CrO2-4、Sn2+、PO3-3和PO3-2等污染物的工业废水。离子交换辅助电渗析法具有可多样化设计、适

第7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第7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一、单选题 1. 下列电对中,Eθ值最小的是: A: Ag+/Ag;B: AgCl/Ag;C: AgBr/Ag;D: AgI/Ag 2. Eθ(Cu2+/Cu+)=0.158V,Eθ(Cu+/Cu)=0.522V,则反应2 Cu+Cu2+ + Cu的Kθ为: A: 6.93×10-7;B: 1.98×1012;C: 1.4×106; D: 4.8×10-13 3. 已知Eθ(Cl2/ Cl-)= +1.36V,在下列电极反应中标准电极电势为+1.36V 的电极反应是: A: Cl2+2e- = 2Cl- B: 2 Cl- - 2e- = Cl2 C: 1/2 Cl2+e- = Cl- D: 都是 4. 下列都是常见的氧化剂,其中氧化能力与溶液pH 值的大小无关的是: A: K2Cr2O7 B: PbO2 C: O2 D: FeCl3 5. 下列电极反应中,有关离子浓度减小时,电极电势增大的是: A: Sn4+ + 2e- = Sn2+B: Cl2+2e- = 2Cl-

C: Fe - 2e- = Fe2+ D: 2H+ + 2e- = H2 6. 为防止配制的SnCl2 溶液中Sn2+被完全氧化,最好的方法是: A: 加入Sn 粒B:. 加Fe 屑 C: 通入H2D: 均可 7. 反应Zn (s) + 2H+→Zn 2++ H2 (g)的平衡常数是多少? A: 2×10-33 B: 1×10-13 C: 7×10-12 D: 5×10 26 二、是非题(判断下列各项叙述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中填“√”,错的填“×”) 1.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两个电对的电极电势相差越大,反应就进行得越快2.由于Eθ(Cu+/Cu)= +0.52V , Eθ(I2/ I-)= +0.536V , 故Cu+ 和I2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氢的电极电势是零。 4.计算在非标准状态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必须先算出非标准电动势。 5.FeCl3,KMnO4和H2O2是常见的氧化剂,当溶液中[H+]增大时,它们的氧化能力 都增加。

电化学方法-环保

阳理工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试卷 课程名称:应用电化学 年级:2014 专业:化学工程 考号:1482060260 学号:1482060260 姓名:坤坤 阅卷人:

废水处理的电化学法 一电化学法介绍 有机废水的处理的电化学法有电氧化法、电还原法、电凝聚法、电渗析法、电气浮法、磁电解法、微电解法等。 和其他废水处理法比较,电化学法具有适应面广、可控性强、流程简短、操作便等优点,同时也具有能耗大、成本高、有机物分解不彻底等缺点。相对于废水处理而言,电化学转化可以把有毒物质转变为无毒物质,或把非生物相容的有机物转化为生物相容的物质(如芳香物开环氧化为脂肪酸),以便进一步实施生物处理。 电化学处理工业废水主要是通过电解作用来完成的。电解质溶液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使得废水中有害物质在阳极和阴极上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在电极表面或沉淀在电解槽中,或生成气体从水中逸出,从而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或把有毒物质变成无毒、低毒物质。 电化学氧化法是指利用具有催化活性的电极氧化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法,阳极可以通过氧化反应过程使污染物质氧化破坏,也可通过某些阳极反应产物(Cl2、ClO-、O2、H2O2)间接破坏污染物质。电化学氧化的法来处理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就是在一定的电能条件下,让有机物进行缓慢燃烧,极缓慢氧化,使之最终生成CO2和H2O。 被氧化物质和电极基体直接进行电子传递的氧化法称为直接氧化法。根据被氧化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直接氧化法又分为2类:一是电化学转换,即被氧化物质未发生完全氧化。二是电化学燃烧,即被氧化物质彻底氧化为稳定的无机物。

电极表面的性质决定了被氧化物质的氧化程度。电极催化特性、电极结构与电化学反应器结构特性等操作条件是影响电化学氧化效率的重要因素。电极材料的性质是决定电极催化特性的关键因素。常见的用于废水处理的电极材料有金属、碳素体、金属氧化物等。通过变换电极基体材料或用有电催化性能的涂层对电极表面进行修饰改性可以改变电极材料的性质。 金属电极在废水处理易发生钝化,电极的活性降低。因此常用贵金属作为阳极处理污水。碳素体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墨电极和活性炭电极。金属氧化物电极大多为半导体材料,钛基涂层电极是金属氧化物电极的主要形式。 为改善或加强传质,提高电极比表面积可以改变电极结构和反应器几形状。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常出现被氧化物在电极表面上形成聚合物膜的现象,使传质受到影响。为了提高电极比表面积,可以把电极做成多状、网状、球状、环状等多种形状。 电流密度是影响电化学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但电流密度不能无限增大,当超过某一值后,过量的电子不经过电极反应,直接流进溶液,使电流效率下降。 利用电化学反应产生的氧化剂M氧化被氧化物质的法称为间接电化学氧化法。这时氧化剂M是被氧化物质与电极交换电子的中介体。常见的氧化剂是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短寿命中间物,如溶剂化电子,·OH,O2·和HO2·等。Comninellis[1]利用阳极上产生的含氧自由基成功实现了对含酚废水的处理。电极反应产生的其他形态的氧化剂主要是金属及其氧化物,如MnO2,CuO,NiO,Ag(Ⅰ/Ⅱ)等。当金属氧化物作氧化剂时,有机物氧化的电位区由这些金属氧化物的氧化还原电位所决定。为了得到高的电流效率,间接氧化法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M的生成电位必须不靠近析氢或析氧反应的电位;②M的产生速度足够大;

污水处理电化学处理技术分析知识讲解

污水处理电化学处理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一般针对难降解有机废水,如医药、化工、染料工业废水以及含有难处理的有毒物质物质等。 第一节电化学处理技术 一、基本原理与特点 1. 原理 电化学氧化法主要用于有毒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使污染物在电极上发生直接电化学反应或间接电化学而得到转化,从而达到削减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根据不同的氧化作用机理,可分为直接电解和间接电解。 1 ) 直接电解 直接电解是指污染物在电极上直接被氧化或还原而从废水中去除今直接电解可分为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阳极过程就是污染物在阳极表面氧化而转化成毒性较小的物质或易生物降解的物质,甚至发生有机物无机化,从而达到削减、去除污染物的目的。阴极过程就是污染物在阴极表面还原而得以去除,阴极过程主要用于卤代经的还原脱卤和重金属的回收,如卤代有机物的卤素通过阴极还原发生脱卤反应,从而可以提高有机物的可生化性。 直接电解过程伴随着氧气析出,氧的生成使氧化降解有机物的电流效率降低,能秏升高,因此,阳极材料对电解的影响很大。 2 ) 间接电解 间接电解是指利用电化学产生的氧化还原物质作为反应剂或催化剂,使污染物转化成毒性小的物质。间接电解分为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媒介电化学氧化)是指氧化还原物在电解过程中可电化学再生和循环使用。不可逆过程是指利用不可逆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物质,如具有强氧化性的氯酸盐、次氯酸盐、H202和O2等氧化有机物的过程,还可以利用电化学反应产生强氧化性的中间体,包括溶剂化电子、?HO、?H02/02 等自由基。 2.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的特点 1) 电化学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其他处理方法结合使用,如作为前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废水的生物降解性; 2) 一般电化学处理工艺只能针对特定的废水,处理规模小,且处理效率不高; 3)有的电化学水处理工艺需消耗电能,运行成本大。 二、电化学反应器与电极 电化学反应器按反应器的工作方式分类可分为:间歇式、置换流式和连续搅拌箱式电化学反应器。按反应器中工作电极的形状分类可分为二维电极反应器、三维电极反应器。二维电极呈平面或曲面状,电极的形状比较简单,如平板、圆柱电极。电极反应发生于电极表面上,其电极表面积有限,比表面积极小,但电势和电流在表面上分布比较均匀。三维电极的结构复杂,通常是多孔状。电极反应发生于电极内部,整个三维空间都有反应发生。特点是比表面积大,床层结构紧密,但电势和电流分布不均匀。下列出了常见电化学反应器的电极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 1. 已知X的氧化数为+1; +2; +3; +4; +5; +3/4。试写出X在这些氧化数下的氧化物分子式。 2. 写出下列分子或离子中,硫的氧化数: S22-,HSO4-,S2O32-,SO3,H2S,S4O62-,SO2,S8。 3. 写出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锰的氧化数: MnF2,K4Mn(CN)6, K2MnO4, Mn2(CO)10, MnO4-, MnO2, Mn2O7, Mn(CO)5I。 4. 写出下列各分子或离子中,P的氧化数: H3PO4,P4O6,P4O10,P4,P2H4,H3PO3,HPO42-,HPO3,PH4+。 5. 用氧化数法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 H2S + SO2→S + H2O (2) NH3 + NO →N2 + H2O (3) CuS + HNO3→Cu(NO3)2 + S + NO + H2O (4) CuFeS2 + SO2 + HCl →CuCl2 + FeCl2 + S + H2O (5) Zn + AgO + H2O →Zn(OH)2 + Ag2O (6) I2 + Cl2 + H2O →HIO3 + HCl (7) BaO2 + HCl →BaCl2 + H2O + Cl2 (8) K2Cr2O7 + FeSO4 + H2SO4→Cr2(SO4)2 + Fe2(SO4)3 + K2SO4 + H2O (9) KClO3→KClO4 + KCl

(10) As2S3 + HNO3 + H2O →H3AsO4 + H2SO4 + NO 6. 用氧化数法配平: (1) K2CrO4 + S →Cr2O3 + K2SO4 + K2O (2) KMnO4 + C12H22O11→CO2 + MnO2 + H2O + K2CO3 (3) HCNS + KClO3→CO2 + NO + SO2 + KCl + H2O (4) C3H8 + O2→CO2 + H2O (5) KMnO4 + H2C2O4→K2CO3 + MnO2 + H2O + CO2 7. 用离子?电子法配平如下反应方程式: (1) NO2- + Al →NH3 + Al(OH)4-(在OH-中) (2) Cu(NH3)42+ + CN-→Cu(CN)32-+ CNO-+ NH3(在OH-中) (3) HIO →IO3-+ I-+ H2O (在OH-中) (4) CN-+ O2→CO32-+ NH3(在OH-中) (5) MnO4-+ H2O2→Mn2+ + H2O + O2(在H+中) (6) Zn + CNS-→Zn2+ + H2S + HCN (在H+中)8. 用离子?电子法配平下列各反应方程式: (1) MnO4-+ Sn2+→Sn4+ + Mn2+(在H+中) (2) BrO3-+ Br-→Br2(在H+中) (3) Cr2O72-+ SO32-→SO42-+ Cr3+(在H+中) (4) Cr3+ + H2O2→CrO42-+ H2O (在OH-中) (5) Fe + NO2-→FeO22-+ NH3(在OH-中)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十二氧化还原反应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和介质、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2.加深理解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知识。 [实验用品] 仪器:低压电源、盐桥、伏特计 药品: mol·L-1Pb(NO3)2、、1 mol·L-1)CuSO4、 mol·L-1 ZnSO4、 mol·L-1KI、 mol·L-1FeCl3、、 mol·L-1FeSO4、(1、3 mol·L-1) H2SO4、6 mol·L-1HAc、(2 mol·L-1、浓)HNO3、、 mol·L-1)KMnO4、6 mol·L-1NaOH、 mol·L-1K2Cr2O7、饱和KCl、浓NH3·H2O、饱和氯水、I2水、Br2水、CCl4、酚酞溶液、Na2S2O3、红石蕊试纸 材料:导线、砂纸、电极(铁钉、铜片、锌片、碳棒) 二、实验内容 (一)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 1.2Fe3++ 2I-= 2Fe2++ I2 I2易溶于CCl4,CCl4层显紫红色 2.Fe3++ Br-不起反应,CCl4层无色 3.Cl2+ 2Br-= 2Cl-+ Br2 Br2溶于CCl4,CCl4层显橙黄色 (二)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 1.浓度影响 在两只50m L烧杯中,分别注入30mL ·L-1 ZnSO4和·L-1 CuSO4,在ZnSO4中插入Zn片,CuSO4中插入Cu片,中间以盐桥相通,用导线将Zn片Cu片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压。 现象:伏特表指针偏到E=处解释:(-):Zn2++2e-=Zn (+):Cu2++2e-=Cu CuSO4溶液中加浓到沉淀溶解为止,形成深蓝色溶液; Cu2+ + 4NH3 = [Cu(NH3)4]2+ [Cu2+]下降, E变小,E= ZnSO4溶液中加浓至沉淀溶解为止; Zn2+ + 4NH3 = [Zn(NH3)4]2+ [Zn2+]下降, E变大,E= 最后达到平衡, E=接近初起值. 2*.酸度影响 在两只50mL烧杯中,分别注入FeSO4、K2Cr2O7溶液。FeSO4溶液中插入Fe片,在K2Cr2O7溶液中插入C棒,将Fe片、C棒通过导线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中间用盐桥连接,测量两极电压。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现象:测得E= 解释:(-) Cr2O72-+ 6e- + 14H+ = 2Cr3++ 7H2O (+) Fe2++ 2e- = Fe 在K2Cr2O7中,慢慢加入1mol·L-1H2SO4,再加入6mol·L-1NaOH。 加H+后E = 加OH-后E = (三)浓度、酸度对氧化还原产物的影响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电极电势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 了解氧化型或还原型物质浓度、溶液酸度改变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 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 4. 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的应用 二、 实验原理 氧化还原过程也就是电子的转移过程。能斯特(Nernst )方程式 电对的氧化型物质或还原型物质的浓度,是影响其电极电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对在任一离子浓度下的电极电势,可由能斯特方程算出。例如Cu-Zn 原电池,若在铜半电池中加入氨水,由于Cu 2+和NH 3能生成深蓝色的、难解离的四氨合铜(II )配离子[Cu(NH 3)4]2+,溶液中的Cu 2+浓度就会降低,从而使电极电势降低: Cu 2++4NH 3=[Cu(NH 3)4]2+ (深蓝色) 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摇摆实验)主要反应方程式: 辅助试剂起到调节(1)、(2)反应速率的作用 已知在酸性介质中元素电势图: 三、 实验仪器与药品 Pb(NO 3)2 (0.5mol · L – 1) CuSO 4 (0.5mol · L –1) ZnSO 4(0.5mol · L –1) 锌片 铅粒 铜片 氨水1:1 A:量取400 ml H 2O 2(30%)稀释到1000mL ; B:称取40g KIO 3和量取40mL H 2SO 4(2 mol · L –1),稀释到1000mL ;(此溶液相当于HIO 3溶液) C:(辅助试剂):称取15.5g 丙二酸,3.5g MnSO 4·2H 2O 和0.5g 淀粉(先溶于热水)稀释到1000mL 。 四、 实验内容 a.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分别在5滴 Pb(NO 3)2 (0.5mol · L – 1)和5滴 CuSO 4 (0.5mol · L –1)点滴板穴中,各放入一块表面擦净的锌片,观察锌片表面和溶液颜色有无变化?以表面擦净的铅粒(或铅片)代替锌片,分别与ZnSO 4(0.5mol · L –1)和CuSO 4(0.5mol · L –1)溶液反应,观察有无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定性比较Zn 、Pb 、Cu 电极电势的大小。 根据实验结果,说明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关系 ,298.15K 时= T

最新甲醇的电化学催化氧化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项目化)电化学能源实验指导书课程代码:0703525008 开课学期:第6学期开课专业:应用化学 实验学时:16学时总学分/实验学分:0.5学分 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生化实验中心二级实验室名称: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一、课程简介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电化学能源实验是化学专业比较新的的一门重要专业综合实验课。本课程是根据甲醇燃料电池的相关理论与技术而展开的。学生需具有基本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电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能够是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甲醇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核心技术;能够使学生对能源及电化学能源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够为学生在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对电化学能源知识具有初步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电化学技术。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以设计实验为主,从基础理论、材料准备、装置、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自主设计并进行实验。 1、掌握甲醇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2、掌握评价甲醇燃料电池性能好坏的方法。 3、能从实验中发现更多的电化学能源相关的技术与理论。 四、报告与考核 设计实验报告和实验报告结果讨论等内容。 考核:1、设计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40%。2、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30%。3、实验报告和讨论分析30% 五、设备及器材材料配置

六、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1、陆天虹. 能源电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1 2. 哈曼.电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01 项目简介和设计要求 随着全球对新能源的需求,燃料电池被广泛研究。甲醇燃料电池是燃料电池中的一种。使用甲醇水溶液或蒸汽甲醇为燃料供给来源,而不需通过甲醇、汽油及天然气的重整制氢以供发电。甲醇燃料电池具备低温快速启动、燃料洁净环保以及电池结构简单等特性。这使得甲醇燃料电池可能成为未来便携式电子产品应用的主流。本项目针对甲醇燃料电池的核心化学原理,也就是甲醇的催化氧化,来认识、了解燃料电池化学能源的原理。学习全面的电化学测试、表征和数据处理技术。 设计要求:

电化学法测试TAC氧化能力

总抗氧化能力TAC 对于什么是总抗氧化能力,相信很多人无法清楚表述。 总抗氧化能力是指一个体系中大小分子和酶总和的水平,也就是抗氧化自由基,就代表该体系的总抗氧化能力。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检测,我们下面一一讨论。 那为什么要测试总抗氧化能力呢?怎样量化总抗氧化能力这个参数呢?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抗氧化是预防衰老的重要步骤,因为自由基或氧化剂会将细胞和组织分解,影响代谢功能,并会引起不同的健康问题。如果能够消除过多的氧化自由基,对于许多自由基引起的及老化相关疾病都能够预防。例如常见的癌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白内障、心血管病、老年痴呆、关节炎等,这些疾病都被认为与自由基相关。 研究抗氧化能力,可以有效克服其所代理的危害,为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突破,所以被化妆品企业、保健企业以及饮料食品企业还有生命科学届所关注。 3.第二个问题,我们该怎样量化总抗氧化能力这个参数,用什么方法来测试?FRAP法、电化学法、e-BQC电化学总抗氧化能力测试法。 1.FRAP法 是一种采用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FRAP)方法,对血浆、血清、唾液、尿液等各种体液,细胞或组织等裂解液、植物或中草药抽提液、或各种抗氧化物(antioxidant)溶液的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的方法。植物或中草药抽提液、或各种抗氧化物溶液的总抗氧化能力的检测可以用于检测各种溶液的抗氧化能力的强弱,可以用于筛选强抗氧化能力的药物。 FRAP法测定总抗氧化能力的原理是酸性条件下抗氧化物可以还原Ferric- tripyridyltriazine (Fe3+-TPTZ)产生蓝色的Fe2+-TPTZ,随后在593nm测定蓝色的Fe2+-TPTZ即可获得样品中的总抗氧化能力。 Antioxidant Fe3+-TPTZ ——————> Fe2+-TPTZ (蓝色) 由于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可以抑制内源性的一些干扰因素。并且由于血浆等样品中的铁离子或亚铁离子的总浓度通常低于10μM,因此血浆等样品中的铁离子或亚铁离子不会显著干扰FRAP法的检测反应。由于反应体系中的铁离子或亚铁离子是和TPTZ螯合的,样品本身含有的少量金属离子螯合剂通常也不会显著影响检测反应。 2.ORAC法 ORAC分析是指对的抗氧化能力的测定中,在各种类型的,如食品和生物样品。荧光指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2006年化学竞赛讲义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初赛版) 化学竞赛大纲对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知识的要求: 电化学: 1、氧化态。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的书写和配平。 2、原电池。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原电池符号、原电池反应。 3、标准电极电势。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反应的方向及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强弱。 4、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5、电解池的电极符号与电极反应。 6、电解与电镀。 7、电化学腐蚀。 8、常见化学电源。 9、pH、络合剂、沉淀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的定性说明。 概述 电化学反应可分为两类: (1)利用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原电池),反应△G<0, 体系对外做功。 (2)利用电能促使非自发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电解),反应△G>0,环境对体系做功。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氧化还原反应 无机化学反应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之间没有电子的转移或得失,如酸碱反应、沉淀反应,它们只是离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交换;另一类则是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之间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转移,这类反应被称之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和转移,元素氧化数的变化是电子得失的结果。元素氧化数的改变也是定义氧化剂、还原剂和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依据。 2.氧化数 1970年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学会(IUPAC)定义氧化数(oxidation number)的概念为:氧化数(又称氧化值)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是将成键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而求得。 确定元素原子氧化数有下列原则: (1)单质的氧化数为零。因为同一元素的电负性相同,在形成化学键时不发生电子的转移或偏离。例如S8中的S,Cl2中的Cl,H2中的H,金属Cu、Al等,氧化数均为零。 (2)氢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一般为I,但在活泼金属的氢化物中,氢的氧化数为-I,如NaH-I。 (3)氧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一般为-Ⅱ,但在过氧化物中,氧的氧化数为-I,如H2O -I 、BaO-I 2;在超氧化物中,氧的氧化数为-I/2,如KO-I/22;在氟的氧化物中,氧的氧2 化数为Ⅱ,如OⅡF2。 (4)单原子离子元素的氧化数等于它所带的电荷数。如碱金属的氧化数为I,碱土金属的氧化数为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