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模式第一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后果: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1959 -1961年的严重困难,生态环境严重破 坏 。
32
八字方针调整(1960年)
左倾错误导致的经济困难(严重饥 ①背景:
荒,工业发展滞后) 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②内容: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包括 农村和城市的调整) ③效果: 到1962年底经济开始好转;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78年 新时期 计划为主市场为辅(78-92) 以来 确立新体制的目标(1992)
新体制的初步建立(2001)
2
时空观念
1. 时间上纵向理解中国现代经济阶段性特征; 2. 空间上横向对比世界政治环境及其中国现代 经济的区域性变化的原因。
唯物史观
1.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与政治环境的关系; 2. 人民群众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作用; 3. 理解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
27
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 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 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 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 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 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 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 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9
2.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 在遭受全球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的环境下, 新中国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 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 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 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 “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 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 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 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 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 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 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平跟不上,财务管理上出现混乱;使社员的副 业生产有的受到影响,出现衰萎现象。)
23
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一个创举
和平赎买
两个特点 社会主义 优先发展重工业 制度在中 经济建设与改造并举 国的建立 四个条件
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苏建交
24
三个成效
工业化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 单一公有制
28
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 度基本建立 ②内容: 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明确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制定经济建设方针 ③认识: 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9
主要失误:“三面红旗”
[1]失误原因: ①历史因素: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对经济建 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 ②国际因素:帝国主义包围封锁、苏联逐渐撤 出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③主观因素:中央和地方部分领导人对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缺乏深 刻认识; ④体制因素: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监督体制; ⑤群众因素:人民群众狂热的建设热情和缺乏 科学技术的指导。
召开7000人会议(1962年)
33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一条主线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两个探索问题 阶级斗争问题 三面红旗
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
四项内容 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与速度。
五个经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17
(2016 全国Ⅱ卷 31)“一五”计划期 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 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 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18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 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 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 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 哪些措施巩固政权? 进行国民经济恢复运动,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打击反革命和抗美援朝, 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移风易俗。
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起步 (二)一化三改 (1953—1956年) 1.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生产力)和社 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方针 2.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背景、内容、特点、成果、意义 3.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目的、内容、实质、意义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
1. 原因: (1)帝国主义对中国财政经济命脉的控制; (2)封建生产关系始终存在; (3)官僚资本的统治; (4)民族资本的微弱发展; (5)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且遭到战争创伤; (6)国民党统治区恶性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
20
3.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进程):
农业和手工业: 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方式】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 的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6
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 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 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 众生活;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 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 (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 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 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 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 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5
(2014 全国Ⅰ卷 31)1950年,东北人 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 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 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 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16
(2014 全国Ⅱ卷 31)1953年10月,中 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 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 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 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11
2.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3)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 ④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 思考: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什么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 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
12
wk.baidu.com
思考: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历史原因:工业基础薄弱; 现实需要:国内外时局的影响; 行业关系:重工业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 业发展; 苏联工业化道路影响。 思考:为什么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 (见《导与练》分析)
21
7%
19%
8%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55% 资本主义经济
33%
72%
1952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6年底
3.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3)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由 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4)意义: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不足:要求过急,改变过快——管理水
13
思考: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
重工业企业没有赢利能力; 为了避免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政府要管 制企业的生产决策、产品销售; 意识形态和苏联模式的影响; 计划经济可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14
2.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4)成果: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 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宝成铁路、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等。
10
2.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①建国之初经济基础薄弱 ②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政权得到巩固 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2)内容(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计划、有步骤地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 一化是三改的基础, 三改是一化的必要条件
34
十年劫难(1966年—1976年)
20世纪现代化模式之观察
观察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考纲: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观察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49 起步 国民经济恢复(49-52) 1956 “一化三改”(53-56) 十年探索(56-66) 1956 1978 曲折发展 十年劫难(66-76) 两年徘徊(76-78)
5
2. 措施: (1)七届二中全会制定具体的方针路线: (2)城市: 扩大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肃清在华经济势 力,没收官僚资本);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米棉之战、银元之战); 合理调整工商业。 (3)农村:土地改革
6
3. 影响:
(1)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①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历史最高水 平,生产技术和经济效益提高 ②铁路运输发展,国内外贸易有了突破 ③就业机会增多,职工工资增加,农民 收入提高 (2)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 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十年探索(1956年—1966年) 1.主要经验:⑴《论十大关系》 ⑵ 中共八大召开 ⑶ 国民经济调整 2.主要失误:三面红旗 (二)十年劫难(1966年—1976年) (三)两年徘徊(1976年—1978年)
25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 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 来发展重工业; 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 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 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 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 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 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 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19
(2013 海南卷 )我国“一五”计划实 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 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 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 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30
[2]表现:
①大跃进: 经济上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农业:以粮 为纲,浮夸成风;工业:以钢为纲,全民大炼 钢铁。 ②人民公社化: 政社合一(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分配上 大搞平均主义,大刮共产风。 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 会主义
31
3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1. 理解经济活动与政治、社会、科技与生活 之间的联系; 2. 通过史料文献等理解新中国采取的系列性 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意义;
家国情怀
1. 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环境,新中国如何能 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豪); 2. 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短短六十多年是 怎样展现大国形象和责任担当(自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