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庞德诗歌_在地铁车站_中意象的前景化_闵亚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庞德诗歌《在地铁车站》中意象的前景化

◎闵亚华

前景化是艺术领域的一个概念,近年来它被用来分析诸多语言现象,能有效地解释诸多语言的特殊形式。在诗歌中,特别的语言组织和不同的语言形式的运用,起着特别的作用,语言学家李奇就认为前景化的概念十分适用于分析诗歌。本文作者利用这一概念,对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的诗《在地铁车站》里意象的特殊处理进行分析,认为此诗的意象是一种前景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为什么人们在学习庞德或者意象主义时会学习此诗的原因。

引言

诗歌是文学艺术里的一朵奇葩,其语言在表达感情和感觉上,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文字。意象是诗歌一个重要的部分,无论是诗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意象自然而然出现在他们的作品里。正如魏加海(2002)所说“意象是诗歌想象的中心,也是诗歌的灵魂。”在古代中国的诗歌中,意象是其中心,而在20世纪初的西方也出现了一个流派“意象派”,正是以意象为诗歌的创作中心,其中埃兹拉·庞德既是发起人,也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意象在庞德的诗歌里形成了一个高度的前景化,其诗歌又以《在地铁车站》为突出代表。

一、诗歌中的前景化和意象

Foreground在朗文词典里意为(景物、图画、相片的)前景(朗文词典,1998)这个词的概念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20世纪30年代,它被从绘画里面借用到语言学的领域,用于表达那些偏离了正常语言现象的情况。此后,它既指非正常的语言现象,也指超常规的语言特点。第三阶段为现在,人们经常用其在第二个阶段的概念来解释那些在文章里有着很大的作用的语言现象。作为一个经常用于风格学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源于俄罗斯的形式主义学说。起初研究者试图从前景化的角度来解释诗歌,形式主义学说的代表Viktor Shklovskij就声称,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其文字的文学性,即其特殊的文字结构和解释方式。当人们理解普通的字词时,有一种想象叫做自动化,然而文学的语言却有着不同的作用,它使人们感觉到新鲜。1964年,布拉格学派的杰出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Jan Mukarovsky发表了著名的“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在文中他提出了前景化的

语言是语言自动化的相反面,在诗歌的语言中,前景化的功能不是交流,而是使得语言与众不同,即“前景化将普通的语言放到一个背景中去,将打乱了的语言突出出来”。(Geoffrey N.Leech,2001:31)前景化在诗歌中用得非常广泛。“风格是规范的偏差,”(Geoffrey N.Leech,2001:29)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此,不同的偏差会形成不同的效果,即将要表达的东西前景化了。比如说,华兹华斯的诗歌“The Child is the Father of the Man.”读起来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是这种语言的偏差正是要突出这么一个特点,即“从一个人的儿童时代状况,就可以看出成年后将是什么样子”。语言在诗歌中的这种前景化将诗歌的语言显得与众不同,而又让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

“意象是某样东西在镜子或者透镜中反映出来的映像或图像”(朗文词典,1998),在诗歌中它也是一个借来的概念,而一旦用于诗歌后,就成了研究诗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西方世界里,意象是由想象、幻觉以及暗喻形成的东西。”(吕敏宏,2002)它出现于18世纪的西方文化里,成了节奏之于诗歌的一个重要部分。“合适地选择意象并将之呈现出来,将会比一个具体的陈述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Cleanth Brooks&Robert Penn Warren,2004:70.)

二、庞德诗歌《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及其前景化

20世纪初期,英美诗歌界掀起一场运动,即意象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提倡诗歌应遵循意象的准确性,使用清晰精准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想法。意象主义者反对过多地涉及情感和技巧,而这些是在浪漫主义诗歌和维多利亚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浪漫主义思潮虽然在文学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到后期愈发地矫揉造作,形成无病呻吟、感情泛滥的诗风,而且在当时统治着美国诗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创作形式亟待出现,意象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呼唤而出,它强调回归到比较古典的风格,如表达的直观性、语言的间接性,主张尝试非传统的诗歌格式。他们认为物体就是物体,不主张对事物妄加评论。该派的风格特点全部体现在“意象”这一核心范畴上。意象主义的集大成者和开创人之一首推庞德。

作为现代主义诗歌之父,庞德在诗歌的意象派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意象主

作品评述

071

总第期

416M angZhong

Literature

义诗歌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庞德的意象诗歌将现代诗歌从传统的固定节奏中解放了出来,开始了美国和西方诗歌的新的史诗。”(王玉,2001)庞德不仅在翻译创新和诗歌创作方面有所贡献,而且通过在吸收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和现代性中充满了热情,大大地推动和丰富了西方现代主义。他要求不要用多余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意象主义诗人坚信凝练是诗歌的精髓)。

庞德的意象诗歌代表作当推《在地铁车站》。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Pu Durong &Peng Xiaohua,2000:293)

(译文: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丝花枝条上许多花瓣。)最初,这首诗是很长的,达30余行,但是经过作者两次修改,形成今天这首包括了标题也才十四个词的两行精练诗歌,诗歌里面没有动词的链接,词与词间却高度凝练。诗歌的第一节中出现两个意象:“脸”和“人群”。在地铁拥挤的人群中,人们匆忙地穿梭,但是这时有一样东西吸引住了诗人的眼睛:漂亮女人的脸出现在人群中,然后又匆匆地消失。“Apparition ”的意思是幽灵或鬼魂,这些漂亮脸庞的出现和消失非常快,非常美,以至于诗人觉得她们像是幽灵。

在诗歌的第二行中,出现了另外的两个意象:花瓣和枝条(petals and bough ),花瓣就像花的叶片,它们长在潮湿而又深暗的树枝上。花朵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人们常用来表现女孩或女人之美的词,因而这个词将第一句诗和第二句自然地衔接起来,让读者马上联想到原来诗歌描写的是地铁里瞬间出现而消失的美女。潮湿和黑色的树枝让人联想到地铁,作者在此用了叠合的方式将出现在现代生活里的瞬间抓住,将形象在几个意象间表达出来。脸庞、人群、花瓣、树枝四个意象排列在两节诗歌里,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衔接,正好将四个意象突出于画面,使读诗的人眼前为之一亮。此处不难看出,这四个形象正是我们之前讨论的,被“前景化”了。庞德声称,诗人在诗歌中应该避免用抽象化的、无用的词汇。他自己也正

是这么践行的。在这首代表作中,

四个意象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可以触摸的形象,同时没有任何多余的词将它们衔接在一块。读这首诗的读者不免会想到中文诗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正是一排形象生动的意象,闪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得诗歌像一幅幅画卷展开,让人不禁走入到诗人

的情感里去,感其所感,叹其所叹。

三、结语

庞德的诗歌《在地铁车站》在西方的意象主义里

是一个代表,无论人们谈论意象这个概念,谈论那个年代,还是想要赞美或是批评,这首诗都是讨论的中心。在中西方都有学者批评这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不像是一首诗,然而无论怎样,这首诗都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作为读者,我们已经获得了所需要的与诗人共同的那种情感。虽然诗人未告诉我们他在诗歌中

突出了这些意象,但是这种意象

“前景化”了的方式是一目了然的。意象主义高举反对传统的禁锢,打破过去的死气沉沉的氛围,在现代诗歌的流派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当我们学习研究意象派诗歌时,我们不能忘记庞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他那些意象“前

景化”

的诗篇。[参考文献][1]Cleanth Brooks &Robert Penn Warren,2004,Understanding Poetry [M].Foreign Language and Re -search Press.

[2]Geoffrey N.Leech,2001,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M].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3]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English-Chinese )[Z]31998,Longman,The Commercial Press.

[4]吕宏敏.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中国情节———从庞德诗歌看英美意象派的创作原则[J].西安外国语学

院学报,2002(2).[5]蒲度戎,彭晓华.英美诗歌选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6]王玉.现代主义诗歌的起点———试论埃兹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J].山东外语教学,

2001(2).[7]魏加海.古诗英译中意象组合的时间的“前景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作者简介]

闵亚华(1981—),女,贵州毕节人,语言学硕士,贵州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翻译语言教学及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佳怡]

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