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满族妇女发型大多是「两把头」,两把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稿類別:史地類

篇名:

清代皇宮女子的服飾

作者:

傅海綺。國立新店高級中學。高二2班陳怡璇。國立新店高級中學。高二3班龔亭綺。國立新店高級中學。高二3班

指導老師:

黃立儀老師

一、研究動機

因為在電視上看到有關中國清代皇宮的戲劇,注意到他們常常換不同的髮型或是服飾,所以就很好奇是不是它們會因不同的身分而在不同的場合換上不同的裝扮;還有扮演的角色(像是婚前和婚後的女性)似乎也會改變他們的造型,因此想研究進而了解其中的意涵。

二、研究目的

希望藉由這次小論文的研究,能更了解清朝服飾的發展。在宮廷中,地位不同和穿著的服飾有什麼關係?在皇宮中,服裝的種類和分別為何?

三、研究流程

圖一研究流程圖

(自行繪製)

四、論文大綱

(一)清代皇宮女子「髮飾」介紹

(二)清代皇宮女子「服飾」介紹

(三)清代皇宮女子「鞋子」介紹

(四)以上三者的統整及分析

一、清代皇宮女子的髮型與髮飾

(一)髮型的演變

清朝初期滿族婦女髮型大多是「兩把頭」,兩把頭即是將頭髮梳成一個燕尾形的扁髻,在髮髻上橫插一個主要頭飾的扁方,然後點綴花朵、髮飾在上頭。到了中期,因為崇尚奢糜之風,而發展出「髮架」讓兩把頭更加結實緊密,才能在頭髮上放更多珠寶首飾。清朝後期才出現電視劇上常看到的「旗頭」,俗稱大拉翅,因為晚清婦女以髮髻高聳為時尚,到最後為了方便不再用真髮梳成,而直接改以鐵絲做架子,表面包裹青絨或青素緞製成一頂可直接脫戴扁形的冠,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流蘇。

(二)髮飾品

滿族婦女有時會把大朵頭花戴在兩把頭正中,稱為頭正,也有選用兩朵相同顏色和造型的分插兩把頭的兩端,俗稱壓發花。扁方是最為普遍的頭飾,質地多爲白玉、青玉,少數爲金、銀制品。在一尺長的窄面上,雕出花草蟲鳥、瓜果文字、亭台樓閣等圖案唯妙唯肖,栩栩如生。而流蘇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首飾,其造型近似簪頭,但在簪頭的頂端垂下幾排珠穗。據說是代表女子未婚或已婚,兩邊都垂的聽說是表示未婚,也有說流蘇的作用是為了限制女子走路活動時的儀態。

圖二大拉翅結構

(資料來源:

/jw!rbXpgiKcEQNFBX0XLSQ6KGY-/article?mid=561)

圖三清朝皇宮女子大多使用的髮飾「大拉翅」

(資料來源:/118851/11/05/10/88_106429_4174e567ef726e0.jpg)

二、清代皇宮女子的服裝

(一)清朝女子服裝的演變

清朝是中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期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

(二)宮廷女服的分類

1、女裝常服

婦女日常穿著有嚴格的規定,受到法律限制。但是因為它不受品級約束,所以服式種類較多。服用也比較隨意。只是對奴僕、優伶、皂隸限制不能使用絲、絹、紗等檔次較高的原料製衣,也不能使用細皮、細毛和石青色原料製衣,更不能使用金、銀、寶石等貴重的裝飾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繭紬等低級原料。

2、女裝吉服

皇太后、皇后、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繡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

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繡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繡九蟒五爪。

3、女裝喪服

喪服又細分為兩部分,一種是後輩為長者預製的”壽衣”,一種是在喪禮上人們的著裝。出席葬禮者要按照月份分別穿生麻布、熟麻布、粗白布、細白布、麻冠、麻履、草履、素履等喪服。在穿喪服的期間女生不能戴有色鮮花,不可塗抹脂粉,也不可穿絲綢衣服,不能使用鮮豔色彩,只准使用白、灰、黑、藍這些顏色。

4、女裝公服

公服是宮廷中從皇太后到皇貴妃的正式官樣服裝。皇后、皇貴妃的朝褂,是用石青色片金緣,立龍、正龍和萬福萬壽當作繡衣圖案。領子後方垂明黃絛,飾以珠寶;也有以正龍、行龍或立龍和八寶平水為圖案繡文。皇太后和皇后、皇貴妃的冬朝袍用明黃色,披領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緣,並有金龍、行龍、正龍以及八寶平水等圖案繡文。皇太后和皇后的領約,用縷金鑄之,以珍珠、綠松石、珊珊為裝飾。皇太后、皇后和皇貴妃配有綠色採,絛用明黃色,繡文為五穀豐登。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莊緞,夏朝裙用緞紗,圖案和冬裙相同。

圖四清朝皇后的朝服

(資料來源:/www_oldweb/Big5/E/E41/E41b-2.html)

五、清代皇宮女子的鞋子

(一)清朝女子鞋子的演變

關於清朝女子鞋子的演變,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

據說,南唐後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緬於聲色犬馬,一位妃嬪為得到李煜的寵幸,用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以完成一種在金蓮高台上跳動的舞蹈。此後,這位妃嬪為了能夠保持這種絕技,維持李後主對她的寵幸,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

明清兩代,裹腳之風尤為盛行,漢族女子以穿弓鞋為多,而滿族婦女則不纏足。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還未入關,太宗皇太極就於崇德三年(1638年)諭旨「有效他國衣冠、束髮裹足者,治重罪」。後孝莊皇太后諭「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順治十七年(1660年)下詔,要求普天下女子不再纏足,卻終因積習難改,後取消禁令。

大清入主中原後,儘管滿族的女性從不裹腳,但根據普遍的審美標準,大腳絕對不是漂亮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滿族女性便發明了一種高底鞋,將腳藏在衣裙裡,不會輕易顯現出來。

說法二:

滿族多羅甘珠女罕的父王被一個名叫哈斯古罕的奸詐的部落首領害死,他們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奪走了。多羅甘珠決心奪回城池,並為父王報仇。但是阿克敦城三面圍著「紅眼哈塘」(泥塘),紅銹水有三尺多深,人馬無法過去。多羅甘珠受到了長腿白鶴的啟發,她帶領眾人,製作了「人造木鶴腿」,順利地走過了紅眼哈塘,奪回了阿克敦城,也為父親報了仇。從此,滿族的婦女們在上山採蘑菇、採榛子時,為了防止被毒蛇咬傷,也在腳上套上這種「木鶴腿」。

後來這種木鶴腿就慢慢演變成一種生活中的高底木鞋,有的兩頭寬、中間細,粗看很像「馬蹄」,起名叫「馬蹄底」;有些像「花盆」,起名叫「花盆底」;還有「龍魚底」、「四閃底」等,都是根據設計的形狀而命名的,不管如何千變萬化,其高跟都是鑲嵌在腳心部位,總稱叫「旗鞋」。

到了清朝末年,「花盆」鞋只在宮中養尊處優的嬪妃們的腳上可以見到。穿上花盆底鞋可使身體增高,使身體顯得更加修長。女子走路時用雙手臂前後較大幅度地擺動來保持身體平衡,所以常常手裏拿著一塊漂亮的手帕,走起路來顯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