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观察
摘要: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经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要面临严峻挑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重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Abstract:The US subprime crisis spread to the world and becam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which made U.S. dollar-dominate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reform faced challenges,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reform on the agenda again.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something abou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reform,analyze the defects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hich is reflected by financial crisis,then give some reform proposals.
Keywords:financial crisis;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reform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牙买加体系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寻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期望尽快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而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Kingston)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1978年4月1日该修正案获得批准同意,正式生效,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除保留并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外,它同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许多重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黄金非货币化。

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

第二,储备货币多样化。

以前美元一枝独秀的局面被以美元为首的多种储备货币体系所替代。

近年来,特别提款权(SDRs)和欧洲货币单位(ECU)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日益加强。

第三,汇率制度多样化。

在汇率安排上,形成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格局。

从1973年以后,各国普遍实行弹性汇率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弹性的程度将当前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一下三类:①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②有限的浮动汇率制度;③更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

牙买加体系是一个“无秩序的体系”或“非体系的体系”,30年来的事实证明,牙买加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将世界各国带入了动荡不安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各种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更是凸显该体系的诸多弊端。

二、金融危机凸显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
1.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缺失,致使国际汇率不稳定波动
牙买加协议使浮动汇率制合法化以来,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中最主要的主权货币的美元,由于其价值稳定职能的缺失导致国际汇率体系不稳定性波动,危机频繁发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双挂钩被取消,黄金实现了非货币化,丧失了衡量货币价值的标准,而美元却无法替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价值的新标准。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作为自由经济的积极倡导者,美国为了本国经济发展,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不可能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美国只有牺牲汇率的稳定性,放任美元汇率自由浮动,才最符合美国自身经济利益。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由于其发行权的国有属性,发行量根据美国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来决定,别国无权干涉。

美国长期实行膨胀政策,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美元,这在客观上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全球贸易和各国对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同时也使欧洲、亚洲美元泛滥,引起美元的潜在贬值,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更家复杂动荡,美元、欧元和日元一直长周期的不稳定波动,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

2.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具有非均衡性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由少数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大国,尤其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少数发达国家或跨国金融机构正主导着其决策权。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美国拥有16.7%的投票权,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也拥有30%以上的投票权,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39%的投票权。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框架下,任何一项重要决议都要获得85%的投票权的同意才能通过,因此美国与欧盟实际上掌握着否决权,广大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不具备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造成现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难以反映大多数成员国的利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过分地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监督,而对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督缺乏有效性,所以不能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和有效应对。

3.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
牙买加体系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不能很好地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当各国国际收支发生基本不平衡时,理论上可以用调整汇率的办法来调节,牙买加体系寄希望于通过汇率的浮动来形成灵活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但是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过度频繁浮动,增加了市场上的不稳定,甚至恶化了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机制不合理,无法通过贷款解决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本不足,其投票权和结构设计不合理,且提供贷款时附加的限制性条件极其苛刻,对会员国的贷款规模极其有限,并按会员国交纳的份额分配,由于主要发达工业国占有份额的最大比重,所以最需要贷款的广
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析
□李峰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89
2010年1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大发展中国家却得不到足够的贷款资金平衡国际收支。

为保证国际收支平衡,绝大多是国家只能通过建立庞大的外汇储备库和引进短期资本。

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外汇储备多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为了不使庞大的外汇储备闲置,这些外汇储备又被重新投入到美国的金融市场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金融衍生品。

此次金融危机使各国外汇资产遭受重大损失,也暴露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

4.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助长了美国的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
长期以来,美国以“双赤字”为依托建立起的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模式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以美元本位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赋予了美元特殊的地位,美国可以通过无节制地印钞进行对外支付,满足国内消费,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因此美国没有了“先储蓄,后消费”或“先生产,后消费”的任何负担,完全可以靠政府和私人部门的举债进行消费。

美元本位制使美联储拥有世界中央银行的权利,没有黄金做后盾的美元和没有国内储蓄支持的美国国债的过度发行制造了全球范围内的信用泡沫。

美国国内储蓄率已经降至极低水平,从1984年的10.08%降到1995年的4.6%,再降到2004~2007年的1.8%、0.4%、-1%、-1.7%,其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债务泡沫。

2007年美国居民、企业和政府未清偿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229.74%,其中居民负债比重为100.30%。

这种严重透支未来的消费模式,从房地产市场,扩展到股票,扩展到保险业,扩展到个人资产所有领域。

因而当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巨额债务便浮出水面,并最终酿成了一场偿付能力的危机。

因此,可以说美元本位制刺激了美国的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孕育了次贷危机乃至全球性金融风险。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人么看清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诸多缺陷,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也空前高涨。

维系现行体系需要支付成本,改革也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只有当改革现行体系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成本,新的体系才能最终取代现行体系。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短期内要彻底颠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现实的。

尽管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美国的形象及其经济金融实力受到损害,但美元的实质地位并未受到损害,美元汇率还在走强,因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1.危机催生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
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货币体系,但从长远来看,将逐步由单极向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发展。

随着欧元等主流货币的日益成熟与壮大,随着区域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竞争性货币格局将逐步替代当前美元霸权体系,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远国际货币体系将建立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欧元无疑是美元最具竞争力的对手。

据IMF统计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从1999年的71%下降到2007年底的63.9%,同期欧元的比例从17.9%上升到2007年底的26.5%。

欧元的面世第一次真正挑战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欧元的诞生以及其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区域货币合作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受其影响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进程正在加速,为未来亚洲区域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初步基础;正在积极筹建的海湾地区货币联盟将也对国际间资金流动和国际货币格局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2.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多边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应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治理机制需要改革,对主要储备货币国经济政策的监测、约束职能必须加强,这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要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

重新分配基金“份额”,扩大基础投票权,增加中国、巴西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比例和话语权,更多地体现透明、平等与合理的分配原则,避免实际否决权被某一国或某一国家集团所掌握,逐步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局面。

其次,加强事前监控和事后控制机制。

一方面,当成员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债台高筑、国内基金出现泡沫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提出忠告,对其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以便当事国与利益相关国家作出正确的预判;另一方面,增加基金份额,扩大基金实力。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动用的用于援助的资金与成员国对贷款的需求相比杯水车薪,因此可考虑增加成员国的缴纳份额或建立货币互换和储备调拨机制等增加自己实力。

此外,还应放宽过于苛刻的贷款条件,这有利于IMF更好地为各国经济服务。

最后,在汇率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对国际收支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的国家进行进行政策规劝并对其政策实施提供帮助。

3.国际储备货币体制的改革
目前国际上在国际储备本位币的选择问题上有几种主要方案,包括回归金本位制;恢复美元本位制;建立商品储备本位制;以特别提款权(SDRs)作为储备基础等。

实践证明,前三种改革方式都是无法实现的,而改造特别提款权(SDRs),使其真正成为支付货币,可以作为国家储备本位币选择的一个参考。

特别提款权(SDRs)是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显而易见,当美元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美国的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可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玮.论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之路[J].经济师,200 9,(05).
[2]冯畅,姜文景.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J].社科论坛,2009,(07).
[3]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李若谷.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N].金融时报,2008-11-14.
[5]吴桂华.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9,(05).
[6]武艳杰.全球金融危机下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审视与展望[J].上海金融,2009,(03).
[7]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07).
作者简介:李峰,1975年生,男,吉林省人,硕士,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国际金融。

90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0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