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课件(共39张PPT)
![哈姆莱特课件(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b6406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d.png)
价值。(奥菲利亚娅) ……
01 “看到这些强烈的词句你怎样想?它们是这样出人意料, 不是迟缓地吃力地一个跟着一个而来,而是流畅地大量 地成千上万蜂拥而来,犹如泉水中涌出无数水泡,簇拥 在一起,纷纭杂沓,层出不穷,使人来不及看到它们的 扩展,也来不及看到它们的消失。” ——法·泰纳《莎士比亚论》
哲理性的语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 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 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哈姆 莱特)
W i l l脆i a弱m 啊S,h a你k e的s名p e字a r就e 是 女 人 。 ( 哈 姆 莱 特 )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戏前安排 (由开始到“开场词”之前)
戏中 (由“开场词”到“伶后 ”)
戏后
(最后的部分)
哈姆莱特
• 回忆往事: 去英国途中 发现 重修
•
揭露阴谋 发誓 复仇雪恨
•
• 提议比剑: 征询哈姆莱特 是否成全
•
克劳迪思与雷欧提斯的打赌
• 接受挑战: 想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
• 比赛开始:第一回合,哈姆莱特胜,没喝毒酒
02
人文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时
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
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Fra bibliotek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
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
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哈姆莱特为这场戏的上演准备做了什么安排?
1. 让霍拉旭暗中观察国王的容色举止 2. 自己装疯卖傻,与仇人虚与委蛇
国王在看戏过程中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d0a86074693daef5ff73d91.png)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人物形象分析理论
![人物形象分析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a0b78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d.png)
⼈物形象分析理论1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个王⼦,他是⼀个⼈⽂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学”⾥所受的教育有着很⼤的关系。
2 、这是⼀个充满⽭盾的形象。
⼀⽅⾯他接受了⼈⽂主义的影响,⼼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中的⼀切如理想⼀样完美。
⽽现实⽣活的⼀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报仇,可是他内⼼⼜是⽭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报仇,⽽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前,他想要⾏动也⾏动不起来。
3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同归于尽。
4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过于强⼤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亚的⼈⽂主义思想⼀、《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都体现了莎⼠⽐亚悲剧的最⾼成就,是莎⼠⽐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它取材于⼗⼆世纪末丹麦王为⽗复仇的故事。
莎⼠⽐亚以⼈⽂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莎⼠⽐亚的`⼈⽂主义思想。
剧情发⽣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宫廷内荒淫⽆度,朝⾂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
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家。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对于⾃由和理想的渴望。
哈姆莱特在剧中没有⾃⼰的⽣活,他的⽣存意义在于为⽗亲报仇。
对仇⼈的憎恨和与仇⼈的⽃争成为哈姆莱特的感情基础,这是这部悲剧的主题和思想。
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在哈姆莱特的形象⾥,莎⼠⽐亚体现了他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塑造的⼀个⼈⽂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王室,却在当时新⽂化中⼼的德国威登堡⼤学接受了⼈⽂主义教育,他出⾝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民,他痛⼼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艺复兴时代⼈⽂主义的崇⾼理想,同时对 “ ⼈ ” 抱有美好的看法:四、《哈姆莱特》深刻的社会意义。
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
![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70e200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4.png)
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哈姆莱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
该剧以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为主线,探讨了权力、道德、情感等多重主题。
莎士比亚通过丰富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语言技巧,展现了悲剧的独特艺术特征。
1. 剧情丰富复杂《哈姆莱特》的剧情错综复杂,充满悬念。
故事发生在丹麦,主要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的父亲被自己的兄弟克劳狄斯杀害后,哈姆莱特为了复仇而设下的一连串计谋与事件。
剧中穿插了爱情、背叛、欺骗等众多元素,使剧情变得扣人心弦,让观众充满了疑问与忐忑。
2. 复杂的人物形象《哈姆莱特》中塑造了许多深刻的、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情感丰富、思维敏锐的年轻王子,他犹豫不决、矛盾复杂,既有痛苦的一面,也有机智的一面。
克劳狄斯则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他通过谋杀哈姆莱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
其他角色如奥菲利娅、波洛尼厄斯、吉尔登斯特恩等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和动机。
这种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3. 精湛的语言技巧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为《哈姆莱特》注入了深厚的艺术气息。
他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比喻、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剧中对话更富有诗意和戏剧张力。
例如,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表达了哈姆莱特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莎士比亚的语言技巧使观众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感同身受。
4. 深刻探讨权力和道德《哈姆莱特》通过探讨权力和道德的问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
克劳狄斯夺取王位的行为暴露了权力的滥用和背叛的阴谋。
哈姆莱特一直犹豫不决的行为也引发了对人性内在的思考。
剧中的人物无一不受到欲望、抱负和情感的驱使,他们的选择与决定也因个体的情感和信仰不同而产生差异。
这种探讨使《哈姆莱特》超越了单纯的复仇故事,赋予了剧作更深刻的内涵。
总结起来,《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在剧情的丰富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精湛的语言技巧以及对权力和道德的深刻探讨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https://img.taocdn.com/s3/m/4c4b950d03d8ce2f006623d7.png)
《哈姆莱特(Hamlet)》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于17C初。
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地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这也是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内容与主题)《哈姆莱特》在艺术上也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1、在人物塑造上,《哈姆莱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
显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和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
多次运用内心独白这一手段,表达出哲学探索,披露出他内心的矛盾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还成功地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
2、在情节构造上,《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色。
用三条线索相互对比、激化矛盾,造成戏剧高潮,产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
3、在创作手法上,《哈姆莱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使内容形式更和谐统一,色彩更为丰满诱人。
莎士比亚悲剧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而迷人的魅力,其根源就在这里。
(艺术特色)《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推陈出新,使之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地位)《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
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个人牺牲也是作品发展的最终结局。
《哈姆莱特》相关资料
![《哈姆莱特》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a31dcd7804d2b160b4ec0a7.png)
《哈姆莱特》相关资料一、【作者简介】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
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
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莎士比亚被人们尊称为“莎翁”。
二、【《哈姆莱特》简介】《哈姆莱特》(又译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四大著名悲剧之一。
英文原名为“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简称Hamlet,又名王子复仇记,威廉·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
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
剧情讲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的尖锐的斗争。
哈姆莱特替父报仇,杀死他的叔父,他自己也被叔父暗算,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中毒剑身亡。
这场发生在宫闱之中的冲突,不仅是家庭的悲剧,而且是皇宫、国家的悲剧。
哈姆莱特最终未能实现他重整乾坤的愿望,临终前把王国交给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
哈姆莱特的形象常常是人们谈论这一悲剧的重要话题之一。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4eecb9336c1eb91b375d3d.png)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简介
![哈姆莱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f087d44767f5acfa1c7cd2c.png)
《哈姆莱特》简介
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
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莱特,要他报仇。
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
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狄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
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狄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f37375d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f.png)
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引言《哈姆莱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6世纪末。
它以其复杂的情节、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哈姆莱特》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包括其戏剧结构、语言运用、角色塑造和主题表达等。
1. 戏剧结构《哈姆莱特》采用了五幕制,每幕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发展。
整个剧本紧凑而有序,情节层层推进。
首先是引子,通过鬼魂出现引发触发事件;接下来是布置,展示了各个角色的关系和矛盾;然后是发展,揭示了复仇阴谋和爱情纠葛;随后是高潮,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决斗;最后是结局,几乎所有角色都死去。
这种戏剧结构使得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情节,并在每一幕中感受到紧张和悬念的发展。
同时,这种结构也为作者提供了展示不同主题和情感的机会。
2. 语言运用《哈姆莱特》中的语言运用堪称完美。
莎士比亚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对偶和修辞等手法,使得剧本充满了节奏感和音乐性。
例如,在哈姆莱特的“七讽刺”中,他使用了明喻、暗喻、反讽等手法,以幽默而尖锐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人性的思考。
此外,莎士比亚还创造了大量独特的词汇和词组,丰富了剧本的表达力。
他善于使用双关语和隐喻,使得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角色的话语和行为。
3. 角色塑造《哈姆莱特》中有一系列深入人心且耐人寻味的角色。
首当其冲的是主人公哈姆莱特,他是一个内心矛盾、思虑过度的复杂人物。
他既是一个悲剧英雄,又是一个哲学家和战略家。
通过哈姆莱特的形象,莎士比亚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法回避的命运。
克劳狄斯是另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他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通过谋杀夺取王位。
他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对抗使得剧情更加紧张和引人入胜。
除了这两个重要角色外,还有奥菲利娅、波罗尼斯、吉尔登斯滕等一系列次要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动机。
这些丰富多样的角色使得剧本更加生动有趣,并为故事增添了层次感。
4. 主题表达《哈姆莱特》探讨了许多重要而深刻的主题。
其中之一是复仇与正义。
《哈姆莱特》PPT课件
![《哈姆莱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80bd2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03.png)
第五幕
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
国王害人阴谋死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因中毒剑
而亡。
剧中人物关系
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 乔特鲁德 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奥菲利娅 雷欧提斯 乔特鲁德
术效果?
拖延原因一(真相未知):哈姆莱特没有亲眼目睹克劳狄斯杀了父亲,只有疑似父亲的鬼魂告 诉他新国王是凶手,其他人包括他母亲、准岳父、父亲生前的大臣、自己的好朋友都没对老国 王的死有什么怀疑。 拖延原因二(性格缺陷):哈姆莱特是个忧郁的王子,但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他不得不拿起 剑,不得不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但这有不是他所追求的,现实与他的生活理想不适应。
剧情梗概
•全文故事情节梗概:教材第25页书下注解① 1.丹麦王子回国奔丧,母亲改嫁叔父为王。 2.父亲亡魂告知死因,装疯卖傻迷惑敌方。 3.波臣误会因爱发疯,王子彷徨恋人心伤。 4.排演戏剧确认凶手,误伤波臣苦劝亲娘。 5.叔父阴谋远赴英国,大难不死返回家乡。 6.叔父挑唆雷兄复仇,恋人疯傻溺水身亡。 7.毒计比剑毒杀王子,母饮毒酒双双中剑。 8.大仇得报杀死叔父,军礼规格王子安葬。
例:哈姆莱特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他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 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形象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 多么像一个天神!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 例:1.反对来世思想:哈姆莱特说:“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的心里找出补救的办法,但我们却把它归 之为天命。” 2.哈姆莱特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点,他说:“人天生就有情欲,他的威力是不能镇压的。”
高一必修下语文人家 哈姆莱特节选的主要矛盾
![高一必修下语文人家 哈姆莱特节选的主要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7c45f64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d.png)
高一必修下语文人家哈姆莱特节选的主要矛盾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之一,而节选自高一必修下的《哈姆莱特》主要展现了戏剧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这一节选主要展现了以下矛盾:
1.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矛盾:哈姆莱特原本是丹麦的王子,但他的父亲却被其叔叔克劳狄斯毒死。
这使得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之间产生了直接的矛盾,哈姆莱特决心为父报仇。
2. 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在剧中,哈姆莱特展现出了对于生死、善恶、人性的深刻思考,这使得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使得他对于周围的人产生了怀疑,包括自己的母亲和情人奥菲莉娅。
3. 其他人物与哈姆莱特的矛盾:剧中的其他人物,如奥菲莉娅、波洛涅斯等,与哈姆莱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这些矛盾主要来自于他们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冲突。
总的来说,这一节选主要展现了人性、权力、复仇、爱情等多个主题,并通过这些主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性。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https://img.taocdn.com/s3/m/99e5382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9.png)
《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这部作品描绘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遭遇父王被杀、叔叔篡位、母后另嫁叔叔等种种不幸遭遇后的内心挣扎与复仇经历。
以下将对《哈姆莱特》及其主题、人物、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论《哈姆莱特》的主题。
整部戏剧贯穿着复仇主题,哈姆莱特为父王报仇的故事线贯穿始终。
此外,作品中还涉及到了背叛与欺骗、疯狂与正常、命运与自由等主题。
莎士比亚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起人们对道德、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哈姆莱特》中的几位关键人物。
首当其冲的是主人公哈姆莱特,他是一个典型的思想家,常常陷入对命运、人生、死亡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他的犹豫不决、内心挣扎是这部戏剧的核心之一。
而哈姆莱特的母亲——格特鲁德皇后,是一个复杂并备受争议的人物,她的再婚引发了诸多复杂问题。
另外,还有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迪斯国王,他是这部戏剧的反面人物,通过他的野心和欺骗,导致了全剧的悲剧发展。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哈姆莱特》的结构。
这部戏剧采用了戏中戏的手法,在戏剧中穿插了一出类似于哈姆莱特父王被杀的故事,以此影射哈姆莱特现实中的遭遇。
此外,戏剧中的七幕戏剧也采用了五幕制,每一幕都有着自己的高潮和发展,使整个剧情紧凑而又富有张力。
总的来说,《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的无奈。
通过对主题、人物、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不朽的经典,感受其中的思想碰撞和情感激荡。
愿我们能在《哈姆莱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与启示。
哈姆莱特故事梗概
![哈姆莱特故事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f307d65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06.png)
哈姆莱特故事梗概
《哈姆莱特故事梗概》
嘿呀,今天咱就来说说哈姆莱特的事儿哈。
哈姆莱特呢,他爹本来是丹麦国王,结果被他叔叔给害死啦,还娶了他老妈。
这可把哈姆莱特给气坏喽!
就说有一天吧,哈姆莱特正自个儿在那发愁呢,想着怎么给老爹报仇。
他就像咱平常纠结吃啥饭一样,心里那个乱呀。
这时候他那叔叔和老妈还在那逍遥快活呢,可把他给气炸了。
然后哈姆莱特就开始装疯卖傻,想办法找机会报仇。
他一会儿在宫廷里晃悠,一会儿又去和那些大臣们周旋。
有一次,他还故意在他叔叔面前演了一出戏,戏里的情节就跟他老爹被害死的情况差不多,把他叔叔吓得够呛。
这中间哈姆莱特还遇到了他心爱的姑娘奥菲利亚,可是因为这报仇的事儿,两人的感情也变得复杂纠结起来。
哎呀,就跟咱谈恋爱有时候闹矛盾似的。
再后来呀,哈姆莱特终于找到机会和他叔叔决斗啦,那场面可激烈了。
最后呢,哈姆莱特成功报仇了,但是他自己也牺牲了。
你说这事儿闹的,真是让人感慨呀。
总之呢,哈姆莱特的故事就是这么个纠结又刺激的过程,就像咱生活里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特别难办的事儿,但咱也得鼓起勇气去面对呀!这就是哈姆莱特,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哟!。
哈姆莱特简介
![哈姆莱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6eab2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e.png)
哈姆莱特简介《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笛卡尔·鲍威尔时期的一部著名戏剧作品,被公认为全球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它以复仇悲剧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深刻探讨了欺诈、背叛、疯狂与复仇等主题。
《哈姆莱特》故事发生在丹麦王国,描写了王子哈姆莱特发现其父亲被其叔叔克劳狄斯杀害,并迅速娶了自己的母亲葛丽提斯。
哈姆莱特为了复仇,扮演疯子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最终成功揭露了克劳狄斯的罪行,但也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哈姆莱特这个角色是莎士比亚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角色之一。
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善于思考的青年,但他也充满了矛盾和怀疑。
哈姆莱特的思维深入且多样,他经常陷入对存在的痛苦思考中。
他不仅考虑着自己的命运,还思考着人类生活的意义和道德规范。
哈姆莱特对于他的父亲的死感到极度的悲痛和愤怒。
他开始怀疑以前接受的道德观念,并质疑人性的本质。
在他寻求报复的过程中,哈姆莱特展示了他的反思和思考能力。
他不仅考虑着自己的个人问题,还思考着集体问题和普遍问题。
他的角色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以及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复杂性。
《哈姆莱特》的戏剧性和情节发展令人着迷。
克劳狄斯的手段可谓毫不留情,他不仅杀害了哈姆莱特的父亲,还娶了他的母亲。
哈姆莱特通过演戏和狡猾的问题来暴露克劳狄斯的恶行。
然而,哈姆莱特的行动也带来了深刻的后果。
他的行为导致了他朋友奥菲利亚的疯狂和自杀,以及他自己的悲剧结束。
《哈姆莱特》的语言和台词也非常著名。
莎士比亚通过精湛的文学技巧和独特的词汇丰富了剧本。
许多插曲和对白都变成了著名的名言。
莎士比亚创造了无数经典的台词,如“to be or not to be”和“something is rotten in the state of Denmark”。
《哈姆莱特》在文学和戏剧界的影响深远。
它被翻译成几乎所有的语言,并且经常在世界各地的剧院上演。
它对后世文学、戏剧甚至是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艺术家、学者和观众都认为,《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哈姆莱特ppt课件
![哈姆莱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b8aa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5.png)
哈姆莱特故事情节概述
哈姆莱特王子为父报仇
哈姆莱特王子在其父王被其叔父毒死 后,为父报仇,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 理斗争和矛盾冲突。
剧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剧中人物之间有着复杂的血缘关系、 爱情关系和恩怨情仇,各种矛盾冲突 交织在一起,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01
02
03
04
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的叔叔,篡夺王位并 娶哈姆莱特的母亲为妻,是哈
姆莱特的复仇对象。
奥菲莉娅
哈姆莱特的爱人,因哈姆莱特 的冷漠和复仇计划而发疯,并
最终自杀。
赫拉修
哈姆莱特的好友,忠诚于哈姆 莱特并支持他的复仇计划。
拉尔特斯
奥菲莉娅的父亲,因女儿的死 亡而与哈姆莱特发生冲突。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探讨
哈姆莱特ppt课件
目 录
• 哈姆莱特简介 •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 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与矛盾 • 哈姆莱特语言艺术鉴赏 • 哈姆莱特舞台表演艺术展示 • 哈姆莱特社会意义和价值思考
01
哈姆莱特简介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威廉·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被誉为“世界文学之父”。
创作背景
如“像一堆腐烂的尸骸”,形象 地描绘出克劳狄斯的邪恶本质。
讽刺
如“您真是一位哲人,您的花言巧 语多么动听”,以讽刺口吻揭示出 波洛涅斯的虚伪面目。
排比
如“美丽、贞洁、聪明、正直”, 通过排比强调奥菲利娅的优秀品质 ,加深观众对其悲剧命运的同情。
诗意化表达技巧探讨
意象运用
如“夜空中最亮的星”, 以星星象征美好、光明, 反衬出黑暗势力对美好事 物的摧残。
读书笔记哈姆莱特(精选10篇)
![读书笔记哈姆莱特(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7a885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2.png)
读书笔记哈姆莱特(精选10篇)读书笔记哈姆莱特篇1《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年,是四大悲剧之首,也是他头上皇冠钻石中最闪耀的一颗!所以这样的一本书值得一读!《哈姆莱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王复仇的整个过程。
婚礼完了而接着的却是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纵欲狂欢庆贺,朝廷里大多数的大臣各个奸诈,互相扭打,上演一场又一场的政治风暴。
社会上民众奋起反抗,想要拯救着丹麦一大国度的最后一束光芒!这就是丹麦的现状。
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意外得知了自己的父亲是被继承了皇位的叔父所害,艰难的复仇之路从此开始!他曾经有多次能够复仇的机会,但却顾忌此举会将自己的杀父仇人送入天堂,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
所以就放过了复仇机会,决定待其以后作孽时再动手。
最后克劳狄斯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报父仇的心态,让他与哈姆莱特决斗,并准备了毒剑毒酒。
决斗中,奸王假意祝贺哈姆莱特初战告捷,拿来了毒酒,这时王后抢过喝下。
雷欧提斯违规下手,中剑的王子抢过了毒剑再次刺向对手,雷欧提斯临死前揭发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也在这时杀死了自己的杀父仇人,自己也毒发身亡,他遗命由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继位。
年轻的哈姆莱特是正直善良,英俊勇敢,具有完美个性,深受百姓爱戴,在威登堡大学学习。
但在他失去了生活的主心骨,一切都显得无意义的时候时,并没有放弃,历尽千辛万苦也要找回自己的东西!这才是一位当之无愧王子的英雄本色!哈姆莱特虽然走了,可丹麦正在迎来一缕新的阳光!他是一位少年英雄!真正的王!读书笔记哈姆莱特篇2亚里士多德最初在解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语,它与日常语言中的“悲剧”一词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就会有亚里士多德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悲剧的美丽与伟大,莎士比亚所塑造的每个人物每一幕都那么每句话都有着戏剧的崇高。
这复仇的火焰源起于国王的阴谋。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d56e5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e.png)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导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塑造了许多刻画深入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角哈姆莱特。
本文将对哈姆莱特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以及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哈姆莱特性格特点哈姆莱特是一个极富思想、矛盾复杂的角色。
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愤怒和哲思,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真相充满了质疑。
他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感知力,但同时也深陷于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的情绪之中。
行为表现哈姆莱特的行为表现凸显了他的复杂性。
他设下了“装疯”的计划,以便揭露克劳狄斯和杰勒特对他父亲的谋杀。
他的言行举止常常让人猜测他是真的发狂还是假装发疯。
此外,哈姆莱特还将决心和犹豫不决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对克劳狄斯心怀复仇之情,另一方面却因为对行动后果的担忧而犹豫不决。
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哈姆莱特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形象对剧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矛盾性格和复杂的想法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他的决心和犹豫不决给故事增添了悬疑和紧张感。
此外,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剧情的转折和发展。
克劳狄斯性格特点克劳狄斯是哈姆莱特的叔父,也是整个故事中的反面形象。
他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人物,表面上看似和善和富有魅力,但实际上却虚伪和冷血。
他的人格魅力隐藏着黑暗的目的和执着的谋划。
行为表现克劳狄斯的行为表现显示了他的狡诈和权谋心机。
他利用政治手段将哈姆莱特流亡,并与杰勒特密谋谋杀哈姆莱特的父亲。
他还设下圈套试图诱使哈姆莱特露出破绽。
克劳狄斯的行为一方面展现出他的冷血残忍,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力。
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克劳狄斯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阴谋和行动导致了剧情的关键转折,同时也引发了哈姆莱特的内心痛苦和复仇之心。
在整个故事中,克劳狄斯的角色扮演了主要的反派角色,加深了故事的紧张氛围。
奥菲利亚性格特点奥菲利亚是哈姆莱特的女友,也是故事中唯一的女性角色。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ttps://img.taocdn.com/s3/m/e2074717f18583d049645932.png)
全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简称:Hamlet又名:王子复仇记《哈姆莱特》作者:英国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少年时代曾在“文学学校”掌握写作技巧和丰富知识,因父亲破产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各种职业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22岁时他离开家乡来到伦敦,照料看戏人的马匹,演一些小配角。
后来从改编剧本到从事独立创作。
尽管受到主流才子们的嘲讽打击,但莎士比亚的剧作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
后来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对上流社会有了直观观察和了解,视野扩大,为其日后创作提供更丰富的源泉。
编辑本段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创作于1601-1602年,并于1603年出版,《哈姆雷特》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取材于一个王子阿姆莱斯(Prince Amleth)的故事,该故事来源可追溯到12世纪。
但是,莎翁的《哈姆雷特》并非第一个关于哈姆雷特的历史故事。
早在16世纪八十年代,由托马斯·基德(Thomas Kyd)创作的同名戏剧就已闻名英国社会,不过基德的版本《哈姆雷特》剧本已经失传。
在莎翁的笔下,这个中世纪英国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重要性。
尽管戏剧中充斥着各色的丹麦人物名字,但读者不难看出故事中发生的一切恰恰描写的就是当时英国的社会,整个故事渗透着属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精神。
哈姆莱特第三幕人物特点
![哈姆莱特第三幕人物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5801e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7.png)
哈姆莱特第三幕人物特点一、哈姆莱特的内心矛盾与迷茫1.1 个性特点•哈姆莱特是一个情感丰富、善于思考的年轻王子。
•他善良、正直,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他对世界充满了怀疑与矛盾,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
1.2 内心的挣扎•哈姆莱特在戏剧中体现出了成长中的苦恼与挣扎。
•他面临着复仇与良知、责任与自由的冲突。
二、克劳狄斯的虚伪与权力欲望2.1 虚伪的表面•克劳狄斯是哈姆莱特的叔父,也是王位的篡夺者。
•他表面上对哈姆莱特慈爱关怀,但实际上暗中阴谋。
2.2 权力欲望的驱使•克劳狄斯为了执掌权力,不择手段地进行阴谋与谋杀。
•他对权力的欲望无止境,让人难以捉摸。
三、奥菲利娅的无助与自我毁灭3.1 处境的困窘•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在父亲被杀之后,陷入了无助与困境之中。
•她被迫在爱情和家庭责任之间做出选择。
3.2 自我毁灭的原因•由于奥菲利娅所受的打击和痛苦,她逐渐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
•她无法承受生活中的重重压力,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四、拉耶提斯的勇敢与自我牺牲4.1 无私的友谊•拉耶提斯是哈姆莱特的好友,也是他的忠诚支持者。
•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保护了哈姆莱特。
4.2 自我牺牲的行为•在第三幕中,拉耶提斯在哈姆莱特与他的母亲交谈时,被躲在窗帘后的克劳狄斯误杀。
•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展现了拉耶提斯对友谊和义务的无私奉献。
五、总结在哈姆莱特的第三幕中,各个角色的特点各异。
哈姆莱特的内心矛盾与迷茫反映了成长中的苦恼与挣扎,克劳狄斯的虚伪与权力欲望使他成为了一个让人讨厌的角色,奥菲利娅的无助与自我毁灭则让人对命运的无情感到震撼,而拉耶提斯的勇敢与自我牺牲则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哈姆莱特第三幕的情节发展为整个剧本增添了悬疑与紧张的氛围。
经过对这些人物特点的探讨,我们更能深入理解戏剧中的故事和主题。
《哈姆莱特》优质课件
![《哈姆莱特》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786f4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5.png)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 斯山上的宙斯”。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被翻译成多种 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和阅读。
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矛盾错 综复杂,社会道德观念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刻的反思。
对个人成长中道德抉择的指导
通过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内心矛盾和抉择,引导我们在个 人成长过程中注重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哈姆莱特》优质课件
2023-11-06
contents
目录
• 《哈姆莱特》简介 • 《哈姆莱特》故事梗概 • 《哈姆莱特》人物关系图 • 《哈姆莱特》中的经典台词与段落 • 《哈姆莱特》中的冲突与矛盾 • 《哈姆莱特》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01
《哈姆莱特》简介
作者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 、诗人,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探讨权力、背叛和 爱情等主题。
03
《哈姆莱特》人物关系图
主要人物关系梳理
哈姆莱特
主角,丹麦王子,为复仇而经历一系列磨 难
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的叔叔,谋害了哈姆莱特的父亲 并夺取王位
奥菲莉亚
哈姆莱特深爱的女人,因其父被哈姆莱特 误杀而陷入矛盾与痛苦
霍拉旭
哈姆莱特的好友,忠诚于哈姆莱特并参与 复仇计划
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
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恨纠 葛是故事的主要情感线,推动 情节发展
克劳狄斯的谋杀行为是整个故 事的起因,引发了哈姆莱特的 复仇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1、通过合作探究法,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感情。
把握悲愤忧郁的基调。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领会其人文主义理想。
【教学重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
2、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部名著。
二、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
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
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
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
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
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
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学生识记:1、威廉•莎士比亚(1564一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2、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3、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相关链接: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人文主义所说的“人”,实质上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自身和资产者个人,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三、背景介绍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四、剧情介绍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莱特王子。
王子叔父克劳迪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
丞相波罗尼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
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
皇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
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斯共谋陷害王子。
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皇后误饮毒酒。
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二场,讲的是哈姆莱特通过导演一出“戏中戏”来证明叔父的罪行,决心复仇的故事。
五、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结构。
戏前安排戏中戏后哈姆莱特亲自导演哑剧窥出阴谋戏中戏交代朋友演出决心复仇国王表现问戏名站起来不舒服问情节让人点火把发脾气2、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二,进一步把握剧情。
明确:哈姆莱特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的死状相似的戏,并让好朋友霍拉旭从旁观察叔父的表情。
他导演这场“戏中戏”的目的是想试探国王和王后,证实叔父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
3、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②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③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④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①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②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莉娅身边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③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说明他心照不宣,内心已明白哈姆莱特的用意,同时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④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
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四、小结五、布置作业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一、四。
第二课时一、分角色朗读。
由同学们自荐8位同学进行表演,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同学们能更好的体会到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二、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砧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晰蝎的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等,这些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例子很多,同学们可在阅读欣赏中注意品味的人,也许是个快乐王子。
三、分析人物形象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
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哈姆雷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1 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 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主观)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三、文章主旨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四、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哈姆莱特。
该剧的悲剧冲突是建立在性格冲突之上的,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终至造成悲剧。
哈姆莱特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使他把替父复仇、重整乾坤当作他生命的整个存在。
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性格注定哈姆莱特走向灭亡。
哈姆莱特如果是一个麻木不仁而不是忧郁王子,和他叔叔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等着继位就可以了。
正因为他的伟大的本性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拓展阅读:“哈姆莱特难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