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五支抗日王牌军就是新编第1军、新编第6军、第5军、第74军(即整编74师)、第18军。
先说“种子军”——第18军,陈诚之后,继任军长先后有罗卓英、黄维、彭善、方天、罗广文、胡琏、杨伯涛。内战中,该军为蒋介石冲锋陷阵,最后在淮海战役中被我中原野战军被歼灭。
“钢军”——第5军,邱清泉任兵团司令,熊笑山接任军长,最后在淮海战役中被我解放军歼灭。
“抗日铁军”——第74军,俞济时任军长,继任者有王耀武、施中城、张灵甫,被称为“御林军”。后改编为整编74师,盂良崮战役,我华野部队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歼灭该师近3万人,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后74军重建,但再次被歼灭。
新1军和新6军,新1军军长孙立人、潘裕昆继任,新6军军长廖耀湘、李涛继任,辽沈战役中被围在黑山、大虎山附近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经过激烈战斗,包括新1军(缺暂编53师)、新6军在内的10万人全部被歼。后暂编53师在东北野战军在进攻沈阳时开出城外投降。
、、、
其实每打一战之前,国军的作战计划都是正本交给毛泽东和粟裕,副本交给蒋介石和国军将士(有调动国军大权的国防部要员刘斐,郭汝槐,和胡中南的机要秘书熊向辉都是共产党),所以粟裕总是等米下锅,百战百胜。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哪个国军将领不听国防部的命令, 般都能打败粟裕,比如胡琏将军6次以少胜多,大败粟裕,就是因为他不按照国防部的命令去送死;也解释了为什么共军见了日军就跑,却能打败抗日铁军74师和抗日常胜将军张灵甫。为什么共党抗日不行,因为日军国防部没有共党啊
五虎上将是指国民党早期称赞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战功卓著的5位将军,他们是卫立煌、陈诚、蒋鼎文、顾祝同和刘峙。这5个人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这十几年的期间,替蒋介石包打天下,并且都在黄埔军校出任过教官,最为蒋介石所倚重。所以称为五虎上将。
国民党“五虎上将”之说一:何应钦、刘峙、钱大钧、顾祝同、蒋鼎文;二: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国民党“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顾祝同、蒋鼎文、张治中、陈继承、钱大钧、陈诚。
有说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潘佑强、郑介民、葛武綮、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杜心如、胡宗南等13人;也有说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护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等13人。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 六位都是保定军校生
2009年06月13日 14:39 来源:中国新闻网?保定新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
国年间,一批风云人物被冠上了外号,在蒋介石的忠诚干将里,就有“八大金刚”之称的人物。在这“八大金刚”里,除何应钦和蒋鼎文外,其余的六位都是保定军校生。
何应钦(1890—1987),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原籍江西,1890年4月2日生于贵州兴义。先后毕业于贵州陆军小学、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步兵科。
八大金刚”的第一位应该是何应钦,此君当之无愧,老同盟会员、黄埔军校总教官,长期是蒋手下的二号人物,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部长、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职。他签订的《塘沽协定》,被指为“卖国贼”、“亲日派”,但依旧权柄在握、声势不改,直到到台湾后,才退出了决策层,安然过上了平淡生活。
何应钦本人没怎么带过兵,一直在大本营主持,抗战结束后作为中国地区总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何应钦与蒋介石的关系,可以用互相利用来形容。何应钦两次对蒋介石生出异心,一是联桂让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变准备武力讨伐,按常理蒋介石早就该清除异己,但蒋介石没有,因为何应钦手下有国民党内很大一部分实力,蒋介石不得不借助,这也是何应钦一直高居高位的原因。
何应钦深懂养生之道,待人宽和,提得起放得下,俊杰人物。也因此高寿,活到97岁,1987年10月21日在台北病逝。是国民党内长寿者之一。
陈诚(1898—1965),陆军一级上将,字辞修,号石叟,浙江青田县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步兵科毕业生。第二位应该是陈诚,黄埔军校教官。他在东征中三炮定敌,大得蒋介石的欢心,后来与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三女、蒋介石的义女谭祥结婚,和蒋介石成了干亲家,更得蒋介石的重视。
历任第十八军军长、军委会政治部部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政部部长、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东南行政公署长官、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行政院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等职。
1929年,他在主持十一师时,联合李默庵、肖乾等驱走师长,在中原大战中表现优异,在其后的“围剿”红军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隐隐形成与何应钦抗衡的实力。这是出于蒋介石的默许,蒋介石也想在党内找一股实力牵制何应钦,陈诚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也因此陈诚形成的土木系,一跃成为国民党的横跨军政的强大力量,其十八军,也成为中央军五大王牌之一。
陈诚日益得到蒋的器重,在庐山军官训练团一直担任副团长,抗战后指挥了四次武汉会战,之后长期担任第六战区司令
长官,为重庆屏护。内战时主持东北,兵败去了台湾,数年经营,为蒋介石准备了良好的后路,也因此变为国民党二号人物。
1965年3月5日因患肝癌在台北病逝。英雄早逝,举台湾悲。陈诚此人没有什么天赋,做事以勤稳著称,十分注重军人仪表,无论何时何地均精神不已。为人有胆识,曾在敌机轰炸时安然站立,历半小时之久。综观此人,实英雄也。
顾祝同(1893—1987),陆军一级上将。字墨三,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第三位是顾祝同,黄埔军校教官,此人和陈诚类似,除了在北伐带兵,其后都在行营本部工作,西安事变后受蒋介石命瓦解张(学良)杨(虎城)部队,完成得十分漂亮。
历任第一军军长、江苏省主席、贵州省主席、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代部长等职。抗战时主持第三战区,也有声有色,其间皖南事变的发生,从此为国人千夫所指。内战中主持“国防部,负责蒋介石的军事进攻计划,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可惜手下有中共地下党,因此失败连连。
此后去了台湾,依旧是重要人物,1987年1月17日在台北因病逝世,也是国民党的长寿者之一。顾祝同为人小心谨慎,锋芒不外露,有“军中圣人”的称号。胸中有沟壑,是成大事的人,其一生好追花逐柳,可谓英雄仗剑,美人相依。
刘峙(1892——1971),陆军二级上将。字经扶,号天岳,江西庐陵(今吉安)县人。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第四位是刘峙,黄埔军校教官,刘峙的生平从他的外号即可看出。北伐时是“福将”;中原大战是“常胜将军”;抗日战争是“长腿将军”;到了内战时,主持徐州,为“蠢猪将军”。
历任第一军军长、河南省主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司令等职。公正的说,刘峙在早期的军事生涯是很辉煌的,不管运气如何好,但能把吴(佩孚)孙(传芳)打得没了脾气还是有一点能耐的,不像现在所公认那么不堪。或许是年岁过长,没有了拼劲,因此在后来的作战中一败再败。总之,刘峙在“八大金刚”中,打仗的才能是排在倒数的。
其实他内战中的“蠢猪将军”称号并不合适,中原突围或许有判断失误,但淮海战役刘几乎没有指挥过部队,他自知不是这块料,没有插手部队指挥,但后来也成了替罪羊。没有去台湾,流落印尼,当小学教师度日,后来回到台湾,已是物是人非,唏嘘而已。刘峙素有贪婪名声,敛财有方;后来的结局并不美满,看来为人莫贪为好。1971年1月15日在台中病故。
张冶中(1890—1969),陆军二级上将。字文白,安徽巢
县(今巢湖市)人。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第五位是张冶中,黄埔军校教官。历任第五军军长、湖南省主席、军委会政治部部长、新疆省主席等职。这个著名的“红色”将军,能列入蒋介石的“八大金刚”实在是出入意料,但细观张治中的为人,就清楚这是为什么了。
张治中是一个很传统的儒家人,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负责黄埔军校的组建,此后便一直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在黄埔之初,与共产党关系很好,遵循“三大政策”。之所以张治中是唯一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的人,也是因为他竭力逃避内战,认为有违孙中山先生的政策。说白了,张忠于的是孙中山先生,而不是蒋介石,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靠向大陆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一直很器重张治中,对张洽中的意见都要考虑,这固然是张治中自己的本身才能。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对张冶中的绝对信任。在中原大战时,张治中被委以重任,危局过后,便回到中央军校当教育长练兵。在后来的淞沪抗战,平定十九路军,不争兵权,也因此张治中在抗战开始后长伴在蒋介石的身边,担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和三青团书记长等要职,后来任西北行营长官,救了一批被盛世才囚禁的共产党,他还促成了两次和谈,第二次和谈时留在了大陆。
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综观张治中的一生,不爱财、自律甚严、厌恶内战、爱国热情高昴,实在是个伟男子,真英雄! “文革”中受到冲击,但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保护下,没有受到大的伤害,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一生坚持自己的信仰。
钱大钧(1892—1982),陆军中将加上将。字慕尹,江苏吴县人。保定军校第五期炮兵种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二期炮兵科毕业。第六位是钱大钧,黄埔军校代教育长。历任第十三军军长、保定行营主任兼军政部保定编练处主任、航空委员会主任、台湾体育协会主任等职。
此人的一生算是多姿多彩,带过很多兵,也曾在大本营有过指挥全局运筹帷幄的时候,更有从政当上海市长的经历。他的军事生涯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早期的二次东征以六连士兵破陈炯明的四千之众算是绝唱。此后的北伐、中原大战、“剿共”都有他的参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或许是看到了这一点,蒋介石把他调来身边当了侍从长。
西安事变中一度受到蒋介石的猜忌,但他中的枪伤帮了他一把,反而连累曾扩情(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陆军中将)。钱大钧后来任军政部次长,抗战结束后出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后来去了台湾。此人
亦长寿,1982年7月21日在台北病逝,终年89岁。钱大钧爱财,犹胜刘峙,时人根据他的名字取“钓大钱”,抗战后作为接收大员狠狠的捞了一笔。到台湾后,转向于体育事业,为台湾的体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蒋鼎文(1895—1974),陆军二级上将,字铭三,浙江诸暨县人。浙江讲武堂毕业。第七位是蒋鼎文,黄埔军校教官。原来是元帅府的副官,后来在军中有了一席之地。历任第二军军长、陕西省主席兼保安司令、第十战区司令长官等职。曾“围剿”红军,参加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解决福建事变,西安事变中传递信函,为蒋宋所感谢。
抗战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后来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豫湘桂战役中一溃千里,引咎辞职,此后虽然还在国民党中,但已经不再担任重要职位,转而经商,倒是颇有收获。去台湾后,衣食无缺,得以善终。 1974年1月2日在台北病逝。蒋鼎文此人,贪花胜过顾祝同,尤其是中意“嫖”,感染性病,为民国一大笑话。
陈继承(1893—1971),陆军中将。字武民,江苏靖江县人。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第八位是陈继承,黄埔军校教官。历任第一军军长、中央军校教育长、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北平警备总司令兼华北“剿总”副总司令等职。此人受蒋介石的重用,参与了诸多事件,却没什么关键的地方。正是没有什么大功,也没有什么大过,不出彩,唯一著名的一次是镇压青年学生的“七五”惨案,后来也是去台,1952年退役,到招商局担任顾问,善终。1971年12月10日在台北病逝。
综合看这八个人,他们都是蒋介石的第一批嫡系,他们或毕业于保定军校,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或毕业于各省讲武堂,在黄埔中都是教官一级的人物。在蒋介石的部队中,他们是第一批军长师长,长期活跃在民国,活跃在国民党内。他们或是“保定系”的元老,也是“黄埔系”的元老,可以说,蒋介石的部队,就是在这一群人的带领下成长壮大的,尽管后来的结局各异,但是他们在民国这个舞台上的角色是不应该被人淡忘的。 (马永祥)
1999年,在上海,大陆最后一名保定军校生张寿龄去世,享年101岁。此前一年,其同期同学,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郭寄峤在台北以96岁谢世。张寿龄为保定九期步科生,我爷爷的同期同学,同学中还有董振堂、赵锡章、张克侠、何基沣、边章五等人,又过了一年也就是2000年,在台湾,生活在祖国大陆之外的最后一名保定军校生薛岳以104岁的高龄告别人世。至此,保定军事学堂及保定军校生均已作古。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九期校史
保九期
北洋陆军军官学校设在保定
,社会上都称它保定军校。我是在这个学校第九期毕业的,也是这个学校最后一期的毕业生。保定军校从1912年至1923年的12年中共办了9期。学生的来源本应由陆军小学、陆军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陆军中学堂改称陆军预备学校)递次毕业再入保定军官学校。但各期也不尽然。第一期收纳进来的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一些军官。第二期至第七期虽然都是由上述的各级陆军学校递次毕业的,但第六期曾由袁世凯称帝前所办的模范团第二期选送了200名士兵参加,当时曾受到原已在校的第六期学生的强烈反对,认为他们不够入校的资格,不准他们人校,闹了一场风波,最终这200人也如期毕业了。第八期是招收普通中学(四年制)毕业生。第九期系由北京清河陆军预备学校第四期毕业生递升的。下边谈谈我在预备学校和保定军校的经历。
名列保定陆军军官同学录的著名人物有蒋光鼐、张治中、白崇禧、傅作义、叶挺、顾祝同、薛岳、陈诚、董振堂等。根据目前资料掌握的情况,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中走出1800多名将军。
曾就读保定的名将(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身):熊秉琦、吴佩孚、齐燮元、孙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调元、李济深、商震、季方、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黄绍竑、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沣、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李树春、杨爱源、李品仙、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薛岳、陶钧、胡宗铎……
众所周知,世界历史上四大军校是中国的黄埔军校、美国的西点军校、日本的士官学校和英国的皇家军事学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军校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曾为国共两党培养出许多军事家和将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和陈毅。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周恩来、陶铸、刘志丹和左权
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数以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