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习惯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数学也要“三思”

——浅议小学生数学解题习惯的培养提高孩子的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而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提高运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严格要求孩子,从审题、解答、检查这三个环节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一、思考——边审题边思考,有效提高解题效率。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它关系着解题质量的高低。通过审题,要求孩子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出解题线索及突破口。

如果审题时没有把题意弄明白,就很难把题目做出来;如果题意理解失误,曲解了题意,那么做出来的结果肯定是错误的;如果要求不明确,解答时就会出现答题不完整等丢三落四的现象。

要快速、准确地理解题意,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一边读题,一边思考。

审题时,如果能一边读题一边思考,不仅可以提高解题速度,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增加知识的运用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读一遍题。稍复杂一些的题,要读上好几遍,直到把题目看懂了,把题中的条件记住了,然后再开始思考怎么做题。我们要让孩子在读题时,不光记住题目的要求、条件和问题,更要注重思考,思考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在读完题目时,解题思路也就形成了,解题速度就提上去了。

另外,养成边读题边思考的习惯,看到题目的条件时,就会回顾与此相应的知识。比如:“今年上半年共有几天?”看到“今年上半年”,就会想到:①上半年有哪几个月份;

②一月至六月各有几天;③二月是几天要看今年是闰年还是平年;④闰年与平年的判断方法;⑤平年二月份是几天,闰年二月份是几天;等等。这样,在做题过程中不仅仅是把题做出来了,还顺带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复习,而且这样的复习灵活性强,理解和记忆都更加深刻。

2、思考,不是天马行空胡乱思考。

我们强调读题时思考,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快速把题目做出、做对。因此,读题过程中的思考全部是为做题服务的,必须按一定的路子进行思考。

有些孩子在读题时,没有严格地按照题目的条件进行有效思考,下结论或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添加条件。比如在读到“2008年的第二季度共有几天”时,想到了“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其二月份是几天”这样的问题,题中要算的是第二季度,并不包含二月份,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解题没有任何作用,属胡乱思考。

强调读题时进行思考,并不意味着可以天马行空胡乱思考。虽然我们的思维速度很快,即使胡乱思考也不会花很多时间,但胡乱思考会混淆题意,扰乱我们的思路,影响解题效率,久而久之还会影响我们的思维习惯,导致思维毫无章法、缺乏重点。

二、思路——适时利用草稿,快速理清解题思路。

解答的步骤是孩子对题目深入思考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判断孩子解题好坏的依据。解答过程是否完整,思路是否清晰,都能反映出孩子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孩子以下几个习惯:

1、使用草稿本的习惯。打草稿,可以帮助孩子理清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每个孩子都应该准备一本专门的本子当草稿本,一张一张散乱的白纸容易丢失,不便检查题目时翻看;

草稿本应选择纸张大一些、干净一些的本子,那些便签、方格本或田字格的本子,多多少少会阻碍解题思路,不利于思维;

做课前准备时,草稿本和课本一样要放在桌子角落,以便随时都可以翻开来用,不需要花时间再到抽屉里去找;

摆草稿时,字、画、算式等都要写得整齐有序,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以方便检查。有必要时可以写上题号。有些孩子的草稿写得很乱,字也很撩草,等到要检查题目时往往找不到该题的草稿了,只能重新写一遍。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不能及时发现错误所在。比如,有的题目需要画线段图帮助理清思路;有的题目要求列综合算式,数字比较大或包括乘、除法运算,就需要在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了。

2、圈圈、画画、写写,“沿途作标记”的习惯。

这其实是摆草稿的另一种形式。有些题目不需要在草稿本上计算,只要在原题上稍作记号就可以了,可以有效提高解题正确率和解题速度。

比如:“在○里填上>或<:2+7○6+4。”在判断大小之前,应让孩子们先计算两边的算式,再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大小。这时候,有些孩子算了右边就忘了左边的,容易记错算式的得数,因此,很有必要让孩子把两边算式的得数写下来作个记号,再填>或<,像这样:

3、完整答题的习惯。

完整答题的习惯,应从低段开始培养。通过审题,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在理清思路后,还要进一步深入思考解题的步骤,形成一个清晰的解题轮廓,然后按这个轮廓开始写解题步骤。写每一步时都要想想这一步骤有没有必要,要保证写出来的每一个字句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让人一眼就可看清每一步所表达的内容。

另外,应尽量用算式来表达解题步骤。如:“每辆车载重15吨,现在有90吨货物,5辆车一次能全部运完吗?”一般会有三种思路:①5辆车一次能运多少:15×5=75吨;75吨<90吨;答:5辆车一次运不完。②90吨货物需要几辆车运一次:90÷15=6辆;5辆<6辆;答:5辆车一次运不完。③5辆车一次运90吨的话,每辆车需要运多少:90÷5=18吨;18吨>15吨,超重了;答:5辆车一次不能运完。像这样判断“能否运完”一类的题,一般都是先经过计算,再通过比较来判断结果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答题模式。

三、反思——检查解答结果,提高解题正确率。

检查题目是做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做题的自我检查。通过检查做题的过程和结果,有时可以发现自己做题的失误之处,也可以从中总结出做题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检查不等于较对答案。

有的孩子以为检查就是较对答案,所以每次做完题之后,想跟同学较对一下答案,或者等着老师集体较对。其实,这不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检查方式。在检查题目时,不能光靠答案来发现自己做题的正确与否,要强调自己的主观思考,培养离开参考答案自主检查的习惯。

检查的方法很多,可以将答案代入验证,可以逆向思考,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考虑,也可以检查解题步骤,看有没有疏漏或者错误的地方。比如做了除法题,就可以用乘法来验证。又如:“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树高4(分米)。”这时可以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对照身边的实例,像黑板长4米,凳子高4分米等,再来想一想树高的单位应该与哪个物体的长度单位一样?于是就会发现“树高4分米”是不符合实际的。

总之,不管用哪种方式检查,都是在培养自我发现错误的能力。

2、通过反思,总结做题的收获。

有的孩子做题很多,但不善于总结,做过的题第二次再做,还是一样的陌生。而有的孩子则学会了总结,找找自己从这些题中获得了什么,是巩固了知识点?还是学到了新的解题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习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解题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每一类新出现的题型,要及时引导孩子们去归类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