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合集下载

县级政府行政体系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级政府行政体系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引言 (6)1.1 选题背景 (6)1.2 研究内容 (6)1.3 研究方法 (7)1.4 概念阐述 (8)1.4.1县级政府 (8)1.4.2 行政体系 (8)1.4.3 运行机制 (8)第二章县级政府行政体系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9)2.1 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 (9)2.1.1决策主体简单化 (9)2.1.2决策方式不科学 (9)2.1.3决策过程不透明 (9)2.1.4决策制度不完善 (9)2.2 执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0)2.2.1执行主体利益化 (10)2.2.2执行效率不高 (10)2.2.3执行行为不规范 (10)2.3 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11)2.3.1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 (11)2.3.2监督主体多元而无序 (11)2.3.3监督法制化程度低 (11)2.3.4监督缺乏公开性 (12)第三章县级政府行政体系运行机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3)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13)3.1.1法律法规缺乏严谨性 (13)3.1.2法治观念不足 (13)3.1.3行政问责制度亟待完善 (13)3.2 财权与事权不对等 (14)3.2.1财权和事权划分笼统 (14)3.2.2转移支付落实难 (14)3.2.3税收立法权集中于中央 (14)3.3 干部人事制度不合理 (14)3.3.1“下管一级”的任命制度 (14)3.3.2绩效评估不科学 (15)3.4 压力型体制的影响 (15)3.4.1脱离地方实际运行 (15)3.4.2权钱交易 (15)3.4.3 人事任用腐败 (16)第四章县级政府行政体系运行机制改革对策 (17)4.1 树立正确法治观念 (17)4.1.1牢固人民主权思想 (17)4.1.2更新职权法定理念 (17)4.1.3明确程序正义道路 (17)4.2 依法配置行政权力 (17)4.2.1规范法律法规 (17)4.2.2严格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 (18)4.2.3明确政府权力边界 (18)4.3 健全权力运行问责机制 (19)4.3.2完善问责程序 (19)4.4 完善行政权力制衡系统 (19)4.4.1纵向权力制衡 (19)4.4.2横向权力制衡 (20)4.4.3建立民主参与机制 (20)结论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秦汉地方行政运行机制初探

秦汉地方行政运行机制初探

秦漢地方行政運行機制初探2014-09-28 09:55:35 《文史哲》範學輝秦漢地方行政必須在中央政令指導下運行。

中央政令下行的主要形式是以皇帝名義發布的各種詔令,其次是諸公卿府的行政指令--府書也具有相當效力。

秦漢帝國都很重視道路與驛傳的興建,並制定有嚴厲的法令、法規,來保證中央政令能夠迅速、準確地下行。

地方信息反饋中央,則以郡、縣等行政機構的定期和隨時匯報為主要途徑,中央對其要求是時效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中央政令下行不暢、不通,甚至在運行過程中變形,以及地方機構不報或者虛報信息,是秦漢地方行政運行機制中的痼疾。

一、中央政令的下達專制君權的興起,是戰國、秦漢社會大變革中的突出現象。

它打破了西周、春秋的貴族專制政體,剝奪了各級宗主對民眾和封域的所有權,從而實現了由城邦國家向領土國家的歷史性轉化,形成所謂“主有專己之威,臣無百年之柄”(註:《後漢書•班彪傳》。

)的局面。

地方行政的運行必須在君主的直接控制之下,皇帝的詔令成為各級地方官員處理政務的最主要依據。

如《漢書•朱博傳》所說:“太守漢吏,奉三尺律令以從事”。

而三尺安出?那便是“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註:《漢書•杜周傳》。

)。

當然,詔令並非純為皇帝個人意誌,一般是朝廷集體討論的結果,反映整個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

因此,盡管秦始皇時“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註:《史記•秦始皇本紀》。

),東漢劉秀也“以吏事自嬰,尤任文法,總攬威柄,權不借下”(註:《後漢書•光武帝紀》。

),但是,在多數情況下,詔書的制定要經過如下程序:皇帝將問題交予有關機構和臣下討論,提出方案,然後經由皇帝批準,交禦史府擬定,最後經丞相副署,下達執行。

這就是《史記》、《漢書》中經常出現的從“有司提議”到皇帝“制曰可”的過程。

秦漢時期皇帝詔書的種類繁多,《史記•秦始皇本紀》雲:“命為制,令為詔。

”蔡邕《獨斷》說:“帝下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

第三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三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上郡 肤施 三川 雒阳 颍川 阳翟 齐郡 临淄 琅琊 东武 渔阳 渔阳 上谷 沮阳 右北平无终 广阳 蓟县
陕西榆林东南 河南洛阳市东北 河南禹州 山东淄博市东 山东诸城 北京密云西南 河北怀来东南 河北蓟县 北京市
辽西 阳乐 辽宁锦州市西 辽东 襄平 辽宁辽阳市 九原 九原 内蒙古包头西南 南海 番禺 广东广州市 桂林 桂林 广西贵港境内 闽中 闽中 福建省福州市 象郡 临尘 广西崇左县境 一千多个县 郡(守、尉)—— 县(令、长)
秦汉地方行政体制
始皇统一后,全国设 36 郡(后扩大为 42 郡),开驿道、设驿站沟通连接,地方管 制分为郡县两级,京师地方主官为内史, 其他郡则设郡守为主管,郡丞为副,县设 县令、县丞、县尉为副。形成了高度的集 权体制。
秦朝 三十六郡——四十一郡
郡 名 内史 陇西 北地 蜀郡 巴郡 汉中 治所(古名) 今地 咸阳 陕西咸阳东 狄道 甘肃临洮县南 义渠 甘肃宁县西北 成都 四川成都 江州 四川重庆 南郑 陕西南郑东
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封诸侯、建藩卫, 是夏商周三代地方 管理的核心
夏代地方诸侯称为
《周礼·秋官》“邦畿方千里,其外 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 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 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 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 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 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 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九州 之外谓之番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 宝为挚。”

公元前493年,赵简子在誓师时说:“克敌 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 》哀公二年) 这种县,开始设置在边鄙地区,多是在被 灭亡的国家或者是新获得的土地上,直接 隶属于朝廷,带有边防重镇作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概念及特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对本地区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协调和服务的方针、政策、标准和措施的总称。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 程序性和规范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一套程序性的制度,它规定了地方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应该遵循的程序和标准。

地方政府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的规定。

2. 公共性和普遍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公共性的,它适用于所有在地方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地方政府在执行行政管理职能时必须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做到依法治理、以人为本。

3. 稳定性和持续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它需要不断的调整和优化。

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该秉持稳定性和持续性原则,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准。

4. 服务性和灵活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为了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而存在的,因此必须具有服务性和灵活性。

地方政府在执行行政管理职能时应该注重服务质量、满足民众需求,灵活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体制和职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体制和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方政府组织体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体制主要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地方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下属单位。

地方政府是地方行政管理的主体,由各级人大产生,负责管理和领导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事务。

地方各部门是地方政府的辅助机构,根据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

地方政府的下属单位是地方政府的执行机构,根据地方政府的指示和要求,负责执行具体的管理任务。

2. 行政管理职能:地方政府是地方行政管理的主体,其行政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法规颁布、计划执行、资金管理、审计监督等。

地方政府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时,应该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标准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属性
1.课程的性质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制度与社会史方向的选修课,是一门理论课程。

2.课程定位本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是专业选修课程。

其前导课程是《政治学原理》,后续课程为《地方史研究与编纂》。

3.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中国国家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

让学生全面了解各个时期国家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近代的主要政治制度能力目标:正确评价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素养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扬弃中国历史上不
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揭示其对当今中国政治制度的构建的启示。

三、课程内容及实施
1、课程结构
四、教学条件
1、教学设备
2、教学师资
3、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韦庆远柏桦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参考资料:
[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课件,现场投影设备等。

五、考核评价
本课程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60%,过程考核的成绩根据此项内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而成;期末考试以综合考试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技能掌握及素质情况。

地方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

地方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

地方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一、地方行政体制在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不同层级的分工,实行各级地方政府组织形式和职权划分的体制。

地方行政体制主要包括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四个层级。

每个层级的地方政府有其独特的职能和权责,以实现有效的地方治理和公共服务分配。

1. 省级地方行政体制省级地方政府是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最高层级,负责领导和管理所辖行政区域的政务工作。

省级地方政府下设各类部门和机构,如省人民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等,拥有最高的行政权力和管理权力。

2. 市级地方行政体制市级地方政府是省级地方政府直接下辖的行政层级,负责领导和管理所辖市区的政务工作。

市级地方政府下设各类部门和机构,如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等,履行具体的地方行政管理职责。

3. 县级地方行政体制县级地方政府是省级地方政府下设的行政层级,负责领导和管理所辖县区的政务工作。

县级地方政府下设各类部门和机构,如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等,实行基层治理和服务职能。

4. 乡级地方行政体制乡级地方政府是县级地方政府下设的基层行政层级,负责领导和管理所辖乡镇村的政务工作。

乡级地方政府下设各类部门和机构,如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等,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层公共服务和管理。

二、地方行政运行机制地方行政机制是指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协调合作、权责划分、管理决策等规范和程序的总称,是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

1. 决策机制地方政府的决策机制主要包括政府决策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

政府决策机制是指地方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和行政程序,制定政策、计划、法规等措施的过程。

群众参与机制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听取群众意见、开展民主讨论等形式,提高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民意参与度。

2. 实施机制地方政府的实施机制主要包括政府执行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政府执行机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组织部门、单位和个人,推动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

社会监督机制是指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监督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和评价。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指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地方政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政管理制度。

在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特点是从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走向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封建王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封建王朝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要表现为地方政权的建立和明确的封建等级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行使行政权力。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地方政权的建立和封建等级体系的运行。

二、近代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近代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清朝建立了三等九品制度,即按照官员的职位和地位划分官员等级。

其次,清朝还实行了兵部衙门制度和户部衙门制度,用来管理军队和财政事务。

这些制度对地方行政管理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三、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民国时期,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改革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中央政府实行了县制,将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为县。

其次,中央政府还设立了地方政府机构,如省政府、县政府等。

这些机构分别负责地方的行政管理和事务。

四、社会主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首先,中央政府建立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实行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

其次,中央政府实行了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将地方经济的规划和管理纳入到国家的总体规划之中。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首先,中国实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了基层自治、政企分开的现代化行政管理制度。

其次,中国还推行了市场经济,加大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

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

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

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

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

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

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

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

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

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

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

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

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

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

“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说明】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

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绪论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授课时数:4课时内容要点: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1、研究概况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2、参考资料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业与思考: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参考书目】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第三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三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三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三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是指国家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方式,包括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权力划分、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执行效能和行政管理水平,因此对于一个国家的地方行政体制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地方行政机构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职能需要而设立的各类机构,包括地方政府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的行政组织等。

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应当根据具体地方的情况和发展需要,合理划分专业职能,确保行政管理的协调性和效率性。

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能有:(1)政策制定和决策执行:地方行政机构通过研究、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法规和规划,确保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

(2)公共服务提供: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

(3)经济发展和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区域经济发展和管理工作,包括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经济规划等。

(4)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社会管理和维护公共安全,包括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文化娱乐管理等。

(5)资源和环境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区域内资源和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土地管理、自然保护等。

2.地方行政体制运行机制的建立地方行政体制运行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规范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确立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机制,提高地方行政管理的水平。

(1)规范制度建设:地方行政体制的运行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包括组织机构设置、权责划分、决策程序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地方政府应当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行政工作的有序进行。

(2)优化管理流程:地方行政管理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流程和工作程序。

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管理流程的研究和优化,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和工作程序,能够有效地规范行政行为,提高管理效能。

地方行政体制

地方行政体制


郡下辖县,县下有乡,实际上是郡县两级地 方行政。郡的长官称“守”,因京师咸阳是 京畿地区地位特殊,所以称为“内史”。县 的长官称“令”或“长”,京畿和重要地区 县的长官级别较高。云贵部分地区未设郡的 称属国,属于半独立性质的行政区。
2、西汉
汉初疆域有所缩小,沿边地区多处于独立或
半独立状态。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领土也有 所扩张.极盛时的疆域,曾东起库页岛,西 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及葱岭以西,北至贝加尔 湖,南到两广及越南一部分。西汉末年到东 汉初年,战争频繁,中央政府实际上可以控 制的区域锐减,历经发展,也未恢复全部疆 域.
地方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
行政区划
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
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 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 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 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 叫做行政区划。
第三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 划分如下:


明初制定的疆土管理体制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属于行政系
统的六部——布政使司(直隶府州)——府(直隶布政司的 州)——县(府属州),二是属于军事系统的五军都督府——都 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直隶都督府的卫)——卫(直隶都司 的守御千户所)——千户所。 明代军事系统的都司(行都司)、卫、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 是一种地理单位,负责管辖不属于行政系统的大片明帝国疆 土。也就是说,政府直辖的地区同时采用行政和军政管理制 度,即布政使司和行都指挥使司,它们为第一级行政区,直 接接受王朝的控制。明代政府直辖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参照元 代的四级制而改为三级制。
唐代初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
县,或州县,以州县为主。唐太宗贞观十年 (626年),分天下为10道,派遣黜陟使或观风 俗使分巡。10道依据山川地理形势划分 的.是监察区,还算不上一级行政区。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 为15道,置采访使、观察使常驻,道开始向 行政区转变,最终又回到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ppt课件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ppt课件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 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 网一站式需求
二、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一)、魏、西晋地方行政制度
1、州郡县三级地方体制特点
(1)建置划小,州郡增加 (2)州治所由军事重镇移置政治、经济中心 (3)遥领与虚封 (4)州郡长官大多由武官兼任
2、东晋、南朝地方行政制度
(1)东晋的行政区划:疆域不固定 北人南迁 (2)南朝的行政区划:滥置州郡 乔州郡县
(2)府:与州平级,政治地位和规格又略高于州。
“ 三都府 ”,府置尹或牧 都督府:一般设于有军事意义的“ 缘边及襟带之地 ”
中央
(3)县及基层组织
唐的县按政治地位和户 口的多寡分为八等,县设县 令,正五品下。县以下的基 层组织为乡、里、村、保、 邻五级。
都 护 府
都督府
州 县 乡
三京府 六府
五 进 位 制
汉代的郡县乡里制度

★三辅郡 ★内郡 太 守2千石 ★诸侯王国
郡守
郡丞
郡尉
县 乡 里 什 伍
县令(长) 三老 啬夫 里正 什长 伍长
县丞 游徼
县尉 亭长
郡县制的确立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 子,唯上幸许。” 延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 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 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 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公元213年博士淳于越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选自《史记》卷六《秦皇本记》

我国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与组织运行机制——以X 乡为例

我国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与组织运行机制——以X 乡为例

案例研究理论版57我国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与组织运行机制——以X 乡为例文/李司琪 胡周艳(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组织结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组织功能的发挥和组织运行机制的效能。

本文选取Y 省X 乡为个案,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切入点,在分析X 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运行机制时,从横纵维度深入思考,从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三个层次对X 乡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地方政府推进组织结构改革、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产生启示。

关键词:X 乡 组织结构 组织运行机制我国乡级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末梢,处于基层的一线位置,在按上级要求对本级政府机构进行整改的同时,乡政府的组织结构及组织运行机制仍需面对独特的环境,比如乡党委决策科学性难以衡量,乡政府内部的各分站所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协同性有待提高,乡纪委在监督过程中由于制度设计的弊端无法对乡党委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等。

一、X 乡政府组织结构现状X 乡党委、政府设4个综合办公室: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机关行政编制25名。

在事业单位的设置上,X 乡设5个综合服务中心和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财政所。

二、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政府组织的运行机制(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简介结构功能主义作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功能主义从结构出发,剖析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将结构与其对应的功能相联系,构建出独树一帜的理论框架。

并在此框架下分析了一系列社会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帕森斯因结构功能主义名垂青史。

(二)运行机制的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在组织分析的过程中,帕森斯重点提出的是组织内外部横纵关系交织的文化—制度维度以及组织中角色行为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所达成的结构均衡。

在政府组织的协同性分析中,这一思维同样适用,政府在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内外部横纵关系的同时,努力使组织内外部各部门、各角色遵守制度化的规范,以保证组织的顺畅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4.1 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
❖ 汉武帝牌使者、校尉进驻属国内附加强沟通和影响, 后改设为西域都护
❖ 西域都护是西域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最高军事指 挥官
❖ 东汉魏晋南北朝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别管理, 即设置民族校尉。
❖ 职权基本上同西域都护,有固定的驻地,是军事化 或半军事化的行政组织,代表政府对所部的少数民 族实行管辖
隋改州为郡,降低地方官等级 唐改郡为州,仍以刺史为长官,主管一州政令 宋代的府、州、军、监是同一级行政区 明代的直隶州如府,散州如县,设主官主政 清代的州、厅分直隶州、厅和属州、散厅,直隶州、厅
与府是同一行政区划等级,属州、散厅与县是同一区划 等级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2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6)
至明清,县级政权官的设置实际上也是令(知县)丞 (县丞)簿(县主簿)尉(典史)的体制
明中叶以后,有些县官聘请幕友,协助办理事务,渐渐 成习。县官还可以自带家人上任
县官的私人组成的非正式队伍与正式机构共同起到管治 地方的作用,导致地方治理形式有较大的变化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2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9)
❖ (七)特别行政区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汉代的司隶校尉与三辅
曹魏的民屯、军屯
各代都有军民共治的军事管理政区,只是规模大 小不同而已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2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8)
❖ (八)县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自秦以来,县级政权的长官就是令(大县)、长(小县) 至宋代官改为差遣后,县的长官改为知县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2 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
❖国
❖郡
❖省
❖县
❖道
❖市
❖路
❖区
❖府
❖ 乡里、党族、里甲、
❖州
保甲、村社、乡镇、
区镇等基层组织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 5.3.1 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 5.3.2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明及清初的道是监察分区,分“守道”和“巡道”
清乾隆时期,守道和巡道有了固定的治所,也不 再由藩、臬两司的副职兼任,而以“道员”专称, 并明确规定守道主管民政和财政,巡道主管司法 和监察,成为省级以下的行政单位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2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3)
❖ (三)路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保甲逐渐取代里甲,使保甲不但具有维持地方治安的职 能,而且具有督催钱粮的职能,承担起地方一应杂事公 务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4 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
❖ 5.4.1 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 ❖ 5.4.2 羁縻府州和都护府 ❖ 5.4.3 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 ❖ 5.4.4 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1 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
❖ 夏商周的疆域 ❖ 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 ❖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行统一的王朝,
奠定了我国的疆域基础 ❖ 东汉后期形成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 ❖ 隋唐时期的疆域 ❖ 元代的行中书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区划 ❖ 明清时期的辽阔疆域
❖ (九)基层行政组织
秦汉在一县的基层分成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 组织,在县以下还有亭一级组织,是县派出的治安机构
北魏的“三长制”,即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 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宋代王安石变法,为加强兵政和增加财赋收入,实行保 甲制。变法失败后,乡里或行保甲,或行坊里
辽金元地区在汉族地区实行村社制度 明代乡里组织是里甲制与保甲制并存 清初沿用明制,里甲和保甲并存,里甲稍重;雍正后,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1 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 封诸侯、建藩卫,是夏商周三代地方管理的核心
夏代地方诸侯称为“君”、“伯”,更多地称为“某某 氏”
商代地方已有内外服之分,有侯、甸、男、卫、邦伯等 西周初期采取分封诸侯制,“授民”和“授土” 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
❖ 先秦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很有特点
❖ (四)府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府有京府和散府之分,设官也有一定的区别
知府事、府尹、知府等不同名称
明清的京府设府尹,“掌京府之政令”;其余诸 府是承上启下的地方行政单位,设知府掌一府之 政令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2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5)
❖ (五)州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东汉时,州成为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刺史为最高行政长 官,握有军、政、财、司法等大权
明代省一级分藩司、臬司、都司,将事权一分为三
清代的总督、巡抚是法定的省级封疆大吏,各设有衙门, 但衙门内不设职能机构,加上中央的严格控制,督抚难 以形成自己的势力团伙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2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2)
❖ (二)道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唐代的道以节度使为主要长官, Nhomakorabea一方之主
宋代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一级行政单位,直接统属 于中央
路设有帅、槽、宪、仓等司,官员均由皇帝直接 委任,各司互不统属,各自对中央负责
各司的副职兼有监视主官的职责,各司的政令文 书必须有副职共同签署,副职与主官相互牵制
元代的路是二级行政区,设总管府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2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4)
周代的地方基层划分为国、都、邑和郊外,即国野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实行乡里制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2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
❖ 秦以后的历代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程度不断加强,设 官分职向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 (一)省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元代的省设丞相一人,平章二人等为省的主要长官;实 际主持政务是并列的平章事二人
❖ (六)郡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秦设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另设郡尉、郡监 汉代郡国并行,郡设守(太守),国设相 魏晋南北朝太守身兼军职成为制度化 隋代虽然仍以太守为长官,但加重副职权力 隋以后虽然没有郡行政区,但习惯上仍把府、州
视为郡,太守成为州刺史、知府的别称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5.3.2 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