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第七章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概述
十九世纪中后期包括30年代到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
这是欧洲资本主义从确立、巩固、到进入垄断的时期。
这段时期欧洲文学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浪漫主义文学依然存在;批判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主流;自然主义和各种非理性主义文学在六十年代纷纷出现;无产阶级文学在四十年代进入初期发展时期。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是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1、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研究社会,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深刻地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
为了真实地描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
3、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它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坛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览:
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
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开始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1、法国的: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1823—1825年,司汤达陆续发表文学评论,后结集为《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出了文学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它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1830年,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的形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梅里美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喜欢写异国题材,塑造纯朴真诚而又骠悍粗犷的人物,表现反现代道德文明的主题。
他的小说在冷峻的叙述中蕴含着激情。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达芒戈》、《高龙巴》和《嘉尔曼》。
从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
这种创作风格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福楼拜,他是法国19世纪后期现
实主义的重要代表。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期的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富于同情心,善于忠实地描写物质现象和人物的心灵世界,在他的作品中,真实与幻想、无情的揭露与诗情画意、严肃与幽默、讽刺与同情等因素往往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小东西》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都德的短篇小说享有更高的声誉。
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强烈地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情节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2、英国的: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则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
英国现实主义于30年代产生,到40、50年代达到繁荣。
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描写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是当时拥有广泛读者的著名小说家。
萨克雷是一位讽刺作家,他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
他的作品忠实于生活,细腻地刻画人的情绪状态,并以生动风趣的叙述、描写、对话及评论吸引读者,情节丰富而生动。
他的代表作是《名利场》。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塑造了简·爱这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妇女形象。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情节离奇,富有戏剧性,对人物的压抑情感与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玛丽·巴顿》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工运的作品,它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的宪章运动。
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其中后两位作家主要属于20世纪作家。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宗法制的农村后普通人的命运和心灵,宿命论和悲观色彩较浓。
他的力作是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一系列作品,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
3、北欧的:
北欧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40、50年代。
丹麦安徒生的童话作品立足于现实,热烈歌
颂劳动人民,同情穷人的不幸,并愤怒鞭挞残暴、贪婪、愚蠢的统治者和剥削者,批判社会的黑暗,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丹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勃兰兑斯的名著《19世纪文学主流》研究了19世纪前期法、德、英诸国文学的流向和发展内因。
他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张文学应从实际生活中来,并研究现实生活。
其理论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挪威的易卜生是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作家。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一、思想与艺术特点:
1、善于从政治的角度反映时代风貌。
作品总是在浓重的政治氛围中叙述故事,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激情。
2、开创了内倾现实主义的传统。
往往通过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显
示出反映生活的内倾性特征,也表现出对人的激情——心理分析的高超技艺。
二、《红与黑》
1、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
小说突出地表现了王政复朝时期法国社会尖锐的阶级关系与紧张的政治空气。
贵族阶级与教会势力相互勾结,集中力量对付革命者;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普遍不满波旁王朝的复辟,怀念、崇拜拿破仑;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因没有贵族那样的社会地位而革命情绪日益高涨。
小说突出地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随之而来的“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
2、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
于连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在维立叶尔市——反抗意识很强。
出于平民本能憎恨一切有钱人,以显示才能的办法来抬高身价,以高傲的态度对抗等级制。
在贝尚松神学院——学会与环境妥协。
变得谨慎、虚伪,较前一阶段成熟。
在木尔侯爵府——进一步妥协,反抗性完全消失。
由憎恨贵族、反抗等级制,到跟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在法庭——反抗性恢复,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不屈的气概。
于连反抗与妥协的思想基础都是个人主义的。
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再反抗的个人奋斗道路。
于连性格中的矛盾:自尊的——无耻的;反抗的——妥协的;真诚的——虚伪的;顽强的——脆弱的。
于连形象的典型意义:体现了大革命过后英雄主义尚存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表现了受压抑的一代年轻人的人生理想,同时也投射出司汤达自身的人生体验和心理欲望。
于连身上表现的反压迫、求自由,坚定地追寻自我生命价值的精神,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的生存需求,因而具有象征意义,而他的那种利己主义思想,则成了这一形象历来难以为读者完全肯定和接受的根本原因。
于连形象的文化内涵:渴望自由竞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对封建专制基础之上的等级制的反抗和否定;对“唯利是图”社会风气之痛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铁律的否定;进退两难的生存困惑,是对资产阶级理性原则以及人文主义、启蒙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怀疑与超越,蕴含了20世纪现代文化的基因。
3、《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心理描写;文风简朴、明快、自然。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及《高老头》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作家之一,他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构成了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高峰。
一、《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包含了巴尔扎克从182到1848年近20年时间创作的91部小说,代表了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
《人间喜剧》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现实主义杰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史。
它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是:
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
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人被金钱异化的悲剧史。
二、《高老头》:
《高老头》(1834年12月—1835年2月)是巴尔扎克的杰作之一。
《高老头》代表了巴尔扎克创作的高峰。
1、《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的重要地位:
在《人间喜剧》中,《高老头》最先开始使用人物再现法。
在思想内容上,它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在艺术上,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2、《高老头》的主题:
小说通过三个人的悲剧和拉斯蒂涅走向堕落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真相,深刻地揭示出金钱腐蚀人的灵魂、毁灭人的天然情感、破坏人的一切正常关系的严峻事实,象征性地表现了人类历史进程中文明进步与人性异化的悖谬现象。
3、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
拉斯蒂涅是一个在《人间喜剧》中多次出现,在《高老头》中第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
《高老头》展示的是他的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
拉斯蒂涅的野心家性格是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共可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受物质环境的刺激,野心萌发。
第二阶段:受“人生三课”的教育走向堕落。
拉斯蒂涅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小说通过他的堕落过程的描写,反映了金钱对青年的腐蚀作用和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具有典型意义。
高老头——
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的商业资产者典型。
从经济状况看,他是资产阶级暴发户;从道德观念上看,他又有封建宗法社会的家族观念。
高老头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观念战胜的悲剧。
鲍赛昂夫人——
鲍赛昂夫人是在资产阶级势力逼攻下走向衰亡的贵族典型。
她的悲剧展示了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伏脱冷——
伏脱冷是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
他是这个社会罪恶的揭发者、反抗者,同时又是社会罪恶的制造者,社会掠夺者,他的思想本质是极端利己主义。
他身上体现着资产阶级的冒险性。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追溯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四、《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成就:
把小说创作提到社会研究的高度,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塑造了大量文学典型,并大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典型化的手法;
开创了“网状结构”的情节模式,标志着西欧小说在结构上的发展与成熟。
把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写入小说,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
狄更斯及其《双城记》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他也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狄更斯是写实主义的大师,擅长塑造典型环境,在细节描写等方面尤为成功。
同时,狄更斯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巧合等特点,无论人书塑造还是气氛的渲染都流溢着奇异动人
的色彩,富有象征意味。
他的小说兼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长处,逼真的细节描写与虚幻的气氛和理想化的人物浑然一体,既厚重深沉,又富于灵气。
狄更斯惯常用独特的幽默态度有时甚至是黑色幽默的态度来看待悲剧人生,其所有的作品都是为惩恶扬善这个宗旨服务。
不管在生活的泥潭里陷得有多深,他笔下的王公都始终渴慕着美好的情感,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虚构小说。
全书分为三部:一、复活;二、金钱;
三、暴风雨的踪迹。
“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
小调两条主线同时展开,在第三部分合二为一。
主线之一是伦敦马奈特医生家,主要表现了爱和宽恕的思想;另一条主线在巴黎圣安东尼区得伐石夫妇的酒店展开,表现了恨和复仇的主题。
在小说中,狄更斯对贵族阶级表现出极大的憎恶和蔑视,深切地关注和同情贫苦百姓的非人命运,他之所以选择法国大革命为故事背景,旨在以古喻今,向当权者和广大公众呼吁:暴政必定会引发暴力,只有仁爱和宽恕才能拯救人类,免除因彼此仇恨而带来的浩劫。
狄更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法国大革命,一方面肯定革命的正义性,一方面怀着恐惧和憎恶渲染革命是一场丧失理性和灭绝人性的可怕浩劫,把革命视为瘟疫而加以夸大和歪曲。
小说突出表现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二重性。
《双城记》结构严谨,戏剧性强,故事进展速度较快,安排了许多悬念和伏笔,显得紧张、离奇和曲折;注重渲染大场面的磅礴气势,又擅长种种让人难忘的细节描绘,在写实的基础上穿插了许多象征和比喻,把革命前的危机和革命时的狂暴渲染得淋漓尽致;《双城记》全面运用了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幽默和讽刺是狄更斯创作的最重要的特色。
易卜生及其《玩偶之家》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19世纪挪威伟大的戏剧家,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
一、生平与创作:
易卜生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在世界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功绩,他的剧本从思想上、艺术上丰富了欧洲戏剧艺术,在戏剧领域里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他描写同时代人的生活和典型,并善于把对社会或人生问题的讨论以高度的艺术才能渗透在剧本中,启发观众思考,这些革新给欧洲现代剧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易卜生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现实主义戏剧。
在其中,作者提出了有关法律、教育、道德和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对资产阶级虚伪欺诈、自私自利等败行劣迹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触及到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生活问题的要害,故有“社会问题剧’’之称。
他最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剧”是《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和《人民公敌》(1882)。
《社会支柱》是一部对挪威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进行揭露、批判的剧作。
在剧本的结尾处,易卜生试图以道德家的观点来解决他所提出的社会问题,从而让一个道德骗子、极端利己主义者悔过自新。
《玩偶之家》(1879)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戏剧,它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关系的虚伪,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影响巨大,被认为是易卜生最优秀的剧作。
《群鬼》(1881)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如果娜拉不出走,又会怎样”的问题,还击了资产阶级、评论界对《玩偶之家》的非难与攻击。
《人民公敌》(1882)通过斯多克芒医生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惟利是图和危害公益的罪恶,歌颂了斯多克芒医生坚强不屈、为真理而英勇斗争的精神,也反映了作者所受到的“超人”理论的影响。
二、《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
剧本通过娜拉与海尔茂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资产阶级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虚伪和资本主
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自身解放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性格是完善的。
她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
娜拉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女性;借钱和签字的事已经反映出了她的刚强和勇敢;她要求独立的愿望与她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对立的,也是她与“玩偶之家”发生冲突进而达到决裂的根本原因。
娜拉是一个叛逆的先进女性。
她的这种“叛逆”行动,正是挪威小资产阶级独立精神的反映。
《玩偶之家》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以新颖深刻见长,在艺术上也不落俗套,独具一格。
第一、采用“追溯法”使戏剧一开场就进入尖锐的矛盾冲突。
易卜生的剧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上都相当集中,没有与情节无关的插曲和多余的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