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家争鸣(专题一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专题一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专题一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专题一教学设计

1、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一、百家争鸣(专题一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

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

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

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

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

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

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

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

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

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

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

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

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学建议: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

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

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本

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

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

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

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

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

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影响

老庄

之学

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思想

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的主张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

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

基础。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记住:法家

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

集大成者。二、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原因及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

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

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

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专题一 一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一百家争鸣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C 2.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①主张“爱人”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主张变法革新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D 3.《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 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 B.老子重视法律 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C 4.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 答案:A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局面? (2)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思想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但却备受冷落?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1)仔细分析三人所说的话,可以看出观点不一,由此联系所学即可整合出百家争鸣。(2)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联系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图2为道家思想,图3为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影响较大,但备受冷落,其原因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 答案:(1)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 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话剧展示:《孔子设坛讲学》 时间:春秋末期 人物:孔子(班长饰),弟子1 (学生甲饰),弟子2 (学生乙饰),弟 子3 (学生丙饰),众弟子(全班学生饰) 场景:孔子高坐杏坛,弟子端坐听讲 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一一“仁”和“礼”! 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 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2.地位和作用:《百家争鸣》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作出的贡献,有助于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 3.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史料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从图片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观 (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 一道亮丽风景线。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 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学情分析】 阶 段 学 情 已 知 (1)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对春秋战国的 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2)通过以往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逐步具备了开放性学习的特点,他们 的思维更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能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 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探究思想家的思想成果。 未 知 但他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也没有形成系统地认 识体系。 欲 知 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学生对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各派的主 要观点、代表人物等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图片 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重 点 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难 点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法家思想受到重视的原因。

历史③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4.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历史·3》(必修)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 单元导言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理解概念:“百家争鸣”的含义。 学生结合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教师归纳解释: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

百家争鸣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B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C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D教学过程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 (1)主流思想是什么? (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主流思想是什么呢? 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导入新课】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概念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历年高考真题精品解析】01专题一1百家争鸣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 专题一1 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2015年题组 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 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 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 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 ——“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 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 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 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第八课《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区级获奖教案)

第八课《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热爱学校,爱护校园”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美德。但平时在校园内,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花木被折断、桌椅被破坏,门窗玻璃被打破等不文明行为。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了?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如何应对这种社会问题,2500多年的中国先贤也有他们的独到见解,就让我们今天进入第八课百家争鸣,看看先贤的智慧。 (板书)第八课百家争鸣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6页到39页的内容,掌握以下知识: 1.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2.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完成导学案学习内容(在6分钟内完成) 请学生自己举手发言,分享导学案学习成果,老师展示标准答案归纳总结。 自学完成后,这里将学生按小组分成几大学派制作诸子名片,分学派上台介绍本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著作,梳理本课的基本知识内容,最后由老师汇总,以表格方式展示。具体流程: 1、儒家:孔子(展示孔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孔子的基本资料,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论语》。展示《论语》的句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体现“仁”;《礼记》中: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体现“以德治国”。《论语》:子曰:“有教无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展示孟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孟子的基本资料,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代表作《孟子》。展示《孟子》内容:孟子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体现“仁政”;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民贵君轻”。 2、道家:老子(展示老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老子的基本资料,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代表作《道德经》。 然后展示《道德经》的内容,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无为而无不为。”——体现无为而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展示庄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庄子的基本资料,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代表作《庄子》。展示《庄子》中的句子:“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翻译:无为,能利用天下,而闲暇有余;有为,被天下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3、墨家:墨子(展示墨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墨子的基本资料,墨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作《墨子》。展示《墨子》内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翻译: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百家争鸣优秀教案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

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然后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材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 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

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4题)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2.(2011年12月京华市竞赛12题)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 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3.(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6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 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0题)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5.(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24题)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主张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韩非子D.老子 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8题)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7.(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30题)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8.(2012年1月青岛市期末6题)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9.(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1题)“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0.(2011年9月昆明市摸底25题)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法者,治之端也”。其侧重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 A.“仁”B.“礼”C.“教化”D.以德治国 11.(2011年12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2题)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有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 12.(2011年10月四川南充市调研13题)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墨、道、法B.儒、道、墨、法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13.(2012年1月郑州市一模13题)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在其思想理论中,法、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地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地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 .通过随堂讨论、分组活动等形式,发挥主动性,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联系起来,启发大家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现象地能力. .了解孔子地教育思想,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了解老子地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地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地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地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地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地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地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地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孔子是本课地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地“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地贡献. 方法指导二: 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题地知识点.第题知识点相对较多难度较大,几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用表格地形式进行分类总结,对比记忆.要求学生学会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地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地形式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地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地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地,在他地思想中,就有仁政地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一、知识模块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第题. .简述老子地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地存在都是相互依存地,都有对立面,对立地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 代表作:《道德经》. 二、知识模块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第题. .请你写出孔子地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政治主张:核心思想“仁”,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 .注意因材施教. .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地学习态度,谦虚好学. .时常复习学过地知识,“温故而知新”. .编成《春秋》. 三、知识模块三百家争鸣 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第—题. .阅读《百家争鸣》子目,完下成列表格. .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地局面? 原因:()铁农具和牛耕地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新兴地地主阶级,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学案 一、设计意图和思路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这课,重点学习孔子的思想和文化成就,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鉴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所以此课一则有助于学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二则古为今用,针对一些现实问题,同学们可以借助先人的智慧去思考和摸索解决办法。但是作为一节思想文化课,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点困难。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酝酿,结合现在的对话式教学的理念,我设计系列的灵活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让学生分学派去了解各派学说,课堂上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在初步掌握各派思想的基础上,老师抛出一个现实中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各学派思想进行辩论,争取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试着用战国时期某一学派的主张,写一篇短文,评论当时另一家的思想观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并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了解并区分“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通过与时事新闻的联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学生欣赏历史故事,赛一赛和现场辩论等形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学习交流,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等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以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三、教学重点 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四、教学难点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 三、【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解题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 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 (一)教材自读 1.老子简介 姓名──李耳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无为而治 片2:1.孔子简介 姓名──名丘、字仲尼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片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 (1)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片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片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 (二)合作析疑 1.你能举出哪些事例(成语)体会老子的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3.结合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百家争鸣》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老子 1.图片展示:老子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 3.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图片展示: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 4.对后世的影响:(1)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

高二历史必修专题一百家争鸣教学案例

高二历史必修Ⅲ专题一《百家争鸣》教学案例 第1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 教师:提问:(学生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质教案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过程 导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学生看书回忆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学生回答——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结果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 硕果累累:《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结果:百花凋零 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 三、艺术的春天

百家争鸣教案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 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生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中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儒、道、法三家治国之争。 2、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诸子百家对人生态度的把握和百家争鸣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影响。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 (出示《芈月传》剧照)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剧照吗?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片段。(播放“诸子争鸣”的剧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