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千峡湖区域发展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水市千峡湖区域发展总体规划
(论证稿)
编制单位:浙江大学
委托单位: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11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千峡湖区域的地域范围
千峡湖区域是随滩坑水电站建设而形成的新兴区域。

滩坑水电站是浙江省“十五”期间实施建设的最大水电工程,位于青田、景宁两县境内的瓯江支流小溪中游河段,坝址距青田县城约32km,距温州约92km,距丽水市约107km。

滩坑水库正常蓄水位海拔160m,日常库面面积70.93km2,水库总库容41.55亿m3,总面积达71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

库区耸立着华东第一高坝和浙江第一高桥。

湖区岛屿众多,湖面蜿蜒曲折、峰回水转,峡湾众多,呈现“千峡环湖”的壮丽景象,给人无限遐想。

“千峡湖”由此得名。

同时“千峡湖”也突出今后滩坑水库要突出峡湾经济、发展峡湾旅游之义。

目前,经过多方努力,丽水市对《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中的商品和服务两大部分,从保护千峡湖品牌价值角度出发,对45个大类中的490个群组的近700个商品和服务项目提出了注册申请,已达到对近95%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保护面。

从近中期开发利用角度出发,重点对4类商品、2类服务项目进行重点申报,共申报注册商品或服务项目115个,为近中期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滩坑水库建设给库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原有的10个乡镇,包括淹没区范围较大、乡镇政府驻地被淹没的青田县北山镇和岭根乡,景宁县陈村乡、大顺乡、渤海镇、金钟乡和外舍乡,水库坝址所在的青田县巨浦乡以及水库建
成后被水隔阻在深山之中的青田县万阜乡。

此外,库尾的景宁县大均乡处在小溪干流,在高水位或洪水期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

景宁县郑坑乡则深居高山,库区干线公路庆景青公路是其唯一的出路,库区水面形成后虽未对土地资源造成明显影响,但当地居民出行条件受到极大的限制。

大坝下游的青田县仁宫乡由于大坝阻断河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综合考虑水库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和资源环境的关联性,千峡湖区域可划分为两个圈层,即核心圈层和外围圈层。

根据调整后的行政区划,核心圈层包括青田县巨浦乡、北山镇、岭根乡和万阜乡,景宁县九龙乡(原陈村乡和大顺乡合并而成)、渤海镇、外舍管理区(原金钟乡和外舍乡合并而成),共一区二镇四乡,总面积约922km2。

外围圈层包括景宁县的鹤溪镇、大均乡、郑
千峡湖区域面积构成表(km2)
说明:九龙乡数据为原陈村乡和大顺乡合并,外舍管理区数据为原金钟乡和外舍乡合并。

坑乡和青田县的仁宫乡,总面积约314km2。

本规划主要涉及核心圈层的一区二镇四乡,外围圈层乡镇可视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状况一
并纳入规划修编的范围。

二、千峡湖区域的基本情况
(一)乡镇和行政村调整
根据丽水市移民办《滩坑基本情况概述》表述,滩坑库区规划移民51441人,其中青田县30441人,景宁县21000人。

青田县移民分四个水平年完成,安臵在县内9个乡镇23个安臵点,以及县外的宁波、台州、绍兴三个市19个县(市区)和丽水莲都区;水库涉及景宁2镇4乡41个行政村126个自然村,淹没1镇4乡驻地和24个行政村所在地,淹没区域面积36.11 km2,涉及移民20393人,占全县人口的11.5%,其中:县内安臵4683人,县外及市外安臵15710人。

库区水面形成后,库区人口大量减少,两县都进行了乡镇和行政村的整合与兼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行政区划格局。

乡镇格局调整。

库区形成前后,随着人口迁移、可用耕种土地减少,库区乡镇作出了部分调整,由库区形成前的9个乡镇,调整为7个乡镇。

其中,青田保持不变,仍然保持4个乡镇,即北山镇、岭根乡、巨浦乡和万阜乡,北山镇和岭根乡外迁人口最多,乡镇原驻地也被淹没,分别迁至泉山村和黄驮山村井坪;景宁减少2个,原大顺乡和陈村乡合并形成九龙乡,并迁至王湾为乡政府驻地,原金钟乡和外舍乡合并形成外舍管理区,管理区政府暂时设在王金垟开发区,渤海镇保留,其镇政府驻地设在鲍山头。

行政村落调整。

经过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和行政村撤并工作,目前两县“一区二镇四乡”中共有留存行政村70个,外加3个居委会。

青田县共计留存37个行政村,其中巨浦乡10个、北山镇14个、岭根乡5个、万阜乡8个。

景宁县共计留存33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其中九龙乡有14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渤海镇有8
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外舍管理区有1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二)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本区域现有总人口约5万人,与水库建成前相比,实际减员约4.3万人。

其中,青田县尚留约2.7万人,减员约3.6万人,景宁县尚留约2.3万人,减员约0.7万人。

规划区域内农业人口占绝大部分。

户籍所在的农业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长期在外经商、打工,留守在家乡的基本属于老年和儿童。

库区城镇化程度极低,如青田北山镇现状户籍人口12683人(2008年),镇区人口仅为463人,其中非农人口为335人,城市化率仅为4.1%。

其他除景宁渤海镇为建制镇配臵外,行政上皆为乡建制,非农比例人口更少。

规划区域范围内,巨浦乡留存人口4030人,共1060户;北山镇留存人口12234人,共约4478户;岭根乡留存人口2255人,共约640多户;万阜乡留存人口8776人,共2434户;九龙乡留存人口7073人,共2217户;渤海镇留存人口6239人,共约1584户;外舍管理区留存人口约9738人(其中1000人为移民),共约2666户(其中约300多户为移民)。

规划区域为崇山峻岭覆盖,相对落差千米以上,绝大多数山地的坡度都在30°以上,缺乏平地和缓坡地,适合人口集聚的地块不多,总人口也不多,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只有59人,远远低于库区外围。

分县而言,库区青田部分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2人,远远低于全县的135人,景宁部分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9人,也远远低于全县的87人。

三、区域发展条件总体评价
(一)千峡湖区域的比较优势
市场区位有利。

千峡湖位于长三角南翼和海西区北侧,处在连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重要枢纽地带,独特的市场区位使其具备了同时吸引来自两大经济区游客到访的客观条件。

依托金丽温高速、正在建设的云景高速和即将建设的龙丽温高速景宁至温州段,将使上海、杭州、苏州、福州等主要客源城市和黄山、三清山、武夷山、雁荡山等重要旅游景区都处在千峡湖的5小时车程范围内。

丽水、温州等地高铁的发展特别是金丽温铁路的提升,温州机场的扩建和丽水机场的建设等,都将为进一步缩短客源地与千峡湖的时间距离创造条件。

近年来丽水旅游呈井喷式发展,2010年全市游客接待总量已经达到2078万人次。

与此同时,邻近的温州旅游也更趋红火,2010年游客接待量已经超过3500万人次。

市域范围和周边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强盛,为千峡湖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环境品质优越。

千峡湖区域集山水风光、生态景观和人文特色于一身。

环千峡湖群山森林覆盖率接近90%,除少量的农田和村落外皆为植被所覆盖,特别是库周的峡谷水巷以及景宁段植被种类相对丰富,并以本地适生的常绿阔叶树和毛竹等为主,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峡谷港湾众多,由于库区水位上升,使原来细小的支流河叉形成了可乘舟深入的幽静峡谷,直立的悬崖峭立水中,形成刚与柔的强力对比。

悠长而宽阔的水域不仅改变了规划区域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增添了山水景观,也为千峡湖开展水上休闲和水上运动等项目提供了更理想的空间条件。

文化特色鲜明。

千峡湖区域横跨青田和景宁两县,是华侨文化和畲乡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区域。

青田是我国著名的侨乡,青田人侨居国外已有300多年历史,现有20多万华侨华裔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主要集中在欧洲,每年有近5万人次的青田
籍华侨华裔回乡探亲。

华侨华裔以及留守在国内的侨属遍布青田各个乡镇村落,形成特殊的侨乡风貌。

县城遍布欧式咖啡屋、酒吧和高尚娱乐场所,乡村随处可见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

青田还是我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和名人之乡。

蜚声海内外的青田石雕始于六朝,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1992年,青田石雕被邮电部选为特种邮票发行。

2001年,青田石与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同时率先取得全国首家石刻类原产地证明商标。

2006年,荣登“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青田还出现过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国民党副总统陈诚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等许多名人。

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现有畲族人口约17400人。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称“山哈”。

全国畲族人口有7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区。

畲汉人民由于长期交错杂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密切联系,畲族的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汉族日渐接近,但是在语言、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上,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

畲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粗犷朴实、奔放刚健的舞蹈,悠扬动听的民歌,富有哲理的谚语,工艺精巧的刺绣编织等。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畲族人的娘家,畲族文化的汇聚和传扬中心。

水体量大质优。

千峡湖为浙江第二大人工湖,大坝至库尾干流回水总长度为80km,总面积约71km2,总库容41.55亿m3,平均水深58m。

千峡湖所在的小溪流域,上游主要源头在百山祖-凤阳山自然保护区,流经地区森林茂密、地广人稀、工业污染源极少,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自然水流除景宁县城附近
段为三类地表水外,其余皆在二类水质以上。

千峡湖水体在水域宽阔、水深流缓处,经过长期静止沉淀后,水质将更为纯净,形成优质水源地。

大量的优质水源为今后水资源多元化的开发利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党委政府重视。

库区自规划和开工建设以来一直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针对水库移民安臵制订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的相关文件有4项,省级的相关文件有8项,丽水市一级的有13项。

除此之外,千峡湖库区后续开发和保护都得到了上级和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类专业层面的考察调研和规划设计有序进行,为库区后续建设扎实推进及当地居民提高生活品质提供了保障。

综上分析,千峡湖拥有上佳的生态环境,山水相映的湖光山色景观,中西合璧的文化碰撞,为建设以运动休闲和养生度假为特色的高等级旅游景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库区周边翠绿的山林和高海拔坡地,为建设有机蔬菜基地、干水果基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为开发水资源产品创造了机遇。

相对较少的人口数量以及集聚下山的脱贫政策,为发展库区特色加工业提供了可能,也有利于一村一品的规划建设。

(二)千峡湖区域的制约因素
经济落后,缺乏产业支撑。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和水库建设的影响,千峡湖区域经济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

库区蓄水后,原有城镇和大量耕地被淹没,交通条件受到极大限制,城乡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区内产业单一,传统农林业仍占主导地位,农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在80%以上,少量加工企业集中于北山镇和外舍管理区。

由于小规模的农业经营难以满足当地居民
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获得的劳务收入。

据调查,千峡湖区域的人均收入明显低于青田和景宁两县的平均水平。

规划范围内的一区二镇四乡中,仅外舍管理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所在县的平均水平,其余各乡镇的人均收入皆低于所在县的平均水平。

总体看,由于缺乏产业的支撑,库区经济基础仍极为薄弱,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人口分散,公共设施薄弱。

人口减少、缓坡地缺少,致使人口集聚点分散。

库区形成后,虽然经过了村落的调整与合并,留存在库区的居民仍然散居在自然村,人口分散的格局总体上仍未得到有效改变。

由于库区形成后水路和公路网络尚未真正形成,交通制约严重,村民的出行极其不便。

复建乡镇驻地和移民安臵点除北山镇政府驻地泉山村、九龙乡政府驻地王湾以及在建的外舍区块外,没有形成上规模的人口集聚点。

特别是岭根乡和渤海镇驻地,目前都没有常住人口,只有孤立的乡镇政府办公地,公共设施网络构建滞后,与周边村落和辖区村民的沟通极不方便。

由于人口高度分散,使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金融和商业点网等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陷于两难境地。

一方面是边远居民无法或很难享用少数高度集中布局的公共设施。

如北山镇中心学校最远的学生要步行10小时才能到达,目前采用10+10的作息制度(10天上课,10天休息)。

另一方面,如果公共设施深入偏远村落,不仅投入成本巨大,而且公共资源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耕地稀缺,生态容量有限。

规划区块除了成片的山林和连片的水域外,最缺的就是适宜耕种和适宜建设的土地资源。

库区周围皆为坡地,且绝大多数地区的坡度在30°以上,山高水少,并不适合土地开垦,原先残留的耕地也主要以旱地为主。

库区耕地总量仅约
8万多亩,仅占库区周边“一区二镇四乡”总面积的5.8%。

由于库区原有居民近半已经外迁,致使人均耕地面积较原先反而略有提升,规划区平均为1.54亩/人,高出青田县和景宁县平均值。

其中相对较多的是岭根乡2.95亩/人,相对较少的是渤海镇仅为0.88亩/人(见附表二)。

行政分割,政策保障不足。

虽然各级政府对库区居民关怀备至,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行政条块等的影响,致使库区居民脱贫致富尚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青田县万阜乡本来就相对偏僻,远离县城,库区水面形成后交通更为不便。

景宁县九龙乡南部和渤海镇东南部以及青田县岭根乡西部相接壤的地区,有一块水域封闭、群山环抱的特殊区域,包括现有九龙乡的鲍岸、金山、田坑和徐洋行政村,渤海镇的东湖行政村,岭根乡的韩山、徐坑行政村,以及温州文成县的一些村落。

由于受交通限制,这一区域的4000多居民生活困难,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保障,急需通过跨越行政界限、采取相应的政策加以解决。

此外,岭根半岛为旅游总体规划中所表述的重点发展区块,为青田县和景宁县所共有,如何开发受到目前行政条块分割的限制。

库区水域水质至关重要,上下游两县(甚至包括上游的庆元县)在发展和保护上虽然目标一致,但在观念上仍然存在差异,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

第二章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千峡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两创”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探索旅游富民兴区的新型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生产要素集约化、公共设施均等化、特色产业一体化和开发建设低碳化,充分发掘山水资源和青田华侨文化、景宁畲族文化优势,加快把千峡湖区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发展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的全市著名的生态功能区、全省著名的和谐发展区和全国著名的5A级生态旅游和休闲养生度假区。

(二)发展原则
坚持生态立区:立足于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山水资源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近期开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科学引导绿色产业发展,大力优化生产要素配臵,合理控制开发建设规模,形成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的发展氛围。

坚持民生为本:着眼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着力于改善养生度假的友好氛围和服务水平,提升外来游客的满意度,形成当地居民安居乐业、外来游客流连忘返,主客共享的发展空间。

坚持创新发展:通过空间创新,促进生产要素的空间重组,奠
定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

通过产业创新,培育绿色高效的特色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平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根据发展条件和整体功能定位,实行区域统一规划与协调管理,统筹城乡之间、上下游之间和两县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总体局面。

二、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
千峡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通过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把千峡湖区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发展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的全市著名的生态功能区、全省著名的和谐发展区和全国著名的养生度假区。

建设全市著名的生态功能区。

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禁三类工业进入,防止饮用水源地及其汇水区域污染,把千峡湖区域建设成为具有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和水土保持等功能的全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发展生态产业、营造生态人居、弘扬生态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全省著名的和谐发展区。

切实做好库区移民的政策处理工作,大力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态产业体系、高效持续的资源保障体系、安全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地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和与时俱进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千峡湖区域成为全省大型库区社会和谐、人地和谐的示范区。

建设全国著名的养生度假区。

以建成国家5A级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和发达的旅游产业综合体两大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挖掘青田华侨、石雕文化和景宁畲乡文化,加快发展养生
休闲度假产业,以养生度假产业为主导,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发展,把千峡湖区域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区。

三、区域发展的近期目标
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加快使千峡湖区域从库区移民安臵期转变到重建发展期,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重组、绿色产业培育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形成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人居体系更加合理、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环境质量稳定提高、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的发展局面,为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期间,除根据规划开发和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山水旅游景点、旅游项目外,还要与山水景观相协调,通过滨水、沿山、亲石、顺林等多形式实现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湖周山地资源,吸引大型国企、财团投资具有欧陆风情和畲乡文化特色的各类宾馆、度假村、疗养院、景观别墅、公寓、房产等,加快总体目标的实现。

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养生休闲度假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旅游农林渔业、旅游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一体化联动发展的产业结构,养生度假业初步成为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引擎。

人居体系更加合理:外舍新区和北山等城镇建设基本完成,村落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城镇化水平和人口集聚度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以乡镇驻地为核心,以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为基本构架,空间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的城乡居民点体系,为有序生产和提高生活品质奠定基础。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加快形成陆路至丽水市区、青田、景宁县城的通畅、便捷的公路交通通道,规划建设相应等级环湖及通乡镇、村公路网路、跨湖水路连接通道,使水陆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硬化公路和水路码头通达大多数行政村,实现以水上连接为主要形式的更加便捷的游客旅游和居民出行交通网络。

水电和电信设施不断完善,确保饮用水安全和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

教育、文化、医疗、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达到景宁和青田两县的平均水平。

环境质量稳定提高: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库区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

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

宜林山地全面绿化,森林覆盖率和城镇建成区绿地率明显提高,生态景观明显改善。

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当地就业机会明显增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青田和景宁全县的平均水平。

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持续得到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十二五”的努力与积累,“十三五”期间千峡湖要实现从单纯的观光旅游逐步向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体育运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转变;旅游项目开发从平面型向水陆空立体型转变;旅游产业构成从单一的观光游览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产业转变;旅游客源从东南沿海为主向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游客转变;受益范围从千峡湖沿湖乡镇向青田、景宁两县及丽水市区转变;旅游文化内涵从青山秀水真正向欧陆风情和畲乡文化转变;旅游发展目标从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