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调整专业设置,修订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市场和企业对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要,依据我校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我们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不断探索,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汽车修理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全面修订。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主干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一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设计思想,即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2、构建课程体系,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与本校的具体条件,本专业将3 门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列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开发。并确定为为优质核心课。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本着基于工作岗位模块化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特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强化职业综合能力,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襄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内容的课时安排上,紧紧遵循“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加大实践课时比例,以及理实一体教学的比例,符合条件的课程单元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我校汽车修理应用专业主要培养适应企业生产一线需要,具有较强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人才,必须掌握必备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基本知识及理论,能从事汽车维修、保养和维护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具有明显的特征,即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适应技术为主旨的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
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将改革调整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推进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改革。
在设计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过程中,贯彻“产学互动”的大课程模式。教学过程按“基础知识→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知识→专项操作实训→高级工考证→ 顶岗实习”的思路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如下图所示。
为了贴近职业岗位要求,将课程教学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以加强
教学针对性;将专业技能操作实训和职业资格要求融合到教学大纲计划与课程内容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专业技能的培训效果。
为了突出综合实践环节的建设,实践教学设计思路遵循了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循序渐进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分阶段、分层次设置,采用循序渐进目标教学法,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行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我们从一开始就将《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入实训车间,以具体汽车电路为载体,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具体电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我们制定出本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块,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验、专项实训、阶段实习、综合训练以及项岗生产实习等几部分实践环节。其具体的做法如下表所示。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计划安排表。
教学计划的安排有利于实践能力的训练。灵活安排教学实践各环节,教学计划安排主动适应企业的生产阶段与生产项目内容的安排,注重实施的效果,教学计划的安排与调整必须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按照机械的、固定的模式去制定。实训实习安排的基本做法如下:
(1)紧跟汽车维修技术发展进步,营造真实生产环境。合理安排“基础训练——校内实训——毕业项岗实习” 实训项目,使能力培养递进提高;按照“基地建设企业文化”和“实践
教学生产化”的原则,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紧跟技术发展进步,选用生产型实训设备,使实训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努力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各环节。不断推进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
(2)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以服务为出发点,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改革等任务,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不断增强顶岗实习效果,通过项岗实习,强化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实践,体验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更好地与就业工作岗位进行衔接。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与企业共同对学生项岗实习进行评定。并充分依托电子产品装备制造类企业,共享校企资源,形成一批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
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学—做—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引领型”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分组教学、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趣味性、实效性。同时开发第二课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专业特长,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就业需要。在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主动学习的甜头。
5、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为中心、与生产过程系统性相适应、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相适应、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项网实习的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迥异于传统方案的课程评价体系,突出“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特点。
课程考核一般包括过程考核(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作业情况,学习态度,项目成绩等)和终结性考核。课程考核把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测和评价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