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战国至西汉 初年,气候有转寒迹象。 (5)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即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2世 纪末,我国又进入了温暖期。 (6)公元3世纪初至8世纪初的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又进 入一个寒冷期。 (7)宋元时期,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是我国历史上典 型的气候温暖期。 (8)14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元后期至清末,气候转向寒冷 。
中国经济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 环境与生产方式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
• 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 存的土地、矿藏、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与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然灾害等 环境条件。
• 自然界是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的所 有活动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环境 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阶段。
(三)人口结构
• 人口结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口群体中各种不 同成分所占的比例,又称为人口构成。 • 职业结构的分布直接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 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决定了职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二、人口增长、波动与迁徙
• 我国古代社会人口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 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上都有独特的发展特点。
(1)从夏代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 第一个阶段。 (2)汉初到盛唐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3)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4)清代时期人口数量不断攀升,使中国人口迅速跃上了 第四个阶段。
三、人口政策与户籍制度
(一)人口政策 • 调节人口自然增殖的政策。 • 控制家庭的规模。 • 安置流民,整理户籍。 • 禁止杀婴。 • 优待老人。 • 民族间通婚的政策。
• 小农经济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确 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 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一、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 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视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 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马克思 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 ,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 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 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 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
自然环境(续2)
(二)生态环境的变迁
NASA公布近100年地球变化对比图
二、资源禀赋
(一)土地资源 • 国土地域广大,但农业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小。 • 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 地较少。 •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较差,自然灾害 频发。
资源禀赋(续)
(二)矿产资源
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增长与迁徙
人口政策与户籍制度(续)
(二)户籍政策
• 户籍是登记居民户口的册籍。古代亦称“户版”“丁册 ”“黄籍”“籍账”等。 • 人口流动现象自古就有,为了管理人口制定户籍政策,不 仅防止了人口隐匿、擅自迁徙,而且还是分授土地、正科赋 税、调派劳役的依据。
第三节 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活的 物质基础。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 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 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组 成部分,体现着土地与劳动者之间传统的生产关 系。
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续1)
(一)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
•《淮南子•览冥训》说黄帝治理天下,做到了“田者不侵 畔,渔者不争隈”。 •《说文》中记载:“畔,田界也。”这里所说的田界不 是指公社间的地界,而是指个体农民所占有和使用的耕地 的标界。“畔”的出现及其受到保护表明,当时的农民已 在从事“小土地劳动”,有自己的独立经济。 •《史记•周本纪》载虞芮之人如周,“人界,耕者皆让畔 ”。夏商时代的“众”和“小人”等,基本上属于小农的 范畴。
一、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
(一)人口观念 • 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发展社会经济 的先决条件。 • 男性人口对于家庭而言就是劳动力,对于国家就是 劳役、兵役及税收的主要来源。男性人口就像是土 地一样,是财富的象征。 • 传宗接代和对男性的强烈偏好,就形成了古代社会 对人口以人多,尤其以男人多为荣的观念。
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续1)
(二)人口行为 • 人口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动,人口 变动是人口行为所引起的,最基本的人口行为有生 育行为、死亡行为、迁徙行为和社会行为。 • 中央集权制形成以后,主张人口增长的思想仍很盛 行。因为人口多意味劳力多,而劳力多则财富生产 才能增多。
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续2)
• 人是一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主体,人类 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资源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在古代,自然环境的 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徙。反 之,人口条件又积极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 是以农为本的中国,人与土地是固定地联系在一起 的。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直 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人口既是古代 社会发展的条件,又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 杆。
ຫໍສະໝຸດ Baidu
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续2)
(二)小农经济的发展 • 发展大规模引渠水灌溉工程 •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统治 思想 • 经济政策发生转变
二、影响小农生产方式发展的因素
•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 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 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一、自然环境
(一)气候的变迁
我国的气候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 期到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温暖期。 (2)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 所下降。 (3)西周时期的寒冷期过后,气候回暖。
自然环境(续1)
中国经济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 环境与生产方式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
• 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 存的土地、矿藏、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与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然灾害等 环境条件。
• 自然界是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的所 有活动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环境 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阶段。
(三)人口结构
• 人口结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口群体中各种不 同成分所占的比例,又称为人口构成。 • 职业结构的分布直接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 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决定了职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二、人口增长、波动与迁徙
• 我国古代社会人口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 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上都有独特的发展特点。
(1)从夏代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 第一个阶段。 (2)汉初到盛唐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3)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4)清代时期人口数量不断攀升,使中国人口迅速跃上了 第四个阶段。
三、人口政策与户籍制度
(一)人口政策 • 调节人口自然增殖的政策。 • 控制家庭的规模。 • 安置流民,整理户籍。 • 禁止杀婴。 • 优待老人。 • 民族间通婚的政策。
• 小农经济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确 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 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一、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 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视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 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马克思 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 ,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 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 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 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
自然环境(续2)
(二)生态环境的变迁
NASA公布近100年地球变化对比图
二、资源禀赋
(一)土地资源 • 国土地域广大,但农业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小。 • 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 地较少。 •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较差,自然灾害 频发。
资源禀赋(续)
(二)矿产资源
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增长与迁徙
人口政策与户籍制度(续)
(二)户籍政策
• 户籍是登记居民户口的册籍。古代亦称“户版”“丁册 ”“黄籍”“籍账”等。 • 人口流动现象自古就有,为了管理人口制定户籍政策,不 仅防止了人口隐匿、擅自迁徙,而且还是分授土地、正科赋 税、调派劳役的依据。
第三节 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活的 物质基础。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 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 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组 成部分,体现着土地与劳动者之间传统的生产关 系。
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续1)
(一)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
•《淮南子•览冥训》说黄帝治理天下,做到了“田者不侵 畔,渔者不争隈”。 •《说文》中记载:“畔,田界也。”这里所说的田界不 是指公社间的地界,而是指个体农民所占有和使用的耕地 的标界。“畔”的出现及其受到保护表明,当时的农民已 在从事“小土地劳动”,有自己的独立经济。 •《史记•周本纪》载虞芮之人如周,“人界,耕者皆让畔 ”。夏商时代的“众”和“小人”等,基本上属于小农的 范畴。
一、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
(一)人口观念 • 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发展社会经济 的先决条件。 • 男性人口对于家庭而言就是劳动力,对于国家就是 劳役、兵役及税收的主要来源。男性人口就像是土 地一样,是财富的象征。 • 传宗接代和对男性的强烈偏好,就形成了古代社会 对人口以人多,尤其以男人多为荣的观念。
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续1)
(二)人口行为 • 人口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动,人口 变动是人口行为所引起的,最基本的人口行为有生 育行为、死亡行为、迁徙行为和社会行为。 • 中央集权制形成以后,主张人口增长的思想仍很盛 行。因为人口多意味劳力多,而劳力多则财富生产 才能增多。
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续2)
• 人是一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主体,人类 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资源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在古代,自然环境的 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徙。反 之,人口条件又积极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 是以农为本的中国,人与土地是固定地联系在一起 的。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直 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人口既是古代 社会发展的条件,又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 杆。
ຫໍສະໝຸດ Baidu
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续2)
(二)小农经济的发展 • 发展大规模引渠水灌溉工程 •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统治 思想 • 经济政策发生转变
二、影响小农生产方式发展的因素
•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 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 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一、自然环境
(一)气候的变迁
我国的气候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 期到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温暖期。 (2)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 所下降。 (3)西周时期的寒冷期过后,气候回暖。
自然环境(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