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姓名:***

年级:2016级

班级:一附院专业硕士1班

专业:中医妇科学

试述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

摘要:系统阐述了中医肿瘤学发展历程及历代医家、论着对肿瘤类疾病的认识过程,通过对中医药防治肿瘤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本文就中医药防治肿瘤在理论、临床、实验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一展望。

关键词:中医肿瘤历史现状展望

中医药学关于防治肿瘤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在肿瘤的辨证论治方面具有独到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作一系统阐述。

1、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

早在殷商时期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已记载有“瘤”的病名。先秦时期的《周礼》记载“疡医”所主治的“肿疡”就包括当今临床的肿瘤在内,并且主张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于肿瘤类疾病较系统的认识,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开始的,该书奠定了中医肿瘤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者,瘤也,日久则传舍或留着于各处,此为中医对转移肿瘤疾病的最早记载。书中所记载的肠蕈、伏梁、马刀、石瘕、积聚、噎嗝等病证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类似,如《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月真胀,……,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则与现今临床所见的食道、胃、贲门肿瘤症状相似。同时,《内经》对某些肿瘤的病因病机也作了许多论述,如认为肿瘤是由于“虚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以及“喜怒不适,……,积聚已留”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各种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影响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郁滞不通,均为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另外,《内经》还认识到“邪气客”、“结气归之”以及“其气必虚”等是筋瘤、肠瘤等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另外,据《吕氏春秋尽数》和《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已注意到肿瘤的发生与饮食水土、地区方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有关,对于现今肿瘤的防治与普查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内经》中所体现出来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特点以及“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是指导后世早期防治、诊疗肿瘤的准则。《内经》载有“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治疗法则,对当今防治肿瘤疾病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继《内经》之后,秦越人所着《难经》最早论述了某些内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生成原理,如《难经五十五难》对积聚病的病位、病性和具体症状均已有所记述,《难经五十六难》对内脏肿瘤“五脏之积”作了大致的区分和描述,指导了后世防治肿瘤的临床实践。秦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杜仲、白术及大黄、半夏等迄今仍为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药,据统计该书所载365味药物中,有治疗肿瘤一类疾病(如积聚、肿疡、恶疮等)的达150余味,对后世防治肿瘤有深远的影响。东汉末年,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对“胃反”、“积聚”及妇科肿瘤等的脉因证治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述,还较明确地指出了某些肿瘤的鉴别与预后,书中所载“鳖甲煎丸的鉴别与预后,书中所载“鳖甲煎丸”、“大黄虫丸”等至今仍为肿瘤临床常用。同时代华佗在《中藏经》中载:“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认识到肿瘤发生机理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蓄毒不化而成,强调了内因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

对肿瘤的外科治疗,秦汉时期已有手术治疗的记载。如汉初的《淮南子汜论训》记载了汉以前就有一些简单手术的记载,《后汉书华佗传》有关于我国外科手术割治胃肠肿瘤类疾病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人类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先河。可见,中医肿瘤学说的起源和研究在秦汉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为后世肿瘤学说的形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魏晋隋唐五代时期

魏晋隋唐五代时期,肿瘤学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某些肿瘤如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及其它内脏肿瘤病因病机及诊断的认识,治疗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晋皇甫谧总结秦汉三国以来的针灸学成就着成《针灸甲乙经》,书中载有大量的针灸方法治疗肿瘤疾病如噎膈、反胃等内容,能够根据噎膈部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来治疗。晋葛洪所着《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当时医生的急诊手册,还论述了甲状腺肿及常见肿瘤的治疗。如书中记载:“凡症见之起,多以渐生,如

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症有结节,便害饮食,转羸瘦。”葛洪认识到肿瘤病有其发生、发展、恶化的典型过程,对于肿瘤疾病要预防为主,防止其传变和转移,还发明了红升丹、白降丹等升华药品,开创了化学治疗的先河,对后世痈疽、肿疡、瘿瘤、赘疣的治疗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隋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中论及肿瘤类疾病病因证候的共有169条,比较详细和准确地记载了许多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及症状等,并成功地运用了肠吻合术、网膜血管结扎法等,在我国肿瘤学及外科手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该书中还对“”、“瘕”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乳石痈”症状的描述较为详细,还依不同情况将甲状腺肿瘤分类,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了早期认识,防治方面除用碘质丰富的海藻、紫菜外,已经开始了内分泌治疗。

至唐孙思邈着《千金要方》,首先按发病性质和部位对“瘤”进行了分类,并有对类似当今宫颈癌瘤、乳腺部位肿瘤的记载,还擅长用如僵蚕、全蝎、蜈蚣、蝉蜕等虫类药物防治肿瘤病。同时代王焘着《外台秘要》载有甲状腺肿的地方性发病情况,用猪、羊等动物的甲状腺和紫河车等治疗,书中搜集了防治甲状腺肿的药方36首,其中含碘丰富者计有27方,还有针灸等方法治疗肿瘤疾病的记载。另外,唐太宗时所编的《晋书》记载有外科手术治疗“大瘤疾”的病例,藏医宇妥元丹贡布着《四部医典》也载有以灸刺、药粉为主的“大痨肿痞证疗法”及“瘿瘤疗法”等。

宋金元时期

在宋金元时期,由于医学流派之间的争鸣等原因,丰富了学术思想,充实了肿瘤学防治理论的内容,促进了肿瘤学的进一步发展。宋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第一次提及“癌”字并论述“癌”的证治,把“癌”列为痈疽“五发”之一,提到用麝香膏外贴治疗“癌发”,书中“五善七恶”的观察方法,对肿瘤的诊治及判断预后均有一定指导意义。《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对癌的症状、病性也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认为癌症是“毒根深藏”造成的,为后世苦寒解毒法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提出了癌有“穿孔透里”和易于浸润、转移的性质。赵佶着《圣济总录》论述了体内气血的流结或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可能产生肿瘤疾病,并载有类似肝肿瘤的肝着、肝壅、肝胀等病的证治。《严氏济生方》记载有割治手术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