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及子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茅盾及其《子夜》
生平和创作道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现代文学家、社会
活动家。

茅盾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父亲为清末秀才,但是个“维新派”,拥护“新学”;母亲陈爱珠,通晓文史。

茅盾五岁在母亲指导下
开始读书,受到比较开明而全面的家庭教育。

后入过家塾和私塾,先后在湖州
中学、嘉兴中学、杭州私立安定中学学习。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三年期满后,由于家庭经济窘迫,遂于1916年8月经人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纵观茅盾文学生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早期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始,茅盾开始翻译编篡中外书籍,在《学生杂志》、《学灯》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1920年开始发表文学论文,提出“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成立,茅盾是该会发起人之一。

同时,接手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工作,对该刊实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传播新文艺的阵地。

茅盾在积极参加文学活动的同时也热心于社会活动。

20世纪20年代初期,他先后参加过上海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活动,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在党创办的上海大学担任过教学工作,参加过五卅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担任过国民党中宣部秘书、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武汉《民国日报》主笔。

一直处于革命运动漩涡中心的茅盾,通过这一段动荡的政治生活,接触了大量的人和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使得他在1927年“四·一二”事变之后,在痛苦的矛盾心境中开始转入文学创作,一开始就出手不凡。

茅盾的第一部作品《蚀》三部曲由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组成,作品以大革命失败前后空前尖锐剧烈的现实斗争为背景,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期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蚀》三部曲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章静、方罗兰、孙舞阳、章秋柳等。

他们尚空谈、爱幻想,一旦革命遭受挫折,就产生怀疑、悲观和失望的情绪,在猖狂、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出软弱和动摇,其中有些人在幻灭和失望之余,还想再做追求,但个人主义又往往使他们落空,结果仍然陷于幻灭。

茅盾创作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善于表现时代风云、善写女性形象、善于心理描写等在《蚀》中都有体现。

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和精神上的苦闷,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

在日本期间完成了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及《泥泞》、《陀螺》、《色盲》等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虹》“欲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但并未最终完成。

通过时代女性——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种挣扎、反抗,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从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

另有《卖豆腐的哨子》等散文的写作。

同时还以《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长篇论文积极参与了国内关于“革命文学”的讨论,另外还有关于中国神话和欧洲神话的论著。

左联时期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国,积极参加左联的活动,并一度担任执行书记,与鲁迅并肩战斗,促进了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抵御了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创作上有《大泽乡》等历史题材的短篇和《路》、《三人行》等关于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中篇小说。

1932年前后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

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是现实主义的重大收获。

接着出现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则更是展示了茅盾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强大的创作生命力。

《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描述“一二·八”战争前后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上林老板经营
的一家百货小商店由挣扎到倒闭的故事,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剥削和国民党反动派压榨下中国小商业衰败的情景。

艺术上“层层剖剥,不漏一点儿,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严密的分析”。

1932-1933年完成的农村三部曲,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

《春蚕》着重描写了“一二·八”上海战事后老通宝在春蚕丰收成灾中的惨剧,揭示了农民贫困化的特定历史原因。

《秋收》写老通宝不甘心丰收成灾,又把希望寄托在水稻的好收成上,结果又造成谷贱伤农的悲剧,“送了他一条命”。

《残冬》写农民更为贫困的生活,农民与地主阶级极度尖锐的矛盾,终于爆发了自发的武装斗争。

这一时期他还写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和《少年印刷工》,出版了短篇集《春蚕》、《泡沫》、《烟云集》等,散文集《印象.感想.回忆》、《速写与随笔》、《话匣子》、《茅盾散文集》等。

抗战时期抗战爆发后,茅盾辗转香港、桂林、新疆、延安、重庆等地,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短篇小说集《委屈》、《耶稣之死》,散文集《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劫后拾遗》、《归途杂拾》等。

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写了剧本《清明前后》,1948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锻炼》,另有散文集《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

《腐蚀》是以1940-1941年的重庆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赵惠明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表现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的政治斗争,暴露了抗战阵营中国民党特务活动的罪恶,日记体形式对探索人物内心隐秘世界起了很大作用。

《霜叶红似二月花》以江南一带小县城为背景,展现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描写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惠利轮船公司经理王伯申和地主阶级顽固派赵守义为争夺善堂公款而互相倾轧至互相妥协的过程,及青年地主钱良材改良主义的努力与失败,穿插进钱府、张府、黄府各个家庭的形形色色,展示了这个江南县城在社会变动和思潮嬗变之际特定的历史画面,艺术上吸纳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诸多优点,富有东方审美情调。

《子夜》
《子夜》是矛盾现实主义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全书十九章,三十多万字,1931年10月开始写作,1932年12月完稿。

曾以《夕阳》为名部分刊载于《小说月报》、《文学月报》。

1933年1月全书以《子夜》为名由开明书店出版。

《子夜》的思想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突出方面。

全方位的社会剖析茅盾惯于以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为小说素材,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追求创作与历史同步,主张“从繁复的社会现象中分析出它的规律和动向……用形象的言语、艺术的手腕来表现社会现象的各方面,从这些现象中指示出未来的途径”。

《子夜》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小说酝酿于1930年这个多事之秋,它的创作意图同当时激烈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有关。

一派观点认为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而另一派则认为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作者围绕这个重大的问题,以社会科学家的眼光,以客观写实的手笔,描绘当时社会的情况,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失败,形象地剖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之所以被人重视,最大缘故是他能抓住巨大的题目来反映当时的时代与社会;他能懂得我们这个时代,能懂得我们这个社会。

他的最大特点便是在此。


作者有着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的企图,他打算从农村与城市两方面入手,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个全貌。

虽然由于健康原因,最后成书时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写,但气度是宏阔的。

作品既描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也揭露了国内金融资本的实质;既探讨了农民运动的前途,也估量了产业工人的力量;既有公债投机分子的秘密诡计,也有知识分子的高谈阔
论。

小说主要从经济角度再现生活但并不局限于此,也旁涉政治、文化、道德、伦理、心理等多方面,既描绘了军阀混战、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的热闹场面,也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情感思想的潜在转换。

作者力求完整地反映出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瞿秋白称“在中国,从文学革命后,就没有产生过表现社会的长篇小说,《子夜》可算第一部”。

《子夜》的成功,开辟了用理性分析来拓展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道路,影响了吴祖缃、沙汀、艾芜等人的创作,乃至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

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子夜》的另一突出贡献在于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立体化人物形象——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

魁梧刚毅、紫脸多包的吴荪甫是20世纪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他凭借着游历欧美所获得的见识、裕华丝厂及故乡双桥镇为他提供的雄厚资本、过人的胆识和智谋及手腕,决心发展民族工业。

他憧憬着一个伟大的未来:“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前进,汽车在驶进原野。

”他鄙夷那些“靠公债、黄金、地皮吃饭”的投机商人,而一心想创办中国的现代化实业。

他把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在小说前几章,他像一员镇静若定应付自如的大将:面对双桥镇企业的损失,他决定迅速齐集残余资金转入城市;对工厂工人的骚动,选派了干将屠维岳,得到了暂时的平息;面对赵伯韬的威胁,他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作为大本营以抗衡,并一口气吞并了八个小工厂。

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时的。

正如茅盾所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

”吴荪甫也不例外,不得不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很快陷入了困境:金融上兜不转,军阀混战引起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产品没有销路。

他要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却在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不得不把收盘的八个厂如数盘卖给外国商人,最后以丝厂、房产作抵押,准备在公债市场背水一战,结果,由于赵伯韬的捣乱,仍不免于败北。

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下,民族资产阶级破产的必然性。

吴荪甫曾慨叹“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

他不乏志向、魄力、实力、管理、计划等诸种资本家应有的素质,能够应付种种困境,但他却经不起有美国金融资本作后台的赵伯韬的破坏。

赵伯韬这个“公债市场上的魔王”,行动诡谲,举止粗鄙,抱负才干和个人品格都比不上吴荪甫,但他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都比吴雄厚,他既有美国人作后台,又与军政界有联络,于是“做起公债就同有鬼帮忙似的,回回得手”。

他公开宣称:“中国人办工业,没有外国人帮助,都是虎头蛇尾。

”吴赵斗法决不是个人间的意气之争,就赵伯韬来说,他是非要挫败这个野心勃勃地想建立独立民族工业的敌人不可;就吴荪甫来说,他依然没有放弃他那资本主义独立王国的理想,而不仅仅是企图获取暴利。

“吴荪甫的失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失败,它的原因不只是内战,更主要的还是外国资本的压迫和剥削。

”这也形象地证明了茅盾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结论。

把人物置身于众多矛盾冲突和众多关系发展中从不同角度作立体透视,是《子夜》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主人公吴荪甫就是作为各种矛盾的焦点而出现的。

正是在他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与朱吟秋等民族资本家、与屠维岳及工人、与妻子兄妹等关系中,显示了他既刚毅精明、有理想有魄力,又软弱怯懦、狂乱和放纵;既有发展民族工业的进步性,又有害怕工农运动、镇压工人的反动性等复杂丰富的性格内涵。

作品企图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描写了民族资本家、买办资本家、知识分子、地主、军人等八九十个人物形象。

除吴荪甫外,屠维岳、赵伯韬、杜竹斋等人物也刻画得较成功,但也有少数流于类型化的倾向,如少奶奶林佩瑶、白话诗人范博文等。

宏大复杂的结构艺术《子夜》突破了新文学以来长篇小说线索单一、结构单纯的局限,是“五四”以来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复杂的现代结构的长篇巨制。

茅盾吸取《蚀》三部曲“整
个结构粗疏松散”之教训,以吴荪甫为中心,“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然后交错地发展下去”,在结构技巧上,竭力避免平淡,形成独特的网状结构。

它以吴荪甫由振兴实业而最终破产的经历为中心线索,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主干,由此生发出五条有力的枝干:(1)在办工业方面,以吴荪甫经营的益中公司为基点,生发出吴赵矛盾,反映民族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的矛盾,及吴与朱吟秋的矛盾,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竞争。

(2)在公债市场方面,吴为筹集工业资金,杀向公债市场,形成吴、赵和杜竹斋既勾结又角逐的关系。

由此穿插冯云卿的公债投机及徐曼丽、刘玉英等人的活动。

(3)在劳资方面,吴为了对付赵的进攻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引起了劳资矛盾的激化,其中又生发出两条分枝,一是党领导下的罢工斗争,旁及党内关于左倾路线的斗争;一是屠维岳等走卒破坏工人罢工的活动。

(4)在农村方面,由吴与农村封建经济的联系带出吴与吴老太爷、曾沧海的渊源关系,并插入农民暴动。

(5)在吴的家庭关系方面,以吴的社会关系串联起一条新儒林外史的线索。

这五条线索既独立发展又彼此密切关联,充分显示了作家善于在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结构故事情节,概括复杂斗争生活的艺术天才。

此外,作者也很善写场面。

五光十色、畸形发展的上海滩的壮阔景象,吴公馆的豪华阔绰,农村如火如荼的暴动,工人罢工的斗争风潮,人声鼎沸的公债市场,读来如在目前,历历可见,其中吴老太爷丧事、夜游黄埔等场面描写尤为出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