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人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人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陈梅花,谭玉桂,陈兆霞,赵 艳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人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50例艾滋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同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入院1个月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MOS)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效果评定。
[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1个月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1个月SF-36评分在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角色、疼痛、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艾滋病病人采用心理干预,可减轻病人的负性情绪、提高总体生活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干预;情绪;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1.063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1A-2968-0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简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1],有“世纪绝症”之称,因其不可治愈性、传染性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歧视,使得AIDS病人以及HIV感染者的心理创伤非常严重,心理危机反应也特别突出,部分病人甚至出现心理支持轰然坍塌[2]。
我院自2008年收治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每年收治的艾滋病病人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护理工作的深入,艾滋病病人的心理问题和总体生活质量的现状都令人震惊,他们不仅身心遭受病魔的摧残,来自亲人和社会的打击更让他们雪上加霜。
我院曾出现艾滋病病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割腕自杀、绝食等事件。
为了帮助艾滋病病人树立生活的勇气和战胜病魔的信心,克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生存意识,改善总体生活质量,2009年1月—2012年2月对首次入住我院的艾滋病病人在实施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的同时,采取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2月首次入住我院的艾滋病病人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21岁~59岁,平均39.26岁;文化程度:小学4例,中学37例,大专及以上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病人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
观察组同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①入院后首先评估病人的病情、心理特点和社会支持系统。
②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情感支持,主动与病人交流,掌握病人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③为病人提供国内外连续的疾病信息,针对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信息支持,尽可能地邀请病人的支持系统参加,以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④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生活护理,消除病人家属的恐惧,创造机会并鼓励家属经常来看望病人,多于病人沟通、理解原谅病人,支持病人。
⑤增加病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成功事例,加大病人之间的现身说教。
⑥培养应对能力,让每个病人能熟练掌握并使用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设置娱乐场所,为病人提供看书、打牌、看电视等健康的娱乐活动,增加病人之间的互动。
1.2.2 效果评价标准 两组病人入院1个月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质量评定表进行效果评价。
SDS量表有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级~4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的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评定表采用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MOS)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社会功能、活力、总健康8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1个月后SDS评分比较(x±s)分组别例数SDS评分
观察组25 46.67±9.63
对照组25 63.32±5.07
注:t=7.648,P<0.05。
表2 两组病人干预1个月后SF-36评分比较(x±s)分组别例数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社会功能活力总体生活质量观察组25 64±20 69±13 67±17 72±12 57±13 55±17 53±11 69±11
对照组25 49±19 53±21 62±19 62±12 42±11 41±16 49±19 50±18
t值2.718 3.239 0.98 2.946 4.404 2.999 0.913 4.503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在艾滋病病人临床治疗护理中,心理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心理支持的坍塌现象普遍存在,他们不仅对治疗前景极度悲观,而且还要面对支持系统和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歧视等各种现象。
在临床上,我们就发现有些病人在没有被病魔摧毁前就被各色的心理问题摧毁了。
艾滋病病人始终处于一种无望感、无助感状态,他们的抑郁程度和悲观绝望的心理在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中真实地反映出来。
抑郁症病人由于疾病症状的影响,往往具有消极和对整个世界歪曲的负性思维模式[3]。
在临床上,我们也发现有的艾滋病病人虽然经过反复的宣教,仍会不关水龙头、将生活垃圾乱扔等现象,这些也是他们负性思维模式的一种反应。
这些负性思维模式的存在,严重威胁、影响艾滋病病人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采用心理干预措施以后,病人抑郁、恐惧、悲伤、绝望的心理得到了倾诉、理解、抚慰,他们获得了疾病相关知识的信息,树立了正确面对疾病的态度,得到了医护人员的关心,甚至得到亲人的谅解和支持,病友之间沟通和支持也相互增加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1个月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1个月SF-36评分在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角色、疼痛、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
2011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提出防控艾滋病“三零”愿景(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视)[4]。
随着艾滋病发病人数
的增加,艾滋病病人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已不仅是他们个人、家庭的事情,而是牵涉到整个社会,作为临床一线的护士,更能直接感受艾滋病病人的负性心理、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要做到“三零”愿景,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实现“三零”愿景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6.
[2] 吕露,杨花,陶翠菊.AIDS/HIV感染者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内科,2012,7(1):45-46.
[3] 李阳,曲淑娟,冷菲菲.老年抑郁症患者的防治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2A):3342-3343.
[4] 于竞进.迎难而上扎实推进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态势[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3):139.
作者简介 陈梅花,主管护师,本科,单位:241000,安徽省芜湖市第三人民医院;谭玉桂、陈兆霞、赵艳单位:241000,安徽省芜湖市第三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12-08-21)
(本文编辑王钊林)
·
9
6
9
2
·
全科护理2012年11月第10卷第11期上旬版(总第2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