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机制中存在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机制中存在问题分析
吴金希彭锐
[摘要]从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体制、宏观管理机制、场馆内部管控体系、场馆本身的服务管理理念等方面系统剖析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科普基础设施运行机制问题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shortages in the operation systems in Chines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rastructure,such as the social funding systems,the macro management system on the national level,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in the infrastructure units,and the service standards of the infrastructure,etc.
Keywords:science popularization;infrastructure;operating mechanism;problems
一、引言
科普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科学普及的基础,是提高国家科普能力的前提,是公民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最直观的工具和最方便的渠道。更重要的是,以科技博物馆、科技中心等为代表的科普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科普设施代表的是科学精神,传播的是现代文明,弘扬的是先进文化;一个民族对待科普基础设施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这个民族文明的进程、公民素质的高低以及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创建和完善适应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要。
理论上讲,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凡是能够为公众提供科学技术传播、教育与普及功能的相关设施都可以称之为科普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科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5种典型形式:其一,科技类博物馆,包括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综合性科普场馆;其二,专业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由企业和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的,专业性比较强;其三,基层科普设施,主要指在城乡社区内设置的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其四,科普大篷车,主要指以“流动科技馆”形式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的车辆及车载资源;其五,数字科技馆,主要是指通过数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数字信息系统。
“机制”本身有结构、机理、流程、制度、方式方法等含义。就科普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而言,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命题:既包括宏观的公共管理政策,又包括各种场馆内部的管理体系完善问题;既涉及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又涉及政府有关的财税政策;既要从国家、科协、科普场馆角度分析问题,又要从公众理解科学的习惯和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为简单起见,本研究主要在“政府—社会力量—科普基础设施—受益公众”这样的框架之内考虑管理和运营机制问题,探讨政府、社会团体力量与科普基础设施的关系、科普基础
设施内部管理、科普基础设施与公众的关系等问题。
研究发现,无论是国家对科普基础设施的公共管理体系,还是科普场馆自身的微观体系,其管理运行机制都存在一些阻碍科普基础设施健康发展、不利于科普场馆发挥作用的问题。尽管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等各类科普设施特点不尽一样,存在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但是,概括起来,它们仍然存在很多共性。这些问题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
二、公益性科普设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公众科普需求
当前,我国科普基础设施整体上存在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展品陈旧、发展迟缓等问题,无论是科技馆,还是科普大篷车、基层科普设施,乃至数字科技馆等,都不能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仅以科技馆为例。科技馆是科普基础设施的“旗舰”,也是我国过去和未来重点发展的科普基础设施。迄今为止,我国的科技馆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数量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我国大陆地区共有以科技馆命名的场馆约250座,从科技馆的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我国大陆地区仅相当于美国的1/12、英国的1/9、日本的1/24和台湾地区的1/20。另外,从吸引观众情况看,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也很大,如表1所示。另据中国科协2003年组织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我国科普设施投入不足,不能满足需求。该调查发现,公众在过去一年里没有参观过科技场馆的首要原因均是“当地没有”,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课题组,《全国科学技术馆调查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4。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课题组,《全国科学技术馆调查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4;
上述数据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科普场馆太少,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公民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
三、科普基础设施经费投入渠道单一,缺乏制度保障
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没有制度保证,这是长期困扰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问题。
首先,经费投入渠道单一。在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靠政府财政,其他渠道占比很少,这一点与发达国家区别很大。以2004年的统计数据为例[1],2004年全社会科普经费投入24.2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财政拨款15.5亿元,占总投入的64.2%;自筹资金6.2亿元,占25.8%;社会捐赠0.5亿元,占1.9%;其它投入2.0亿元,占8.2%。可见,非政府社会资源对科普场馆的投入比例过低。
其次,公共财政投入没有制度约束和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科普基础设施财政投入不够,科普经费增幅与经济发展速度、科技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相比很不协调。由于没有法律约束和制度规定,各级政府对科普基础设施投入随意性较大且可持续性较差,很多地方政府对科普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经济是今天的事情,科技是明天的事情,科普教育是后天的事情。”
除场馆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外,科普设施的日常运营经费也捉襟见肘,没有保障。很多科普场馆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表面工程、轻内容建设的倾向,这与日常运营经费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中国科技馆对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调查也显示[2],这些场馆普遍存在经费拮据的问题。以“科普大篷车”为例[3],日常经费短缺是困扰科普大篷车发展的重要因素。调研发现,科普大篷车下发以后,车辆的日常维护费用往往没有保障。科普大篷车属于“移动的科普场馆”,长途颠簸和多次拆装导致车载展品损坏故障率较高,由于缺乏维护费用,目前有两成以上的展品失去正常的展览功能。
四、激励制度不完善,不能吸引社会资源投入科普事业
科普活动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社会事业。纵观发达国家的科普设施投入情况,除了政府公共财政持续不断的投入以外,社会资源投入也是重要的补充。社会资源投入科普事业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社会各界的直接捐助;其二,作为经营性科普产业的社会资源投入。在我国,这两方面的投入机制总体上都不很健全。
(一)鼓励社会力量捐助科普场馆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在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捐助科普场馆方面,我国尽管已出台了《公益事业捐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及一些相关的企业减免税费的政策,但可操作性不强,执行落实效果不好,尤其是对鼓励个人捐助的财税优惠措施等基本没有规定。据调查,中国科技馆每年从国内企业和个人得到的捐助总和不如从IBM、Intel等国外企业得到的捐助多,这的确令人深思。从长远看,积极捐赠风气的形成需要社会文化的改善。但是,当前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对社会公益事业捐助的积极性,仍需在法律和操作层面予以更广泛的激励与拓展。
(二)缺少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激励政策
在发达国家,科普活动可以分为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如果说公益性科普事业主要靠政府和社会的无偿投入,那么,经营性科普产业完全可以吸引社会资源投入。通过市场机制,社会资源在投资科普产业获得一定限度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从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科普服务,满足公众不同的科普需求。
从国际经验看,科普产业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朝阳产业。例如,美国《发现》、《探索》、《美国国家地理》等科普传媒产业及其产品在全世界获得了巨大成功;我国电影《宇宙与人》也在市场上获得了较大成功。近几年,很多海洋馆也取得了很大的市场成功,这些都属于经营性的科普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