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之后的韩赵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家分晋之后的韩赵魏
三晋的族姓
韩赵魏是从一个晋国分出的三个国家,习惯上因而简称为三晋。
三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史上的重大变化。
田氏篡齐和商鞅变法也都是古史上的大事,但比起三家分晋,毕竟是后起的。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以公元前403 年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
他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礼,莫大于分。
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他认为,三家分晋就是礼(名分)的破坏。
看起来,他是在批判三家分晋,但他以礼的破坏作为分期的标志,却表现了他的史识。
春秋后期,晋国的姬姓贵族差不多都衰落、灭亡了,而少数异姓贵族反而富强起来,以致出现三家分晋的局面。
按照传统的说法,韩、魏与周同姓,这并不足信据,三晋的族姓是有问题的。
秦、赵都是以“玄鸟”为图腾的,因此它们可能是殷商的支族。
嬴、偃,大都是太皞,少皞之后,则秦、赵不是姬姓,是显而易见的。
韩魏的来源,也可能不是姬姓。
《史记·韩世家》说: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
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日韩武子。
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史记·索隐》对此已提出疑问,说:“《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则是武王之子。
然《诗》称‘韩侯出祖’,则是有韩而先灭。
今据此文云,‘其后苗裔事晋,封于韩原,日韩武子’;则武子本是韩侯之后,晋又封之于韩原,即今之冯翊韩城是也。
”今按,“韩侯出祖”出于《诗·大雅·韩奕》。
而据《韩奕》之诗内容看来,韩应与燕(姞姓)相近。
周宣王打败了北方戎狄之后,而封韩侯,则韩地不可能在今陕西韩城,而应该在今河北以至辽河一带,故诗中有“因是百蛮,以受北国”。
百蛮中有追(■)有貊,当是北方的游牧部落而后迁于东北境内。
西周之初,晋本在戎狄的包围之中。
韩武子已是春秋时人。
在韩武子之前,韩的先人也与魏相似,“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血统已经很难证明了。
《史记》说他与周同姓,同姓不必同族,似正是存疑之词。
魏之起源,也很可疑。
《史记·魏世家》说: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
毕公高与周同姓。
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
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魏的起源虽然说在武王伐纣之时,但其后“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很难保证它必是姬姓了。
以上,是想说明三家分晋是异姓贵族取代姬姓晋国的政权,正象后来田氏之代替姜氏政权一样,而不同于鲁国的三桓专政。
三晋的变法
三晋是法家的发祥地,吴起与商鞅都是由魏国出去到秦楚进行变法的。
法家的变法主要是军事法,而由军事法变为民法的。
但是这不能不牵涉到土地制度方面的变法。
《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7 年),晋于韩原之战败于秦,于是乎作“爰田”又作“州兵”。
“爰田”就是上文“朝国人而以君命赏”者,可见“爰田”是针对国人即战士说的。
州兵是在野外州的地区进行征兵。
州人本来是不当兵的。
爰田就是换田,易田。
也就是后来商鞅在秦所实行的“辕田”。
秦国生产力落后,所以一直到商鞅变法时才实行。
《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引孟康说,云:“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末世寖废。
商鞅相秦,复立辕(爰)田。
上田不易,中田一易,下田再易。
爰自在其田,不复易居也”。
据此可知,爰田原是公社里所实行的轮换耕田的制度,而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已经不再三年一爰土易居了,而是
分配到土地上,由农民自行轮流换耕。
晋自韩原之战失败于秦,为了扩充兵源,使州人也当兵,因此州人与国人享有同等的权利。
“赏田”者就是使他们可以不必参加“三年一爰土易居”的老办法,而准许他们可以长期占有土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自爰其田”。
易、锡古本一字。
读“易”田为“锡田”,因而误作“赏田”。
春秋战国之际,范氏与赵氏已经实行对私有土地征取赋税的办法。
《左传》哀公二年载: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龙税焉(杜注:尨,范氏臣,为范氏收周人所与田之税。
)。
赵氏得而献之。
吏请杀之。
赵孟曰:“为其主也,何罪?”止而与之田。
这是说周人给范氏田,他不是自耕,而是征收赋税的。
范氏是赵氏的政敌,他捉到了范氏派去征税的臣,而不杀他,赵氏自己当也是这样,所以说“为其主也,何罪?”
据新出土《孙子兵法·吴问》篇记载,晋国六卿赵氏、魏氏、韩氏、知氏、范氏、中行氏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扩大“步百为亩”的旧制。
赵氏的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
韩氏、魏氏以二百步为亩。
知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亩。
范氏和中行氏的亩制最小,以一百六十步为亩。
孙武因此推断,实行小亩制的范氏、中行氏将先亡,其次是知氏,再其次是魏氏、韩氏。
如依此说,田亩改制与政治上的胜负也是有关系的。
1965 年山西考古发现赵氏宗族与其族人和依附者的《盟书》。
主盟者就是赵鞅,即赵孟、赵简子。
其中《盟书》云:“自今以往,敢不率从此明质之言,尚(倘)敢或纳室者,而或婚宋人兄弟或纳室室者,而弗执献丕显公大家,明亟视之。
”①《山西侯马盟书考释》,文物出版社。
室是宗族下面的基层组织,它们既有自由人,也有非自由人。
据这《盟书》内容看来,纳室就是族人和非自由人把自己的家室、财产投靠于贵族以便求得“庇护”。
赵简子说“无敢或纳室”者,是禁止他们去投靠别的贵族。
倘使“弗执献丕显公大家”,就要受到惩罚。
“明亟视之”,是盟书上的习语,意即要受到惩罚。
这样,族人和非自由人就成为赵氏“庇护”的农民。
我们这样解释,也许是合理的。
魏文侯时任用法家李悝变法。
据史籍记载,他的变法主要是“尽地力之教”,就是使土地发挥最高限度的效率。
这不但是要改进农业的生产技术,而且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比如“治田勤谨”,精耕细作的话,每亩可增产粟(小米)三斗(约合今六升),相反的话,就会减产三斗。
一进一出,要相差很多。
在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以前,《汉书·食货志》这样说: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内,有廿万顷土地。
除去山川、村落占三分之一以外,有六百万亩耕地。
这可见魏国变法以前,曾经调查了全国的土地,因而可以“计口授田”,从而督责农民的勤惰。
也正因这样,李悝还能进一步提出“平籴法”,即好年成由政府按好年成的等级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坏年成亦由政府按坏年成的等级粜出一定数量的粮食。
看起来是国家关心农民,实际上农民的收入也就是国家的收入。
李悝变法,最有影响的是撰次《法经》。
后来商鞅在秦变法,编次《秦律》,就是以李悝的《法经》为依据的。
赵武灵王时实行“胡服骑射”,主要是军事技术上的改革,但是“强兵”与“富国”都是法家变法的目的。
韩国也曾经进行变法。
但是由于变革很不彻底,旧势力没有受到打击,反而造成了一些紊乱。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
他讲究“术”,目的就是在加强对臣民的统治。
依申不害的说法,只凭借公开的法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术”来监督和防止官吏或贵族的舞弊弄法,阳奉阴违,以及瞒上欺下,在君主面前是一套,在人民面前又是一套。
不这样,君主的权力又会旁落了,以致酿成“弑君取国”事件的发生。
申不害认为只有“术”可以驾御它们,以补“法”之不足。
三晋的兴亡
三家分晋后,魏占领了今山西的西南部、陕西东边沿河一带及山东的东南部、黄河以南
一部分土地。
本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惠王时,为了向河东发展,迁都大梁(今开封市)。
大梁处于黄河中游。
地位适中。
韩占领了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的中部以及山西南部。
它的疆土与魏交错。
先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来迁都宜阳(河南今县),再迁于阳翟(今河南禹县),由西向东发展。
公元前375 年韩灭郑后,又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
赵在韩、魏的西北,沿边与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接壤。
另外还有一部分土地插入山东东南部,与燕、中山和齐接壤。
先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后来迁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再迁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以上三晋的地理形势,使它们经常处于战火之中,几乎战国时的各国战争,都无不卷入。
三晋的兵力强,也很精练。
但除了赵可以向北游牧地区发展以外,韩、魏处于秦、齐对峙的轴线上,四面都是敌国。
韩国占领宛、邓,生产铁矿,但宛、邓与楚国接近,后来都被楚夺去。
战国初期,东方诸侯中的宋、郑、鲁、卫还继续存在,但都已很衰弱。
周的国土更小,战国后又分裂为东西周。
楚国在公元前445 年灭了杞,前431年又灭了莒,同时不断地攻取郑国的土地。
越国在前414 年灭了滕,次年又灭了郯。
泗上小国已被楚、齐所占领,齐国不断地侵略鲁、卫和宋。
公元前406 年,魏灭中山。
后来中山又复国,最后又灭于赵。
这时,魏国最强。
前354 年赵国曾进攻卫国。
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卫国被迫入朝于楚,当然不是魏国所能允许,因此率宋、卫联军包围赵的邯郸。
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师前来救赵。
于是赵、魏之战变为魏齐之战。
齐军不是直接到邯郸救赵,而是乘虚去攻大梁,齐魏两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相遇。
结果齐大胜魏军,擒获了魏的军师庞涓。
这次齐国战胜魏国是孙膑对庞涓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的胜利。
魏攻赵邯郸的时候,秦也在元里(今陕西韩城西南)打败了魏军,旋率师伐韩,深入韩地。
在齐军大败魏于桂陵的同时,楚也攻取魏的睢水,秽水间地。
但是后来魏国逐步扭转战局,还是把赵都邯郸攻克了。
前352 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
由此可见魏国兵力并没有因桂陵之战失败而丧失了强盛的声威。
前344 年魏又举行逢泽(在今河南开封)之会,遭到韩国的抵制。
公元前342 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又向齐求救。
齐威王接受了孙膑的建议,并不马上出兵,直到前341 年齐军才赶到马陵(今河南省范县西南)。
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阻碍,又在夜里,当魏军进入马陵时,齐伏兵四起,万弩俱发,魏军大乱,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
齐国又一次获得战略上的大胜。
同时秦、齐、赵又三面围攻魏军,魏反攻又失败。
次年魏公子卬和秦卫鞅交战,公子卬中计被俘。
这是魏国又一次的惨败。
公元前344 年,齐、魏会于徐州,互相称王。
公元前333 年,赵攻魏,并为了防止齐、魏联合进攻,在漳水、滏水之间建筑长城。
这时秦又取得魏的河西郡。
公元前325 年,秦惠文君也称王。
同时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
魏在连遭失败之后,国力衰落下去,齐、秦显得强大。
于是国与国之间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公元前318 年,三晋和齐、楚联合攻秦,兵至函谷,不胜而还。
这是第一次的“合纵”战争。
同时秦用张仪主张,以连横破坏合纵。
战国中期之初,秦集中力量于西南开发,也就暂时放松了对三晋的压力。
公元前316 年秦灭巴蜀,获得了丰富的粮食仓库。
同时秦兼并了义渠的土地,巩固了北疆。
前314 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叛乱攻取了燕。
前312 年秦、魏、韩联合,与楚、齐开战。
这是张仪连横战略的成功。
秦当时主要在破坏楚、齐的联合,楚怀王轻信张仪,结果不仅损害了楚齐关系,也损害了楚本身的利益。
公元前308 年秦攻占韩的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
前306 年,楚灭亡了越。
楚怀王不明当时形势,仍倒向秦的一边,以致引起韩、魏和齐的联合。
公元前301 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楚的方城,在泚水旁的垂沙打败了楚军。
前298 年,齐、韩、魏三国进攻秦,一直打到函谷关。
赵因为地处北边,与游牧部落接壤。
赵实行“胡服骑射”,这完全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但也引起了旧贵族的反对。
公元前310 年,赵灭中山。
这时,赵和齐、燕的矛盾日益增长。
而燕要富国强兵,赵、齐又都是它的敌人。
苏秦在燕,主张联合五国攻秦或者攻齐。
因为赵国相当强大,苏秦认为,如果齐、赵联合,对燕不利。
他奔走于齐、赵之间,其目的就是阻止他们的联合,使赵和韩、魏一致对秦或者对齐。
公元前287 年,齐攻秦,后来三晋也参加。
这是苏秦所发动的合纵的胜利,但是不久就破裂了。
公元前286 年,齐湣王灭宋,引起各国间均势的破坏,过去是五国攻秦,现在变为五国攻齐了。
次年,韩也参加攻齐。
公元前285 年秦也参加攻齐。
燕昭王看到这时合纵攻齐的形势已经成熟,前284 年,以乐毅为将,率领大军出发,一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
齐湣王逃到莒时,被楚淖齿所杀。
以后齐在田单领导下,动员全民反攻,才逐渐收复了失地。
从此形势又起了变化。
公元前275 年秦大举攻魏,再次攻到魏国大梁,魏被迫求和。
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向韩进攻,韩求救于秦。
秦白起率军到了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斩首十五万。
赵在三晋中,兵力最强,是秦统一六国最大的障碍。
公元前270 年,秦赵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之战,赵奢、廉颇战败了秦,使赵的威风大增,因而酝酿了秦赵之间更为剧烈、更大规模的长平之战。
在长平之战以前,秦连攻韩,取得不少重要据点。
公元前263 年,秦已攻取了太行山的南阳地,以断绝韩本土和上党郡之间的孔道。
前262 年,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又被秦攻取,韩的本土和上党郡完全隔绝了。
韩国愿意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上党郡守不肯服从。
韩惠王派冯亭去接替他。
冯亭到任后,也不肯降秦,而把上党郡十七县献给赵国。
赵于是封冯亭为华阳君,并派廉颇率领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防备秦军。
秦白起、王进攻长平。
这次战争,两国都派了大军和名将,是一场关系重大的战争。
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不分胜负。
后来赵孝成王中秦反间之计,听信了赵括(赵奢子)夸夸其谈的话,起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公元前260 年7 月,赵括一到前线就大举进攻秦军。
白起采用了迂回的运动战术,先在正面诈败后退,另外布置两支骑兵,袭击赵军后路。
赵军攻秦堡垒不利,而秦的奇兵二万五千人已经断绝了赵军后路,另一支奇兵又切断了赵军的堡垒,把赵军切成两段。
但秦军亦颇不利。
秦昭王听到消息,亲自赶到河内,赐民爵一级,把十五岁以上的壮丁悉数征发到长平前线,用来堵击赵的军粮和援兵。
到九月间,赵军已被困了四十六天,饥饿乏食,分为四队轮流向秦反攻,仍未能突出重围。
赵括亲自带精兵搏斗,被箭射中而死,赵军大败。
全军四十多万人全部被俘。
白起竟把俘虏全部活埋。
战国后期,秦战略战术不在夺其土地,而在歼灭敌人的战斗力,它的残酷性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到了公元前259 年,秦攻取赵的太原郡,并占领了上党郡。
白起正要乘胜攻破赵国,由于范睢和白起发生龃龉,另派王陵进攻赵的邯郸。
白起托病不出。
赵国军民坚决与秦抵抗到底。
到了第二年,王陵的军队死伤很多,仍不能下。
秦昭王改用王龁代替王陵,范睢又起用私交郑安平为将。
到公元前257 年,魏、楚两国始谋救赵。
但魏的军队踌躇不进。
后来魏信陵君以计夺得虎符,才使魏军前进,楚军也赶到。
魏、楚两军夹攻,秦失利,大败。
这是秦赵第二次大战。
可见赵的兵力还是很强大的,仍是秦的劲敌。
但这时秦统一六国的形势基本上已经完成。
公元前256 年,秦灭西周。
前254 年,魏攻取了定陶,又灭亡了卫,间接地有助于秦的统一。
因为齐楚和魏韩实
际上已衰弱了,秦的兵力已占中原腹心。
前249 年,秦又灭东周。
前237 年,秦攻占了赵的上党和河间。
公元前231 年,魏、韩被迫献出了土地。
次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把所得的韩地建置南阳郡。
公元前229 年,秦乘赵旱灾,大举攻赵,进围赵都邯郸。
赵王宠臣郭开受秦贿赂,谣言李牧与司马尚谋反。
赵王因此改用赵忽和颜聚代替李牧和司马尚,后来又杀死了李牧。
次年,王翦大破赵军。
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
秦于是建立邯郸郡。
前222 年秦灭了燕,接着又回攻代,虏代王嘉,赵亡。
公元前225 年秦派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城坏,魏灭。
综观三晋的兴亡,战国前期以魏为盛,战国后期以赵为强。
赵尽管先后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的重大打击,但还是抗秦的重要力量。
赵之亡,并不是由于兵力之不足,而是由于赵王听信奸言,更易良将。
看来,秦王政得以灭六国,有多种原因,并不单纯是由于军事上的胜利,这是不能草草作出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