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授课时间:36-40课时

▶授课教师:卢双霞

▶授课对象:高一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

(一)绪言

1、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体会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

2、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历史,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

(二)信息获取

1、让学生学会根据任务和问题确定信息需求。

2、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不同来源,并能根据信息需求确定来源。

3、让学生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方法。

4、让学生了解信息获取方面的伦理道德的一些基本要求。

(三)信息加工与表达

1、通过对信息加工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各种传播载体,掌握对原始信息的转换、分类、整理等处理方法。

2、通过对信息的再加工,使学生知道如何表达信息,了解利用工具软件制作信息作品。

3、让学生了解信息作品的发布方法与基本步骤。

4、通过对计算机与信息处理之间关系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利用现在软件处理信息,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5、让学生了解并尝试用算法或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6、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方式。

(四)信息资源管理

1、让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2、让学生对立信息资源管理的意识。

3、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

4、让学生体会利用数据库进行检索信息带来的方便。

5、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

6、让学生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五)信息技术与社会

1、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个人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2、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影响。

3、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引发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4、教会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

5、教会学生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

6、让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

7、巩固和评价学生对本教材的学习情况。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章绪言

1.1信息与信息的特征约1课时

1.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出约1课时

第二章信息获取

2.1信息需求的确定约1课时

2.2信息来源的确定约1课时

2.3获取信息的方法约2课时

2.4信息价值的判断约3课时

小结约1课时

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

3.1信息的加工约7课时

3.2信息的集成与交流约5课时

3.3编程解决问题和智能信息处理约2课时

综合活动制作资料网站约1课时

第四章信息资源管理

4.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约1课时

4.2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约2课时

4.3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约1课时

综合活动信息资源管理约2课时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

5.1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约1课时

5.2信息技术与青少年约2课时

综合活动数字鸿沟约3课时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

1、采用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2、遵循技术学习的认识规律——做中学。

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4、利用“思考”与“观察”等栏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习方式

1、比较抽象的知识,以课堂听讲为主,教师可以多采用课件。

2、小组活动要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评价:

(一)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1、自我反思评价:

2、同伴研讨评价:

(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课内及时评价:能通过具体实例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归纳出规律、积极讨论,注重应用。

2、课后自主学习评价与作业评价:学生能认真独立的完成上机操作,学习课外知识。

3、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性、探索性、实习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拓了创造性能力,使学生有了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4、课后自主学习与作业评价:对学生个体课后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书面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单元达标测试等及时反馈评价,学段末综合每个学生的表现,按等级A、B、C作出定性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