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荷塘月色-最新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
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
....般地冒出来了。
B.电视连续剧《芈月传》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
头论足
...,大加赞赏。
C.祖母坐在松软的大椅子里,无精打采
....地坐着,闭着眼睛,嘴巴麻木地张开着。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甩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
....起来。
解析:选C A项,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用于褒义。
句中是说垃圾食品厂冒出来,属于褒词贬用。
B项,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用于贬义。
句中是说人们对电视连续剧大加赞赏,贬词褒用。
C 项,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D项,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窗帘要有层次,要注意和墙体的协调;墙纸要突出个性,要打好整个居室的底色;吊灯要别出心裁,独一无二,等等。
B.英雄的感人事迹都是相似的:公而忘私、勤奋敬业、清正廉洁……我们的社会一直推崇这样的英雄,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甚至还会有这样一点“共识”:凡是英雄,他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不惜生命的工作。
C.没有鲜花、音乐和礼仪小姐,香港中文大学为“当代画坛宗师”吴冠中先生颁授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典礼昨天傍晚在中国大饭店举行。
D.“南京!南京!”以独特视角关注抗战时期南京社会的多个层面,影片中主要角色很多都参考了历史原型。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
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解析:选C A项,成分残缺或主宾不搭配。
第一句话主语是“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二句“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的主语明显不是“东方红一号”。
B项,成分残缺,“取消”后面缺少相应的宾语,应在“销售”后加“的规定”或“的限制”。
D 项,一面对两面。
前面说的是“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后面说的是“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应改为“当地经济实力是否雄厚”。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①白头偕老。
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
②临终时刻到来,我相信使我含恨难舍的③有亲朋好友,④一定有若干册知己好书。
⑤尽管如此,我⑥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答案】B
【解析】文段二、三、四句根据文意只能构成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C两项;①处适合填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据此排除D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朱自清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及由于执着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②他不论是抒情,是叙事,是写景,或是说理
③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④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⑤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⑥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B.③①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⑤⑥④D.④⑥⑤②③①
解析:选C②⑤句是无条件复句“不论……都……”,⑥句承⑤句从反面说其风格,
且煞尾字是仄声;④句再从正面收束,小结全文,用词较⑥句概括度更高,且煞尾是平声,这样,“没有……之气,颇有……之风”也符合对举句的音韵美。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或者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过纸面,就是懂得草书了。
A.抑扬顿挫凝重波动淌
B.顿挫缓急凝重波澜涌
C.抑扬顿挫厚重波澜淌
C.顿挫缓急厚重波动涌
【答案】B
7.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超过80字)
小路灿烂蓊蓊郁郁拨动
答:
参考答案:沿着两旁开满灿烂花朵的小路一直往前走,可以到达一片森林。
蓊蓊郁郁的树木像绿色的帷幕,风儿拨动树叶做的琴弦,鸟儿、虫儿应和着放声歌唱,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演奏着一场交响乐。
8.仿写。
示例: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清冷而哀怨,鸿雁、残星、客船、孤灯,愁绪满怀。
边塞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边塞诗是大漠马背上的一轮落日,壮阔而苍凉,羌笛、孤烟、烽火、胡马,豪情满怀;
②送别诗是古道边耳畔的一曲长笛,忧伤而惆怅,夕阳、长亭、杨柳、客船,离情凄凄。
【解析】该题考核仿用句式。
分析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意象——“鸿雁、残星、客船、孤灯”,意境——“清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下列对前两段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之美。
B.“脉脉的流水”中,“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流水人的情意。
C.“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D.第①段重点写荷塘,第②段重点写月色,但又彼此渗透: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项,“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之美”错,“田田”“亭亭”“层层”不表示“朦胧”,表示“茂盛”。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灯光”是“渴睡人的眼”这两个事物中,不难发现作者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用“渴睡人的眼”形容“灯光”的朦胧。
,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反衬出月色的朦胧迷人。
?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回答。
,可以看出作者淡淡的忧愁。
,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
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
但月光
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
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
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
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
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
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
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
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
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
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
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
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
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
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
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
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
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
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
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
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
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
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
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
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
毕竟是现代文明社
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
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
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
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
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
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解析:选A B项,“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有误,荷塘上已没有荷花,是作者从想象中移植来的。
C项,“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于文无据。
D项,本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8.第②段中“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结合上文说说为什么会有“滑”的效果。
答:
解析:要分析出“滑”字所修饰对象的特点和其中所蕴涵的感情。
参考答案:不能。
因为“滑”写出了“我”身影缓慢、灵巧的情状。
“滑”的效果:一方面写出了由于路灯的映照,“我”的身影更显轻捷之状,另一方面暗含了“我”对朱自清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
9.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答:
解析:答案的要点要从这段文字中去提取,文章赞扬的是朱自清的品质,荷与人在文中融为一体,“本性”在文中具体指朱自清先生所代表的一种精神。
解答第二问时需要注意“陈旧”和“永恒”的含义。
参考答案:(1)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
(2)因为过去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