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复苏学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这种病理状态严重影响心、肺和脑的功能,它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复苏学尤其强调发生机制、全身缺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代心肺复苏方法在急诊医学、心脏学和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都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现代心肺复苏方法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1956年除颤器的发明,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应用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均大大推进现代心肺复苏学的迅速发展。现就近年来我国心肺复苏的某些进展作一介绍。
复苏程序的争议
心搏骤停患者临终前出现濒死呼吸(抽泣样叹气)对通气有代偿作用,故认为心搏骤停现场急救应以胸外按压为主,不需要做口对口呼吸。一些学者提出心肺复苏的ABC顺序应改为CAB顺序,即胸
外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虽然CAB是可取的复苏步骤,但建立人工气道必须及时,C与AB间隔时间应≤5min。对未被目击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复苏时不宜应用CAB顺序,应用传统的CPR顺序。
生存链的概念
美国心脏协会用“生存链”这一名词来描述这一过程,包括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基本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社区内的生存链已意识到,需要通过改善社区ECC 体系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1992年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基本概念,这一方法在复苏和ECC中得到了成功的证实。如评价院内心脏猝死预后的Utstein指南;用来检查儿童病人心肺急症的方法,都根据“生存链”的概念得到了发展。各个社区应该为院外危重病人不断完善及优化其救治系统。1992年指南中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降低急性心脏病有关的死亡率的一系列行动中重要的环节,这与Liaison国际复苏协会1997年所推荐的方法相一致。现在强调要尽早进行电除颤;尽量缩短由胸外按压转到电除颤的时间,这样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
“生存链”的概念包含了几个重要原则:
1.如果这一链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生存率将会降低。
2.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出现问题,那一环节最为重要?当然,及时发现紧急情况,并立即开始救治的环节最重要。如果没有人发现、识别病情,立即开始求救的话,病人是不可能生存的。由于快
速早期除颤是唯一充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除颤才能救治室颤性猝死),故称其为“决定成人心脏性急症病人生存率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3.整个ECC救治系统的有效性不能仅通过评价某一环节的好坏来确定,要评价整个系统。病人出院时的生存率是用来评价对心脏急症病人治疗有效性的金标准。
一个关键问题是一个社区ECC系统能否为病人提供一个最佳的生存机会,使院外心脏急症病人获得最佳的生存率,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对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挑战。每一个社区都应该有自己紧急救治的机制和装备,以达到为病人提供最佳生存率的目标。成人生存链体现4个早期: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国际心肺复苏(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从而为抢救心跳骤停的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展示了工作现场就地救生的新思路。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人员固定专业急诊医师队伍是综合性医院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CPR抢救成功率的关键[3]。
普及公众除颤(PAD):早期除颤的关键
Douglas Chanberlain首次在英国布莱顿开展院前早期电除颤,在火车站、民航飞机上装备了AED;Midkey Eisenberg 在华盛顿开展的院前早期复苏项目,在高危患者家庭中配备AED,这是早期院前除颤的起点。为了发展社区早期除颤项目,”AHA早期除颤项目组”,分别与1994年和1997年召开了2次以PAD为主题的大会。会议提出的议案包括:AED是开展快速除颤最有前景的措施,应在社区配备AED并开展使用AED的培训,ILCOR(1997年)和欧洲复苏学会
(1998年)的建议报告均指出了早期除颤的重要性。
为了发展社区早期除颤项目,应在社区配备AEDs,并开展使用AEDs的培训,ILCOR(1997年)和欧洲复苏学会(1998年)的建议报告均指出了早期除颤的重要性。在指定地点安装AEDs,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使用,这是提高院前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实践证明,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操作AEDs是安全有效的,但操作AED 的人还必须学习病情的评估(包括心脏骤停)和CPR。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EMSS,但运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到达现场的时间过长,县、区以下区域性EMSS系统尚需完善,我国推广普及应用AED,非医务人员使用AED,还需要政府部门立法支持[4]。
AED操作者包括社区内的人员,PAD的快速反应人员可分为以下三类: (1) 非医务急救人员,如警察、消防员、保安、船员、以及飞机上的服务员等。他们有职责对急性事件做出反应,只要求其掌握CPR技术。在PAD项目中,他们具有使用AEDs的能力。(2)岗位急救人员,又称工作场所地救助人员或公众救助人员。其多为参加PAD项目的人员。由于岗位急救人员每天都在固定场所工作,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是首先使用AED的人。这种部署可有效缩短社区或工作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后的除颤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3)高危人群的救护人员,是指与高危患者同住的家人或朋友。他们参加早期除颤课程的学习,掌握在家人或朋友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时如何进行CPR并使用AED的方法。
2、AEDs的合理放置
认为,50岁以上人口较多的地区需备有AEDs,经常人数超过10,000人的地点也应安装AEDs,较理想的方法是总结该区域心脏骤停发病资料,以发病率最高的地点作为放置点。在某一区域建立PAD 项目的依据包括:(1)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率水平(预计为1次/1000人/年);(2)求救EMS后,急救人员5分钟内无法到达现场;(3)社区EMS系统内经培训的非专业救护人员,能在收到呼救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判断心脏骤停情况,拨打急救电话,并能实施CPR和电除颤。有研究表明,与其他医疗急救措施相比,由现场急救人员使用AED,和开展PAD项目比较经济。合理地设计和实行PAD项目,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3、急救人员的培训
(1)技术的巩固: 社区调查结果显示,经培训的非专业急救人员,如果从未实践救治过脏骤停患者,几年后就会忘记所学的技术操作。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办法以保证现场急救人员掌握并牢记BLS 和AED技术。建议要经常进行模拟练习,如在心脏骤停模型上使用AED。
(2)训练的次数:通常3~6个月训练1次,这样的时间安排效果比较令人满意。保持长期不忘最成功的办法是让复苏人员定期经常性地快速检查仪器,具体内容包括:检查除颤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开关,在心中回顾如有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应进行操作的步骤。AHA 和ECC委员会和国际专家小组提倡,每6个月进行1次技术回顾和演练,要求必须在预计时间内赶到现场并履行职责。一般应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