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制度对日本式管理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级制度对日本式管理的影响

沈晨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摘要】日本式管理在60年代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式管理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和日本传统文化的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管理史上的创新。日本企业中很多重要的制度都是基于等级制才形成的。其中典型的模式要数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内部晋升制度。这三种制度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等级制度对日本企业的重要影响。但是这样的结合存在很大缺陷,随着日本经济环境的变化,等级制度受到很大冲击,传统的日本式管理也逐渐走向解体。

【关键词】等级制度日本式管理知识经济创新能力

引言问题的提出

日本战后的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企业也创造了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但是从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本来已经处于发展停滞阶段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经济长期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问题集中爆发,日本自民党甚至丧失了长期执政的地位。日本企业在眼下的经济危机中艰难的行走,甚至日本式的管理模式也逐渐解体。由此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但是为什么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一直停滞不前,不仅没有创造出新的辉煌,反而是每况愈下,尤其是面对当下的这场金融危机,日本企业反应迟钝,对危机的处理非常滞后,缺乏灵活的应对措施,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日本式的管理模式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如今会面临解体的局面呢?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根植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日本式管理必然发源于日本文化的土壤,而等级制度就

※【作者简介】沈晨光 1983年生男辽宁丹东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是日本文化中的最显著特点。日本式的管理也必然受到了日本文化中等级制度的影响,其管理方式和内容都具有等级制度的痕迹。所以,研究等级制度对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日本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战后,日本实行了市场经济一跃成为经济强国,威廉-大内的《Z理论》分析了区别于欧美企业管理的日本式的管理,提出美国企业在很多方面应该学习日本式的管理,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学习日本管理经验的浪潮。此后学界便开始了对日本式管理的研究。虽然学界对日本式管理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研究的结论却大同小异,那就是日本的企业和经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尤其是日本企业形成了区别于西方现代管理制度的东方式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不能完全适合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但是这样高效率的管理值得各国企业学习和借鉴。同时,研究的框架始终没有摆脱《Z理论》就事论事的研究方法。就管理本身谈管理模式。本文希望从等级制度这个日本传统文化的典型因素入手,研究等级制度在日本的形成、演化的过程以及等级制度如何与日本管理模式紧密结合,相互作用,进而分析90年代以来,日本式的管理所面临尴尬境地的原因和今后演化的方向。这对于处于金融危机中的日本企业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日本等级制度形成的原因

等级制度在日本由来已久,是日本文化中的鲜明特色,充斥着日本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等级制度使日本人具有十分强烈的集团意识,所谓集团意识,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个人对所属集团竭尽忠诚,无私奉献,并作为该集团的成员与他人保持行动上的一致。一个人所属集团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是这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日本社会的纵向社会关系表现为在集团内部,不仅成员对集团有强烈的归属感,而且成员之间也有明确的尊卑观念。在集团内部每个成员都会有相对应的位置,只有成员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序列和位次,才能维持集团的平衡,才能起到稳定集团的作用。这样的序列和位次就是等级制度的体现。这种制度的形成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首先,是农耕社会对于等级制度的内在需要。人类的精神生活及精神产品,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为基础和前提的,是由特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从历史上看,日本属于农耕民族,日本传统社会的发展、进步、变迁,无不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需要过多的知识或技巧,但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生产经验。有经验的人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权威。农业生产本身对经验的重视和依赖,使熟谙农耕规律的长者自然成为权威,尊老敬上就成为全社会自觉自然的伦理选择。其实,尊老敬上并不是尊重个人,而是一种对权威的膜拜,权威是等级思想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个人权威,没有专制与独裁,等级制度便无法形成。农业文明恰恰需要权威,也造就权威。农业社会是由千百个彼此雷同、极端分散而又少有商品交换关系的村落和城镇组成,其本身需要产生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集权政体和统治思想。农耕社会对权威的服从是日本等级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

其次,中国外儒内法的政治方式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建立的社会基础就是农耕社会,政治基础就是以等级制为主体的专制制度。儒家承认并且提倡等级制度,认为在这样的有着级别认定的制度下,社会才会得以稳定。但是等级制度本身有其不可忽视的硬伤,就是违背人人平等的人性需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谁都不愿意成为等级制度下的底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儒家主张以“礼乐”来教化和施恩于等级制的底层。法家主张通过法、术、势维护王权。于是,从汉朝以来,中国一直奉行这外儒内法的政治形态,通过礼乐制度维持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等级,通过法、术、势维持了皇权的权威与社会的稳定。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文明主要受到中国儒家文明的影响。而在政治上,法家又最为实用。所以日本借鉴了中国的儒法思想,以儒家为意识形态的指导,以法家为维护政权的手段,形成了适合本国的农耕社会形态的等级制度。

再次,军政府的历史痕迹。日本自从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就形成了以幕府为核心的军政府,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文明,但是制度上实行了以天皇为核心的军政府,积极进行对外扩张。军队本身最为讲究等级严明,所以军政府统治下的日本等级制度十分明显。二战之后,

日本的军政府不复存在,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和文化的传统,这种等级制度保留了下来,成为日本民族鲜明的文化特点。

二日本等级制度的发展

(一)幕府时期形成了繁密的等级制度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孤岛,是一个国籍、人种、宗教、语言、生活方式等等都非常相似、一致的社会,是—个结构比较简单的民族。江户时代之前,日本一直处于封建社会,形成了繁密的等级制度。阶级差异、权利世袭制、贵族特权是古日本社会的特征。从5世纪开始,天皇就作为国家的代表。7世纪左右,日本吸收了中国的官僚制度,但没有学习中国的官员选举制度,而是继续使用依据出身来决定一切地位的制度。公元8世纪后半叶,土地私有和庄园制度得到发展,10世纪时封建武士开始崛起。12世纪末,武士出身的将领源赖朝建立了统治全国的军事政府──镰仓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时期。日本的幕府统治实质上是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统治制度。

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达《锁国令》,除开放长崎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锁国令》带来的闭关自守,曾经给幕府政权带来了一段安定时期。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统治阶级建立起严格的社会等级,将社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即武士,是统治阶级,连其家属约占当时日本全国总人口的10%。农是农民,他们被禁锢在土地上,交纳沉重的苛捐杂税。对于封建统治来说,农业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体,所以幕府十分重视对农村的统治,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法令,例如规定禁止农民出卖土地、禁止迁移、禁止过度分家、禁止过奢侈生活、禁止自由种植农作物等,并在农村实施“五人组”连坐制度。工是手工业者,商是商人,他们均居住在城下町中,因而被称为町人。除上述四个等级之外,还有少数被称为“秽多”、“非人”的贱民,他们的住处、职业、婚姻均受到严格限制。

(二)明治维新--等级制度明亡实存

近代早期,日本思想家针对上千年来封建等级制对入民的危害以及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