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

摘要不良贷款率的大小,不仅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决定了经济运行平稳下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贷款质量持续恶化,成为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做出了分析,进而提出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

关键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对策

一、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不良贷款是指银行无法收回的贷款,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是银行风险监管的重要指标。不良贷款率的大小,不仅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决定了经济运行平稳下银行的盈利力和核心竞争力。它对一个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乃至国家的金融形势具有极大的影响力。2001 年11 月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我国将在今后几年内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五年后外资银行将完全享有与国内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将和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而与外资银行相比较,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贷款质量差、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低的现象。其次,根据《巴塞尔协议》要求国际商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比重(资本充足率)达到8%,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离这一标准尚有一定差距,而不良贷款的存在又制约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方面,银行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经济效益,束缚了商业银行提留准备金和补充资本的能力;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导致银行资产风险权重的增加,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在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后,如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有效提高,达不到《巴塞尔协议》的最低标准要求,势必会影响我国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削弱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形象,不利于银行自身品牌的树立。因此,不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我国银行的形象、信誉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来,更无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不夸张的说对不良贷款进行防范和化解成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着考验。我国银行在国家宏观调控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贷款不断增长的同时信贷风险稳中有降。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2009 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保持“双降”,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也有一定的提高,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然而,在成绩背后,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不良贷款额比重依然很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量也不容忽视。

1.2主要内容及逻辑结构

本文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是对不良贷款的理论概述,第三章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做出了现状分析,第四章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第五章给出了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

二、不良贷款理论概述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是指处于非良性经营状态,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银行贷款,具体而言,即银行不能按时(按照事先约定的期限)、足额(按照事先约定的利率)获得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贷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不断地大量发生贷款业务,而不确定性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笔贷款都有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所以从概率论的角度看,银行贷款中总要存在一定数量的不良贷款,其数量约等于按照统计规律计算的各笔贷款预期损失的和。这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合理内核”,可以称之为自然性不良贷款。自然性不良贷款的存在可以从以下三个基本理论的分析中得出。

2.1 信用论

“金融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信用过程,信用是包含着时间长度在内的一种预期。因此,不确定性事实上包含在任何一种金融活动中”。商业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一种社会中介机构,一方面享有从借款人处按时收取本息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必须履行对存款人还本付息的义务。由于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利率、汇率、价格、收益等经济变量的实际水平与人们的预期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使得人们原来基于预期做出的经济决策出现失误,给决策人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当这种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时,便无法按贷款合同约定行事,出现违约。贷款客户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直接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出现。可见“由于信贷资金的使用和偿还时间上的分离,银行业出现一定数量的不良贷款几乎是必然的”。当今社会是信用的社会,信用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谋发展的网络,这个网络上任何一个环节即使是偶然的破环都会引起连锁反应,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因此受到牵连而陷入信用混乱之中。因此,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引发的连锁违约,会导致银行业已出现的不良贷款不断放大。

2.2 金融内在脆弱性假说

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的贷款人的内在特性;使得它们不得不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浪潮,银行部门的困境又被传递到经济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经济危机。明斯基和克瑞格分别从企业和银行两个角度说明金融内在脆弱性的存在。

明斯基将企业分为三类:抵补性的借款企业(Hedge-Financed Firm)、投机性借款企业(Speculative-Financed Firm)和庞氏企业(Ponzi Firm)。

抵补性企业的预期收入不仅在总量上大于债务额,而且各期预期的收入流也大于到期债务本息。因此,抵补性企业是最安全的借款人,它只根据自己未来的现金流量作抵补性的融资。

投机类企业的预期收入在总量上大于债务额,但在借款后短时期内(如m 期),预期收入小于到期债务本金(在此时期内企业的预期收入大于到期债务利息,企

业仍是履约企业)。m期后企业的预期收入将足以偿还到期本息以及m期所欠的本金,显然,投机类企业存在债务敞口。在m 期内,投机类企业为偿还债务,要

么重组其债务结构,要么变卖资产。由于此时市场条件可能与借款时不同,企业要承担不确定性风险。当市场利率上升或资产价格下跌时,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

庞氏企业的预期收入在总量上大于债务额,但从第1 期到n-1 期,各期的预期收入不仅小于到期债务本金,甚至还小于到期债务利息。直到第n 期,该企业的预期收入(常常是由于资产大幅度升值后变卖资产所得)才足以偿还前n-1 期

利息和第n 期的到期债务本息。庞氏企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风险。为正常经营,庞氏企业必须长期借新债还旧债。市场利率上升,企业的财务困难加重,同时导致资产贬值,企业资不抵债。

明斯基指出,商业周期的存在将诱使企业进行高负债经营。新周期开始时,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抵补性企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市场显现出一派利好气氛,企业预期收益上升,纷纷扩大借款,投机性企业和庞氏企业迅速增多。高风险借款人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安全借款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小,金融脆弱性越来越强,不良贷款也越来越多。

为了进一步解释金融内在脆弱性,克瑞格从银行角度引入了“安全边界”这个概念。安全边界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保护,以防不测事件使得未来没有重复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