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 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5年,Daviel Newman首次利用乳酸菌临床治疗膀胱感染。
1917年,德国Alfred Nissle教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士 兵的粪便中一株大肠杆菌。这名士兵在一次严重的志贺氏菌 大爆发中没有发生小肠炎。在抗生素还没有被发现的那个时 代,Nissle利用这株菌在治疗肠道感染疾病(由沙门氏菌和 志贺氏菌)取得可观成果。这株大肠杆菌现仍然在使用,它 是为数不多的非乳酸菌益生菌。
益生菌
主要内容
1,益生菌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2,益生菌的分类 3,人体主要的益生菌
一、益生菌概念
益生菌(probiotics)是一类通过改善宿主肠道微 生物菌群的平衡而发挥作用的活性微生物。
Probiotics -来自于希腊文字(Pro-life):“专 管生命”之意
随着研究的深入,益生菌的定义在不断的变化——
法来对菌进行鉴定。构建了现已被确认的全生命系统进化树,
越来越多的细菌依据16SrDNA被正确分类或重分类,给乳酸
菌的鉴定和肠内菌群分析带来极大方便。
1971年,Sperti用益生菌描述刺激微生物生长的组织提 取物。
1974年,Paker将益生菌定义为对肠道微生物平衡有利 的菌物。
1892年,德国妇产科医生Doderlein在研究阴道时提出产乳酸 的微生物对宿主--人有益。
1899年,法国巴黎儿童医院的蒂赛(Henry Tissier),蒂赛 率先从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了第一株菌种双歧杆 菌(当时称为分叉杆菌),他发现双岐杆菌与婴儿患腹泻的 频率及营养都有关系。
1900-1901年,Moro,Beijerinck和Cahn各自研究了肠道中 的乳酸菌。丹麦人奥拉一严森(OrIa—JerlSerl多]问世,益生菌开始走
向产业化。
1945年,无菌动物模型和悉生动物模型建立。
1954年,Vergio引入与抗生素或其它抗菌剂相对的术语 “Probiot-ika”,提出抗生素和其它抗菌剂对肠道菌群有害 而“Probiotika”对肠道菌群有利。
1957年,Gordon等人在《柳叶刀(The Lancet)》提出了有效的 乳杆菌疗法标准:乳杆菌应该没有致病性,能够在肠道中生长, 当活菌数量达到107-109时,明显具有有益菌群的作用。
同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Haenel教授研究了厌氧菌的培养方法, 提出“肠道厌氧菌占绝对优势”的理论。日本学者光岗知足 (Tomotari Mitsuoka)开始了肠内菌群的研究,建立了肠内菌 群分析的经典方法和对肠道菌群作出了全面分析。
1962年,Bogdanov从保加利亚乳杆菌中分离出了3种具
二、益生菌的发展历史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了牛奶的变酸过程。他 把鲜牛奶和酸牛奶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它们都含有 同样的一些极小的生物——乳酸菌,而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的 数量远比鲜牛奶中的多。这一发现说明,牛奶变酸与这些乳 酸菌的活动密切相关。
1878年,李斯特(Lister)首次从酸败的牛奶中分离出乳酸乳 球菌。
1965年,Lilly提出“益生菌是对饲养动物肠道菌群
平衡有益的促进物或微生物”。
1991年,对益生菌的定义作了补充:
“益生菌是含生理活性物质,能通过胃肠或定植于结肠 或在肠道增殖,调整肠道菌群,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活的微生 物”。
2001年,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对 益生菌做了如下定义: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 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
1919年,怀着对巴尔干半岛有益酸奶和巴斯德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成果的极大兴趣,伊萨克·卡拉索在西班牙巴塞
罗那创立了公司(达能前身)。而且他常常召集许多博士医生
到工厂讨论酸奶的益处。
1920年,Rettger证明梅契尼科夫所说的保加利亚细
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不能在人体的肠道中存活。发酵食品
和梅契尼科夫的学说受到怀疑(在那时)。
1922年,Rettger和Cheplin报道了嗜酸乳杆菌酸奶所
具有的临床功效,特别是对消化的功能性。
1930年,医学博士代田稔博士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 (现在的京都大学)医学部的微生物学研究室首次成功地 分离出来自人体肠道的乳酸杆菌,并经过强化培养,使它 能活着到达肠内。这种菌后来引用代田博士的名字,取名 为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这就是后来被 称为养乐多菌的益生菌。
1905年,保加利亚科学家斯塔门·戈里戈罗夫第一次发现并 从酸奶中分离了“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同时向世界宣传保 加利亚酸奶。
1908年,俄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力亚.梅契尼科夫 (Elie Metchnikoff)正式提出了“酸奶长寿”理论。通过 对保加利亚人的饮食习惯进行研究、他发现长寿人群有着经 常饮用含有益生菌的发酵牛奶的传统。他在其著作「延年益 寿」(Prolongation of Life)中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 发现。
有抗癌活性的糖肽,首次报道了乳酸菌的抗肿瘤作用。
1965年, Lilly D. M.和Stillwell R. H.在《科学》 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益生菌—由微生物产生的生长促进因素” 中最先使用益生菌Probiotic这个定义来描述一种微生物对 其他微生物促进生长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由沃斯、奥森等提出核苷酸序列分析
后来发现,死菌体细胞成分或代谢产物也具有与活菌相 同的生理功能;
“益生菌剂是含生理活性菌或死细胞(包含代谢产物与 细胞组成),摄取后可改善粘膜表面菌群或酶的平衡,或刺激 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
从广义上讲,益生菌可以是单一菌株,也可以是多种菌株甚至 是它们的发酵产物。
目前普遍认为,作为益生菌的细菌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对宿主有益 ——无毒性作用 ——无致病作用 ——能在消化道存活 ——适应胃酸和胆汁 ——能在消化道表面定植 ——能产生有用的酶类和代谢物 ——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能保持活性 ——具有良好的感官特性
1917年,德国Alfred Nissle教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士 兵的粪便中一株大肠杆菌。这名士兵在一次严重的志贺氏菌 大爆发中没有发生小肠炎。在抗生素还没有被发现的那个时 代,Nissle利用这株菌在治疗肠道感染疾病(由沙门氏菌和 志贺氏菌)取得可观成果。这株大肠杆菌现仍然在使用,它 是为数不多的非乳酸菌益生菌。
益生菌
主要内容
1,益生菌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2,益生菌的分类 3,人体主要的益生菌
一、益生菌概念
益生菌(probiotics)是一类通过改善宿主肠道微 生物菌群的平衡而发挥作用的活性微生物。
Probiotics -来自于希腊文字(Pro-life):“专 管生命”之意
随着研究的深入,益生菌的定义在不断的变化——
法来对菌进行鉴定。构建了现已被确认的全生命系统进化树,
越来越多的细菌依据16SrDNA被正确分类或重分类,给乳酸
菌的鉴定和肠内菌群分析带来极大方便。
1971年,Sperti用益生菌描述刺激微生物生长的组织提 取物。
1974年,Paker将益生菌定义为对肠道微生物平衡有利 的菌物。
1892年,德国妇产科医生Doderlein在研究阴道时提出产乳酸 的微生物对宿主--人有益。
1899年,法国巴黎儿童医院的蒂赛(Henry Tissier),蒂赛 率先从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了第一株菌种双歧杆 菌(当时称为分叉杆菌),他发现双岐杆菌与婴儿患腹泻的 频率及营养都有关系。
1900-1901年,Moro,Beijerinck和Cahn各自研究了肠道中 的乳酸菌。丹麦人奥拉一严森(OrIa—JerlSerl多]问世,益生菌开始走
向产业化。
1945年,无菌动物模型和悉生动物模型建立。
1954年,Vergio引入与抗生素或其它抗菌剂相对的术语 “Probiot-ika”,提出抗生素和其它抗菌剂对肠道菌群有害 而“Probiotika”对肠道菌群有利。
1957年,Gordon等人在《柳叶刀(The Lancet)》提出了有效的 乳杆菌疗法标准:乳杆菌应该没有致病性,能够在肠道中生长, 当活菌数量达到107-109时,明显具有有益菌群的作用。
同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Haenel教授研究了厌氧菌的培养方法, 提出“肠道厌氧菌占绝对优势”的理论。日本学者光岗知足 (Tomotari Mitsuoka)开始了肠内菌群的研究,建立了肠内菌 群分析的经典方法和对肠道菌群作出了全面分析。
1962年,Bogdanov从保加利亚乳杆菌中分离出了3种具
二、益生菌的发展历史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了牛奶的变酸过程。他 把鲜牛奶和酸牛奶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它们都含有 同样的一些极小的生物——乳酸菌,而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的 数量远比鲜牛奶中的多。这一发现说明,牛奶变酸与这些乳 酸菌的活动密切相关。
1878年,李斯特(Lister)首次从酸败的牛奶中分离出乳酸乳 球菌。
1965年,Lilly提出“益生菌是对饲养动物肠道菌群
平衡有益的促进物或微生物”。
1991年,对益生菌的定义作了补充:
“益生菌是含生理活性物质,能通过胃肠或定植于结肠 或在肠道增殖,调整肠道菌群,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活的微生 物”。
2001年,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对 益生菌做了如下定义: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 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
1919年,怀着对巴尔干半岛有益酸奶和巴斯德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成果的极大兴趣,伊萨克·卡拉索在西班牙巴塞
罗那创立了公司(达能前身)。而且他常常召集许多博士医生
到工厂讨论酸奶的益处。
1920年,Rettger证明梅契尼科夫所说的保加利亚细
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不能在人体的肠道中存活。发酵食品
和梅契尼科夫的学说受到怀疑(在那时)。
1922年,Rettger和Cheplin报道了嗜酸乳杆菌酸奶所
具有的临床功效,特别是对消化的功能性。
1930年,医学博士代田稔博士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 (现在的京都大学)医学部的微生物学研究室首次成功地 分离出来自人体肠道的乳酸杆菌,并经过强化培养,使它 能活着到达肠内。这种菌后来引用代田博士的名字,取名 为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这就是后来被 称为养乐多菌的益生菌。
1905年,保加利亚科学家斯塔门·戈里戈罗夫第一次发现并 从酸奶中分离了“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同时向世界宣传保 加利亚酸奶。
1908年,俄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力亚.梅契尼科夫 (Elie Metchnikoff)正式提出了“酸奶长寿”理论。通过 对保加利亚人的饮食习惯进行研究、他发现长寿人群有着经 常饮用含有益生菌的发酵牛奶的传统。他在其著作「延年益 寿」(Prolongation of Life)中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 发现。
有抗癌活性的糖肽,首次报道了乳酸菌的抗肿瘤作用。
1965年, Lilly D. M.和Stillwell R. H.在《科学》 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益生菌—由微生物产生的生长促进因素” 中最先使用益生菌Probiotic这个定义来描述一种微生物对 其他微生物促进生长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由沃斯、奥森等提出核苷酸序列分析
后来发现,死菌体细胞成分或代谢产物也具有与活菌相 同的生理功能;
“益生菌剂是含生理活性菌或死细胞(包含代谢产物与 细胞组成),摄取后可改善粘膜表面菌群或酶的平衡,或刺激 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
从广义上讲,益生菌可以是单一菌株,也可以是多种菌株甚至 是它们的发酵产物。
目前普遍认为,作为益生菌的细菌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对宿主有益 ——无毒性作用 ——无致病作用 ——能在消化道存活 ——适应胃酸和胆汁 ——能在消化道表面定植 ——能产生有用的酶类和代谢物 ——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能保持活性 ——具有良好的感官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