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教学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的教学风格
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授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他独特的教育风格,到现在还吸引着无数的后人。本文对孔子的教学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孔子;教学风格;学生
作者简介:张惠娟,任教于陕西省西安市电建中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孔子年幼丧父,家境清贫,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十五志于学,学无常师,而
好学不厌,“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
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景公虽然喜欢他的言论,却被大臣阻挠,
没有重用他。后来孔子回到鲁国,进一步研究学问,教育弟子,他的弟子越来越多,几乎遍
布所有诸侯国。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督宰,仅一年时间,他即成为四方楷模,升为司空,孔子在国内进行政治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由于难以施展抱负,孔子带领颜回、子路
等十多名弟子,开始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活,到过卫、陈、宋等国。前484年正卿季康子派
人迎孔子。回国之后,他始终没得到重用,乃致力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编写编年
体史书《春秋》等文献。公元前479年去世,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把老师的言行整理编辑形
成语录体散文《论语》。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现归纳如下:
一、作为老师,孔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孔子勤奋好学,“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十
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只好学也”十九岁的时候就有了很好的声誉,且掌握了当
时的六种技艺:礼、乐、书、术、射、御,礼仪、音乐、写字、算术、射箭、驾车。但是他
非常谦虚,当别人问他时他只说只会赶车罢了,而且不耻下问,苌弘、师襄、老聃,都是他
的老师,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在传播其学说的过程中,他受到许多人的嘲讽、打击,
甚至生命遭到威胁,他仍勇往直前,这种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理想坚持的精神,千百年来
还让人肃然起敬。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他开了战国讲学之风,打
破学在官府的传统。让平民子弟也可以接触《诗》、《书》、《礼》、《义》、《乐》、
《春秋》,使六艺民众化,对推广文化普及、提高人民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关爱学生。学生生病,拉着学生的手慰问。当学生演颜渊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天丧予,天丧予”——老天是要了我的命啊!当学生有了成就以后,他赞赏地说:“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学生进行高度赞赏。有时孔子也和学生开开玩笑,比如子游做了武城的官,用音乐教化百姓,孔子笑着说:“各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理想的核心“仁”而他以仁为己任,在孔子身上还有许多好的品质,而他用这些品质感染学生,用人格熏陶学生,为他的日常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孔子让学生学习六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的杰出弟子都身通六艺,通过
对这六部书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德行、言语、政事、文章博学等方面的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尤其侧重修身养德的教育。《论语·学而》写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为年轻人在家里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就要敬重年长
的人,为人谨慎而诚实,广泛的关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好以上的要求,还有余力,
就可以学习礼乐制度和文化知识。《论语·季氏》中写道:“不学礼,无以立。”即人不学习《礼》,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他简洁地说明了礼和修身高度的统一性。从中可以看出,完
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而孔子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品质,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技能,而
且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现代教育所缺失的。
三、孔子在从事教育的活动中,遵循着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
第一,平等的教育思想。《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接受
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之外,对任何人都教育,孔子的
弟子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如颜回、原宪、曾参,孔子并没有因弟子们的贫穷而歧视,孔子也
没因学生的品行善恶、习性恶劣而拒绝教育。如子路曾当面羞辱孔子,高柴愚笨,子路偏激……孔子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但他从没有因为品行把哪一个弟子逐出师门。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践、普及使受教育思想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
第二,因材施教的思想。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者必须从受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针
对智力高低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其依据是人的智力高低之分。子路问老师:“听说了一件事,就可以去做吗?”孔子说:“父兄都健在的话,应先问一问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去做。”冉有问孔子:“听到一件事就去做吗?”孔子说:“听说了就立刻去做。”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孔
子回答不一样,理由是子路做事鲁莽不慎重,这样做可以让他退一步思想,冉有做事退缩,
推他一把,以便他遇事能够放下包袱。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因性格不同而对学生分别教育。
第三,启发式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
诱导学生思考,《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
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他才去开导,思考也有一点眉目却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来,他才会启发,他非常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第四,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的途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
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但没“学而不思”就会盲目地学习。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第五,在教学的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性的互动。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不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而孔子的感慨就是在子贡启发之下获得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尽管孔子起主导
作用,然而每当从弟子那里得到启发,他都会莫名兴奋,而且孔子也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
总之,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抽象具体,学习与思考,学生的自觉要求与教师的合理启发
等不同因素相辅相成的作用,从一个侧面表现他的人生智慧。
四、在教学中,孔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弟子陪老师闲聊,说到理想、未来,孔子和善
地说:“不要因为我年纪长,不说什么,如果老师想知道你们的理想,会怎么样呢?在弟子们畅叙理想之时,子路直率发言,孔子只是笑笑罢了。当其他弟子畅谈理想时,曾皙正在鼓瑟,听到老师问,他弹奏完曲子站起来,把自己的理想描述出来,而孔子也只长叹一声:“我赞同曾皙啊!”文中的孔子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同时又是一位智者,但未对弟子作出点评,只是在其他弟子走了之后,公西华问起时,才说了几句。从中可以看出,他尊重弟子,保护他们思
想的火花,因此,师“诲人不倦”,生“学而不厌”,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孔子许多顿悟,也
成就了很多弟子。孔子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人
格的熏陶。孔子渊博的知识或许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人格魅力却是最重要的,他“仁以为己任”,他乐知天命,甘于贫贱“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弟子,
其中,好学且品质最好的是颜回,当颜回贫病交加去世后,孔子放声大哭:“老天要了我的命啊!”当耿直的子路卷入政治纷争中去世后,孔子不久便与世长辞,此时的孔子与弟子不仅仅有师生友谊,更有亲人之间的感情。
孔子与众不同的教学思想,良好的学习氛围,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形成自己独特的教
学风格,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之下,他的弟子们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有为政的,也有为学的,也有经商的,品行出众的弟子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博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弟子们的成就与孔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分不开的。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继续宣扬他的思想,使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而孔子
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去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先秦诸子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