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初中教育精选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一、学生起点分析: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内容:出示七幅图片如下:引入“献爱心”活动。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哎呀呀,说起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那我可得好好给你讲讲啦!
有一次在课堂上,我们正在学习几何图形,就像探索一个奇妙的图形世界一样。
我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三角形,像不像我们生活中的某个东西呀?”同学们有的说像屋顶,有的说像三明治。
这时候,平时调皮捣蛋的小明突然说:“老师,那圆形像不像我爱吃的大饼呀!”哈哈,这孩子,真逗!我笑着说:“小明呀,你说得太对啦!那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要珍惜粮食,就像对待我们的数学知识一样认真呀?”同学们都纷纷点头。
接着我们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有个同学不小心把答案写错了,着急得都快哭了。
我走过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说:“别着急呀,这只是一个小错误,就像我们走路偶尔会摔一跤一样,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就好啦!”然后我耐心地给他讲解,看着他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心里也特别开心。
还有一次,我们分组进行数学竞赛,每个小组都齐心协力,那场面,真像一场激烈的战斗呀!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小红平时数学不太好,在小组里有点担心拖后腿,可是其他组员都说:“别怕,我们一起努力!”最后他们小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红笑得像朵花儿一样。
这不就是数学德育渗透的很好例子嘛!通过这些小小的事情,让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懂得了团结、勇敢、坚持和珍惜。
数学不只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它也可以充满温暖和力量呀!难道不是吗?
所以呀,我们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找到那些可以渗透德育的点,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成长为有良好品德的人。
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更能让孩子们受益终身呀!。
七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模板
七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模板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进行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特点,不能追求新颖而舍本逐末;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七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模板1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第三课时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教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初中数学含德育教案
初中数学含德育教案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学会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教学难点:相似多边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似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2. 引导学生发现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多边形具有相似性质?二、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已知的几何知识解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3. 教师给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解释性质的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讲解答案。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3. 教师给出实际问题的解答,并解释解答过程。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 寻找生活中的相似多边形,拍摄照片,下节课分享。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似多边形性质的能力。
3. 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自信心及对数学的兴趣。
(完整)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doc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是浙教版教材七(下) 4· 3 解二元一次方程 ( 1)中的其中某个教学片断】 :同学 , 才我 已学 了二元一次方程 的一种解法即代入消元法,下面我运用所学的知 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 目。
生 1(迫不及待地) :老 是什么 啊?:同学 , 《 子算 》是我国南北朝 期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
是我国古代《算 十 》之一, 多 浅 有趣。
其中“ 兔同 ”流 尤 广泛,它 漂洋 海流 到了日本等国呢!【学生 出自豪的神情并急切地要求老 出 目】:今有 兔同 ,上有三十五 ,下有九十四足, 兔各几何?意思是:有若干只 和兔在同个 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 ;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
求 中各 有几只 和兔?同学 你 会解 ?⋯⋯【同学 一 思考 后】生 2:老 ,我会解。
(用小学算 方法求解)生 3:老 我有另外的解法。
(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学生小 非常激烈】生 4:用今天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 的方法,个 就更容易解决了。
有 x 只,x y 35 x 23 兔有 y 只, 根据 意有:4 y 94,用代入消元法解 个方程 得。
2x y12:同学 的解法都很好,特 是生 4 的解法,他把我 今天所学的知 都 用 来了,使我 更容易理解。
那你 知道 子是如何解答 个“ 兔同 ” 的 ?【学生 流露出迫切想知道的神情】:原来 子提出了大胆的 想。
他假 砍去每只 和每只兔1的脚, 每只 就2成了“独脚鸡” ,而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94 只变成了47 只;而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 1,每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 1: 2。
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 1。
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他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
生5:孙子真伟大啊,《孙子算法》真棒!师:孙子的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1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的一个重点。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XXX七年级数学学科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研究内容课标要求:掌握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知识目标:1.了解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掌握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渗透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研究。
设计意图: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渗透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教师将会用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巍峨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导入新课三百六十四支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这首古诗引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向学生介绍XXX的写的代数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历史和文化的陶冶,提高数学素养。
互动探究:1.出示教科书88页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2.引导学生回忆:a。
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b。
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
老师在黑板上演解方程过程,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可以在上述过程中标上箭头和框图。
指明解题思路,强化本章的中心问题。
分析到位,渗透模型化的思想。
初步渗透化在初步渗透化阶段,需要思考解方程的主线如何更加连续。
为了简化方程,我们可以使用“合并”这种恒等变形。
在讨论中,我们淡化了“同类项”一词的名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德育目标:通过数学课程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2. 德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德育元素与数学课程有效结合。
2. 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德育素养。
教学准备:1. 确定教材和教学资源,如教科书、课件、习题集等。
2. 准备与德育相关的案例、故事、图片等。
3. 设计德育渗透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与德育相关的问题或案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什么是团队合作?你在生活中有过哪些团队合作的经历?”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1. 介绍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点,例如解方程、几何图形等。
2. 结合具体例子和实际问题,解释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
三、德育渗透(20分钟)1. 选择一个与数学知识点相关的德育主题,如团队合作、责任意识或创新思维。
2. 通过案例、故事或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与德育主题相关的情境和问题。
3. 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与数学知识进行结合。
4. 设计德育渗透的小组活动或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2.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德育渗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 提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欲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数学与德育的结合。
2. 鼓励学生思考数学学习对于他们个人德育素养的影响和启示。
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叙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叙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学,作为一门严谨且晦涩的学科,常常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正是在这样的学科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德育渗透教育。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观的培养。
数学的德育渗透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下面,我将通过叙述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的故事,来探讨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性。
张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初中数学教师,他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方法著称于校。
在数学课堂上,张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
他在教学中常常以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课堂之外,张老师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和活动,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自我。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张老师对数学德育渗透教育的认识和坚持。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挑战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他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并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断克服挑战,逐渐建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他们渐渐明白,数学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而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需要相互交流和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张老师在课堂上倡导“鼓励合作,促进共同进步”的理念,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
在数学竞赛和活动中,他也组织学生们组成小组,共同备战,共同竞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逐渐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明白了团队的力量和价值。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和耐力。
数学学习往往需要耐心和毅力,解决数学问题常常需要反复推理和思考。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培养了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坚韧品质。
他们明白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中数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1
初中数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1 初中数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在第四单元《四边形的性质探索》中,我总能发现向征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思维敏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总能回答出其他更好学生没有答出的问题;也能帮助组内成员学习,组内讨论比任何时候积极;在连续两周的数学课上,学生总能听到我对向征由衷的表扬(这时候我也总能发现该生羞红着脸,但眼神焕发异样的光芒),此后的表现更活跃。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明显发现向征周围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能比以往都积极的参与教学互动过程中,课堂氛围更活跃、轻松,往往一个学生的思路能带动更多学生的思考与不同思路的产生,让我感觉满意与兴奋的亮点更多。
但我发现学生作业仍有许多不今人意的地方,我特意选出几本较好的与最差的,在学生间传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我也把自己的苦闷与感受告诉学生“有时批阅部分作业,让我有一种被折磨、痛苦的感觉……我真的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对待每一天的作业,为什么你们的作业与你们的课堂表现有怎么大的区别,……”我边述说自己的感受边观察学生,多数学生不好意思低下头,向征面对自己作业本中较多的划线与问号、红圈与折起的?(?表示作业质量相当差,订正后需让我在批阅),一脸的懊恼。
“你们认为今后自己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作业,”我把问题抛给大家,继续新课的教学。
课后向征拿着作业跟到办公室“老师,你能帮我讲讲这些题该怎么做吗,”我先让他说说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同时让他说说该题所需用到的知识点,其中关键的地方或错误的地方重点指出,让该生再次思考如何独立订正。
在他订正完后,我让他思考作业中出错较多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他能不懂就问,认真订正的态度给予表扬,希望他能持之以恒,并对其中需改正的地方应有明确的态度与表现。
第二天数学课上我再次对向征认真订正作业的态度给予表扬并发出相应的号召。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数学作业有较大改观,而且课后跑到办公室问问题或订正作业的人多起来,有时10分钟的休息时间我来不及辅导过来,需要学生间互帮互助。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图像等。
2. 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函数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线性规划、最优化等。
三、德育渗透策略1. 结合数学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成就,如华罗庚、陈景润等,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注重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提倡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教授函数的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单调性是否只与自变量有关?”4. 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函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教授函数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家庭收支、商品价格等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数学故事、实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函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新课导入:介绍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应用拓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线性规划、最优化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精选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三角形相似复习》德育渗透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知识,掌握测量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巩固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累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相似以及已学过的知识对国旗高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要珍惜和平的时光,热爱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质?2、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我们知道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首先请同学量出太阳下自己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自己的身高,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100页图24.1.1)如果在阴天,你一个人能测量出我们国旗旗杆的高度吗?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例1.书.P.98试一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已知目高AD为1米。
现在请你按1:500的比例得△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1B1C1,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1C1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B1BACE二、合作交流、尝试练习A1C1D例2.为了测出旗杆的高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并测得图(a)中BO=6m,OD=3.4m,CD=1.7m图(b)中CD=1m,FD=0.6m,EB=1.8m图(c)中BD=9m,EF=0.2;此人的臂长为0.6m。
(1)说明其中运用的主要知识;(2)分别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ABODEAAECCCFBBFDD(a)(b)分析:图(a)和图(c)都运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图(b)运用了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
解:(1)∵△AOB∽△COD,∴CDAB=OBAB 即 1.7OD=36.4 ∴AB=3(m).(2)∵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BE(3)∵△CEF∽△CAB ∴ABEFAB=CDDFAB 即 1.8=01.6 ∴AB=3(m).=FG0.2BD 即AB.6=09 ∴AB=3(m).方法技巧:测量物体的高度可利用自己的身高、臂长等长度结合相似形的性质求出物高,也可以运用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测量物体的高度。
初中数学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德育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德育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为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0章“角的计算”。
2. 德育素材: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2)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角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角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角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3. 德育教育渗透(1)讲述华罗庚的故事:介绍华罗庚这位杰出的数学家,让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2)探讨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4.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互相讨论: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巩固所学。
(2)反思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2. 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观察学生在课堂表现、日常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评估德育教育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案例一:个人道德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例如,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友爱精神和相互尊重的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选取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准则。
案例二:社会公德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与社会公德相关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公平、公正等价值观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在解决分配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情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可以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明白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行为,做到公平、公正。
案例三:责任意识的培养在数学研究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数学任务或项目,要求学生自己负责整个过程的实施与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对待任务,具备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项目展示和分享,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案例四:诚信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考试中,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例如,通过讲解学术诚信原则、考试纪律等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在考试中要自觉遵守规则。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诱发学生违规行为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违反诚信原则的后果和影响,从而树立起诚信意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们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综合素质。
这种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促使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列表法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步骤:1.学生分组,每组4人。
2.教师发放工作纸,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法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交流,解决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解题过程和思路。
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等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内容:学生个人完成练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1.学生个人完成练册上的题目。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相互交流,互相检查答案。
4.教师进行点评,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目的:通过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步骤: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强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的:通过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内容: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强调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
3.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目的: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按时完成任务的能力。
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是一个售票场景,两位同学通过表演来模拟这个场景。
在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时,需要关注其中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
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指在这个场景中售出了1000张票,而票款6950元则是指售出的1000张票所得的总收入。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我们可以求出售出的成人票和儿童票的数量,以及成人票和儿童票的单价。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如何将德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将介绍一种有效的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二、案例描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德育意义的数学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一个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了解并理解正直、诚实、公平等道德价值观念;-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道德相关的问题;-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以“公平分配”为主题,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展开教学。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课程,讲述一个班级组织的义卖活动。
学生们需要将募集到的善款公平分配给需要帮助的人。
步骤二:讨论与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什么是公平?为什么要公平分配?- 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与公平分配相关的问题?- 公平分配与数学有什么关系?步骤三:数学问题设计教师设计一系列与公平分配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 有10个苹果,要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个才是公平的?- 小明和小红共有20元钱,他们要公平分配这笔钱,每人应该得到多少?步骤四: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解答。
步骤五: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解答和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平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并与数学知识进行关联。
4.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 评价学生对公平分配的理解和运用;- 对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正确性和解题思路进行评价。
三、案例效果通过这种德育渗透的数学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够培养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他们将更加理解公平的重要性,并能够将公平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德育渗透初中数学教案
德育渗透初中数学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3)通过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解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内容:(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特点;(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如代数式的概念、运算规则等;(2)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特点;(2)引导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解答,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3)全班交流,总结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4. 练习巩固:(1)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分析其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3)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拓展提高:(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介绍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特点及解法;(2)强调解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符号的正确性、运算的准确性等;(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代数式1.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1.2 代数式的表示与运算2. 第二章:方程(组)与不等式(组)2.1 方程的解法与应用2.2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3. 第三章: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3.1 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判定3.2 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4. 第四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4.1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2 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 第五章:统计与概率5.1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5.2 概率的计算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九年级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 教学难点: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德育教育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程度,如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
六、第六章:三角函数及其应用6.1 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6.2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解析6.3 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第七章:投影与视图7.1 投影的概念与分类7.2 平行投影的性质与作图7.3 三视图的绘制与理解八、第八章:圆的方程与性质8.1 圆的标准方程与参数方程8.2 圆的性质与判定8.3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应用九、第九章:数学归纳法与数列9.1 数学归纳法的概念与步骤9.2 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9.3 数学归纳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十、第十章:数学逻辑思维与创新10.1 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0.2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10.3 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通过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初中数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在一次数学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个数学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每一个小组有一份题目纸,上面列有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包括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等。
每一个小组成员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分工合作来解答问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小组成员需要相互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并最终给出答案。
在游戏结束后,我会根据小组的表现赋予相应的奖励。
这个游戏不仅考察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他们需要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的观点,相互讨论和交流解题思路。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合作的力量。
在游戏结束后,我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体味和感受。
他们纷纷表示,在这个游戏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解决数学问题,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
他们意识到,惟独相互合作,才干更好地完成任务。
这个游戏让他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激发了他们对合作学习的热情。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设计实践性的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这种德育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固然,在数学德育渗透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合理设计任务,确保任务既能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德育素质。
其次,教师需要在任务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思量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一、学生起点分析: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内容:出示七幅图片如下:引入“献爱心”活动。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的:1.培养学生的爱心;2.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的对比,让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氛围中接触学习主题,有利于他们启动思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内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
请两位同学就自己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把这个场景表演一下,并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以及在这个问题中,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票款6950元?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量?目的:题目以短剧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题意。
让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场景,模拟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性.活动注意事项:本节内容通过一幅问题情境图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叙述与卡通图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道应用题,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审题,学生在表演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题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的含义和数量关系等是否交待的清楚、明了,不要只流于热闹的形式。
当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建议他们采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目的。
由于,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一般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的未知量只有一个时,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这里首次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而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所以一些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才使学生真正感到,列表分析法对于解题的重要性,从而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进一步的问题: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效果:学生的答案主要围绕以下点:1).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本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比前面的问题复杂,在分析问题时理不清楚数量关系时,是表格帮了忙。
2).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通过交流大家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那么,看看刚才我们利用等量关系1设未知数,用等量关系2列方程,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目的:虽然解法一要比解法二优化的多,但仍需让学生通过亲手计算,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前面提到的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是如何实施的;解法一的求解过程比较简单;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在解题前,首先要明确数量关系,而在这里运用列表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
注意事项: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认识,解法一是直接设法,而解法二是间接设法,直接设法一定比间接设法简单。
其实不然,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上题中所得的学生票款和学生票款各多少元,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里运用直接设法,要比用间接设法求解的难度大。
同时,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
3.在以上问题中,如果票价和票的总数不变,票款能不能是6930元或6932元?如果你认为可能,请你分别求出学生票、成人票各售出多少张呢?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为什么?目的:加强学生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内容:提供补充问题:1.一个办公室有五盏灯,其中有40瓦和60瓦两种,总的瓦数是260瓦,则40瓦和60瓦的灯泡各有多少个?2.将苹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每人8个余14个,每人9个,则最有一个小朋友得6个,问小朋友有几个人?3.地板砖厂的原料是有白土、沙土、石膏、水按25:2:1:6的比例配制搅拌而成,现已将前三种料称好,共5600千克,应加多少千克的水搅拌?前三种料各称了多少千克?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对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1.通过对“希望工程”的了解,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并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3.同样的一个问题,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
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中的设计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不同层面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首先以短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切身去体验问题情景,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然后,指导学生借助表格去表达问题的信息,这里表格的引入非常自然,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表格对分析问题所起的重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一题多解,用不同的方式设未知数,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加以比较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2014年初一数学教案: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2.掌握: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添括号的基础上,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3.运用: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的思路.(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四)美育渗透点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整式加减运算.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出示投影1)化简下列各式(1);(2);(3).学生活动:同桌两位同学出一个学生在胶片上化简,另一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把几个学生的演算胶片用投影打出,其他学生一起来给打分.不对的,由学生找出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师提出问题:上述三个数学式子,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用数学语言进行叙述呢?(把每个括号看作一个整体)学生活动:同桌同学互相讨论、研究,若讨论的结果、语句认为比较通顺者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学生回答时,教师用彩笔把运算符号写在胶片上显示出来,以引起注意.)【教法说明】前两节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内容,其实就是整式加减内容的一部分,复习上述知识,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就过渡到整式加减这一节内容上来,使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衔接起来.师提出问题:上述式子中,每个括号内的式子是什么式子?(整式)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板书]【教法说明】以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为铺垫,从而引出本节知识,可以说是自然顺畅,学生不会感到整式加减法陌生.(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出示投影2)例1求单项式,,,的和.学生活动: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然后用投影仪显示出部分胶片来,正确的师生给予掌声,不对的则由自己或他人找出错在何处,并及时改正.师做相应的板书:[板书]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接着计算(或在投影胶片上计算),一个学生接着老师板书继续完成以下过程.把不同层次学生的胶片显示在投影上,师生给予肯定或纠正.师提问题:在这几个单项式相加时,为什么,要加上括号(学生讨论后回答,师做必要的强调)练习:(出示投影3)l.说出下列单项式的和(口答)(1),,,;(2),,.2.写出下列第一个式子减去第二个式子的差(1),;(2),;(3),.学生活动: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口答.2题直接观察回答(先答所列式子,再回答结果).【教法说明】上述两个题目学生完成应该没有什么困难,教师给学生创造机会实践,然后叫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特别是要调动差生的参与积极性.师:如果求几个多项式的和与差又该怎么办呢?(出示投影4)例2求与的和.学生活动: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或胶片)上完成.说明:在学生完成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然后把出现问题的胶片显示在投影上,学生一起改,这样可使学生印象更深一些,在列代数式时可能每个多项式有的学生不加括号,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把每个多项式加括号,利用复合投影胶片把例2中的“和”变为“差”.学生活动:学生都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换打分,并让一名学生把完整的解题格式板演到黑板上.【教法说明】变式训练也是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上题求“和”时,每个多项式加与不加括号不影响其结果,学生对括号的重要性就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变为“差”,括号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师提出问题:通过例l、例2的学习,你发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一般分几步?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互相叙述,教师深入某一小组,同学共同讨论,待讨论结果认为合理后,让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做简要归纳后,板书以下内容.[板书]【教法说明】通过例题的解答,让学生自己发现多项式加减法的一般解题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5)1.单项式:,,的和为____________.2.计算:(1);(2);(3).学生活动:1题学生回答,2题部分学生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准又快,鼓励差生的进步与参与.【教法说明】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训练中来,积极动脑、动手,同时教师对差生进行指导和鼓励.(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出示投影6)1.已知;;计算(1);(2);(3);(4);2.一个多项式加上得,求这个多项式.3.三角形的第一边是,第二过比第一边大,第三边比第二边小5,求三角形的周长.学生活动:1题同桌同学分别做,左边位置的完成(2)(4),右边位置的完成(1)(3).再让四个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完成,座位上的学生完成后互相交换检查;2、3题也让学生大胆尝试,然后教师规范解题格式.【教法说明】1题四个小题方法一样,所以可以每人做两个,可节省时间,l题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观察:(1)(2)小题计算结果是不是相同?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3)(4)小题如何.2题是在前面求多项式和、差的基础上的简单变式,学生会计算,但可能解题格式不会写,教师应重点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3题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然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3题再做一些变式.如:已知长方形一边长为,另一边长比它小,则长方形的周长为多少?(五)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为把本节课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请看以下问题:(出示投影7)1.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整式的加减的步骤,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整式加减的结果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单项式或多项式).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做适当强调:在整式加减中实际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在去括号时一定注意括号前是“+”还是“-”.【教法说明】归纳小结有时也不用教师包办代替,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以完成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可能比教师简单归纳效果要好.标签:2014年初一数学教案:整式的加减初一数学教案相反数教学目标1.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3.初步认识对立统一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