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
摘要:近几年,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似乎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就此问题对研究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意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相关举措进行了论述。为引导国家、社会及学校减轻贫困生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其能够积极向上的渡过大学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意义;表现;对策
自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这一方面带给高中毕业生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批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概念,暂且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表述,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家庭人均收入较少;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低于学校所在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在校期间,学习及生活缺乏固定经济保障;家庭基本无力支付学杂费等。为了给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教育部及各高校制订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显性的经济问题,但却忽视了同样影响贫困生学习与生活的隐性心理问题。
一、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意义
1.帮助高校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重塑生活信心
大学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在现实与理想的冲击之下常会产生许多矛盾心理。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受种种内外压力的干扰而产生心理症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因此,
能为高校贫困生提供除经济支持以外的有关心理上的帮助,能使他们不断克服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进而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2.为高校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支持
高校贫困生人数在近几年持续攀升,截止2009年,贫困大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由于教育平等提倡每个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所以贫困生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自然也是国家的栋梁,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能使更多高校贫困生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以一名普通求学者的身份为我国高等教育添砖加瓦,以踏实勤奋的态度
努力成长为国家及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建设者。
3.促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稳步发展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在近几年贫困生大军的不断壮大下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领域,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任务和课题。这对于提升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意义重大,能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支持。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经济上的“弱者”——自卑感严重
贫困大学生因长年累月忍受生活上的凄苦,自然向往物质充
实的富裕生活,因此秉承着“金钱至上”的理念,希望能用知识改变命运。可物价的日益攀升以及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严重的攀比风
使贫困生的自尊心受到重大挫败。在他人轻视的目光中,贫困生也越来越瞧不起自己。此外,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富二代”“官二代”给贫困生造成一种无形压力,他们开始抱怨家庭与社会,这更加重了他们心理上的自卑。
2.无法实现的“位移”——人际关系敏感
学生从一种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环境的现象叫学生的位移。一方面经济上的落后给许多贫困生带来了交友上的困扰。由于长期的勤俭节约,许多贫困生在与同学交往时常常显得畏手畏脚,“不舍得花钱”成为他们被孤立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贫困生在较低级的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满足
后会产生归属于爱的需要,因此他们渴望积极融入集体、渴望获得关爱和友谊,但他们又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过于封闭自己,因此陷入苦闷与孤独中,内心积郁过重。在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使他们产生对周遭环境的排斥,进而打碎了他们原先设想的美好大学生活。
3.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压力大
一方面,贫困生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相隔绝,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少,因此他们在面对诸如电脑课、英语课等公共课时显得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从事勤工俭学的工作以及各种校外兼职,自然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于其他同学,因此对于学习可
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他们在学习上的压力还表现为对未
来感到迷茫以及在学习与赚钱之间拿捏不定的矛盾心理。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举措
1.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状态,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念的转变。这就需要学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电影展播、宣传榜样人物的先进事例等方式使贫困生认识到物质上的贫穷并不是他们的缺陷,现代社会更加看重的是知识和能力,只要摆正心态,不卑不亢,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和能力,同样可以开创一个美好的
未来。
2.创设和谐互助的校园环境
教育社会学认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成就感、幸福感、挫败感不是由他们自身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他
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贫困生来说,大学生活是新鲜而陌生的,因此他们急需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找心灵上的支持和慰藉。创设和谐互助的校园环境,不仅能使贫困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温情,也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平等的生活与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安心完成学业,努力实现梦想。基于此,学校师生应当尊重贫困大学生,不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使他们能自然地融入集体中。
3.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一方面,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及时了解及掌握贫困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应当拓宽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渠道。例如,为贫困大学生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硬件设备;定期组织教育工作者与贫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难题并帮助其解决等。
4.开展有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
学校应积极组织贫困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良好心态
以及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如开展公益活动等,使贫困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间真情,能不断挖掘出其内心深处的感恩情怀,并能化感动为力量,摆脱心理缺陷,努力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同时,学校应在贫困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上进行调整和优
化。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贫困生分发助学金固然能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但也容易使他们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许多贫困大学生拿着国家的助学金肆意浪费,完全抛弃了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这样就背离了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的初衷。因此,学校应该结合贫困生的兴趣及专业需要安排适当的勤工助学岗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用,都能把工作也当做一种学习而不仅仅是以赚钱为目的。这不但能给予贫困生以心理上的尊重,使他们不用每天机械性地完成工作从而怨声连连,而且能为他们今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贫困生是抱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开始大学生活的。因此,国家、社会及学校应当将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他们挥洒青春、铸就梦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