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诗经与诗教14-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传云:“《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 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 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 • 孔颖达曰:“作《凯风》诗者,美孝子也。 当时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 夫室,而欲去嫁,故美七子能自尽其孝顺之道, 以安慰其母之心,作此诗而成其孝子自责之志也。 此与孝子之美,以恶母之欲嫁,故云‘虽有七子 之母,犹不能安其室’,则无子者不能安室可知 也。此叙其自责之由,经皆自责之辞。将欲自责, 先说母之劳苦,故首章二章上二句皆言母氏之养 己,以下自责耳。”
《毛诗序》
• “毛诗序”是对《诗经》各篇旨意的 解释。《毛诗》在首篇《关睢》前有一段 总论,世称《诗大序》,其下各篇的序为 《诗小序》,合称《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 邦国焉。 •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 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 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 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 „„

• • • •
《毛诗序》继承了孔子“思无邪”和 “兴观群怨”的思想,是先秦儒家诗论的 总结。是文学批评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 其诗学主要观点有: 1,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 2,强调诗歌美刺与讽谕的社会功能; 3,强调诗歌与政治和时代感的关系; 4,提出了诗歌分类和表现手法的“六 义”说。
诗教成为中国诗歌标的
8、“郑声淫”与“郑卫之音”说
• 《论语·卫灵公》:“颜回问为邦,子 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 殆。” • 《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 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 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 如此,何也?” • 《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 也。”
5、“思无邪”说
• 始见《诗经·鲁颂·駉》 • 本义是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情。 •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断章取义。用“思无邪”一语来概 括《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孔 子所说的无邪,即是雅正的意思,也即是说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乐调、具有中和之 美。
何谓诗教
• 1、《诗》(即《诗经》)的教学。 • 2、运用《诗经》进行社会教化。包括两个 方面:一个是社会伦理规范的教化;一个 是诗歌评论与创作的教化。 • 3、诗歌的教育与教化。
1、诗的教学
• 自周乐师将贵族所做之诗、民间所收 之诗编纂成《诗三百》之后,大概就已经 成为贵族子弟学习的内容之一。 • 证据之一:孔子就教自己的学生《诗 三百》。 • 证据之二:《春秋》和《左传》等文 献记载大部分贵族都会吟诵诗歌,这应该 也是教学的结果。

(1)温柔敦厚是一种思想规范,即要 求诗歌的思想表现要温柔婉顺,和颜悦色, 待人宽厚。“发乎情,止乎礼”(《毛诗 序》) • (2)温柔敦厚又是一种艺术原则,即 诗歌要有充实、浑厚而深刻的内容,通过 温润柔和的艺术风貌加以委婉曲折地表现 出来。
4、“主文谲谏”说
• 始见《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 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 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 ——要求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可以规讽 统治者,但必须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而 不要过于切直刻露,要维护君主的尊严与 权威。
•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孔颖达曰:“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適也;虽有 所適,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於 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 卒成於歌咏,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 • ——说明诗歌要表现思想感情的本质特征。
• 清沈德潜说:“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 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 • 明海瑞 《注唐诗鼓吹序》:“古先王成 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經’并行, 《詩》教爲首。” • 聂绀弩 《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 “孔子曾盛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所以诗以悱恻缠绵、温柔敦厚为主; 扩大开来, 中国的思想,也都以中庸为主。”


• • • • •
此诗歌颂鲁僖公有远见,兼重农牧,养马多, 善服役。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 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 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毛传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 焉。„„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 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 孔颖达曰:”序以后妃乐得淑女,不淫其色, 家人之细事耳,而编於《诗》首,用为歌乐,故於 后妃德下即申明此意,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 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於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 始,所以风化天下之民,而使之皆正夫妇焉。周公 制礼作乐,用之乡人焉,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又用之邦国焉,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欲使天 子至於庶民,悉知此诗皆正夫妇也。故郑《谱》云’ 天子诸侯燕其群臣,皆歌《鹿鸣》,合乡乐’是 也。”
赋诗言志
• 赋诗言志是根据春秋时期在政治、外 交场合中赋《诗》时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 出来的一个观念,即某人吟诵《诗》中的 某个篇章来表现自己的志向。


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 “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齹 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 有望矣。”子产赋郑之《羔裘》。宣子曰: “起不堪也。”子大叔赋《褰裳》。宣子曰: “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大叔拜。 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 能终乎?”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 同车》。子柳赋《萚兮》。宣子喜,曰: “郑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不出 郑志,皆昵燕好也。二三君子,数世之主也, 可以无惧矣。”宣子皆献马焉,而赋《我 将》。子产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 乱,敢不拜德!”
• 《左传》记载,昭公十六年三月:晋国执政韩宣子 到郑国聘问,郑定公设宴招待他,在宴会上韩宣子 让郑国六卿赋诗言志。
•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 相遇,适我愿兮。 •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 相遇,与子偕臧。 • (子展——《野有蔓草》) • • • •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子产——《羔裘》)

毛传云:“《野有死麕》,恶无礼也。天下
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
乱世,犹恶无礼也。”
• 孔颖达曰:“作《野有死麕》诗者,言“恶
无礼”,谓当纣之世,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
成淫风之俗。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其贞女犹 恶其无礼。经三章皆恶无礼之辞也。”

毛传云:“《匏有苦叶》,刺卫宣公 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 毛传云:“《谷风》,刺夫妇失道也。 卫人化其上,淫於新昏而弃其旧室,夫妇 离绝,国俗伤败焉。”
•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 《诗·召南·甘棠序》“美召伯也” • 唐孔颖达 疏:“至於變詩美刺,各於 其時,故善者言美,惡者言刺。” • 明刘基 《书绍兴府达鲁花赤德政诗 後》:“予聞《國風》《雅》《頌》,詩之 體也;而美刺風戒,則爲作詩者之意。”
2、发现诗歌的教化功能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在《诗三百》的教学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 了《诗三百》教学的社会教化功能。进而逐渐强 调和突出诗三百教学的社会教化作用。 《论语·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 不傷。”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 知也。其爲人也,温柔敦厚,《詩》教也。” 《後汉书·方术传序》:“如令温柔敦厚而不 愚,斯深於《詩》教者也。”
3、汉人《诗经》精髓的提炼
• 汉代传《诗》者在讲授《诗》中不断 地发掘其中的高大上思想,从而逐形成了 《诗经》的诗歌思想。 • 《诗·周南·关雎序》:“故變風發乎 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 禮義,先王之澤也。” • 《毛诗序》:“先王以是(指诗三百)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

3、“温柔敦厚”说
• 始见《礼记·经解》 •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國, 其教可知也。其爲人也,温柔敦厚,《詩》 教也。”孔颖达疏:“温,謂顔色温潤;柔, 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 故云温柔敦厚,是《詩》教也。” • ——即是温和宽厚,儒家认为这是 《诗经》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意义之所在。后 来也被当作对所有诗作的要求。
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
• 《论语·八佾》:“子曰:《关睢》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前者主要指欢愉颂美之作,后者主要 是指哀怨讽刺之诗。 • 孔安国说:“言其和也。” • 朱熹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 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 孔子的“不淫”“不伤”即是“中正”“和 谐”“无邪”的意思,表现了他对诗歌中和之美的 原则。孔子认为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但又要有所 节制,勿使其放荡无度,以致引起对自己和对别人 的损害。
2、“美刺”说
• 《毛诗序》在解说“六义”时提出了“美刺”的 概念。 •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 也。”——这是美。 •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 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是刺。 • 汉儒诗歌的“美刺”说,反映了诗人对于所反 映事物的立场、态度和评价,或者是歌颂美好事物, 作为榜样,加以敬仰;或者是讥刺丑恶的事物,作 为反面教材,加以讽刺与鞭挞。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其 民厚重,故雖直抒胸臆,猶能止乎禮義, 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樂而不 淫,雖詩歌,亦教訓也。”
7、“发乎情止乎礼”说
• 《诗·周南·关雎序》:“故變風發乎情, 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 之澤也。” • 古人常以此来形容男女关系的。发乎情,即 人的情感在男女之间产生。止乎礼,就是受礼节 的约束。 意思是说谈情说爱是可以的, 但是不 能逾越礼法的界限,就是不能苟合,这里的止并 不是停止感情,而是说到了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就 要停下来,不能因为情爱就做出逾越礼法的事情。
•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 童之狂也且! •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 童之狂也且! • (子太叔——《褰裳》) •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 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 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 (韩宣子——《我将》)
中国的诗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堪称“诗教”国家,孔夫子说:“不 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见中国历史上人的成长与教育与诗歌的关系之密切。 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诗歌除了对于个人而言传 递微妙感受、抒发性灵之外,还在规范伦理、教化人心、 慰籍人心方面,起到与西方宗教类似的作用。 • 故林语堂曾指出:“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 教的任务”,诗教导了中国人一种人生观,如何看待宇 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而 生出的一种仁爱、悲悯情怀。„„西方有《圣经》,中 国有《诗经》。在古代,中国人失意时、悲观绝望时, 诗歌都能给他们心灵的安慰,因为诗歌里有一种永恒的 超越性的力量。 • (李少君《答青年诗歌评论家陈亚冰问》)
诗教文化的形成过程
• 1、《诗》(即《诗经》)的教学。 • 2、《诗》三百篇用来进行伦理规范及其政治 服务的巨大社会教化作用。 • 3、《诗经》精髓的提炼,概括出来的诗歌理 论。 • 4、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儒家传统诗论思想:诗 歌创作与评论要为政教服务。 • 5、泛指一切的诗歌教育。
传统诗教思想
1、“诗言志”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