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0期总第220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经贸教育】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初探
鲍计国
1
马琳
2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2.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的生态道德建设
进展缓慢,原因在于高校重视不够、生态教育课程脱离实际、学生生态环保意识较弱,因此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当中,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49-02作者简介:鲍计国(1978-),男,汉族,安徽淮南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琳(1982-),女,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与理论。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
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基地,
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这一方面来说,高校加强生态德育教育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生态德育教育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两课”教育阶段,仍维持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水平,除了某些专业已开设有关环境保护之类的课程,讲授一些相关专业和技术、法规等层面知识之外,尚未成为一门必备学科进入课堂教学,高效生态道德教育及其薄弱,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二、高校生态德育缺失的原因(一)外在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部分人的主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污染物排放不合格,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故意偷排、漏排污染物,导致部分河流、河道污染严重,人民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政府对环境污染监管不力也为企业的不法行为提供了温床。如2010年大连发生的“7.16”漏油事件正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安全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同时,当今的选人、用人标准仅重视对知识、技能水平等“硬件”的测评,而忽视对道德标准等“软件”的考察,也是造成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缺失的重要外部原因。
(二)内在原因
1.传统道德教育只注重人本关怀而忽视生态价值传统道德教育通常是以人类为中心,其观点主要表现为
“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惟一相关因素”,“人是惟一的道德顾客,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人是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它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产物”等,言下之意,
为了“人本”不惜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为此,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生态性建设,生态道德作为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2.高校对生态德育课程重视不够
许多高校在实施生态教育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生态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处于从属地位,
仍有许多高校还未将其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导致高校生态教育无法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
呈现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体现出对大学生的生态修养、生态道德和生态道德观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二是在相关学科建设上,仅在环境专业中开设与之相关的必修课,而未在非环境专业开设基础性的生态教育必修公共课,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生态教育选修课。还有些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如“地球环境日”、“地球水日”等生态教育活动,但由于时间较短、宣传力度不够,
往往收效甚微。3.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弱
目前,大学生大部分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体验不到生活的艰辛,生活消费方面大多大手大脚、节约意识淡薄,用水浪费、用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
9
41
鲍计国
马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初探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用笔浪费等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上海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一项调查表明,低年级理工科男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强,
但在生态情感和行为养成方面却并不乐观。其中,
64.78%的被调查者对大学环保社并不了解,31.89%学生有一定了解,仅有2.98%的学生曾亲自参加过该社团并认为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对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危机认识不足,可见高校在生态环保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不足。
4.生态德育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
高校德育教育通常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视道德体验,
导致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疏离。德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门特殊课程,仅把社会现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
而没有启发和唤醒学生的生态道德自觉和生态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学会做人,
没有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德育忽视实践锻炼,脱离了生态德育的生活性。德育教育过于严重概念化,
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内容上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在方法上强调单向的德育灌输,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缺乏道德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导致德育的肤浅和伪善;在效能评定上,
采用课程考试的方式或限于简单化的学生在校综合测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学生的“双重人格”
。三、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高校作为青年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更应该下大力气加强生态德育建设力度,力争培养出具有生态人格的、符合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具有生态人格的人,首先必须理解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接受过良好的生态教育,并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为此,加强高校生态道德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过分强调人本观念,肆意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大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类对自然不是单纯被动的依赖,而是积极主动的依赖,人类要在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维护自身生存环境并谋求发展,
在强调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转变的同时,应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批判和反思环境污染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之中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当中,
并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开设选修课的同时,在非环境专业开设相关的必修课,课程设置应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加道德体验环节,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维护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并提高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三)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一方面要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爱护环境、善待动物等,帮助大学生增强尊重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关爱生命的道德良知:另一方面,要切合大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知识宣传活动,
如开办培训班、研讨会及专家讲座等,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二是积极与企业及社会团体合作,
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工作,支持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自然探索、野外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四)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也可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对学生的生态观念、
生态环境态度乃至生态环境经验的形成具有持久而强有力的影响。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充分感受美的熏陶,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生态教育。同时,
校园的规划设计、建筑物及建筑材料的使用、饮食供应、办公用品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体现生态道德价值观,鼓励使用环保材料,杜绝一切浪费,使保护环境、维护校园和谐发展成为师生自觉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吴玉福.谈天人合一[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8):90.
[2]张青兰.论生态道德教育[
J ].求实,2008(12):90.
(责任编辑:梁宏伟)
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