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贫困恶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贫困恶性循环
【摘要】在中国,只有解决了农村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才能解决整个中国社会的人口与贫困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村的发展问题,才能解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
农民的贫困问题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用制度引导农民跳出人口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村走上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把改革开放大业推向前进,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
【关键词】人口与贫困恶性循环成本
贫困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接近80%的人口在农村,部分农村地区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及资源、环境极不适应,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率至今高居不下,进一步扩大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加剧了人口对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成为人类社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甚至在农村某些地区出现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
经济学刚刚诞生之际,经济学家考虑的生产要素只有两个:土地和劳动。有人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土地之父。”既然产出决定于土地和劳动这两个因素,则经济增长的原因就在于投入使用的土地与劳动的不断增长。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都曾设想过一个土地所有权不变和资本积累尚未发生以前的原始状态。在那个时候,资本不具有重要性,土地是自由取用的,劳动是唯一的考虑因素。只要劳动投入量增长,土地的使用量也会增长,从而产出量也会同比例增长。然而,人类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土地是有限的,一旦处女地被开垦完毕,新增的劳动者就只能涌入现有的已开垦的土地。在土地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产出仍会增加。但当新的劳动者附加在固定数量的土地上时,每个劳动者便只能有较少的土地与之发生作用,从而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随着单位土地上的劳动量的增长,在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就会不断下降。在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产出增长速度越来越慢,最后趋近于零。
我国偏僻农村就处于一种非常封闭的状态当中,在经济上和外界几乎没有交流,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中,没有资本的交流,技术得不到改进,劳动生产
率得不到提高,由于地域偏僻,土地条件不良,可供开垦、利用的土地数量有限。这样,在劳动生产率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的产出与代表劳动量的人口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要想增加产出,就必须增加劳动,就必须增加人口的数量。人口的数量越多,在土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其人均占有的土地就越来越少,人均占有的产品也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穷。
二、生育成本、收益和机会成本的相互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的生育和抚养,有它的成本和收益。在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和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下,妇女生育抚养孩子的成本和机会成本都较低,而孩子较早地投入经济活动,能给家庭带来收益。加之传统农业社会中,孩子由于饥饿、营养不良、疾病、战争等原因,死亡率较高,不容易存活,孩子稀缺,因此,孩子成了收益较高的资源。
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农村的生产、温饱、医疗等条件改善,人们抗御自然灾害、温疫疾病的能力增强,虽然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不大,但是人口的死亡率,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却大大降低。过去可以通过战争、自然灾害、疾病等形成的死亡率来平衡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比例,现在却不能了。于是人口处于一个猛烈的增长时期,在广大的农村,人力作为主要的劳动力,人口大规模的增长表现的更为突出。
相反,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人口的高增长势头却得到了控制。到了工业和城市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人口的生育和抚养数量在微观上受到家庭预算的制约,这就是家庭支付能力、生育的成本和机会成本、抚养孩子的成本等约束。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从正增长转变到负增长,与其家庭人口生育成本和机会成本的上升有着很强的关系。
从我国孩子的生育抚养的教育成本和机会成本看,将一子女培养到大学毕业,其成本高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因此,在城市中,即使国家不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或者放开让居民生育,绝大多数家庭预算收入有限将会约束子女的生育数量。在城市中,一般的收入情况下,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与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数量成反比,子女越多,生活水平越低;子女越少,生活水平越高。
因此,人口自我控制的自动机制是生育、抚养和教育的成本和机会成本,人口生育数量受到家庭预算的约束,而人口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人口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将是人口从偏好生育向自动控制生育转变的动态过程。这是一个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转型的内在规律。违背这个规律,肯定会受到它的惩罚。
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生育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很低,不需要上幼儿园,上
小学的费用很低,没有让孩子上中学和大学的打算;孩子到六七岁时,可以从事放羊、拾草、砍柴、收粮等劳动,对于家庭有所收益;而且农村由于地少,有的农妇一年12个月可能11个月没有农活可干,农业收益很低,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为零,也就是说生育孩子没有什么损失。在农村有一种强劲的人口生育动力。而且越穷的乡村,生育和抚养的成本和机会成本越低,未成年子女的收益越高。这就是一些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穷和生恶性循环的经济机理。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是“越穷越生”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其他社会性保障系统等内容。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城市保障和农村保障两大部分组成,而与城市社会保障相比,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0%的居民住在农村。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制之外。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广大农民在这方面的情形恰好相反,我国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而缺乏社会保障。在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中国农村居民除了依靠家庭保障以外,他们还可以通过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制度而获得集体保障。此外,他们也可以获得依靠集体经济资助的合作医疗。但是,农民的这些保障,无论在保障项目、保障内容和保障水平上,都根本无法与城镇居民所获得的“单位保障制”的保障相提并论。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传统的集体核算制度被彻底打破,农民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农民享受的集体经济保障也由此丧失。农民陷入了不得不依靠单一的传统家庭保障的困境。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保障问题上,实际上是出现了后退。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农村有3000万人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来到,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5%;我国又是一个易灾多灾地区,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地域广阔的农村人口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和生活困难。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生活保障只能依赖于自己耕种的土地,进一步表现为只能依赖于家庭进行保障而不能依赖其他形式的保障。于是,即使是贫穷,广大农民为了自己将来的生计,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终,也只能将生活的寄托放在多生几个孩子身上。生活越穷,收入越少,就要越多生,因为这是保障生活的需要。同时,我们在前面所讲的在农村生育和养育孩子的成本低为这种恶性循环提供了基础。
我国目前正开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农村问题是当政策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