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脉尖综合症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治疗
一般性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呼吸衰竭: TOBS易出现意识障碍、球麻痹, 导致呼吸道 不畅, 加重脑部缺氧。 患者保持侧卧位, 防止舌后坠; 湿化呼吸道、及时吸痰; 严重者放置口咽管或及时气管切开。
适当脱水:
TOBS的中脑、小脑、枕叶病灶均在后颅凹, 紧邻延髓, 易形成脑疝而威胁生命,适当脱水降颅 压极其重要。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和桥脑出血后继发
2.年轻及儿童患者常见病因
■外伤 ■动脉炎 ■动脉瘤
病因&危险因素
3.其它
■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黏度增高 ■血管畸形 ■心律紊乱 ■应激
部分病人病因不明
病因&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依次为 ■高血压 (65.9%)
■心脏疾患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动脉炎 ■吸烟 ■酗酒
引起)
临床表现
内脏行为异常 单侧丘脑背内侧核损害导
致的同侧嗅觉功能下降。 双侧丘脑背内侧核和板内
核损害造成的持久的嗅觉和味 觉功能缺陷,并伴体质量下降。
由于意识障碍引起患者合 作程度下降, 此类症状常被忽略
行为异常
Balint综合征(皮层性注视麻痹) 记忆减退 人格改变 激越性谵妄等
采用静脉或动脉溶栓的24-35% 病人有一个更好 的预后
对存活的仍留有症状的病人有10-15%的病人再 发中风
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在卒中中心治疗的预 后明显优于综合病房及社区医院。
房颤 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粘液瘤
病因&危险因素
频发TIA(椎基底动脉系统) 长期服用避孕药 围产期血液粘度增高 凝血功能亢进
临床分型
Caplan根据梗死部位将TOBS分为2型:
中脑和丘脑受损的脑干首端梗死 颞叶内侧面枕叶梗死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入院时T:36 P:68 R:18 BP:
•神志昏睡,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约2毫米,光反 射迟钝,右侧瞳孔直径约4毫米,对光反应消失。
•右上肢肌力4级,左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2+级,四肢 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对称减退,双侧病理征阳性。
• 治疗上积极脱水降颅压、抑酸护胃、抗炎、控制血压、促醒、脑保护及 维持水电平衡治疗,主要用药:甘露醇、甘油果糖、麦通纳、氨曲南、 诺森、利喜定、纳乐枢、玺太、氯化钾。家属态度关心,积极配合治疗 。
•10.14T39度,予以激素治疗,退热后大汗、体温不升,神 志转昏睡,体温波动在35--39.2度之间,降温毯按需应用
大脑后动脉区梗死
• 主要表现为视觉障碍及行为异常。 单侧皮质支闭塞:对侧同向性偏盲、失认、失读 双侧皮质支闭塞:记忆障碍、面容
辅助检查
• CT • MRI • DSA
诊断标准
• 1 既往史 • 2 临床表现: 瞳孔异常,眼动障碍,尤其是意识清醒后仍有
双侧或一侧眼动障碍 • 3 无明显或较轻的皮质脊髓束及激素丘脑束受损的体征。 • 4 影像检查见到丘脑、中脑、枕叶与颞叶内侧的梗塞。
•10.15患者出现呼吸暂停,每分钟2次,每次最长持续15s,
•10.18患者意识障碍加重,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高凝状态, 预后差,家属要求自动出院
• 检验结果:
• 10.4 DIC示:PT:26.5s D-D:1.76mg/L
•
生化:K 3.15mmol/L
• 10.5 HCY:32.5umol/L
护理查房
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神内二 丁云 王虹
内容概要
• 病史简介 • 护理体检 • 疾病相关知识 • 护理诊断及相关措施 • 健康指导
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病因及危险因素
▪ 主要病因是脑栓塞,约占61.5%。 ▪ 心源性栓塞,如风心病、房颤、瓣膜病等。 ▪ 动脉性栓塞 ,即栓子来源于心脏和基底动脉近心端
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脱落。 ▪ 其他病因还有脑血栓形成。首位危险因素为高血压
,糖尿病和心脏病次之 ,以及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因 素。亦可由动脉炎、动脉瘤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引 起。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TIA )史、大脑后动 脉末端闭塞或狭窄 ,椎-基底动脉狭窄是高危因素。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动脉狭窄闭塞是主要病因 。 动脉畸形也可致 TOBS。
精选ppt
▪ 眼球运动异常、眼震、动眼神经瘫为主要表现 单 、双侧动眼神经麻痹 眼睑下垂 、上、下注视麻痹 、一个半综合征、复视、眼球分离及运动障碍、瞳 孔改变 散大或不等 。水平或垂直性眼球震颤。瞳 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是 TOBS的主要症状。瞳孔 散大 ,与中脑导水管腹侧被盖内侧缺血 ,EW核受损 有关。动眼神经核或根受损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 , 上丘水平眼球垂直运动中枢病变出现眼球垂直注视 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和眼震主要系内侧纵束受累所 致 ,尚可出现“一个半综合征” 。
精选ppt
病理解剖学特点
▪ TOBS是指病变 累及基底动脉顶 端 2cm范围内的 5 条血管 。包括 2条大脑后动脉 、2条小脑上动 脉和基底动脉顶 端。
精选ppt
▪ TOBS特点 ▪ 基底动脉近端较远端为宽 ,小栓子能穿过椎动
脉 ,而不阻塞在基底动脉近端。 ▪ 供应中脑与丘脑血液的深穿支较其供应大脑
精选ppt
部分病例出现出血性梗死 ,可能为 TOBS病 因多为栓塞 ,且枕叶及小脑血管吻合支相对较 多 ,当梗死面积大时 ,因阻塞血管的血栓栓子 溶解破碎 ,移向远端而使血管再通 ,血流重新 灌注 ,在原有血管壁受损基础上发生出血 ,此 外梗死边缘侧支循环开放 ,使血流进入梗死灶 亦为出血原因之一。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梗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mdrome,TOBS),为脑梗死的一个较少见类型,因病灶涉及幕上、幕下多个重要结构,表现复杂,病情重。
现将我们于2000~2010年收治的14例TOBS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4例患者中男8例,女6例,年龄45~73岁,平均60岁。
有高血压史9例,糖尿病史5例,冠心病史4例,心房纤颤史2例。
1.2 影像学表现14例中9例经MRI诊断,5例经CT诊断。
幕上幕下至少各有一个病灶。
中脑有梗死灶者11例。
小脑上部有梗死灶者8例,其中,单侧小脑上部有梗死灶者5例,双侧小脑上部有梗死灶者3例。
丘脑有梗死灶者11例,其中,单侧丘脑梗死灶7例,双侧丘脑梗死灶4例。
枕叶梗死灶5例,其中,单侧枕叶梗死灶4例,双侧枕叶梗死灶1例。
单侧颞叶底部内侧梗死灶1例。
其中病灶最多的1例为右侧丘脑、左侧枕叶、左侧小脑半球上部、中脑同时出现病灶。
2例丘脑、中脑、小脑梗死灶均位于同一侧。
1.3 临床表现14例中,谵妄1例,嗜睡3例,浅昏迷2例,深昏迷1例。
幻觉1例。
睡眠倒错6例。
淡漠4例。
双眼上下分离性斜视2例,单眼上视位4例,单眼下视位2例,核间性眼肌麻痹1例,单眼瞳孔散大4例,单眼瞳孔椭圆形2例,单眼上睑下垂2例,单眼上下视运动不能4例,内收运动不全1例,眼震10例,轻偏瘫1例,偏身感觉障碍5例,一侧上肢动作笨拙1例。
Weber综合征3例,偏盲2例,皮质盲1例,视物变形1例。
命名性失语2例,共济失调5例。
1.4 治疗抗血小板,神经营养,视具体情况给予抗凝,扩充血容量提高脑血流灌注压,改善脑血液循环,清除自由基,枕叶及小脑梗死灶范围较大者,给予甘露醇抑制脑水肿治疗。
同时治疗基础病及并发症。
2 结果显效5例,有效8例,死亡1例(合并有房颤、心衰、肺内感染)。
3 讨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提出并从临床病理及病因等方面予以描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与临床分析
及到对侧视 中枢 、 外展神经核 、 内侧纵柬时
也可 引起 眼球运 动 障碍 。
危险 因素等 方 法综 合 治疗 。其 中死 亡 7
例 , 物 状 态 4例 , 植 留有 严 重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1 , 转 1 。 l例 好 3例
t n[ ] R vN uo,9 9,5 6 8 i tJ . e e r 19 2 :9 . e l
果 的因素 很 多 , 分 析前 阶段 的 质 量保 对
化学 分析 和免 疫学检查 , 3管作 一般性 第
状及 微镜检 查。3管顺 序不宜 颠倒 , 雨 则可 }现前 后几 次脑 脊液 常规 结果 的较 } j 大偏差 , 这也是临床, 常 出现 的错 误原 因 I 之一 。 标本采集较难 , 故送检 和检测 的 过程应注 意安 全。
根据具体检验项 目而 定 , 临床 医师在
开 申请 单前 , 同检验科相关部 门联 系并 应 询 问详 细后 , 明检查 要求 , 采样 并 及 注 再 时送检 。 总之 , 向临床提 供 准确 、 可靠 的检 验 结 果是 检验科 的最 终 目的。影 响检 验 结
证, 只有通过科 室 之间 互相 学 习与沟 通 ,
左 中 脑 +左 枕 叶 + 小 脑 3例 , 中丘 脑 左 其
梗死 l , 7例 中脑 梗死 l 5例 , 脑梗 死 6 桥
外的刺激不易上传到大脑皮层 , 导致大脑皮 层兴奋性下降所致 。而眼球运动障碍和瞳 孔异常变化是 中脑被盖部内侧及 中脑 导水 管周围缺血 , 瞳孔反射弧传人纤维在视束至
TB O S是 指 以 基 底 动 脉 顶 端 为 中 心 , 直 径 2 m 范 围 内 的 5条 血 管 交 叉 部 , 由 c 即 双 侧 大 脑 后 动 脉 、 小 脑 J 动 脉 和 基 底 动 双 - 脉 顶 端 组 成 的 “ ” 型 区域 , 于 各 种 干 字 由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典型病例,急性起病,有丘脑、中脑、小 脑、枕颞叶的症状,有特征性临床表 现和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如头颅CT或 MRI 证实以上部位2个或2个以上梗 死灶即可确诊。
• Caplan依病灶部位不同将TOBS分为 脑干首端型、枕叶颞叶型和小脑型,便于 显示分支血管梗塞发生率的高低 • Mehler根据预后不同将TOBS分为传 统型和可逆型 • Martin将TOBS分为双侧背侧丘脑型、 枕叶颞叶型、脑干上部型和小脑型。
TOBS多引起不同程度、不同性质 的意识障碍,文献记载其发生率为77%~ 100%,一般多持续6h~3d。 包括深昏迷、去脑强直、无动缄默、 意欲低下和嗜睡。其特征是睡眠过度和 动眼神经瘫,睡眠异常表现为夜间失眠 而白天睡眠过度。
• 意识恢复后,肢体运动感觉大多恢复正常 或基本正常。Facon等认为基底动脉尖 梗死的病人,最突出症状为睡眠过长与动 眼神经麻痹。
高危因素: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动脉起于基底动脉尖端,沿小脑幕腹侧向 外,分布于小脑的上面、小脑髓质深部和齿状核 等中央核团,以及脑桥首端被盖部、脑桥中脚、 中脑尾端被盖外侧部。 • 大脑后动脉在脚间池内行向外侧,环绕大脑脚转 向被侧面,越过海马旁回沟,沿海马沟向后,直到 胼胝体压部的后方进入距状沟始段分为两终末 支: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大脑后动脉皮质支 分布于颞叶底面和枕叶内侧面,包括海马旁回及 海马旁回沟、枕颞内侧面、舌回、扣带回峡、 楔叶、楔前叶后1/3和顶上小叶后部。
• 假性Parinaud 综合征, 是核性损害最 具特征的表现, 病灶侧完全性动眼神经 麻痹伴对侧上视障碍。对侧上视受限是 由于病灶侧上直肌核破坏所致。
• 两上睑下垂伴垂直注视障碍, 为核性损 害, 病灶累及了动眼神经核群的上直肌 核、下直肌核及提上睑肌核, 内直肌核 和下斜肌核相对不受影响, 此由于上直 肌核和下直肌核位于动眼神经核上端, 首先受累, 提上睑肌核为单个, 因此部 分损伤也会造成两上睑下垂。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osfraBasilarArterySyndrome,RBAS)是指基底动脉尖部缺血或闭塞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以中脑损伤为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干血管病,常伴有丘脑、间脑以及枕、颞叶等缺血性损害,临床上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我科自1998年4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脑梗死患者2028例,其中RBAS36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40~78岁,平均(57.1±37)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2.5h~8d。
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5例,心脏病史12例,糖尿病史11例。
活动发病29例,急性发病31例。
1.2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31例(嗜睡15例,浅昏迷9例,中昏迷3例,深昏迷4例);眼球垂直运动障碍25例,外展麻痹8例,外展位2例,双眼睑下垂11例,单眼睑下垂5例,水平眼震7例;双瞳孔散大18例,缩小11例,病侧瞳孔散大4例;同向偏盲9例,同向象限盲3例,皮质盲2例;构音障碍17例;四肢瘫12例,右偏瘫7例,左偏瘫4例;半身投掷症2例,共济失调3例。
1.3 影像学检查于入院后即行头CT和MRI扫描。
头CT26例异常:双侧丘脑伴中脑梗死11例,双丘脑梗死3例,右中脑及颞、枕叶梗死6例,右丘脑、中脑及颞叶梗死3例,左丘脑、中脑及小脑梗死2例,左丘脑和颞枕叶梗死1例。
10例头CT阴性者行MRI扫描:双丘脑和中脑梗死伴左颞叶和小脑梗死4例,双丘脑和中脑、枕叶梗死1例,右丘脑和中脑梗死3例,左丘脑、中脑和脑桥梗死2例。
1.4 治疗与预后本组于入院后均给予脱水、利尿、血液稀释、抗凝、溶栓、活血化瘀、脑代谢剂、清除自由基及对症等综合疗法。
病程21~62d。
治愈11例,好转18例,持续性植物状态1例,死亡6例。
2 讨论2.1 定义RBAS第因基底动脉尖部血循环障碍所致,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课件课件
2020/10/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课件
17
2020/10/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课件
18
DWI是最佳手段!
2020/10/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课件
19
男 55岁 2015-8-17 11:00因“突发头昏2天”入院, 当日 17:00 在和医生交谈时突发头昏倒地、呕吐、大汗。左下肢轻瘫 。 “波动性”意识障碍渐加重,脑DWI 示:左小脑半球及颞叶 、枕叶梗死伴出血。后颅窝减压术后转ICU,17天后死亡。
2020/10/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课件
10
四、临床表现
• 2、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
• TOBS的重要症状之一 。系动眼神经核受损或动 眼神经根受到压迫牵拉。
2020/10/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课件
11
四、临床表现
具体表现: 眼球垂直注视麻痹(Parinaud syndrome,上丘受累);
“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背盖部受累,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
2020/10/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课件
2
二、血管
• 基底动脉尖位于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范围 内5条血管开口的部位。
• 5条血管即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
“干” 动脉形成的一个
字型结构。
2020/10/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课件
3
2020/10/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课件
4
2020/10/30
2020/10/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课件
7
• 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延长、迂曲时,会造成血 管内的血流缓慢,血管壁易形成附壁微血栓,若血 栓脱落即造成血管阻塞。
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护理
•谢谢
辅助检查:尿常规:隐血:+2、 尿蛋白:+1、 镜 检红细胞:97个/uI、镜检白细胞:8个/uI;凝血 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2.4S、纤维蛋白原: 5.24g/L、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3S/D-二聚体测 定:1.12mg/FEU;S\肾功能+电解质:钾: 4.38mmol/L、 钠:139.4mmol/L、 氮: 107.0mmol/L、尿素:7.51、肌酐:93mmol/L。目 前诊断为: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肺部感染,医嘱 予抗炎,化痰,保护脑细胞,增加肠内营养供给 量,患者间断高热,给予冰毯控温治疗。
护理诊断 1.意识障碍:与脑出血有关 2.体温过高: 与大脑功能紊乱有关 3.窒息的危险:与脑出血有关 4.有废用综合征:与意识障碍有关 5.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6.营养失调节:低于机体需要量 7.潜在并发症:VAP与机械通气导尿管深静脉置管过 久有关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呕吐情况。
1980年Caplan首先报告,病因为基底动脉尖端血
栓形成,缺血范围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 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 2厘米内的深穿支,使中脑被 盖部、双侧丘脑、枕叶及颞叶出现梗塞病灶。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 脉,供血区域包括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 和枕叶。 临床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 碍,伴有记忆力丧失,及对侧偏盲或皮质盲,少数患 者出现大脑脚幻觉。
治疗
主要是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机制治疗, 另外要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积极 争取6h溶栓、抗凝、扩容、保护脑组织,改 善脑血液循环等综合方法为主。
治疗及预后
既往多认为本病较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预 后差,完全治愈者甚少。本病经早期正确 地抗血栓治疗,可提高半暗带内脑细胞的 存活率,改善微循环,改善病灶局部的低氧 环境,从而改善TOBS预后.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PPT课件
主管护师马燕: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突发或逐渐进展的意识障碍,可有嗜睡及 不同深度的昏迷,严重者出现去脑强直发作。随病情不 同可表现为深昏迷、无动性缄默、嗜睡或睡眠过度。意 识恢复后,肢体运动感觉大多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
2、瞳孔异常和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忽大忽小或一侧散大,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眼球分离或偏斜,双眼垂直运动 受限,但水平运动时,头-眼反射可不受累。若瞳孔散 大,对光反应消失, 同时伴意识障碍,易误诊为脑疝,需 注意鉴别。
病因及其危险因素
首先为脑栓塞,约占61.5%,栓子主要 为心源性,其次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脱落所致。。
其次为脑血栓形成。部分病人病因不 明。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相似,以原发性高 血压最常见,其次为心脏病(心房纤颤、 心肌梗死等)、糖尿病、动脉炎、吸烟、 酗酒、高脂血症等。
责任护士魏海丽: 病情介绍
主管护师马燕:临床表现
3、肢体瘫痪和锥体束征:如病变累及双侧大脑脚,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瘫或肌张力改变,双侧病 理反射阳性。 4、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中脑、双侧丘脑、枕叶和
颞叶多发梗塞灶:大脑后动脉区梗死该区死主要表现为视觉障碍及行为异常。Martin等报道,该 区梗死占TOBS 35%.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减退、 偏盲或皮质盲,少数为闪光幻觉、视物变形、视觉 失认等
• 帮助卧床病人建立舒适卧位,向病人家属讲 明翻身、拍背的重要性,协助定时翻身拍背, 按摩关节和骨隆突部位。
• 增进舒适感和满足病人基本生活需求。保持 口腔清洁,给予口腔护理,保持二便通畅
护士李慧娟:护理诊断及措施
• 吞咽障碍( 29%~60.4% ): 与脑组织损害有关 • 遵医嘱给予留置胃管。 • 吞咽障碍的训练方法:咳嗽训练、吹气球、吹蜡烛训练、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名词解释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名词解释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名词解释】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又称基底动脉远端狭窄型心肌梗死,是一种
罕见的心脏疾病。
其特点是主要影响心脏后壁性质量的心肌梗死,表
现为心电图上的ST段高度抬高和宽波复合波改变。
基底动脉为心脏主要的供血动脉之一,如果动脉受到狭窄或闭塞
的影响,将导致心肌的缺血甚至坏死。
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则是因为
在基底动脉末端的远端区域出现了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脏后壁的
心肌灌注受到影响。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为胸痛、气促、心慌等症状,但由于其罕见性,容易被误诊。
此外,该疾病还会对心室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如左
心室功能不全等。
目前,该疾病的治疗尚无明确有效的方法,一般采用保守治疗,
如引导心肌缺血部位的血流、改善心肌代谢状况、降低心肌负荷、对
相关症状进行治疗等方法。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一旦患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应及早就医,接受专业医生
的治疗。
同时,该疾病的预防也非常重要,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正常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减少患病风险。
总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虽然罕见,但对心脏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身
体检查,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A 手术目的:解除血管压迫,恢复脑部供血
康复治疗
01
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 热疗、冷疗等
02
言语治疗:针对言语障碍 进行训练和矫正
03
认知治疗:针对认知障碍 进行训练和矫正
04
心理治疗:针对心理问题 进行疏导和治疗
05
生活技能训练:针对日常 生活技能进行训练和矫正
06
社会参与:鼓励患者参与 社会活动,提高社交能力
基底动脉尖综 合征
演讲人
目录
0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概述 02. 治疗方法 03. 预后和预防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概述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病因和病理
病因:动脉 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血管痉挛等
病理:基底 动脉尖部狭 窄或闭塞, 导致脑干缺
05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了解 心理状况,及时调整心态
02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彩 超等心脏检查
04
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观察脑部病变情况
06
定期进行康复治疗,提高 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
谢谢
0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脑 脊液检查等
04 鉴别诊断:与其他引起类似 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前 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
2
治疗方法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 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等
02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治疗的方法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治疗的方法我们可能很多人对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这种疾病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吧,的确,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这种疾病在我们身边还不常见,自然我们对它的了解比较少,但是现在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却在日益升高,这种疾病给我们的身体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影响我们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我们需要提前做好预防,那么当我们出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这种问题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治疗的方法吧!治疗方法:1.治疗目的首先要消除病人的疑虑,然后是迅速缓解症状,症状持续是常见的,因此许多病人不能返回工作岗位,而CAG示冠脉正常本身即可消除病人的疑虑。
在一项研究中,病人得知冠脉正常后,既减少住院次数,又缩短因心脏原因住院的天数。
2.治疗方法X综合征无特殊的治疗。
常用的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酯、钙拮抗药及β受体阻滞药等都可用于本病的治疗,但疗效不恒定。
对一些病人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但对另一些病人则可能疗效不显著。
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均可有效地减少胸部不适的数目,而硝酸酯有益作用仅在一半的病人被发现。
X综合征病人舌下含化硝酸酯不能提高运动耐量,而且有些病人的运动耐量反而可能降低;而钙拮抗药可减少有些病人的心绞痛发作的频度和严重程度,并提高运动耐量,β受体阻滞药的效果不如用于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时显著,提示降低心肌氧需量不是预防或代偿血管运动异常的有效措施。
使用α肾上腺能受体阻滞药似乎是一种合理的治疗,但小规模试验的结果仍不一致;抗抑郁剂丙米嗪(imipramine,50mg/d)可有效地减少胸痛频度50%,绝经后妇女应用激素替代疗法可减弱正常冠脉对乙酰胆碱的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内皮依赖冠脉扩张,有一项研究证明此项激素可减少胸痛发作频度50%。
因此,首先要向病人解释本病的中期预后相当好,消除其顾虑,然后用长效硝酸酯治疗。
若病人还有症状,应该开始用钙拮抗药或β受体阻滞药,最后可用丙米嗪50mg/d。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第六页,共三十三页。
相关解剖结构
• 基底动脉尖部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 cm 直径范围内5 条血管交叉的部位, 分别由2 条大脑 后动脉、2 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的 一个“干〞字结构。
• 不同血管分支血循环障碍组合, 导致临床及影 像学梗死形式多种多样, 涉及幕上幕下多部位 分布和多样组合、对称或不对称、梗死灶可位 于丘脑、中脑、枕叶、颞叶、小脑等。
第七页,共三十三页。
第八页,共三十三页。
基底动脉尖的结构如同“干〞字,上面一横是大脑后动脉,下面一横是小 脑上动脉,中间一竖是基底动脉干,这个“干〞字结构称为基底动脉尖,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三页。
病情观察
• 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眼球运动、瞳孔、肢体运动。
• 波动性意识障碍即发病过程中突然出现短暂的严重的意识障碍 ,清醒后可答复以下的问题及配合查体,然后出现嗜睡。密切 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准备好急救药品器材,以便及时抢 救。
• 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是T0BS的主要表现。瞳孔散大 、不等大,在观察时要及时判断是由脑疝引起还是TOBS 引起,因为处理方法不同,后果也不一样。
髓, 易形成脑疝而威胁生命。 • 积极防治并发症: TOBS 易出现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其中最常见的
是顽固性呃逆、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 对症治疗利于疾 病的预后。 • 其他: 脑细胞保护剂、抗自由基、活血化瘀、促醒、康复治疗等综合治
疗方案也十分重要。
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例
呛 咳, 四肢 活动 障碍 , 小便失禁 , C 经 T检查 以“ 脑梗死 ( 发 多
性 ) 收 入 院 。 既往 有 高血 压 病 家 族 史 , 血 压 病 史 1 年 , ” 高 0余 未 系 统 诊 治 。入 院 时 查 体 :『 10 10mm H , 温 3 f压 5 /0 g 体 『 L 7℃ ,
神经科医生对 T B 认识 的加深 和 C 、 I OS T MR 的普及 , O S的 TB 报道逐渐增多 , 笔者所在 医院近 2年先 后收 例 介 绍
综合征合并 出血性 脑梗 死 , 高脂 血症 。人 院后 给与 降颅压 、
降血 压 、 护 脑 细胞 、 防并 发 症 治 疗 , 院 第 2天 血 压 降 至 保 预 人
病例 1 男 ,3岁 , : 4 主因意识 障碍伴 四肢活动 不灵 2d收 入院 。患者于人 院前 2天 , 由于精 神刺激 出现眩晕 、 恶心 、 呕 吐, 活动后加重 , 嗜睡 , 可简单 回答 问话 , 逐步进入 昏睡 , 饮水
10~10 9 4 5 / 0~10mm H , 0 g 病情稳定 , 言 障碍 、 语 肢体活动 障 碍逐步好转 , 入院第 7天可 发单字音 , 颈强直 (±) K mi , e g征
病 例 3 男 ,6岁 , 因 眩 晕 , 恶 心 、 吐 2 h收 入 院 。 : 5 主 伴 呕
患者 于人 院前 2h活 动中出现眩晕 , 颈部活动时加重 , 视物旋
转 , 目减 轻 , 心 、 吐 、 悸 、 短 , 正 确 回 答 问 话 。 经 闭 恶 呕 心 气 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Caplan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两组,即中脑和丘脑受损的脑干首端梗死和颞叶内侧面、枕叶受损的大脑后动脉区梗死。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的临床应用,确诊的TOBS越来越多。
本文就其有关的问题加以综述。
1相关的局部解剖小脑上动脉起于基底动脉尖端,沿小脑幕腹侧向外,分布于小脑的上面、小脑髓质深部和齿状核等中央核团,以及脑桥首端被盖部、脑桥中脚、中脑尾端被盖外侧部。
大脑后动脉在脚间池内行向外侧,环绕大脑脚转向被侧面,越过海马旁回沟,沿海马沟向后,直到胼胝体压部的后方进入距状沟始段分为两终末支: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分布于颞叶底面和枕叶内侧面,包括海马旁回及海马旁回沟、枕颞内侧面、舌回、扣带回峡、楔叶、楔前叶后1/3和顶上小叶后部。
大脑后动脉中央支起自其环部和主干,支配丘脑的主要有丘脑穿动脉,供应丘脑内侧核与中线核的下半部分,以及中央中核和脑后内侧核,丘脑膝。
TOBS是因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的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叉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膝状体动脉一般有1~6支,供应丘脑枕、丘脑外侧核群;脉络膜后动脉分内侧和外侧两组,供应丘脑背外侧核、丘脑枕和膝状体。
支配中脑的血管与脑干的其他部位略有不同。
旁正中动脉先由大脑后动脉环部或后交通动脉根部发出的小支在脚间窝形成一动脉丛,再从丛上发出分支进入后穿支,供应中脑旁正中区。
短旋动脉起于大脑后动脉环部、小脑上动脉近侧段和脉络膜后动脉,供应脚底外侧黑质和被盖的外侧部、外侧丘系和其周围的网状结构。
长旋动脉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四叠体动脉发出的分支,供应上、下丘。
2.病因及其危险因素TOBS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约占61.5%,栓子主要为心源性,其次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
有学者对10例由小脑上动脉阻塞造成的单纯小脑梗死病人进行病因学研究,7例有心房纤颤病史,1例有心肌梗死病史,此8例经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硬化的证据。
Finocchi等报道一组TOBS病人均有心房纤颤病史,经Doppler 对颅内外动脉检查未见有意义改变。
其次为脑血栓形成。
部分病人病因不明。
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相似,以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其次为心脏病(心房纤颤、心肌梗死等)、糖尿病、动脉炎、吸烟、酗酒、高脂血症等。
3临床特点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TOB区局部解剖的特点,此区血循环障碍常出现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且临床表现多样。
大部分学者将其表现分为两组:脑干首端梗死和大脑后动脉区梗死。
由于供应脑干首端的血管多为深穿支或终末支,并直接从
大血管发出,易造成血管的损伤,故脑干首端梗死多见。
3.1脑干首端梗死3.1.1眼球运动障碍这是TOBS主要特征之一,中脑被盖内侧汇聚了眼球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下行纤维以及动眼神经核簇,损害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复合眼征: 1垂直注视麻痹,病人随意及反射性垂直注视均消失,此乃由于顶盖前区和后连合梗死引起上视麻痹,红核的内侧和背侧梗死引起下视麻痹。
2假性Parinaud 综合征,是核性损害最具特征的表现,病灶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伴对侧上视障碍。
对侧上视受限是由于病灶侧上直肌核破坏所致。
3两上睑下垂伴垂直注视障碍,为核性损害,病灶累及了动眼神经核群的上直肌核、下直肌核及提上睑肌核,内直肌核和下斜肌核相对不受影响,此由于上直肌核和下直肌核位于动眼神经核上端,首先受累,提上睑肌核为单个,因此部分损伤也会造成两上睑下垂。
3.1.2瞳孔异常当导水管腹侧中脑被盖内侧缺血,瞳孔反射弧传入纤维在视束至E-W 核段受损,常出现瞳孔异常,如瞳孔不圆。
Selhorst等认为E-W核包含上下两组细胞,每组细胞支配同侧瞳孔虹膜,当两组细胞病损不等时,即表现瞳孔异常。
整组E-W核受累表现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若同时伴意识障碍,易误诊为脑疝,需注意鉴别。
鉴别要点: 1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长但程度相对轻;2脱水治疗后,意识及瞳孔改变无改善;3脑CT 检查大脑半球无病灶,中线无错位;4其他生命体征平稳;5轻度的肢体障碍。
3.1.3意识障碍和幻觉TOBS多引起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意识障碍,文献记载其发生率为77%~100%,一般多持续6h~3d.随病
情不同可表现为深昏迷、无动性缄默、嗜睡或睡眠过度。
意识恢复后,肢体运动感觉大多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
Facon等认为基底动脉尖梗死的病人,最突出症状为睡眠过长与动眼神经麻痹。
意识障碍为中脑的网状结构和(或)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板内核、网状核受损所引起,三者均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一部分,板内核是丘脑的起搏器,控制大脑皮质的电活动;网状核修改和调整丘脑皮质间的冲动。
Bassetti 等认为丘脑在睡眠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丘脑旁正中区梗死可导致睡眠过度。
TOBS病人可有视幻觉,Caplan称其为“大脑脚幻觉”,病人对幻觉描述生动形象但知其为非真实内容。
如果幻觉仅发生于傍晚,则称“黄昏幻觉”。
这些幻觉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与中脑网状结构异常、丘脑皮质下核及枕核的传导受阻有关。
3.1.4内脏行为异常脑干首端梗死病人可出现内脏感觉和运动异常。
脑干网状结构是内脏感觉上行束与调节内脏活动的下行束的转换站,下丘脑外侧区的传出纤维,主要终止于中脑网状结构。
丘脑背内侧核与前额皮质、下丘脑、杏仁体、黑质、中央前回以及其他丘脑核群有丰富的联系,认为是内脏与躯体冲动进行复杂整合的中枢,Potter等曾报道单侧丘脑背内侧核损害导致的同侧嗅觉功能下降。
Rousseaux等报道1例由于双侧丘脑背内侧核和板内核损害造成的持久的嗅觉和味觉功能缺陷,并伴体质量下降。
3.2大脑后动脉区梗死该区梗死主要表现为视觉障碍及行为异常。
Martin等报道,该区梗死占TOBS35%.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减退、偏盲或皮质盲,少数为闪光幻觉、视物变形、视觉失认等。
行为异常包括Balint综合征、记忆减退、人格改变、激越性谵妄等,常由于双侧梗死所致。
4影像学检查脑CT扫描最大特征是双侧丘脑对称性成蝶形低密度灶,多位于丘脑中心部位,主要局限在中央中核、板内核之间。
除丘脑梗死外,小脑、枕叶、中脑和颞叶内侧也常见到梗死灶,但发现率较低,这主要由于CT对后颈窝扫描存在伪影干扰,分辨率差。
MR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并能多方位成像,尤其对后颅窝病变更为敏感,故MRI对TOBS定位更为准确,且能检出极早期病灶,有时发病后30min 即能检出梗死灶,大大提高了本病的早期确诊率,因此对怀疑TOBS的病人应首选MRI检查。
DSA的临床应用不仅可明确病变的血管部位,同时还为寻找病因提供证据。
Sato等经血管造影证实,在基底动脉尖2cm直径范围内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病人占8
4.6%,闭塞血管的再通率为61.5%.5治疗及预后既往多认为本病较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差,完全治愈者甚少。
但Gomez等报道,本病经早期正确地抗自由基治疗,可提高半暗带内脑细胞的存活率,改善微循环,改善病灶局部的低氧环境,从而改善TOBS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