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

合集下载

从"|尔汝群物"的字宙情怀看宋明儒学的生态之维

从"|尔汝群物"的字宙情怀看宋明儒学的生态之维

(朱子 语 类 》 一 ・ ) 甫是 朱 熹 最 推崇 的所 谓 “ 《 卷 七 杜 五
君子 ” 之一 ,五 位 先 贤 “ ① 皆所 谓 光 明正 大 , 畅 洞达 , 疏 磊磊 落落 而不 可掩者 也 。” 《 ( 王梅 溪文集 序》 《 文公 ,朱 文集 》 卷七 五 ) 诗 人 杜甫 本 不 是 哲学 家 、 思想 家 , 不 属 古 人 最 也 推崇 的那 种道 德事 功兼 具 的 内圣 外 王式 人物 , 然而 儒 家 人 格 模式 的要 义 毕竟 在 于道 德践 行 、 反 身 立 诚 ” “ ,
作 为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完美 符号 , 杜甫 及其 诗 圣人 格 , 两 宋 儒 者那 里 得 到 深刻 体 认 和 高度 崇 扬 , 在 诗人
接 呼唤 花草 禽 鱼为 “ ”“ ”翻 :暮 景数 枝 叶 , 尔 、汝 ,如 “ 天
杜甫被他们誉为“ 古今诗人之首”是士大夫道德修持 ,
的楷 模 。 学 的集大成 者朱 熹就 十分推 崇杜 甫 。 【 1 理 朱熹
周 防” 《 马行》 , (瘦 ) 指老 马 。“ ” “ 本来 是 亲人朋 尔 、 汝” 友 间才 有 的亲密 称呼 ,杜甫 移之 称 呼各种 动植 物 , 与
于讲学著述之余 , 好游武夷 山水, 且平 E“ l 爱诵屈原楚
骚 、 明 出 师 表 、 明 归 去 来 并 诗 、 杜 子 美 数 诗 ” 孔 渊 并 。
风吹汝寒”《 (废畦》 , )指蔬菜;念尔形影干, “ 摧残没藜
莠 ” 《 棕 》 ,指 棕 树 ;无 情 移 得汝 ,贵在 映 江波 ” (枯 ) “ (江头 四咏 ・ 《 栀子 》 , 栀子 花 ;沧 江 白发愁看 汝 , )指 “ 来 岁 如今 归未 归 ”《 萤火》 , 萤火虫 ;杖藜俯 沙渚 , (见 )指 “ 为 汝 鼻酸 辛 ” 《 日小 园散病 , 种秋 菜 , 勒耕 牛 , (暇 将 督 兼 书触 目》 , 双 鹤 ;当时 历 块误 一蹶 , 弃非 汝 能 )指 “ 委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选择题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选择题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选择题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B饴糖C腊八粥D饺子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

这指的是:(A)A景泰蓝B彩陶C琉璃 D 铜鼎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A黑龙江流域B松花江流域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4.“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A东海B西域C南国D中原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A三个月B三年C三个季度D三十年6.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A文姬归汉B霸王别姬C苏武牧羊D楚汉相争7.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A夷洲B流求C东番D台湾9.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A普陀山B武当山C九华山D峨眉山10.中国第一长洞是:(D)A王屋山洞B赤城山洞C青城山洞D双河洞11.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A南昌B开封C西安D洛阳12.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A)A河南 B 甘肃C陕西D山东13.苗族的传统乐器是:(D)A笙B笛C萧D芦笙14.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A蒿饼B巧果C汤圆D竹筒饭15.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B妇女善于织造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16.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A丰收年景的6—9月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D端午前3天17.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A)A 5个B 6个C 7个D 8个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普遍采用什么颜色?(C)A黄色 B 紫色C红色D蓝色19.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A 60岁B 100岁以上C 80---100岁D 70岁20.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B太湖碧螺春C庐山云雾D铁观音21.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B) A苏绣B顾绣C蜀绣D湘绣2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A泰山B华山C恒山D嵩山23.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杜甫草堂文化内涵

杜甫草堂文化内涵

杜甫草堂的文化内涵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杜甫草堂的文化内涵。

一、杜甫草堂的历史渊源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居。

据史书记载,杜甫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生于此,后因避安史之乱而流亡到成都。

在成都期间,杜甫曾多次游览草堂,并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

二、杜甫草堂的文化底蕴1. 杜甫诗歌的代表性和唐代文化的体现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代文化的高峰,也体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成都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也展现了杜甫的文学才华和人文情怀。

在杜甫草堂中,游客可以欣赏到杜甫的诗歌作品,了解唐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草堂内部,游客可以看到杜甫的书房、起居室、饭厅等,这些房间的陈设和摆设都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追求。

同时,杜甫草堂还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展览等,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的机会。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与历史和文化接触的机会。

三、杜甫草堂的艺术价值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中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杜甫草堂中,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艺术作品,包括古代文人字画、碑刻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传统。

四、杜甫草堂的社会影响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同情。

同时,杜甫的诗歌作品也对于后世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杜甫草堂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杜甫草堂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于杜甫草堂的保护和管理,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修缮和维护。

名人对诗经的评价名言

名人对诗经的评价名言

名人对诗经的评价名言1.杜甫:诗经所言德行至高无上,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2.陆游:诗经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是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资料。

3.王国维:诗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4.梁启超: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代表着古代文化的辉煌。

5.鲁迅: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的源泉之一。

6.陶行知: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7.魏书生: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博大深邃的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8.胡适: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9.李大钊:诗经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

10.张克庄:诗经既是诗艺,又是历史、音乐和哲学,真正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11.郭沫若: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和美学。

12.梁漱溟: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饱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

13.萧红:诗经表达了古代人民的质朴情感和坚韧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14.沈从文:诗经以其直接表现生活的方式,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15.钱钟书:诗经以其灵动的语言和韵律,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16.费孝通:诗经具有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7.郑振铎:诗经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受,让人感慨万千。

18.徐志摩:诗经以其简洁纯粹的表达方式,深深吸引着我。

19.朱自清: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民间智慧和哲思。

20.王安石: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茅盾:诗经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震撼着读者的内心。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这些名篇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它们通过深入描绘人性、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例如,曹操在《七步诗》中写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几句简短的诗句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思考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世界的多样性。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文化价值还在于其对情感的细腻表达。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几句词句婉转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情感的细腻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几句诗描绘了唐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这些名篇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民的智慧。

另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还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传承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叙事诗的形式,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了对战乱时期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们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细腻表达了情感的丰富性,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真实性,传承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些名篇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诗中的中国传统色

古诗中的中国传统色

古诗中的中国传统色
1. 红色: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喜庆和繁荣。

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黄色: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尊贵、权威和富丽。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3. 白色: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纯洁、高雅和清新。

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4. 黑色: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神秘、庄重和严肃。

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居易《卖炭翁》)
5. 绿色: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生命、自然和宁静。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6. 蓝色:蓝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深沉、忧郁和高远。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这些颜色在古诗中经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意境和主题,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颜色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观念。

初中语文教材杜甫诗歌中的传统文化解读

初中语文教材杜甫诗歌中的传统文化解读

初中语文教材杜甫诗歌中的传统文化解读作者:李昱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20年第10期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枚符号。

在初中古诗文中,杜甫诗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初中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本文中笔者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对杜甫诗歌进行解读,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途径。

关键字:杜甫诗歌;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124-2初中阶段,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更是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奠基时期。

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认为,此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初中古诗的传统文化渗透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语文课本经过多次修订,己经逐渐构筑起一个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以通过主题来编排诗歌,并对诗歌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现归纳如下。

1.爱国精神我国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对故土、故国的思念。

经过千百年流转,这种爱国精神早已植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底,可以称之为民族本性。

很多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在杜甫的诗中,抒写个人情怀往往都与时事紧密相连,忠君爱国的心情、忧国忧民的情思伴随他一生。

诗歌中植根的这种爱国精神,也是民族自尊、自信的心理基础,宝贵的传统文化精华。

2.生命体悟“生命意识”是人类对生命所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凝聚着对生命价值的珍视。

这种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天人合一”的思想经常影响着诗人,遭受了生活困顿和精神痛苦的詩人,仍然可以卓然独立,怀着积极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积淀深厚,充满着许多瑰宝般的元素。

这些瑰宝不仅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代表性瑰宝。

一、诗词文学中国古代诗词文学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李白、苏轼,明代的杨维桢等一批杰出的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他们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人间百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空间。

诗词文学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二、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意境魅力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中国古代书法大师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书法注重笔画的构造、布局的美感以及书法作品的气韵生动。

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智慧,让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意境的美妙。

三、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中国绘画讲究用线条和墨色表现形态和气韵,注重意境和人物心理的刻画。

宋代的赵孟頫、元代的黄公望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徵明、仇英等一批画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功底。

传统绘画通过画家的笔力和艺术表达,以及作品所蕴含的哲学和思想,向人们展示了广阔的艺术天地。

四、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古琴、古筝、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以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形式受到广大乐迷的喜爱。

古代音乐家曲洪、伯牙的故事,以及《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双调》等经典音乐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方式,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哲学。

五、传统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以其优美的动作和丰富的表达形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古代舞蹈如《霓裳羽衣舞》和《百花争艳》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儒雅和女性的柔美,现代舞蹈如《千手观音》和《北国之春》则展示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现代风貌。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全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有很多:1、唐朝·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唐朝·白居易《青石》: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若石屹不转,死节名流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呵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3、唐朝·张九龄《荆州作》:先达志其大,求息不约文。

士伸在知己,已况仕于君。

微诚夙所尚,细故不足云。

时来忽易失,事往良难分。

顾念凡近姿,焉欲殊常勋。

亦以行则是,岂必素有闻。

千虑且犹失,万绪何其纷。

进士苟非党,免相安得群。

众口金可铄,孤心丝共棼。

意忠仗朋信,语勇同败军。

古剑徒有气,幽兰只自薰。

高秩向所忝,于义如浮云。

千载一遭遇,往贤所至难。

问余奚为者,无阶忽上抟。

4、唐朝·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

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李白的“酒”和杜甫的“酒”

李白的“酒”和杜甫的“酒”

李白的“酒”和杜甫的“酒”1. 引言1.1 李白与杜甫的酒文化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酒”的描写。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写尽了酒的美妙和豪迈,被称为“酒仙诗人”。

而杜甫则以其清醒和沉思的态度写出了许多关于“酒”的诗篇,被称为“酒病诗人”。

李白笔下的酒常常象征着情感的宣泄和人生的豪迈,他醉酒作诗,抒发了自己对世间万物的豪放、激情和不羁。

而杜甫则更多地通过饮酒反思人生、社会和国家的现实状况,他的酒诗常常反映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李白和杜甫对待酒的态度截然不同,李白倾向于将酒视为解脱的手段,他借酒消愁、排遣寂寞,享受酒带来的自由和快乐;而杜甫则更加冷静地看待酒,他深知酒所带来的短暂快乐背后隐藏的危险,警惕地提醒人们远离酗酒的危害。

李白与杜甫的酒文化不仅在诗歌中有所体现,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使得“饮酒作乐”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引导人们反思酒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李白的“酒”与杜甫的“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传承至今。

2. 正文2.1 李白的“酒”与杜甫的“酒”比较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们在诗歌中对酒的描写和表达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两位诗人对待酒的态度和表现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表现形式上看,李白的酒诗更加奔放豪迈,他常常将酒与诗歌、自然、友谊等进行联想和抒发,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性格。

而杜甫的酒诗则更多地表现出内心的苦闷和忧伤,他常常通过饮酒来排解内心的情绪,表现出一种苦涩和悲观的情感。

从态度和立场上看,李白对酒的态度更多地是一种纵情放浪的态度,他认为酒可以带来快乐和解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杜甫对酒的态度则更多地是一种清醒的反思,他深知饮酒所带来的短暂快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苦涩和无奈,因此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要陷入酒精的诱惑中。

李白和杜甫的酒文化在表现形式、态度和立场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延安市吴起县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库2024

延安市吴起县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库2024

延安市吴起县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库2024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

A.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B.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C.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D.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答案】:C2.(单选题)国际会议喜欢用圆桌会议的形式的原因是()。

A.表示一律平等B.表示合作C.表示公正D.表示团结【答案】:A3.下列民间习俗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是()。

①挂菖蒲,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②扫墓,踏青,荡秋千,插柳等③赏菊,簪菊花,放纸鹤,饮菊花酒等④燃灯,赏花,观潮,设宴等A.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B.清明节—寒食节—中秋节—元宵节C.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D.清明节—寒食节—重阳节—中秋节【答案】:C4.公文正文中的导语用来()。

A.表明公文撰写的时间和地点B.作公文开头的谦语C.表明制发公文的依据、目的或原因D.引述领导人的讲话【答案】:C1/ 125.人们在使用黑白电视机后自然会提出使用彩色电视机的要求,之后又提出了液晶电视的要求,这些要求促进了电视机的升级换代,这主要体现出()。

A.消费与生产彼此独立,没有关联B.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C.生产决定消费对象D.生产决定消费【答案】:B6.今年来,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以下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是()。

A.降低利率B.增加财政支出C.增加税收D.减少银行贷款【答案】:B7.出色的文人总是得到盛誉,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欧阳修为“文圣”,那么请问,下面哪位人物被称为“诗家夫子”:()A.李商隐B.王昌龄C.陆游D.苏轼【答案】:B8.我国第一部字典是:()A.《尔雅》B.《说文解字》C.《辞源》D.《康熙字典》【答案】:D9.在野外生存生活,常会遇到一些意外受伤和突发疾病,掌握一些常用的伤病急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将溺水者救上岸以后,立即对其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B.出现冻伤时,立即用温水浸泡或用火烘烤冻伤部位C.发生中暑时,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实施物理降温2/ 12D.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绳或布带将伤口远心端扎紧【答案】:C10.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A.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答案】:D11.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最根本的区别是()。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力强,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以杜甫的个人简历为主线,结合他的诗歌创作及人生经历,探讨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家庭背景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示这位伟大诗人的风采与价值。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其家庭并不富裕,但他自幼聪慧好学。

他的父亲杜秀才是一位读书人,深受杜甫的尊敬和激励。

杜甫年幼时,就显示出了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文人的影响,进一步培养了他的诗歌才能。

在杜甫26岁时,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未能成功。

这次考试的失败对杜甫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他深陷贫困生活,并开始对国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杜甫的诗歌创作正是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起来的。

在他的诗歌中,杜甫常常关注国家的动荡局势和人民的疾苦。

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述着灾害的惨状、百姓的苦难和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

他在《丽人行》中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种才子佳人的悲凉情节,让人感触颇深。

然而,杜甫并未仅局限于个人纷纷扰扰之中,他对国家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杜甫曾担任过几次官职,但并未以官场之利直接谋取私利,而是抱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他深感国家的困境和百姓的疾苦,他曾写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著锦衣裳。

”(《秋兴八首·其一》)他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无尽的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杜甫的一生多是流离失所,始终为生活所迫,但他的诗歌却流传千年而不朽。

他的诗句仿佛将自己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与后人对话。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还是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均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富含人道主义情怀。

杜甫的个人简历是他诗歌创作的背后,他的经历与作品相互交织,映照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疾苦的关切,他的读书人的责任感。

他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将自己与万民同仇敌忾的心态沉淀成了伟大的作品。

蓝天 白云 诗句

蓝天 白云 诗句

蓝天白云诗句
蓝天白云是中国最古老的诗词主题之一,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熟记一首或多首以此为主题的诗词。

蓝天白云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符号,代表着幸福、自由、宽广以及高贵。

在中国诗词中,蓝天白云常常作为诗人表达情感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以下是几首我最喜欢的关于蓝天白云的诗歌。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第一句就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蓝天和白云。

杜甫通过这种自然画面,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杜甫的这首诗歌文化意义深远,蓝天白云成为了人们追求自由、自强和感恩天地自然之美的象征。

《望岳》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一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描述了齐鲁大地之美:一道蓝天向着身后延伸,青山无限,如此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美好的赞美。

蒙娜丽莎是卢浮宫中最著名的艺术品之一,蓝天白云的背景为这幅画赋予了一种神秘而又令人心驰神往的氛围。

每个人都会在蒙娜丽莎的微笑和神秘的背景中感受到蓝天白云所带来的领悟
和愉悦感,也因此让蒙娜丽莎在世界艺术史中熠熠生辉。

蓝天白云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主题,始终是中国人感受诗歌情趣和表达文化情感的一个重要象征。

蓝天白云是自由、宽广的象征,让我们思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和领悟。

诗歌和艺术作品都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蓝天白云所带来的意义和魅力。

如果你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蓝天白云所带来的美丽,你会发现,它不仅仅只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个深藏着精神信仰的缩影。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句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句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句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丰富的诗词作品,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诗句及其含义:
1.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示了山川河流的壮观和自然界的恢弘力量。

提醒人们保护美丽的自然环境。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望岳》——杜甫)。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愿望,借用壮丽的自然景观暗示了个人的困境和社会的变故。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这句诗表达了志士舍生忘死的决心,强调对正义事业坚守的重要性,并将其激励作用延伸到后人。

拓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着众多优秀的诗词作品,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诗,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少经典之作。

这些诗句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多以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和爱国主义等为主题。

其中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与之和谐共处的态度;人生哲理主题的诗词,则表达了中国人对人生境遇、奋斗与幸福的思考和感悟;而爱国主义主题的诗词,则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祖国、对集体的深情厚意。

这些诗句在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沉淀后,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并传承至今。

同时,这些诗句也为世界文化交流和互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独具魅力。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因 此 带 上 了 浓 厚 的 人 世 哲 学 的 色
彩。
破 的 时 候 , 还 能 许 下 “ 得 广 厦 他 安
千 万 间 .大 庇 天 下寒 士俱 欢 颜 ” 的 心 愿 。 他 那 些饱 含对 人 民 和 国家 在 深情 的诗句 连七 岁小 儿都 能脱 口 而 出的 时 候 , 甫 已然 成 了忧 国忧 杜
画 前 ” 程 度 , 唯 心 的 道 路 上 越 的 在
年 . 界 和 平 理 事 会 号 召 全 世 界 人 世
民纪 念 四位 世 界 文 化 名 人 . 甫 名 杜 列 其 中。 我 们 平 常 提及 杜 甫 , 入 映 脑 海 的第 一 个 印 象 就 是 “ 圣 ” 诗 的
走 越 远 , 儒 家 学 说 总 体 上是 实 用 但
的杜 甫 . 习惯 了从 文 学 角 度 评 价 他
的一 生 。 但 是 , 们 应 该 静 下 心 来 我 想 一 想 . 诗 圣 ” 一 称 号 . 否 仅 “ 这 是 仅 是 针 对 杜 甫 诗 歌 创 作 的 成 就 而 言 ? 它 是 否 有 超 越 文 学 层 面 的 含 义? 再联 系 四十 多 年 前那 场 全 球 范
对杜 甫文化意 义的深入 思考
◎ 莫砺锋
德 价 值 , 愿 讲 、 少讲 超 道 德 的 不 很 价 值 ( 如 孔 子 说 “ 知 生 , 知 例 未 焉
16 9 2年 ,是 中 国 古 代 著 名 诗
人 杜 甫 诞 辰 15 2 0周 年 。就 在 这 一
围 的纪 念 活 动 ,我 们 不 仅 要 问 : 杜
群 体 的 ( 个 家族 、 族 乃 至 民族 ) 一 宗
利 益 。有 人 指 出 , 于 中 华 民族 的 由 先 民 们 生 活 在 一 个 自然 环 境 并 不 十分 优 越 的地 方 ( 河 流 域 ) 经 常 黄 , 遭 到 以水 灾 、 灾 为代 表 的 自然 灾 旱

传统文化精粹

传统文化精粹

传统文化精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追求。

本文将从诗词、书法和传统节日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以诗词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诗句,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诗句,以豪放的情感和深沉的哲理,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抗争。

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让人们在阅读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的艺术”。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传世大家,他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

《兰亭序》以其流畅的笔画和优美的结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

书法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

通过练习和欣赏书法,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灯等,这些活动都寓意着吉祥和团结。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以纪念屈原而闻名。

人们在端午节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这些活动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诗词、书法和传统节日等方面。

诗词通过文字的表达,让人们感受到情感的升华和思想的深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25位人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25位人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25位人物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仁政”。

3.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

4.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无为而治”。

5.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6.孙子:兵家学派创始人,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思想。

7.商鞅: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变法革新。

8.荀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性恶论”。

9.韩非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

10.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提出“师法自然”的艺术观。

11.杜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圣”。

12.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开创豪放词派。

13.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14.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15.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16.周敦颐:北宋理学家,提出“太极图说”。

17.程颢、程颐:北宋理学家,开创理学派。

18.王阳明:明代哲学家,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19.海瑞:明代著名清官。

20.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21.朱权:明代戏曲家,创作《西厢记》。

22.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23.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哲学家、美学家和书法家,提出“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主张。

24.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5.曹雪芹:清代作家,创作《红楼梦》。

这些人物在思想、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涉猎和独到见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二年,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

就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名列其中。

我们平常提及杜甫,映入脑海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诗圣”的美誉。

我们早已习惯了作为文学家的杜甫,习惯了从文学角度评价他的一生。

但是,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诗圣”这一称号,是否仅仅是针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言?它是否有超越文学层面的含义?再联系42年前那场全球范围的纪念活动,我们不仅要问:杜甫为什么会成为“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人品最高尚、理想最远大的政治家而非政客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

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我推测子美先生您的这颗心灵就连那圣人辈出的上古三代也是少有的,是非常高尚伟大的一颗心灵。

我是多么渴望您能起死回生,让我们成为朋友啊!一生批评历史人物无数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他那部被后世当作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朱子语类》中,一反常态地列举出了中国历史上可称为“伟大”的五个人:诸葛亮、颜真卿、杜甫、韩愈、范仲淹。

作为五个人中位一一位一盛大多数时间深处民间、在政治上无甚建树的人物,为什么会得到朱熹的高度评价,在从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占据一席之地?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伟大的的心灵,在道德方面和人格层面都有伟大的建树。

朱熹评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是在人格层面堪称楷模的人。

王安石与朱熹的评价,显然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一语道破了杜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更倾向于伦理学的范畴。

它向来被分为入世的和出世的两类。

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庄子·大宗师》〕,认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世罗网、脱离社会,甚至连生命也要抛弃,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因此,道家被看作“出世的哲学”。

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专讲道德价值,不愿讲、很少讲超道德的价值〔例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瑶台聚八仙梅影张炎赏析

瑶台聚八仙梅影张炎赏析

瑶台聚八仙梅影张炎赏析瑶台聚八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梅影张炎瑶台晚,瑞气横秋万木寒。

”这句诗描绘了瑶台晚上的景象,其中梅影和张炎两个词语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在中国文化中,梅花代表着坚韧不拔、逆境而生的品质,而张炎则是一个传说中的神仙,常常被描绘为一位身着黄袍的老人,拄着拐杖,行走于山水之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瑶台聚八仙梅影张炎的赏析。

一、瑶台聚八仙瑶台聚八仙是杜甫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八位神仙在瑶台山中聚会的情景。

这八位神仙分别是: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张果老、曹国舅和汉钟离。

这八位神仙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面向,如道家、佛家、儒家等。

二、梅影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它代表着坚韧不拔、逆境而生的品质。

梅花在中国文学中也经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在瑶台聚八仙中,杜甫用“梅影”来描绘瑶台晚上的景象,这也表达了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张炎张炎是中国传说中的一位神仙,常常被描绘为一位身着黄袍的老人,拄着拐杖,行走于山水之间。

在中国文化中,张炎代表着长寿和健康,他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灵性的人物。

在瑶台聚八仙中,杜甫用“张炎”来描绘瑶台晚上的景象,这也表达了张炎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瑶台晚景瑶台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它是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瑶台聚八仙梅影张炎中,杜甫用“瑶台晚景”来描绘瑶台山晚上的景象,这也表达了瑶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结语瑶台聚八仙梅影张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不同面向,如道家、佛家、儒家等。

在中国文化中,梅花和张炎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不同品质和价值观。

通过对瑶台聚八仙梅影张炎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竹林 诗句

竹林 诗句

竹林诗句竹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既赋予了文人雅士情感寄托和思想表达的空间,也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独具特色的联想,不仅令人清凉,更使心灵得到净化。

诗词中随处可见有关竹林的描写,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白云生处有人家,青松林间有鹤声。

”(白居易《夜泊牛渚怀古》),“翠竹寒轻岁晚清,冷笳秋怨老风清。

”(文嘉《翠竹韵》),各有所获、各自魅力。

在古代,竹林被视为清幽避世之所,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在竹林中寻一方净土以宣泄内心的情感。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以竹为主调所写的。

诗中所描述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仅道出了竹的高洁和清凉,更对此处竹林的恬静景色进行了赞美。

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中提到:“白云生处有人家,青松林间有鹤声。

”这一景象清幽脱俗,所呈现的寂静与寂寥,传达出一种恬静宁静的神韵,让人感受到思维的安静和思考的深度。

除了情感的宣泄和内心的净化外,竹林也成为了诗人的墨客情怀的象征。

南宋名士陈亮在《赋得竹林寺》中便对此做出了讴歌:“仙人掌上竹为资,龙虎榜中人所贵。

僧敲月下堂前磬,客借湘东竹里诗。

”这段诗句表现了竹林为墨客和骚人提供的灵感,蕴含着竹林的含义,竹林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

此外,竹林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华园林历史悠久,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竹林因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美学价值,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喜爱。

明代画家唐寅所作的《绣岭竹林图》不仅对竹林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还呈现了一种虚实相济、自然舒展的审美特征。

现代园林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竹林所蕴涵的精华,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笛下听竹”就是借鉴了古代文化中竹林所蕴含的生态功能和美感特征,将其转化为现代园林中的特色元素。

综上所述,竹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凝聚着华夏儒家文化中节俭、清澈、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内涵。

在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竹林的经典描写,这些描写将竹林的风骨和文化美德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二年,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

就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名列其中。

我们平常提及杜甫,映入脑海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诗圣”的美誉。

我们早已习惯了作为文学家的杜甫,习惯了从文学角度评价他的一生。

但是,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诗圣”这一称号,是否仅仅是针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言?它是否有超越文学层面的含义?再联系42年前那场全球范围的纪念活动,我们不仅要问:杜甫为什么会成为“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人品最高尚、理想最远大的政治家而非政客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

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我推测子美先生您的这颗心灵就连那圣人辈出的上古三代也是少有的,是非常高尚伟大的一颗心灵。

我是多么渴望您能起死回生,让我们成为朋友啊!一生批评历史人物无数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他那部被后世当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朱子语类》中,一反常态地列举出了中国历史上可称为“伟大”的五个人:诸葛亮、颜真卿、杜甫、韩愈、范仲淹。

作为五个人中位一一位一盛大多数时间深处民间、在政治上无甚建树的人物,为什么会得到朱熹的高度评价,在从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占据一席之地?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伟大的的心灵,在道德方面和人格层面都有伟大的建树。

朱熹评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是在人格层面堪称楷模的人。

王安石与朱熹的评价,显然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一语道破了杜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更倾向于伦理学的范畴。

它向来被分为入世的和出世的两类。

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庄子·大宗师》),认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世罗网、脱离社会,甚至连生命也要抛弃,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因此,道家被看作“出世的哲学”。

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专讲道德价值,不愿讲、很少讲超道德的价值(例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尽管后来王阳明把儒学发展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程度,在唯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儒家学说总体上是实用主义的、现实的。

它不像道家那样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而是更注重群体的(一个家族、宗族乃至民族)利益。

有人指出,由于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生活在一个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黄河流域),经常遭到以水灾、韩在为代表的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过于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是不利于整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这样,历史自然地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带上了浓厚的入世哲学的色彩。

也许唐代在整个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中并不占重要地位:既不像汉代独尊儒术伊始各家对儒学经典的阐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更比不上两宋时期二程朱熹最终完成儒家学说宗教化的历史功绩,就像两个波峰间深邃的波谷。

然而,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却指出,唐代儒学并非停滞不前,相反,唐代出现了两个大儒:韩愈和杜甫。

有意思的是,两个人都是文学家;他们对儒学的贡献,并不在于写出了多么高深的理论著作,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为儒家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写下了最完美的注脚。

那么,在杜甫身上究竟体现出了哪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呢?第一,杜甫是个“博爱”的人。

曾将有个叫樊迟的人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答复只有简单的两个字:爱人(《论语·颜渊》)。

这就是“仁者爱人”这个成语的来历。

读过杜诗的人都会感到杜甫是个充满博爱之心的人。

这个“博爱”既表现在他对自己亲人的爱,更表现在他对广大人民的爱和对国家的爱。

杜甫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兄长,是一个有着高度家庭责任心的人。

在中国古代社会这样一个男权专制的时代,成年男子纳妾、出妻是十分普遍的事,以至于忠贞不渝的爱情往往成为一句空话、一个美好的梦想。

但杜甫却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他与他的好友李白的婚姻家庭观念截然不同。

李白一辈子结过许多次婚,而杜甫却与妻子杨氏夫人厮守一生,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想念他的妻子。

在历代诗人中,作品里出现“妻”字频率最高的很有可能就是杜甫,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当属“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夫妻间关系的融洽可见一斑。

他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二尤其能体现他高度的家庭责任感: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为了给家人找食物充饥,杜甫可以不顾自己已是衣不遮体,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手握一柄木铲去山中挖“黄独”这种植物。

每个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被诗中渗出的伟大亲情所深深打动。

杜甫仁爱之心更为我们熟知的是他对人民大众的深情厚意,甚至是对世间万物的怜悯。

《论语》上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认为不用网捕鱼和不射归巢的鸟便是“仁”的表现。

杜甫也曾经面对江面上被密网困住的鱼发出“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的感慨。

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诗句,至今仍然时常被我们引来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最著名的“三吏”“三别”控诉的是残酷的兵役制度和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在《有感》中,他更痛斥“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他爱劳苦大众甚过自己的亲人。

在发现“幼子饥已卒”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在为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深自责的同时,他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边疆的将士担忧。

他爱劳苦大众甚过自己。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能许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愿。

在他那些饱含对人民和国家深情的诗句连七岁小儿都能脱口而出的时候,杜甫已然成了忧国忧民的代表。

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论的那样,“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

黄庭坚题杜甫画像的一句“醉里眉攒万国愁”(《老杜浣花溪图引》)更被后人评为“状尽子美平生矣”。

人们甚至忘了杜甫也曾有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的青年时代,忘了他也曾时时念叨“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以至于他留给后人的标准形象,就是那位河南巩县杜甫陵园里愁眉苦脸、怜悯地看着天下苍生得让人心情沉重的石雕老人。

第二,杜甫是个爱国的人。

“爱国”与“忧国”显然不同。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入衰败的关键时期。

安史之乱造成之后百年的大动荡,国家屡屡被推向破亡的风头浪尖,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诗人,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但杜甫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不仅仅在诗作中嗟叹“国将不国”,发出些呻吟,更是立下雄心壮志,渴望驰骋疆场,为复兴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他借戍边将士之口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男儿死无时”(《前出塞九首》)他向他的朋友大声疾呼,希望他们能同自己一起“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他更勉励即将奔赴沙场的朋友“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十韵》)。

杜甫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对后世起到了巨大激励作用。

在后代,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危难的的时候,杜甫的诗歌就会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食粮。

北宋即将亡国的时候,爱国名将宗泽因为朝廷掣肘,没有机会渡过黄河去抵抗金兵,临终时念念不忘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诗句。

指挥中国历史上那场惊心动魄的“东京保卫战”的李纲,在敌军围城的紧要关头,亲笔题写杜诗分赠亲友,以表示自己誓与城亡的决心。

最著名的例子是文天祥。

他在被蒙古人抓到燕京之后,在监狱里关了三年。

三年中,他始终不屈,坚持着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

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他在《正气歌》中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本书,首先就是一部杜诗。

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甫的原句重新组合成一首首五言绝句,以此作为自己民族气节的一个核心内涵。

甚至到了现代,当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成都时,许多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甫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最能表达当时人们的心情。

第三,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

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

他被人们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

任何一个传统文人都清楚这四个字代表什么,因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

孟子说,“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这个称谓可非同一般。

但是,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

有人作过统计,他的诗歌中“儒”字共出现过45次,除了一次是指“侏儒”以外,其余44次都是指“儒家”。

他自称“儒”、“老儒”(“干戈送老儒”,《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甚至用从来都是讽刺意味的“腐儒”二字自况。

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对儒家思想的动摇,因为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曾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同山中一位儒生朋友一起嗟叹自己的怀抱没有机会实现。

但是,杜甫最可贵的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改变自己思想的核心。

直到临终前在洞庭湖上漂荡时,他仍然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天地一腐儒”。

综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符合孔子“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的要求。

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

他不像李白那样看到政坛的黑暗便云游天下不再过问政事。

他在各地漂泊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能得到为君王效力的机会。

他早年自称“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话说得颇有些骄傲意味。

就是这样一个踌躇满志的人,却是一生不得意,最终落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成、华两县诸子》)的下场。

但是,他的“入世”,更多的是表现在他以平民的身份,以自己的道德为榜样去影响其他人。

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类型,唯有杜甫以“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的平民身份出现在那张长长的名单上。

在这一点看来,杜甫更像被孔子盛赞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