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分析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090d7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6.png)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税收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税收合规意识逐渐增强。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围绕16号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所得税》展开论述,通过对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为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16号准则概述1.定义及背景16号准则主要规定了企业在计算所得税费用时,如何确认、计量和披露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在该准则下,企业需要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据此确认所得税负债,同时允许企业对某些暂时性差异递延确认所得税资产。
2.主要内容16号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条件根据16号准则,企业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①纳税人因符合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而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②纳税人因税法规定导致的暂时性差异而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方法16号准则规定,企业应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根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
(3)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方法企业应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并将其纳入所得税费用。
同时,企业还需披露与所得税有关的信息,包括所得税税率、税收优惠等。
三、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解析本文选取三个案例,分别为企业合并、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分析在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下,企业如何进行税收筹划。
1.案例一:企业合并某企业A通过合并方式收购企业B。
在合并过程中,企业A产生了递延所得税资产。
根据16号准则,企业A需在合并日确认这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
然而,如果企业A在合并前与税务部门沟通,了解并购过程中的税收政策,就可以在合规的前提下,合理规划税收筹划,降低税收成本。
2.案例二:股权收购企业C收购企业D的股权,企业D拥有一项尚未实现的税收优惠。
根据16号准则,企业C在收购后需承担企业D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此时,企业C 可以通过与税务部门沟通,了解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规定,以便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合适的税收筹划方案。
核销坏账时递延所得税资产财务处理案例
![核销坏账时递延所得税资产财务处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1789b8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d.png)
核销坏账时递延所得税资产财务处理案例《核销坏账时递延所得税资产财务处理案例》嘿,财务的世界就像一个神秘的大花园,每一种财务处理都像是花园里独特的花朵。
今天要跟大家唠唠核销坏账时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财务处理这个事儿。
咱先来讲个小故事吧。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在一家小公司管财务呢。
公司之前有一笔应收账款,数目还不小,就像一块大蛋糕那么诱人,可是呢,收不回来了,变成坏账了。
这可让小李头疼坏了,这就像好端端的宝藏突然没了一样,多令人沮丧啊。
那这个时候啊,递延所得税资产就上场了。
当公司预先认定可能有坏账的时候,就像在黑暗中感觉到了暴风雨要来临一样,它会对应地记了递延所得税资产,觉得在税务上可能会有好处,就像提前准备好一把伞躲雨似的。
以前,公司计提坏账准备的时候,会同时减少利润和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
就好比是左手拿走一个苹果,右手又捡到一个橘子,整体在财务的天平上还是有一定的平衡的。
可是现在,要核销这个坏账了。
这核销坏账就像拆掉一座旧房子,那旧房子曾经有它的价值,现在没了。
在账务处理上呢?如果说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个概念不那么好理解的话,我再给你打个比方。
它就像是一个储蓄罐,你之前为了应对未来的某种财务状况存进去了一些东西。
现在坏账这个事情发生了,就好比是这个储蓄罐要被打破,拿出里面的东西来。
所以呢,要把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出来呢。
公司会做这样的分录,借方是“所得税费用”,就像要为这个坏账核销付出税务上的代价似的,贷方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
这就好比把储蓄罐里的东西拿出来为这个失去的应收账款买单啊。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不做这样的处理。
那公司的财务报表就像是一幅马赛克拼图,有一块错了的那种感觉。
你觉得会合适吗?肯定不可能!这就像你穿衣服,两只袜子不一样,多别扭啊。
我就问您啊,要是您是公司的股东或者投资者,看到财务报表上这块整得乱七八糟的,您心里舒服吗?肯定不好受啊。
就像咱们买东西遇到缺斤少两一样,闹心。
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如果像我朋友小李那样的财务人员,要是搞错了这一点,那后果可有点严重哦。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782dc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3.png)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16号准则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制定的会计准则之一,旨在规范企业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根据16号准则,企业应将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列示为资产负债表的一部分,以反映未来可能产生的所得税收益或支出。
然而,根据16号准则的规定,有些情况下企业不得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处理。
具体而言,以下情况适用:案例一:公司A的资产重组公司A计划进行资产重组,包括出售其某个子公司的股权。
根据16号准则,公司A无法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因为这次资产重组将导致企业在未来的所得税额发生变化。
公司A应根据重组交易的税务后果,识别和计量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案例二:长期股权投资者与公司B的交易公司B与一名长期股权投资者进行交易,以购买该投资者持有的股权。
这次交易涉及的实体合并方式与税务合并方式不同,因此根据16号准则的要求,公司B无法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
公司B应根据交易的实际情况,识别并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
案例三:确认抵消未实现利润和亏损的合并交易企业C与企业D进行合并,在该交易过程中确认了抵消未实现的利润和亏损。
根据16号准则,企业C应根据该合并交易的税务影响,识别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反映未来可能产生的所得税收益或支出。
综上所述,根据16号准则,企业在特定情况下不得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处理,而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识别和计量。
这些情况包括资产重组、不同的交易方式以及合并交易中确认抵消未实现利润和亏损等。
企业应确保准确遵守这些准则,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新租赁准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
![新租赁准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cf6a91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f.png)
案例: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背景某公司是一家在中国注册的制造业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电子产品。
根据新租赁准则,公司需要对其租赁合同进行重新评估,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公司最近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租赁期为5年,租金每年支付一次。
过程1.首先,公司需要确定租赁合同是否符合新租赁准则的定义。
根据新租赁准则,如果租赁合同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则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租赁期超过12个月;–租赁物的价值超过公司的资本化门槛。
2.公司对租赁合同进行评估,发现租赁期为5年,超过12个月的要求,因此满足新租赁准则的定义。
3.接下来,公司需要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
根据新租赁准则,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公式如下:递延所得税资产 = 租赁负债× 税率公司需要计算租赁负债,即租赁合同的现值。
公司使用折现率为10%的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计算租赁负债。
假设租赁合同的现金流量如下:年份 | 现金流量—–|——- 1 | 100,000 2 | 100,000 3 | 100,000 4 | 100,000 5| 100,000公司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计算出租赁负债为:100,000 / (1 + 0.1)^1 +100,000 / (1 + 0.1)^2 + 100,000 / (1 + 0.1)^3 + 100,000 / (1 +0.1)^4 + 100,000 / (1 + 0.1)^5 = 379,080.58。
假设公司的税率为25%,则递延所得税资产= 379,080.58 × 0.25 =94,770.15。
4.公司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该项资产。
结果通过对租赁合同的重新评估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公司确认了一笔金额为94,770.15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公司将该项资产列入财务报表,增加了公司的资产总额和净利润。
此举有助于公司提高财务指标和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
一道案例带你立即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含义
![一道案例带你立即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a3cf73e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7.png)
一道案例带你立即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含义案例:某电器公司2014年利润总额100万元,计提了10万的预计负债——产品质量保证;2015年的利润总额200万元,今年支付了去年计提的10万预计负债,不多不少,且没有产生新的预计负债。
假设没有其他调整项。
2014年,计提了10万预计负债借:销售费用 10贷:预计负债 102015年,实际支付了10万预计负债借:预计负债 10贷:银行存款10川哥讲会计:2014年按照会计标准的应纳税所得额=100万按照会计标准的所得税费用=100*25%=25万;计提了10万预计负债进入销售费用的情况下,而税法并不认可该笔费用,因此按照税法标准的应纳税所得额=100+10=110按照税法标准的应交企业所得税=110*25%=27.50差额分析:按照税法比按照会计多交了2.50万,在未来按照税法将比按照会计少交2.50万。
2014年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费用 25.00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贷:应交企业所得税 27.50川哥讲会计:2015年按照会计标准的应纳税所得额=200万按照会计标准的所得税费用=200*25%=50万;按照税法标准,虽然支付的10万没形成2015年的损益,但是应该在本年递减,所以按照税法标准的应纳税所得额=200-10=190按照税法标准的应交企业所得税=190*25%=47.50差额分析:按照税法比按照会计少交了2.50万,刚好是了结2014年的尾巴。
2015年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费用 50贷:应交企业所得税 47.50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川哥讲会计小结:2014年会计上确认了25万的所得税费用,实际却需要支付27.50万的企业所得税;2015年会计上确认了50万的所得税费用,实际只需要支付47.50万的企业所得税。
这就是所谓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未来的年度可以抵扣,即预期可以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按照资产的定义,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案例
![递延所得税资产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e273fc808a1284ac9504305.png)
例如,某公司固定资产税法规定的残值为0,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寿命为10年。
公司2007年按残值为0,折旧年限10年,年限平均法计提了折旧。
该项固定资产于2006年12月购入原值500万元,于2007年末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400万元。
(为此该公司计提了50万元的减值准备,按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不得在税前扣除)该公司当年会计利润为100万元,所得税率为20%,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
解析:按税法规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还没有实现,因为这项资产还存在于企业,除非这项资产不再存在于企业,该项减值才算真正的实现。
尚未实现的减值不允许作为企业扣除,只有在减值真正实现时才允许作为费用扣除。
公司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100+50=150应交所得税=150*20%=30万元。
而会计计算的利润为100万元,计税金额为20万元,需纳税调增1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0递延所得税资产10(现不准抵减所得税,但今后可抵减,故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0假设到了2008年度,该资产确实发生了损毁,即上年度计提的减值已经变成了一种事实,按税法规定减值可以扣除。
上一年年度计提的减值不允许扣除,进行了纳税调增,多缴了10万元的所得税,在当年减值成为了实事,原多缴的10万元所得税,在当年就可转回少缴10万元。
假设当年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会计利润150万元。
按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150-50=100(原不准予扣除的10万元的递延资产现准予抵减当年的应税额额)借:所得税费用3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50*20%-10=2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10(原来开成时没有确认为当时的所得税费用,现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故称为递延所得税费用)假如一个企业2001年购入一台价值50000元的设备,净残值为零,公司和税法都是采取直线法提取折旧,公司预计5年,税法是8年。
未提折旧时利润总额是110000,所得税率时20%,请问相关会计分录?会计规定的年折旧额=50000/5=10000税法规定的年折旧额=50000/8=6250产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10000-6250=3750应纳税所得额=110000+3750=113750应纳税额=113750*20%=22750借:所得税费用22000贷: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22750。
cpa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例题
![cpa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be4325e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f.png)
在财务领域中,CPA(注册会计师)在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
递延所得税是指由于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需要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支付或退回的税款。
在企业合并中,这种差异可能会因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式不同而产生。
以下是一个关于CPA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例题,以及相关的分析和建议。
企业A和B合并后,产生了以下资产和负债的差异:1. 资产方面:企业A有一项无形资产,其公允价值计量为100万元,而税法允许按成本计量,估计的成本为80万元。
2. 负债方面:企业B有一项预计负债,其公允价值计量为50万元,而税法只认可实际发生时的负债,即40万元。
此外,根据新的合并政策,企业可以选择适用的税率计算递延所得税,该税率在合并时点为25%。
在CPA的角度,他需要确定合并后的企业C在递延所得税方面的义务或权利。
为此,他需要对比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差异,并考虑适用的税率。
分析:1. 对于资产方面,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估计成本,这会产生递延所得税的资产部分(即20万元)。
这是因为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在未来产生经济利益的可能性越大。
2. 对于负债方面,预计负债的公允价值大于实际负债,这会产生递延所得税的负债部分(即10万元)。
这是因为负债的公允价值越高,意味着未来需要支付的金额可能越高。
结论:CPA在处理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时,需要对比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差异,并考虑适用的税率。
对于资产方面,如果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估计成本,会产生递延所得税的资产部分。
对于负债方面,如果负债的公允价值高于实际负债,会产生递延所得税的负债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C需要在未来按照合并时点的税率支付相应的递延所得税。
在实际情况中,CPA需要根据具体的会计准则、税务政策和企业合并协议来分析和处理递延所得税的问题。
同时,他也需要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递延所得税的因素,如未来经济环境的变化等。
递延所得税举例
![递延所得税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b256c2a1c7aa00b52acbdf.png)
先说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案例:2010年初生产设备账面价值 10万元,企业预计设备寿命1年,税法规定预计寿命2年,收入20万元,税率25%。
那么2010年企业真实利润是收入-成本 20-10=10万,(设备1年就报废了嘛,所以成本是10万)2010年按税法当期的应纳税利润是收入-成本 20-5=15万(设备能用2年,所以年成本就是5万了),那么税务局就暂时多收了你(15-10)*25%=1.25万的税,2010年末设备账面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0-5=-5,也就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 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 5*25%=1.25万,正好和税务局多收了你的1.25万吻合嘛。
多收了你的税,税务局按理说应该以后退还给你啊。
但是他很坏,还开出了条件才能确认,也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分三种情况:一,打个比方,你2011年就破产了,自然没钱再纳税了,税务局就不确认你这资产,也就是说多收了你的1.25万税不退给你。
二,你2011年生产形势良好,当年应该纳税10万,税局就还有点良心,这1.25万多收了你的税就可以抵扣了,你只需要交8.75万就放过你了。
三,2011年生产一般,利润少,只需要纳税1万元,税局就说了“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就是说,这1万的税就抵消啦,但不能退0.25万给你哦。
再用同样案例解释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案例:2010年初生产设备账面价值 10万元,企业预计设备寿命2年,税法规定预计寿命1年,收入20万元。
税率25%。
2010年企业真实利润是收入-成本 20-5=15万,(设备能用2年,所以年成本就是5万了)2010年按税法当期的应纳税利润是收入-成本 20-10=10万(设备1年就报废了嘛,所以成本是10万),那么税务局就暂时少收了你(15-10)*25%=1.25万的税。
2010年末设备账面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5-0=5,也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 5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就是 5*25%=1.25万,正好和税务局少收了你的1.25万吻合嘛。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分析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38ab5bf01dc281e53af0ee.png)
会计0801 杨若涵 史丹薇 吴家英 储琳 0803100119 0803100124 0803100120 0803100112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所得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按照暂时性差异确 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在税率变动时,应当 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进行调整”。也就是说, 新的会计准则关注的是暂时性差异,而不是以前 的时间性差异,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 范围,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范围,依 据的是经济利润观来对企业的所得税进行会计处 理,即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 债务法。这种处理法可以清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 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结:
但是,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 债的确认,以来与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 判断,而且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 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 当转回。也就是说: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允许转 回。这样,企业就有可能利用它进行盈余管理。
如何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以及如何知 道并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司2007年初根据2006年末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并结合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2554707715元主要是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及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从闽东电机的公告可知公司将2006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金额的变动作为错误更正采用了追溯重述闽东电机的公告认为2006年末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没有根据谨慎性要求2007年10月将已确认的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部转回
闽东电机公司案例
从闽东电机的公告可知,公司将2006年确认的递延所 得税资产确认金额的变动作为错误更正,采用了追溯重述 法。 闽东电机的公告认为2006年末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没有根据谨慎性要求,2007年10月将已确认的年初递延所 得税资产全部转回。但问题是该公司又说现在做好了2006 年度所得税汇算申报,认为2006年度没有弥补的亏损, 2007年估计可以满足确认的标准,2007年确认递延所得税 资产。 闽东电机2007年冲销2006年估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同时又确认2006年估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又确认 2006年没有弥补的亏损,实在是费解。因为若是公司在 2007年确认2006年没有弥补的亏损以后能够弥补的话,那 么根本不应该冲销2006年估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华兴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案例
![华兴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adffe8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2.png)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案例讨论)(1) 基本情况甲公司2017年度净利润为-400万元,2017年12月31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8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00万元。
2018年度利润总额为-500万元,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甲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2017年度为25%、2018年度为15%。
假定甲公司未来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为50%(要么能取得,要么不能取得,不能够部分取得),2018年12月31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如何列报?(2)相关规定13号准则应用指南规定:18号准则第13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但是……”18号准则第15条规定:“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8号准则第20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
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3)观点1)观点1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列报为0。
理由为:甲公司未来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为50%,达不到18号准则第13条、第15条规定的“很可能”条件。
2)观点2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列报为=800/25%*15%。
理由为: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期初存在的暂时性差异,第二部分是当期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对于第一部分中已在期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在期末是否继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问题,应适用18号准则第20条规定;对于第二部分是否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问题,应适用18号准则第13条、第15条规定。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经典例题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经典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4ad18825c52cc58ad6be1c.png)
[经典例题]正保公司2008年度、2009年度实现的利润总额均为8 000万元,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正保公司2008年度、2009年度与所得税有关的经济业务如下:(1)正保公司2008年发生广告费支出1 000万元,发生时已作为销售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正保公司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 000万元。
2009年发生广告费支出400万元,发生时已作为销售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正保公司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5 000万元。
税法规定,该类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2)正保公司对其所销售产品均承诺提供3年的保修服务。
正保公司因产品保修承诺在2008年度利润表中确认了200万元的销售费用,同时确认为预计负债。
2008年没有实际发生产品保修费用支出。
2009年,正保公司实际发生产品保修费用支出100万元,因产品保修承诺在2009年度利润表中确认了250万元的销售费用,同时确认为预计负债。
税法规定,产品保修费用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税前扣除。
(3)正保公司2007年12月12日购入一项管理用设备,取得成本为400万元,会计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企业在计税时采用5年计提折旧,折旧方法及预计净残值与会计相同。
2009年末,因该项设备出现减值迹象,对该项设备进行减值测试,发现该项设备的可收回金额为300万元,使用年限与预计净残值没有变更。
(4)2008年购入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成本500万元,2008年末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650万元,2009年末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570万元。
要求:(1)计算2008年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以及利润表中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并编制与所得税相关的会计分录;(2)计算2009年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以及利润表中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并编制与所得税相关的会计分录。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1175d7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0.png)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A公司适⽤的所得税税率为25%,各年末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
税法规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税前扣除。
有关业务如下: (1)2008年12⽉31⽇应收账款余额为6000万元,该公司期末对应收账款计提了600万元的坏账准备。
假定该公司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的期初余额均为0。
(2)A公司2009年12⽉31⽇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0万元,该公司期末对应收账款计提了400万元的坏账准备,累计计提坏账准备1000万元。
解析:2008年:账⾯价值=6 000-600=5 400(万元) 计税基础=6 00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00(万元) 2008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600×25%=150(万元) 2008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发⽣额=150(万元) 2008年应交所得税=(1 000+600)×25%=400(万元) 2008年所得税费⽤=400-150=250(万元) 借:所得税费⽤ 25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400 (2)2009年有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账⾯价值=10 000-(600+400)=9 000(万元) 计税基础=10 00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累计额=1 000(万元) 2009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1 000×25%=250(万元) 2009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发⽣额=250-150=100(万元) 2009年应交所得税=(1 000+400)×25%=350(万元) 或=[1 000+(1 000-600)]×25%=350(万元) 2009年所得税费⽤=350-100=250(万元) 借:所得税费⽤ 25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50。
举例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举例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https://img.taocdn.com/s3/m/32f4952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9.png)
举例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未来可减少所得税负债的资产,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税法规定的折旧、摊销等税前扣除项目大于会计准则规定的折旧、摊销等费用产生的税前扣除项目,导致企业在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
下面是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十个例子:1. 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享受税法上的折旧和摊销优惠,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2. 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中享受税法上的投资损失扣除,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3. 研发成本:企业在研发活动中享受税法上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4. 非货币性资产: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计提与摊销中存在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5. 坏账准备: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享受税法上的扣除优惠,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6. 金融工具:企业在金融工具的计量和确认中存在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7. 佣金支出:企业在佣金支出的计提与税法规定的扣除存在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8. 减值准备:企业在计提减值准备时享受税法上的扣除优惠,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9. 无形资产摊销:企业在无形资产摊销方面享受税法上的折旧和摊
销优惠,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10. 工资福利费用:企业在工资福利费用的计提与税法规定的扣除存在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以上是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十个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企业在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时,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情况。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差异来减少未来的所得税负债,提高企业的税务效益。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1db79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c.png)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税收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所得税政策日益受到关注。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16号准则——《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对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税前扣除项目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中,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处理,16号准则并未豁免某些特定情形。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分析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以期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16号准则概述1.定义及背景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因暂时性差异而形成的、可抵扣未来所得税的资产。
16号准则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2.主要内容16号准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条件(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方法(3)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披露要求三、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解析1.案例一:企业合并根据16号准则,企业合并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不能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如,甲公司收购乙公司,乙公司账面上有未确认的商誉。
甲公司在收购后,需要对乙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评估,可能导致原本可抵扣的所得税变为不可抵扣。
在这种情况下,甲公司应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案例二:股权投资企业对其他企业的股权投资,也可能产生不豁免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甲公司投资乙公司,持有乙公司30%的股权,能够对乙公司的净利润享有权益。
如果乙公司盈利,甲公司可按照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收益。
但若乙公司发生亏损,甲公司仍需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案例三:资产减值企业在资产减值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不豁免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甲公司的一项长期资产发生减值,导致账面价值低于其计税基础。
根据16号准则,甲公司需要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四、影响及应对策略1.税收政策调整政府应密切关注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实施情况,针对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特定情形,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为企业减负。
2.企业税务筹划企业在面临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问题时,应积极进行税务筹划,合理利用税收政策优惠,降低税收负担。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01d9f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6c.png)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原创版)目录1.案例背景2.16 号准则解释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处理3.初始确认豁免与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处理4.案例分析5.结论正文一、案例背景2021 年 1 月 1 日,果果公司与甲公司出租人签订为期 7 年的商铺租赁合同。
每年租赁负债为 500 万元(不含增值税),每年年末支付。
假设有明显迹象表明合同到期不续约。
此案例中,我们需要分析 16 号准则解释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会计处理。
二、16 号准则解释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16 号》,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豁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2.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
三、初始确认豁免与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处理1.豁免确认初始确认使用权资产账面价值:2893185(500000×5.78637)借:使用权资产 2893185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 606815贷:租赁负债 35000002.2021 年支付租金借:租赁负债 5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5000贷:银行存款 5450003.借:财务费用 144659.25贷: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 144659.254.计提折旧借:管理费用 413312.14贷:累计折旧 413312.142022 年——2027 年会计处理原理与上同。
四、案例分析根据上述会计处理,我们可以发现,在 16 号准则解释之前,租赁资产形成的税会存在差异。
准则当时归入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未确认融资费用部分,在 16 号准则解释下不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五、结论通过对 16 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企业可以豁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新租赁准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
![新租赁准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f14c52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e.png)
新租赁准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以下是一个关于新租赁准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公司A是一家汽车制造商,在新租赁准则实施前,公司A将一些生产设备租赁给其他公司使用,这些租赁合同以营业租赁的形式存在。
根据旧的租赁准则,这些租赁合同被视为操作租赁,不需要将租赁资产计入公司A的资产负债表。
然而,根据新租赁准则,这些租赁合同需要根据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租赁资产,并计入公司A的资产负债表。
此外,公司A还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反映这些租赁资产未在资产负债表上计税。
根据新租赁准则,公司A需要对每个租赁合同进行评估,以确定租赁合同的固定租金、无定价选项和无定价指标是否会导致公司A在租赁期间拥有对租赁资产的控制权。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A的租赁合同确定公司A在租赁期间拥有对租赁资产的控制权。
根据新租赁准则,公司A需要计算租赁资产和租赁负债的初始公允价值,并将其计入公司A的资产负债表。
确定了租赁资产的初始公允价值后,公司A需要计算租赁资产的税基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并根据适用的税率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如,假设公司A确定一项租赁合同的租赁资产的初始公允价值为100万美元。
在该国的适用税率为20%的情况下,公司A计算出这项租赁资产的税基为80万美元。
因此,公司A将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为20万美元(100万美元的税前公允价值减去80万美元的税基)。
这项递延所得税资产将计入公司A的资产负债表,并在适用的期间内进行摊销。
需要注意的是,该案例仅用于说明目的,实际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可能涉及更多的因素和计算。
具体的准则和税法要求可能因国家和地区而异,因此,公司A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按照适用的准则和税法要求进行评估和计算。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例子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056d706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4.png)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例子以下是 9 条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例子:1. 你想想啊,就好比你买了个东西,原本以为要交很多税,结果呢,政策允许一部分可以晚点交,这可不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嘛!比如说公司有一笔大额的坏账准备,这就好像是给自己留了个“缓冲地带”,以后说不定能少交税呢!2.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像是一张“未来减税优惠券”呀!例如公司提前确认了一些成本费用,虽然现在账上看着支出多了,但未来交税时就能少一些,这不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起作用嘛!3. 哇塞,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理解为一个“税收宝藏”呢!好比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些投入在当下不能完全抵税,但在以后说不定就能带来税收上的好处,这不就是在挖掘“宝藏”嘛!4. 你知道不,递延所得税资产有时候就像一场“税收跷跷板”游戏!类似于企业采用了加速折旧法,前期交税少,后期交税可能会多些,这里边就藏着递延所得税资产呀!5. 哎呀,递延所得税资产简直就是税收世界里的“避风港”啊!像公司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形成了可抵扣亏损,这就是在为未来交税时“遮风挡雨”呀,不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表现嘛!6. 嘿,递延所得税资产就如同一个“税收魔法盒”!比如某企业投资了国债,那其中产生的利息收入免税部分,不就是打开“魔法盒”后发现的惊喜,也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嘛!7. 哇哦,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就像一个“税收缓冲垫”嘛!例如企业有一些未实现的收益,虽然现在不交税,但以后可能要交税时就能抵扣一部分,这就是“缓冲垫”在起作用呀!8. 哈哈,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就是税收领域里的“秘密武器”嘛!如同企业的一些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可不就是关键时刻能拿出来帮着减少未来交税压力的“武器”,这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啊!9. 哎哟喂,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实就像是“税收储备粮”!比如企业预估可能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能享受,这不就相当于给自己存了点“储备粮”嘛,这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呀!总之,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企业的税收规划中可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哦!它能为企业带来很多潜在的好处和机会呢!。
会计制度_递延所得税(3篇)
![会计制度_递延所得税(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446f3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5.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税收制度的逐步成熟,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制定日益规范。
递延所得税作为会计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递延所得税的概念、核算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递延所得税的概念递延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由于会计与税法差异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税后会计利润不一致,从而产生的一种税收现象。
递延所得税主要分为递延税款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两部分。
1. 递延税款: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由于会计与税法差异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税后会计利润不一致,从而产生的一种税收现象。
递延税款在会计报表中以负债或资产的形式体现。
2. 递延所得税资产: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由于会计与税法差异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税后会计利润不一致,从而产生的一种税收现象。
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会计报表中以资产的形式体现。
三、递延所得税的核算方法1.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税款企业在计算递延所得税时,首先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税款。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标准如下:(1)税法规定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税法规定的未来期间内可抵扣的金额大于零。
(2)税法规定的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税法规定的未来期间内无法抵扣的金额大于零。
递延税款的确认标准如下:(1)税法规定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税法规定的未来期间内可抵扣的金额大于零。
(2)税法规定的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税法规定的未来期间内无法抵扣的金额大于零。
2. 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税款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公式如下:递延所得税资产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税率递延税款的计算公式如下:递延税款 = 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税率3. 核算递延所得税企业在计算递延所得税时,应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税款的发生额,分别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从上市公司案例看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从上市公司案例看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https://img.taocdn.com/s3/m/b5c61656a6c30c2258019e34.png)
从上市公司案例看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作者:叶建芳来源:《财会学习》2009年第01期作者简介: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会员,美国康涅狄克大学访问学者。
从事国际会计和财务会计研究多年,曾出版《国际会计与中国会计比较研究》专著,对新会计准则有较深的研究,曾出版《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指南》、《新会计准则实践案例》等多部实用性书籍,且有多篇文章相继发表。
从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是运用广泛并且较难理解的一个会计准则。
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在执行这个会计准则时,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理解比较模糊。
本文以ST平能公司和闽东电机为例,讨论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条件以及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需要关注的问题。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所得税会计准则。
这个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起草完成的。
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按照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在税率变动时,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新的会计准则关注的是暂时性差异,而不是以前的时间性差异,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范围,依据的是经济利润观来对企业的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即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资产负债表中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概念,使递延税款具有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表示企业在未来应收回或清偿的资产或负债。
这种处理方法就可以清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
由于我国原所得税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较大,与国际会计趋同的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就显得较难理解,本文就以一些上市公司的案例对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解析与讨论。
案例背景(一)ST平能公司案例ST平能公司与平煤集团进行了资产置换,在资产置换前,公司截止2006年末累计亏损1363754813.04元,在资产置换后,以目前公司盈利能力来计算,公司有能力在5年内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347a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d.png)
16号准则解释不豁免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形的案例解析假设公司在2024年申请了借款,从2024年开始开始支付借款利息。
该公司进行长期借款的会计核算,并按照16号准则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根据公司的会计政策,其选择以借款期间的实际利率来衡量借款的资本化利息。
在2024年,公司发生了1,000万元的借款利息支出,利息税前支付金额为1,200万元,税率为25%。
按照借款利息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要求,公司需要将1,200万元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并计入借款的成本中。
然而,根据16号准则,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规定,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进行豁免。
首先,根据16号准则的规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要求企业对预计未来可抵扣税额进行评估。
如果未来确实存在足够的可抵扣税额,那么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豁免计入。
在这个案例中,假设公司在未来的几年内预计会有足够的可抵扣税额。
在评估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公司发现对于借款利息的资本化所产生的利润,将会在未来的年度中可以进行抵扣,因此预计未来可抵扣税额足够。
根据这个评估结果,公司可以将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予以豁免,而不计入负债表中。
然而,如果公司在评估未来可抵扣税额时发现无法满足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豁免条件,那么公司需要将递延所得税资产计入负债表中,作为长期负债的一部分。
这将增加公司未来财务成本的计算,需要对公司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估。
在本案例中,假设公司评估结果确认未来会有足够的可抵扣税额,可以豁免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
因此,在财务报表中,公司不需要将递延所得税资产计入负债表,也不需要进行相关准备金的计提。
综上所述,16号准则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豁免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
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评估未来可抵扣税额,并判断是否满足豁免条件。
这种豁免的处理方式可以减少企业的财务负担,但也需要谨慎评估未来的偿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
可以看得出:所得税会计要求有详细的披露。这也正
体现了我国财务报表正在日趋走向以投资者为服务对象的
发展方向。
❖
但是我们看见一些企业并没有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执
行。从所得税会计准则企业执行情况看,如何理解新会计
准则以及将强会计准则规范执行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
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问题,国外有很多实面价值。在
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
当转回。也就是说: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允许转
回。这样,企业就有可能利用它进行盈余管理。
❖
如何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以及如何知
道并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所得税会计准则。
❖
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按照暂时性差异确
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在税率变动时,应当
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进行调整”。也就是说,
新的会计准则关注的是暂时性差异,而不是以前
的时间性差异,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
范围,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范围,依
据的是经济利润观来对企业的所得税进行会计处
损,2007年估计可以满足确认的标准,2007年确认递延
所得税资产。
❖
闽东电机2007年冲销2006年估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同时又确认2006年估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又确认
2006年没有弥补的亏损,实在是费解。因为若是公司在
2007年确认2006年没有弥补的亏损以后能够弥补的话,
那么根本不应该冲销2006年估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通知》,从规定来看,递延所得
税资产的确认并不一定要根据所得税汇算申报来确认,更
何况一般情况下,年报的公布时间要早于年度汇算清缴。
❖
另外,还要重申的是:以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
金额,由于环境发生变化,估计数也发生变化。这种变化
时一种估计的变革,它不应该采用追溯调整法,而应该是
未来适用法。
闽东电机公司案例
❖
根据闽东电机的公告,给我们的印象是闽东电机原来
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没有根据所得税汇算申报,现在是
根据所得税汇算申报来确认。我们不禁要问:递延所得税
资产确认一定要根据所得税汇算申报来确认吗?我们知道
所得税汇算申报往往在年报编制之后,那么年报中的递延
所得税资产不就无法估计了吗?
❖
我们查阅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上市公司2006
经证明:上市公司有明显的迹象运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
认、减值以及转回尽享盈余管理。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
这种现象,现在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原因是我国新
会计准则变化刚刚开始执行,并且所得税会计由于准则变
化很大,企业有一个适应期。
总结:
❖
但是,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
债的确认,以来与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
闽东电机公司案例
❖
从闽东电机的公告可知,公司将2006年确认的递延
所得税资产确认金额的变动作为错误更正,采用了追溯重
述法。
❖
闽东电机的公告认为2006年末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
产没有根据谨慎性要求,2007年10月将已确认的年初递
延所得税资产全部转回。但问题是该公司又说现在做好了
2006年度所得税汇算申报,认为2006年度没有弥补的亏
理,即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
债务法。这种处理法可以清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
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
闽东电机公司案例
❖ 2007年10月31日闽东电机(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关于会计差错处理的更正公告:
❖ 公司2007年初根据2006年末资产、负债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可抵扣暂时 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并结合公司未来盈利能 力,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25547077.15元 (主要是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及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