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复习材料
导论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
万能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展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
“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1.中国传统哲学家往往把自然看做是一个有机连续的整体。
他们善于从整体着眼,重视整个宇宙的统一性,喜欢研究贯通天地万物的统一之“道”。
2.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认为天地万物本质上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本原或本性。
3.在这种整体自然观的基础上,后来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宇宙运行、自然演化是一个有机连续、不息不止的过程。
4.“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这无疑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1.中国哲学家总认为致知与践履不可分,其根本目的在于达成自我的转化和社会的转化:一方面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具体的修养方法,实现个体理想人格的养成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的社会参与,使社会成为有公正、良好秩序的社会。
2.无论是对于自我的转化还是对于社会的转化,中国哲学思考的重点都不在探究“对象”“是什么”,而在于自我或社会由现实状态向理想状态之转化“如何可能”。
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1.变化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
变革创新是事物之所以融通长久的原因所在。
2.与变化发展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思维是中许多哲学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易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相统一的思想,孔子“中庸”的思想,老子“反者道之动”思想等都是对联系发展、对立统一思想的生动阐发和深入探讨。
这种思想被后世哲学家所继承,成为中国哲学构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方法。
尽管这些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直观的局限,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充分肯定匹夫即普通的人都有其独立性、创造性与人格。
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释、道三家均以此作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人文精神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其内核是道德精神。
落实到政治上,则体现为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仍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中国哲学素有贵“和”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
《尚书·尧典》也提出“亲睦九族,协和万邦”的主张。
此后,孔子有“和而不同”的思想,老子有“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庄子》有“与天和”、“与人和”的思想,孟子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礼
记·乐记》有“和故百物生化”的思想。
佛教有“因缘和合”的思想。
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倾向,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来的许多哲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宇宙的和生。
由此,和谐理念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仁”的提升与“人”的反思
引: 孔子站在贵族立场上,在传承中华先民的思想智慧、反思三代兴亡的历史经验、总结春秋时期哲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开创了儒家学派,形成了极富原创性的哲学思想。
析: 1.“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
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
“仁”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涵盖了德、正、直等规范的概念。
仁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涵纳诸种道德规范的一般性哲学概念,是一种概括了“全面的道德行为”的哲学范畴。
2.孔子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和人具有直接统一性,“仁”存在。
人就存在。
孔子把“仁”的本质诠释为“爱人”。
结论: 孔子“仁”论及其对“人”的反思,为后学所继承、发挥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把仁和人统一起来,确立了道德属性,对今天的道德建设和人格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天”的思考与“命”的探索
引: “天”是儒家哲学和伦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孔子对“天”的思考和对“命”的探索是他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形而上依据。
析: 1.孔子的天首先是自然之天,不言而生,不为而成的天,就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物质世界。
2.在孔子的思考中,“天”也具有意志等精神方面的属性。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八佾》)”孔子关于“天”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内涵,而是根据议论的问题有所不同的。
3.“命”是在客观的原理、法则和必然性的意义上说的。
孔子思考“天”和“命”的目的是知“天”、知“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历史使命。
结论: 孔子把外在的天命落实到人的内在之性上,实现了对外在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的结合,从而为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找到了形上依据。
孔子的这一思路虽然包含着神秘主义成分,但表达了贯通天道和人道的重要思想,对后世儒者形成积极有为的担当意识和超越生死的人生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章老子的哲学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引: 老子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提出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的思想主要分为“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贵柔守雌”
析: 1.“有无相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二章)”老子认为,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万物自身之阴阳相互依赖、相互冲突和相互协调,就促使它发生运动和变化。
2.“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相反相成、循环往复就意味着“道”的运动。
“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
3.“贵柔守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老子认为强大最终只会归于衰败,只有“柔弱”才能得以保全、处于不败,并居于上位,取得看似刚强之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结论: 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培养了人们清净谦下、虚己容物的精神境界,对中国辩证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老子辩证思维中过分地重柔弱而轻进取、重静观而轻实践、重淳朴自然而轻文明知识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正常发展需要我们加以必要的批判与扬弃。
第四章墨子的哲学
“察类明故”:
引: “察类明故”是墨子在认识论上提出的重要观点。
析: 1.墨子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和辩论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知类”、“察类”。
所谓“察类”,从认识论上说,就是要明确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的确定性,辨明不同概念的区别。
“明故”就是要明确事物“之所以然”的原因,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我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指向。
2.所以墨子认为人类只要熟悉了事物的“类”和“故”
,正确地运用推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预测。
结论: 墨子的“察类明故”为其后学开了重视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先河,在中国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言有三表”:
引:“言有三表”是孔子如何判断认识正误标准的学说。
析: 1.“言有三表”第一是以是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标准;第二是以众人的实践生活经验为标准;第三是应用于刑政,以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取得实际的功效为标准。
“三表法”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尊古传统,另一方面体现了墨子以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为思想特
色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其重要理论价值就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
地提出了检验真知的方法。
2.但是,墨子“三表法”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着浓厚的经验主义狭隘性和局限性。
第五章子思与孟子的哲学
性善说与心性修养论
引: 人性问题是我国哲学思想领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对人的本性是什么的回答,直接决定着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解决。
析: 性善说:
1.孟子的性善论主要是在同告子的论辩中建立起来的。
孟子反对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从而提出四端、良知、良能的观点。
四端(即四心)指“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的根本属性,具有“四心”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这“四心”就不是人。
2.孟子认为人异于禽兽的社会属性(“四心”和“四德”)是每一个人先天固
有的,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学习,即“良知”和“良能”。
3.孟子对性善论的阐释是从“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开始的,然后从修养而扩充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道德情感和思想规范,形成仁、义、礼、智“四德”。
结论1.:孟子的“性善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说明了人的某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社会性的道德心理和思想情感,而不能说明人的社会属性(譬如说善性)的先验性。
2.孟子把后形成的知识、礼仪、情感等良知、良能看做是每一个人先天就有的先验情感和知识,这就犯了先验认识论的错误。
仁政说与民本思想
引: 孟子从他的性善论出发,推扩出他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政治哲学,即仁政。
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到“不忍人之政”,把道德从个人修持直接推扩到政治领域。
这种仁政学说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认为为政者有德是其施政合乎道德的前提。
析: 1.为民众提供基本的温饱和必要教养,正是仁政的基本原则。
孟子反对功利政治,强调以仁义为政,他认为只有提倡仁义的观念并用以治国,政治才能安定,君位也才能稳固。
2.孟子的仁政思想还在于他的民贵君轻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在处理国家、统一天下的问题上,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政权是次要的,国君是更次要的。
结论: 综上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要求关注人的尊严,注重人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封建专制和特权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运行模式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但是它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秩序和君主统治,不可避免地具有空想的性质。
第六章庄子的哲学
齐“物论”与“齐物”论
引: 齐“物论”是关于认识判断是非标准的学说,是对是非争论本身正当性的质疑。
析: 庄子认为,物论对是非判断的争论来自“成心”,万物从自己的角度看,都是此(是),而他者为彼;反之亦然。
庄子认为,从“道”的角度看,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具有自身的合理性与价值,尽管有差别,但在价值上是齐一的。
结论: 庄子的齐物论是其道论在价值领域与认识论上的反映与延伸。
这种观点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在认识论上,庄子容易走向相对主义、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另一方面,在价值领域与精神境界上,它具有防止独断论和支持思想自由的意义。
逍遥游与无待境界
“心斋坐忘”:是庄子对如何获得正确认识的一种学说。
引: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争辩,归根结底在于人心中有成心、机心。
人心不是道心,任性的闭塞导致人与物的分离乃至对立,而成为一切纷争之源。
析: 所谓“心斋”,就是教人“虚而待物”,“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
结论:心斋坐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泯除事物的客观差别和人们认识事物
的可能性,易导致相对主义和怀疑论,使得其认识论走向了辩证法的反面,因此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主观能动性及其所起到的积极意义。
第八章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哲学
第二节公孙龙的名辩理论坚白论
引:离坚白是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第一次从哲学上对名实概念的阐释和总结,从而形成的名辩理论。
析:1.公孙龙否认“坚、白、石”是三个独立存在的东西,但认为它们可以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东西。
2.“坚”和“白”可以分离,当看石头的时候只看见“白”而没有“坚”,当摸石头的时候只摸到“坚”而没有“白”,这说明它们可以分离。
3.公孙龙的“离坚白”就是认为“坚”和“白”等物的属性可以离开物独立存在。
结论: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看到了事物具有不同的属性,但他把不同的属性分裂开来,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第十章韩非的哲学
第一节法、术、势统一的法治观
引:韩非在认真分析社会现实,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
析: 1.韩非认为,“法”是臣民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具有如下特点:强制性与权威性;普遍性与客观性;稳定性与公开性。
2.“术”是君主所掌握的驾驭群臣百官的秘术、权术。
“势”是指君主所处之势位,或君主所掌握的统治权力。
结论:法、术、势思想是战国后期诸侯割据向封建集权过渡的思想反映,因而具有进步合理的意义。
一方面,它强调严刑峻法,目的是确保封建君主的统治,提高了君主的权威,但是这一理论在实行的过程中加剧和激化社会矛盾,危害封建秩序的巩固和稳定。
第十三章董仲舒的体系建构与儒学的经学化神学化
第二节董仲舒的人性论
引:“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继承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发展起来的学说。
析:1.人作为万物中最优秀的一类,禀受了天地之精粹,最为可贵。
人与天是相合的,“天人一也”。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并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2.“人副天数”之说,既是“为人者天”论的必然结果,也是“天人相与”、“天人感应”论的理论依据。
结论:董仲舒把人体的每一部分都与自然界的节律完全对应起来,董仲舒的“同类相动”的原理论证了天人之间具有相同节律和同类关系,自然能够相互感应,从而为世俗王权的权威和社会等级的神圣提供了重要论证。
“性有三品”
引:人性问题是我国哲学思想领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析:在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他认为“性”区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圣人之性”善,
“斗筲之性”恶,这两者是不可改变的,“中民之性”有善有恶,或可善可恶。
这种人性论表现了董仲舒依然从现实状况出发对人性的分析。
结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的目的,是为他的天赋王权说和王道教化论提供理论依据,这就使其人性思想和教化学说不仅带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而且成为辅翼现实国家政治和等级秩序的理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