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霍乱病因认知(1820—1911)

合集下载

霍乱

霍乱
1.O1群霍乱弧菌 包括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 型。本群霍乱弧菌是霍乱的主要致病菌。 2.非O1群霍乱弧菌 本群弧菌鞭毛抗原与O1群相 同,而菌体(O)抗原则不同,又称为不凝集弧 菌。根据O抗原不同可分为137个血清型。1 992年发现O139型 3.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本群在体内不产生肠毒 素,没有致病性。
临床表现
2.脱水期 (1)脱水 轻度 轻度减低 1-2秒 稍凹陷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中度 中度减低 2-5秒 明显下陷 皱瘪 轻度嘶哑 呆滞或烦躁 少 轻度下降 重度 重度减低 5秒以上 深度凹陷 干瘪 嘶哑或失声 嗜睡或昏迷 无尿 出现休克
皮肤弹性 皮皱恢复时间 眼窝 指纹 声音 神志 尿量 血压
流行病学
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 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 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 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1820年该病传 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 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解放后几乎 绝迹,但近年与国外交往频繁,极易从国 外再度传入。有形成第八次世界大流行趋 势。
干燥,乏弹性 易抓起
存在 干燥 明显下陷 皱瘪 痉挛 细速 12.0~9.3kPa 很少,500ml以下 /24小时 1.030~1.040
弹性消失,抓起后久 不恢复
明显 极度干裂
深凹,目闭不紧,眼 窝发青
干瘪 明显痉挛 微弱而速或无 9.3kPa以下或测不 清 少尿或无尿 1.040以上
实验室检查
概 述
世界第五、六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有关,
第七次则由印尼地方流行的爱尔托生物型 所致,延续至今未止。而1992年于印度及 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证实是新血清 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 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香 港及欧美等地,似有形成第八次流行之势。

霍乱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

霍乱病名始见于中医经典《内经》,汉朝《伤寒论》中也有所论述,清朝还有专著《霍乱论》。

霍乱是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

经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历次较广泛的流行或暴发多与水体被污染有关。

经水传播的特点是常呈现暴发,病人多沿被污染的水体分布。

重症霍乱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脱水、循环衰竭及代谢性酸中毒等。

如抢救不及时或不得当,可于发病后数小时至十多个小时内死亡。

洪涝灾害对霍乱发生与流行的影响为:大范围长时间的洪涝灾害使农村和城镇的供水设备和厕所等卫生设施受到冲毁和淹泡;洪灾使江河的水位升高,经常干扰正常时期污水排出和垃圾的处理;洪涝灾害使水井、水塘等水源受到粪便、垃圾等的污染,水中可能带有各种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水源中有机物含量增加,适于病原体的存活和繁殖;在遭受洪涝灾害的省、市已有霍乱病例发生的报告,表明存在传染源;通常洪灾发生前后,尤其是南方气温仍然较高,适于霍乱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主要防治措施为:消灭苍蝇及其孳生地;对水井进行清理、修复和消毒;饮用水塘水的地区要实行缸水消毒,要求喝开水不喝生水;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在灾害当次年间不搞婚丧嫁娶的宴会。

2004年1月27日,一名霍乱患者被送到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马泰罗霍乱治疗中心接受治疗。

战争也往往使霍乱肆虐。

比如1994年卢旺达内战造成百万难民缺衣少食,于是霍乱开始流行。

据统计,战后一个月逃难到邻国扎伊尔戈马地区的卢旺达难民感染霍乱人数约5万,患者平均每两分钟丧生一名。

据历史记载,霍乱共有7次大流行。

第一次始于1817年,当时霍乱起于印度,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在1826年的第二次大流行中,它抵达阿富汗和俄罗斯,然后扩散到整个欧洲;第三次大流行,它漂洋过海,1832年抵达北美。

20年不到,霍乱就成了“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纪世界病”。

霍乱

霍乱
确诊需细菌学或血清学依据。
【鉴别诊断】
1.食物中毒性胃肠炎
细菌性、化学性、植物性。不洁饮 食,集体发病,先吐后泻,便前腹 痛。可有发热及中毒症状,循环衰 竭少见。大便多呈稀水样,偶见粘 液或脓血便。
2.急性细菌性痢疾
•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
3.大肠杆菌性肠炎
主要是产毒性和致病性大肠杆菌, 还有侵袭性、出血性等。发热、恶 心呕吐、腹痛剧烈,水样便,次数 较多,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婴幼儿 易危及生命。
(三)粪便检查
1.常规检查
•可 有 粘 液 和 少 量 红 、 白 细 胞 , 一般无脓细胞。
2.直接检查弧菌
又称“悬滴镜检”,可见穿梭运 动的弧菌,加入特异性抗血清则被 抑制。涂片染色发现“鱼群状”革 兰染色阴性弧菌。
3.细菌培养
可鉴定菌群和型。细菌学检查影 响因素:①间歇排菌,②分布不均, ③采样时间,④检测技术。
病原学
霍乱弧菌在外环境中存活力有限,埃尔托生物 型强于古典生物型,在河水、塘水、井水、海 水中可存活1-3周,当水中有藻类、甲壳类生 物时存活期延长。在鲜鱼、鲜肉和贝壳类食物 上可存活1-2周,蔬菜、水果上可存活1周。 存活时间随被污染的程度、温度、湿度、酸碱 度、含盐量及有机物含量等不同而变化。霍乱 弧菌对热、干燥、日光、酸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煮沸、暴晒、胃酸等均可将其杀灭。
虽然1962年5月国际检疫委员会已决定对 本病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仍未能制止其 传播和蔓延,前后波及五大洲100多个国 家和地区,是有史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 广的一次,称为第7次世界大流行。我国 也被波及,造成多次流行,经积极防治, 疫情大幅下降。但1993年有所回升,全国 发病11000多例,死亡142例。

民国时期疾病与乡村应对问题研究

民国时期疾病与乡村应对问题研究

民国时期疾病与乡村应对问题研究摘要:1932年,霍亂疫病在天灾人祸中横行全国。

即使官方及时在关键城市采取了一些抗疫减灾措施,但是广大乡村地区因为卫生防疫资源的匮乏而难以克服疫情,从而爆发了普遍性的社会大恐慌,陷入了谣言恐慌与佞神迷信的普遍失序状况。

关键词:霍乱;卫生防疫;社会恐慌;谣言一、霍乱来袭与城市防疫1932年,突如其来的霍乱瘟疫爆发,并且在社会大众普遍缺乏公共卫生观念和卫生防疫条件恶劣的社会背景下迅速扩展蔓延,给全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伤痛。

霍乱(Cholera),又被时人直接音译为虎烈拉,或是形象地称呼为虎疫,是一种源自于恒河流域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一带的急性传染病,大致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霍乱病菌经由海路交通传入中国。

这种由霍乱弧菌所传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并被当时清人的笔记小说和地方志普遍记录下来。

1932年的霍乱疫情首先发现于口岸城市武汉和上海。

在此前一年,1931年8—9月间,长江潦灾遍及七省,汉口成为一片泽国,大量水灾难民从武汉涌入上海,卫生堪忧,密集的人口流动诱发了烈虎来袭。

当时便有人意识到了其中的瘟疫隐患,但是从后来严重的霍乱疫情可知,这样的真知灼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能够成功阻止霍乱的爆发。

根据事后回顾,是当年4月23日武汉先出现疫情,后于4月26日上海出现疫情,而且当年霍乱疫情来得格外早,以至于正常的预防注射工作未及开展,使得霍乱快速扩散蔓延。

分析可得霍乱传播的大致图景,首先是前一年的长江水灾使得湖北武汉成为霍乱之滥觞,接着疫情爆发之后,病菌沿长江水路而上传入上海,最后凭借上海交通枢纽的通达性,沿着铁路传染北方及内陆地区、沿着海路传染东南沿海,同时向南向北辐射传染。

整体传播趋势是先在交通枢纽城市之间传播,然后才逐渐扩散至小城市乃至乡间。

这次前所未见的大瘟疫也造成大量死亡病例。

根据时任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伍连德在霍乱期间的统计,1932年的霍乱瘟疫侵袭了23省,312个大城市,有十万个被纪录的病例及约三万四千人死亡。

霍乱疾病详解

霍乱疾病详解

霍乱疾病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缘由,属国际检疫传染病。

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

典型患者由于猛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峻者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一般以轻症多见,带菌者亦较多,但重症及典型患者治疗不准时可致死亡。

病因霍乱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一)发病缘由1.分类霍乱的病原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霍乱弧菌是一种能运动的弯曲呈弧形的革兰阴性菌。

依据细胞壁表面抗原成分,该病原菌被分成139个血清群,其中仅O1与O139可引起霍乱流行。

WHO腹泻掌握中心依据弧菌的生化性状,O抗原的特异性和致病性等不同,将霍乱弧菌分为三群。

(1)O1群霍乱弧菌:包括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classical biotype,CVC)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E1 Tor biotype,EVC)。

前者是19世纪从患者粪便中分别出来的弧菌;后者为20世纪初从埃及西奈半岛埃尔托检疫站所发觉的溶血弧菌。

本群霍乱弧菌是霍乱的主要致病菌。

(2)非O1群霍乱弧菌:本群弧菌鞭毛抗原与O1群相同,而菌体(O)抗原则不同,不被O1群霍乱弧菌多价血清所凝集,又称为不凝集弧菌(non-agglutinable group vibrio,NAG vibrio)。

本弧菌依据O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37个血清群(即O2~O138),其中一些弧菌能产生类霍乱肠毒素的毒素,而另一些则产生类似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因此少数血清群亦能引起胃肠炎。

以往认为非O1群霍乱弧菌仅引起散发的胃肠炎性腹泻,而不引起暴发流行,因而此类弧菌感染不作霍乱处理。

但1992年在印度和孟加拉等地发生霍乱暴发流行,后经证明此流行菌群不被O1群霍乱弧菌和137个非O1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所凝集,并非以往所确认的138个血清群,而是一种新的血清群。

霍乱

霍乱

(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可进行霍乱疫苗预防接种,新型的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已在04年上市。
对霍乱的研究霍乱由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和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周身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低钾综合征等。若不及时抢救则病死率甚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低血容量性休克、肾功能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若能及时、足量霍乱、正确地补充液体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则即使是重型患者,预后亦很好。由于起病急,传播快,影响人民生活、生产及旅游、外贸等正常交往,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其余两种为鼠疫和黄热病),在中国属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引发霍乱的病因霍乱弧菌分为两个生物型,一个中古典生物型即霍乱的病原体,另一个是爱尔。托生物型即副霍乱的病原体。这两个生物型除某些生物学特征有所不同外,在形态学及血清学性状方面几乎相同,霍乱弧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干燥、日光、热、酸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霍乱弧菌产生致病性的是内毒素及外毒素,正常胃酸可杀死弧菌,当胃酸暂时低下时或入侵病毒菌数量增多时,未被胃酸杀死的弧菌就时入小肠,在碱性肠液内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强烈的外毒素。这种外毒素具有ADP-核糖转移酶活性,进入细胞催化胞内的NAD+的ADP核糖基共价结合亚基上后,会使这种亚基不能将自身结合的GTP水解为GDP,从而使这种亚基处于持续活化状态,不断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致使小肠上皮细胞中的cAMP水平增高,导致细胞大量钠离子和水持续外流。这种外毒素对小肠粘膜的作用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其分泌量很大,超过肠管再吸收的能力,在临床上出现剧烈泻吐,严重脱水,致使血浆容量明显减少,体内盐分缺乏,血液浓缩,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由于剧烈泻吐,电解质丢失、缺钾缺钠、肌肉痉挛、酸中毒等甚至发生休克及急性肾功衰竭。

试析陈虬《瘟疫霍乱答问》治疗霍乱的学术思想

试析陈虬《瘟疫霍乱答问》治疗霍乱的学术思想

试析陈虬《瘟疫霍乱答问》治疗霍乱的学术思想张学兵;苏颖【摘要】本文通过对清代陈虬所著<瘟疫霍乱答问>的医学思想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陈虬认为霍乱的发生流行与运气相关,且多因热毒,治疗霍乱时亦应与五运六气相结合,在预防霍乱方面亦有其独到见解.对于当今时代防治烈性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3(011)015【总页数】2页(P122-123)【关键词】陈虬;霍乱;医学思想【作者】张学兵;苏颖【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000【正文语种】中文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又字葆善,号蛰庐,著有《蛰庐诊录》、《瘟疫霍乱答问》等。

光绪二十八(1902)年夏季霍乱盛行,陈虬以白头翁汤加减治疗,疗效甚好。

鉴于当时霍乱盛行,医生多寒热莫辨,贻误病情,陈虬于当年著《瘟疫霍乱答问》一书。

本书以问答形式对霍乱的病因、治法、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于书后附方十八首用以治疗霍乱。

《瘟疫霍乱答问》未见其他版本传世,仅收载于《中国医学大成》。

陈虬提出“霍乱不过疫之见证”。

“疫”与“瘟”同义,即“民皆病”。

陈虬认为如果以霍乱为病,其临床表现有:肢厥声嘶,转筋汗出,上吐下泻等症状;如果以疫为病,其包含的病证有许多种,可达七十余种,霍乱只是其中的一个病证。

也就是说瘟疫有多种病证,而霍乱是其中之一。

霍乱的发生流行与五运六气关系密切。

陈虬于书中写道:“本年疫病,何以发霍乱?”“当推五运六气知之”。

光绪二十八(1902)年为壬寅年,本年为木运太过之年,亦是同天符之年,司天为少阳相火,在泉为厥阴风木。

综合五运六气分析,本年夏秋之间二运、三运的主客运皆为火土,主客气的三之气皆属少阳相火,主气的四之气为太阴湿土,客气的四之气为阳明燥金,加上本年是木运太过之年,故夏秋之时发为霍乱。

即如陈虬所说:“皆系木火相煽,土木相忤,故病发于此时,木邪克土,乃成霍乱。

《霍乱实验论》中霍乱辨治特色分析

《霍乱实验论》中霍乱辨治特色分析

《霍乱实验论》中霍乱辨治特色分析张文涛【摘要】《霍乱实验论》为清末民初医师刘疵禅所著,专论霍乱病之原理及治法方药,后列医案.刘承其兄治疗霍乱病之精华,又结合自身治验,完成此论.其对霍乱病的病机认识,主要证候分析,治法方药确有独到之处.如湿热可致霍乱寒化症,收功于补,用硝黄攻下,以舌诊为主等等,都是从实践中得来,非浅薄之纸面文章,颇具实用价值.【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4(023)011【总页数】2页(P2053-2054)【关键词】霍乱实验论;刘疵禅;霍乱【作者】张文涛【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5《霍乱实验论》为刘疵禅所著,南京人,生卒年不祥,大致生活于清末民初间。

据刘所述,清光绪辛丑癸卯年间,金陵此症最烈,刘之家兄刘云峰擅治此疾,治愈者不下千数百人,几有著手成春。

刘氏承兄之临证经验,同时自身也担任溪湖煤铁公司中医院医师,矿工数千人,取得了相当的治疗杂病的心得。

民国八年己未,南北发生霍乱,矿中工人尤多,患疫者数百人,刘作为中医防疫医生,与日本医生共同负责疫病防治,治愈颇多,乃写下此论,是否刊行,难以得知,刊载于《中医杂志》第廿二期及廿三期上,因此得窥全貌。

该论篇幅不长,初起论述霍乱病机,并对主要证候进行分析,然后是所用主方及加减用药,最后附列医案以为佐证。

笔者将其主旨整理出来,具体如下。

2.1 湿热为因对霍乱病机的认识,刘自有其独到之处,虽不免偏颇,亦不失为一家之言。

他认为霍乱都是由湿热所致,特别是湿邪是最主要因素,指出“土固克水,而土亦最畏水”。

湿盛则地泥也。

采用取象方法推究其病理,同样是湿邪,蔬菜荤腥在冷水中浸若干时尚如故,浸于热水中数时,即使不腐烂,也变色变味,因此湿热为霍乱重症之主因。

2.2 寒热一宗与通常将霍乱分为寒霍乱及热霍乱两型,分别由寒湿及湿热所致不同,刘认为病因都是湿热,夏秋之际,湿热始盛,因此发为湿热之证,但脾胃素虚弱之人,外感湿热,湿气伤脾胃之阳,外邪虽然是热邪,而本虚病从本化,而为湿盛阳虚之证,所谓热从寒化。

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霍乱

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霍乱

[发病原理]
霍乱弧菌经口进入人体胃部,当胃 酸缺乏或被稀释或入侵菌量较多时, 弧菌即进入小肠,在毒素协同调节 菌毛A(TCPA)和粘附因子 (adherence factor)作用下,粘附 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在小肠的硷 性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的 肠毒素,从而引起肠液的过度分泌。
[发病原理]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 染源。重症患者吐泻物带菌较多,极易 污染环境,是重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 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二)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水、食物、 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 水传播最为重要,常呈爆发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且隐性感 染多,显性感染少。 (四)流行特征 夏秋季为流行季节,一 般集中于7—10份. (1) 地方性及流行扩 散 (2) O139霍乱流行特征
[临床表现]
(二)脱水期 脱水、肌肉痉挛、低血钾、 酸中毒、循环衰竭. (三)反应(恢复)期 经纠正脱水后,症状 逐渐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尿量增多. 约1/3病人出现反应性发热,38~39℃,1~3 天后消失.
[脱水期]
烦躁,声嘶,口渴
眼窝深陷,两颊深凹
[脱水期]
舟状腹
“洗衣工手”
皮肤干皱、湿冷无弹性
霍乱
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姜锡平
霍乱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 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甲类 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 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 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 重脱水、酸碱失衡、周围循环衰 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历史与现状]
霍乱曾一度被西方人称为“亚洲霍 乱”。外文cholera出自希腊语,原 意为胆汁性腹泻。 霍乱一词在我国《内经》(公元前 770—720年)上已有记载,称“乱于 胃肠则为霍乱”,即由于剧烈吐泻 而挥霍水份,撩乱心身。

【明清史论文丛】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

【明清史论文丛】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3年文史类专题【文献号】2026【摘要】【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10【原刊页号】15~23【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200301【标题】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作者】余新忠【作者简介】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系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正文】1990年代以来,中国疾病医疗社会史不断引起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渐趋形成新的研究热点(参阅拙稿《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明清时期,是这些新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时段,对此的梳理无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最新研究动向。

当然,从社会史的视角对历史上的疾疫医疗的阐释离不开以往纯粹疾病医疗史的探索。

现代中国疾疫史的研究是与中国医学史相伴出现的,或者说是附着在中国医学史研究之中的,而且最初的疾疫史研究基本是通史性的研究,因此,明清疾疫史的研究成果大多出现在中国医学史的著作中。

1919年,陈邦贤先生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医史著作——《中国医学史》,此后三度增改,成为现代中国医学史和疾疫史的开山之作(注:笔者所见为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的影印本(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种,上海书店,1984年)。

关于陈三次创作的情况请参阅赵璞珊《读陈邦贤先生三部〈中国医学史〉》,《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1期)。

)。

以后,随着医学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中国疾疫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参阅靳士英《疾病史研究60年》,《中华医史杂志》1996 年第3期)。

不过,直到1970年代末期以前,这一研究几乎全都由受过专业医学训练的人士担纲。

1980年代以后,在医史学界的研究仍在继续和深入的同时,中外一批历史研究者的加入,使这一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由于学医与学史出身者在学术背景和研究思路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以下立足于明清疫病史,结合医疗史从两个方面对以往的研究作一回顾与总结。

霍乱

霍乱
开始出现建国后首 起霍乱疫情,至1980前后,各县(市)霍 乱疫情呈现大面积流行态势。通过积极防 治,自1983年以后,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 制,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以后,泰州 地区霍乱年发病率控制到1/10万以下。 2、自2009年以来,泰州地区已无霍乱疫 情发生。
主动防疫
原扬州地区各地政府对霍乱防治工作均予 以了足够重视,各县(市、区)均成立或 恢复有政府领导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的防疫指挥部,抽调相关人员,设立专门 的指挥部办公室,制定防治方案,协调相 关工作,组织业务培训,主动开展监测, 落实防控措施。
疫情处置
(1) 提出确保不死人目标,抽调有抢救治疗经验的县级 医院以及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组成抢救 治疗组,迅速隔离治疗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治疗措 施以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为主。当时,医护人员总 结出抢救病人,输液治疗的口诀,即:“先快后慢,先盐 后糖,见尿补钾”。 (2) 疫点内所有人群迅速进行预防服药(强力霉素成人 300毫克顿服或第一天200毫克,第二天100毫克); (3) 对病家实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4) 在划定的疫区开展快速灭蝇灭蛆; (5) 疫区内主动查治腹泻病人 (6) 疫区内全面开展饮用水消毒。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防治工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霍乱疫情在平息了10多年后重新在泰 州地区出现,各地在综合性防治措施落实的基础上,突出 传染源管理,同时大面积使用常规疫苗接种。 上世纪 七十年代,各地以加强水源改良、“三管一灭” (管水、管粪、管食品,灭苍蝇)为基础措施,并针对疫 情发展和地区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重点措施。 上世纪八十年代,霍乱在泰州地区呈现较大范围流行态势, 根据当时的疫情现状,各级政府及各地防疫指挥部确立了 霍乱防治“三不”目标,即:不发生死亡病例,不出现二 代病例,不发生中高强度流行,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 下。

霍乱在中国的流行(1817

霍乱在中国的流行(1817

㊈史地理第十七辑•卓霍乱在中国的流行(1817〜1821)李玉尚_、引言医学界认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在中国疾病史上是重要的一年,因为古典型(Classical biotype)霍乱①在这一年由海外传至中国,从而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琛远的影响。

「,根据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霍乱的病强可分为前驱期、泻吐期和脱水期三个时期:大多数病例起病急,无明显前驱期;泻吐期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之呕吐,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每日大便自数次至10余次或更多,以黄水样或清水样为多见;脱水期一•般表现出神志不安,表情恐慌或淡漠,眼窝深陷,声音嘶哑,口渴,唇舌极干,皮肤皱缩、湿冷、弹性消失,指纹皱瘪,腹下陷呈舟状②。

因而,吐泻与由脱水而引起痉挛就成为古典型霍乱最为明显的症状。

嘉庆二十五年以前中国医籍所记载的“霍乱”症状,经余云岫系统梳理,有吐泻、腹痛、发热、脉绝、手足冷、头痛等二才四种症候爻此种症状为肠胃炎或食物中毒而引起。

古典型霍乱在症状上和肠胃炎与食物中毒引起的疾病相似,故而即使像陈修园、王士雄、田雪帆、王清任等一代名医也不能将其与旧有霍乱相区别,遑论一般民众。

表现在命名上,医家和民众或沿袭旧名,或截取片断病状为病名,故病名不一。

如一些地区医家和民众称古典型霍乱为“霍乱转筋”,此系旧有之名,表示腓肠痉挛,只凭此不能断为古典型霍乱;又如“吊脚痂”为古典型霍乱初传来的俗名,也只表示腓肠痉挛,亦不能仅凭此断为古典型霍乱。

这种情况无疑给我们判断一地是否有古典型霍乱流行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余云岫提出了古典型霍乱与旧有霍乱辨别的标准:“细菌学诊断未行以前,传染力大、死亡率高,及无痛性排便之三大特点,足以鉴别之③不过,古典型霍乱只是传染力大、死亡率高的疾病中的一种。

根据吐泻和脱水时*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曹树基教授的不断鼓励与悉心指导。

初稿完成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满志敏、王建革三位先生给本文提出多处修改意见。

霍 乱1

霍   乱1

先泻后吐,吐泻多呈喷射 主要症状 先吐后泻,常伴腹痛 性,未发病前一般无腹痛 吐泻物多为米泔水样, 吐 出 食物 残渣, 粪 便 排泄物及 培 养可 发现霍 乱弧 菌 清 稀 或水 样,培 养 可 细菌培养 或付霍乱弧菌 发现致病菌 脱水较显著,常出现小腿 脱 水 证虽 可发 生, 但 脱水等并 肌肉痉挛,口腔体温低,肛 一 般 不明 显,经 补 液 发症 温高,声音嘶哑,脉细,血 后易纠正 压低,甚则发生循环衰竭 预后 极易亡阴亡阳,死亡率高 较少亡阴脱液,死亡率低
(二)取嚏与刮痧 取嚏:行军散、通关散,搐鼻取嚏,病起仓促而无药 者,或用大蒜捣汁滴鼻。 刮痧:详见痢疾病篇。 (三)中成药 1.恶心呕吐,药食难进者——玉枢丹1g,加姜汁5~7 滴,开水调服,或0.5g,舌下含化。
2.腹泻较剧 寒证——纯阳正气丸,3g,顿服,3/日。 热证——红灵丹,0.5~1g,调服,1~2次。
以上治疗作用均较猛烈,孕妇当慎用。
四、证治分类
证型
寒霍乱轻证
寒霍乱重证
热霍乱
干霍乱
暴起呕吐, 下利清 吐泻不止,吐泻物如 吐泻骤作,呕吐如 卒然腹中绞痛,欲 主症 稀,或如米泔水,不 米泔水 喷,臭秽难闻 吐泻不得, 甚臭秽,腹痛或不痛 症 眼眶凹陷,指螺皱瘪, 胸闷心烦, 腹中绞 烦躁闷乱,面色青 胸膈痞闷, 四肢厥 状 兼症 面色苍白,手足厥冷, 痛,小便短赤,转筋 惨,四肢厥冷,头汗 冷 头面汗出,筋脉挛急 拘挛 淋漓 苔脉 苔白腻,脉濡弱 舌淡苔白,脉沉细微 苔黄腻,脉濡数 脉沉伏 病机 治法 寒湿困脾,升降失司 气阴耗竭,脾肾阳衰 湿热中阻,清浊相混 邪壅中焦,上下隔拒 散寒燥湿,芳香化浊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清热化湿,辟秽泄浊 辟秽解浊,利气宣壅 藿香正气散合 燃照汤 例方 附子理中丸 玉枢丹 纯阳正气丸 蚕矢汤 藿香.佩兰.苍术.厚 附子. 党参.白术. 连.芩.豆豉. 藿.佩. 1.邪壅过盛,欲吐不 常用药 朴. 茯苓.半夏. 苏 炮姜. 甘草.藿香. 厚朴.蔻仁..半夏. 得; 叶.白芷.桔梗 苏叶.半夏.茯苓 蚕砂.木瓜.吴萸 2.汤药可进,欲泻不 能; 1.转筋者;2.阴津枯 加减 1.阴伤较甚; 3.得吐泻而病势减轻 槁,阴阳离绝。

清末以来江南城市的生活用水与霍乱

清末以来江南城市的生活用水与霍乱

① 《杭州关十年报告 (1912 - 1921) 》, 《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 》, 第 705 - 706页 。
② 《杭州关十年报告 (1922 - 1931) 》, 《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 》, 第 717 - 718页 。
社会科学 2010年第 1期
李玉尚 : 清末以来江南城市的生活用水与霍乱
清末以来江南城市的生活用水与霍乱3
李玉尚
摘 要 : 1820年霍乱传入江南之后 , 城市污染的市河遂成为一严重的疾病问题 。 清末民国年间 , 在大城市 , 大量土井和外来人口的存在 , 使得饮用和使用不洁水源的现 象 , 仍然存在 , 故霍乱感染人数 , 仍然相当多 。在中小城市 , 由于生活用水主要依赖江 河和井水 , 也有比较高的感染率 。但在某些水流速度较快 、水质清洁的小市镇 , 其感染 率则较低 。
在有统计的 398例病人中 , 死亡 63人 , 痊愈 335人 , 病死率 15183%。这个病死率虽然比罗 格发明的生理盐水治疗的死亡率要高一些 , 但亦说明生理盐水治疗已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 。
从感染途径和病死率较高来看 , 患者应以下层苦力为主 , 汇计簿中还列有病人年龄分布和职 业统计 , 兹据此制成表 2、表 3, 如下所示 。
关键词 : 江南 ; 城市 ; 生活用水 ; 霍乱 中图分类号 : K9281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5725833 (2010) 0120150211
作者简介 : 李玉尚 ,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上海 200240)
清代以来 , 江南城市的市河体系从整体上来说 , 向着河道变狭 、流速减慢和污染加剧方向发 展 。当 1820年致命的霍乱传入江南之后 , 因其流行与生活用水息息相关 , 遂成为当地最具威胁 的一种传染病 , 市河的污染和饮用也随之成为一严重的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 , 土井和自流井的数 量在清末以后上升迅速 。虽然如此 , 由于开凿成本 、外来人口和积习相沿等问题 , 部分民众日常 生活之水仍有赖于江 、河 , 这构成清末以来江南霍乱继续流行的环境基础 。在以前的研究中 , 笔 者曾探讨了开埠以后上海城区的水源与霍乱之关系 ① , 本文继续探讨江南其他城市 , 包括杭州 、 南京 、宁波 、苏州 、常州 、吴兴 、川沙和海宁 8个城市 , 以期形成对整个江南的认识 。

霍乱抗击简史

霍乱抗击简史

霍乱抗击简史七次全球大流行霍乱属于比较古老的传染病,最早有关霍乱病例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印度和古希腊时期。

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中也有关于霍乱的记载,如张仲景的《伤寒论》。

一般认为,印度的恒河三角洲地区是霍乱的起源地。

因该地区有水葬习俗——人死后不入土,尸体被抛入恒河顺流而下,极易造成霍乱等瘟疫流行。

但彼时,霍乱只是地区性的传染性疾病,并未引起过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流行。

然而,到了19世纪,英国殖民者的到来以及东西方贸易路线的建立无意中为霍乱大流行提供了传播途径。

1817年,恒河洪水令印度杰索尔地区暴发霍乱,疫情一路蔓延至整个印度和斯里兰卡,又传播至缅甸、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地区。

1820年,霍乱经商船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并迅速传遍全国。

因此次疫情发生在嘉庆、道光年间,又被称为嘉道大疫。

史书记载:“其病霍乱吐泻,脚筋顿缩,朝发夕毙”——患者多由于急剧脱水而腿脚抽筋、肌肉挛缩,故而民间又称之为吊脚痧、瘪螺痧、转腿肚、鬼偷肉等。

1821年,霍乱经英国士兵带回欧洲,并于1822年传入日本,后于1824年突然消失。

这便是霍乱第一次世界大流行。

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生过七次霍乱大流行,它们分别是:1817年至1824年、1829年至1851年、1852年至1859年、1863年至1875年、1881年至1896年、1899年至1923年、1961年至今。

從时间上看,前六次霍乱大流行几乎涵盖了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因此霍乱也被称为“19世纪的世界病”。

从病原学上来看,引起前六次霍乱大流行的均是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

1961年,科学家在埃及的埃尔托地区发现了一种新的霍乱菌——埃尔托生物型。

埃尔托生物型在印度、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引起了第七次霍乱大流行。

时至今日,全球每年仍有约500万霍乱病例,约10万人死于霍乱。

霍乱真凶——虎烈拉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

曾有人将霍乱弧菌音译为虎烈拉,以形容这种病原体的凶猛。

霍乱

霍乱

1.凡有吐泻症状,粪便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 者; 2.流行区人群,凡有典型症状,但粪便培养 无霍乱弧菌生长者,血清抗体效价增长四 倍。 3. 粪便培养阳性前五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 诊断为轻型霍乱。
(二)疑似诊断
符合以下两项中之一者,可诊断为疑似诊断。 1.有典型症状,但病原学检查未能确定者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显接触史,且发生泻吐 症状,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建立肠道门诊,发现病人立即隔离治疗, 对疑似病人行隔离检疫,接触者应检疫 5天。 对发现的带菌者,在隔离检疫期间可应用 四环素预防感染发生。 做好国境检疫及国内交通检疫工作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水和食品的消毒管理, 对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其它排泄物和用具 衣被等,均应严格消毒。 消灭苍蝇,不喝生水,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流 行 病 学
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
水、食物
易感人群
普遍、隐性感染
病理生理
霍乱的剧烈吐泻引起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丢失 (电解质紊乱和低钾综合征、碱性物质丢 失——代酸),
临 床 表 现
吐泻期
严重腹泻 轻度 无症状
吐泻期
先泻后吐
无腹痛
无脓细胞 无发热
无里急后重
吐泻期
1、无痛性剧烈腹泻,无里 急后重。先泻后吐、便后有 轻松感 2、典型大便呈米泔水样、 洗肉水样 3、呕吐为喷射性、连续性, 水样 4、无发热。


(Cholera)
温州医学院室
江凌翔
定义
霍乱弧菌 霍乱 肠道传染病 甲类
病原学



霍乱的病原体为霍乱弧菌。

霍乱在岭南的流行及其与旱灾的关系(1820年~1911年)

霍乱在岭南的流行及其与旱灾的关系(1820年~1911年)

霍乱在岭南的流行及其与旱灾的关系(1820年~1911年)李永宸;赖文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0(006)003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52)
【作者】李永宸;赖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霍乱流行态势及我国霍乱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J], 罗朝晨;谢一俊;张静
2.O1群霍乱弧菌PFGE分子分型和菌株流行能力关系研究 [J], 陈爱平;杨劲松;李曲文;徐海滨;王灵岚;郑金凤;严延生
3.秦岭南坡啮齿类分布与流行性出血热关系的调查 [J], 彭礼
4.岭南医家对流行性霍乱病因病机和辨治的认识 [J], 李永宸;赖文
5.乌鲁木齐水磨沟河流域霍乱流行因素研究——93株霍乱弧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J], 樊于生;梁晓英;冯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霍乱病因认知(1820—1911)作者:单丽来源:《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06期[摘要]1820年前后霍乱在中国的第一次大流行,开启了人们的霍乱认知之路。

中医的霍乱病因认知有追本溯源的意识,面临新型传染病的到来,传统医学亦不断自我调试,展现出从哲学医学向科学医学转型的努力。

但受传统医学框架的限制,突破显得纠结和困难。

令人惊异的是,在古典霍乱流行病学病因获知之前,中国地方民众对于霍乱的感知极为敏感和准确,其病因查找的靶向性非常明显,并体现出与地方特色和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对比同时期国外的霍乱认识可见,其时中国医界乃至民间对此的认识并不落后,19世纪80年代,霍乱弧菌在解剖术及显微镜的帮助下被发现,西医的优越性开始慢慢体现出来。

[关键词]清代;霍乱病因;认知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4)06-0001-101820年前后,第一次世界霍乱①大流行爆发。

此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段内,霍乱又数度流行,这在引起恐慌的同时也开启了人们的霍乱认知之路,但总体而言,西方对于霍乱致病及大流行原因的认识基本停滞于瘴气说的理论框架。

②至1883年,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obert Koch)从水中分离出致霍乱病发的霍乱弧菌;一年后,科赫向德国政府正式报告这一发现,但遗憾的是,其观点并未被普遍接纳,反而引发重重质疑。

③在中国,霍乱认知因“霍乱”二字本身在中国由来已久的历史及其繁复异名的存在而更加困难。

1929年,江苏医学院院长陈邦贤在其中国医史梳理中,曾对自周秦至清代有关“霍乱”的知识进行过简单搜集,④但由于陈氏视域广阔,故而对霍乱病因的认知未能深入展开。

其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医史学界工作者在梳理霍乱流行史略时,鲜有提及传统时期人们对霍乱病因的认知,而更多是藉由对医书中传统“霍乱”病名、病症记载的梳理,来达到与流行性霍乱进行区别的目的。

⑤甚至香港学者程恺礼在20世纪末对1820至1930年间的中国霍乱流行史进行梳理时,依然秉持此种学术自觉。

至嘉道之际古典霍乱在全国大流行,民众深刻感知其暴亡特性;但由于其吐泻症状与传统“霍乱”病症甚为相似,医者及民众往往将之与传统“霍乱”混淆。

那么,在科赫发现霍乱弧菌之前,中医对传统“霍乱”及其致病因素如何认识?这种认知与对古典霍乱的感知存在怎样的联系?在深切感受到古典霍乱暴亡特性后,以上认识又有哪些变化?民间又是如何理解霍乱及其致病原因的?本文即主要针对上述问题而展开,并藉此透视在19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认知体系中,中国对传染病的整体认知水平。

一、霍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霍乱”二字在我国由来已久,“其名上出内经,远见汉代”,①主要代指以上吐下泻为表症的肠胃疾病,因是疾“挥霍之间,便致缭乱”,故名“霍乱”。

②中国中医大家余云岫曾将医书中“旧有霍乱”的症候进行整理,总结出的24种症候基本上涵盖了传统“霍乱”的所有特点。

③余云岫认为,除少数过敏体质及砒磷等特殊中毒之外,“旧有霍乱”大都为“食物中毒之急性胃肠炎”。

余云岫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主要原因在于“自古以来,至清之中叶,言霍乱者,未有杀人如麻及大流行之记载,此最可注目之点,所以与现今之流行性霍乱不同者也。

”④从余云岫的梳理来看,死亡率极高和传染性强是古典霍乱区别于“旧有霍乱”的两大特点。

但实际上,“旧有霍乱”中的“干霍乱”亦有死亡率极高的特点:故仲景曰,呕吐而利,名为霍乱。

故有干霍乱,有湿霍乱。

得其吐利,邪气得出,名湿霍乱也,十存八九。

若不得吐利,挥霍撩乱,邪无出,名曰干霍乱,十无一生者。

⑤传统“霍乱”按症候来分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其中以吐泻与否来区分的“干霍乱”和“湿霍乱”是其常见分法。

显然,所谓“湿霍乱”乃一般性肠胃病,有上吐下泻表症,死亡率不高。

“干霍乱”俗称“绞肠痧”,无吐泻,但有腹痛闷乱症状。

从“干霍乱”极高的死亡率来看,极有可能是余氏所谓“砒磷”中毒。

古典霍乱临床表现中有一种干性霍乱,这种病例甚为罕见,虽吐泻并不严重,但能使人迅速进入休克,称为中毒型或暴发性霍乱,此类病人多在发病数小时后死于循环衰竭。

⑥与传统“干霍乱”不同的是,此干性霍乱并无腹痛症状。

关于传统“霍乱”的致病原因,医者多从“邪伤脾胃”之说: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则既吐且利。

以饮食不节、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遂成霍乱。

轻者止曰吐利,重者挥霍撩乱,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为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发热头疼身疼恶寒者,本是伤寒,因邪入里,伤于脾胃,上吐下利,令为霍乱。

利止里和,复更发热者,还是伤寒,必汗出而解。

⑦中医病因学阐释往往以整体观为指导,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整体中去探求疾病的原因,因而六气、饮食、劳逸的相对失常常作为破坏整体阴阳平衡的病因解释。

严格来说,传统医书体系中所记嘉道之前的“霍乱”代表的是一类以吐泻为表症的疾病或者疾病文化,并不能直接对等于现代流行病学中的某种疾病,但大致而言,肠胃炎是传统“霍乱”的主要指代。

“霍乱”作为吐利较为严重的阶段,其致病原因,中医用饮食不节制、阴阳失调的里伤论作为解释,病灶集中在脾胃,而“伤寒”(伤于寒气)则是“霍乱”为病的本质原因。

此后,这种“伤脾胃”的“霍乱”病因说在后世医书文献中传抄的比比皆是。

霍乱传入中国后,其暴亡的惨烈及强传染性引起了医者与民众的巨大恐慌。

但由于其吐泻等症状在中国传统“霍乱”中常见,又使民众有似曾相识之感。

于是部分医者将古典霍乱与传统“霍乱”对应,认为其为传统“霍乱”的一种。

王士雄在《霍乱论》例言中称“今人一闻吊脚之说,遂茫然无措,而不知其即是转筋霍乱”,其序作者诸葛亦肯定王氏言论乃“先觉”。

王士雄之所以会有吊脚痧为“霍乱转筋”看法,乃是源自隋代巢元方的“霍乱转筋”论。

王士雄在其霍乱专著中曾提及:转筋有因热因寒之异,须合兼症脉候而辨析之。

无病之人亦有时患转筋者,不过足受微凉,不足为病。

乃时医专以转筋为邪,入三阴,讵知三阳,亦能转筋,巢氏之论甚明乎,谢城。

①那么,巢元方所谓“霍乱转筋”的具体指代是什么?其《诸病源候总论》对此有详细表述:霍乱转筋候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

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故也。

足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人足;指手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手指并循络于身。

夫霍乱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冷,而荣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冷,入于足之三阴三阳,则脚筋转,如于手之三阴三阳,则手筋转。

随冷所入之筋筋则转者,皆由邪冷之气击动,其筋而移转也。

②在《诸病源候总论》中,巢元方以24论阐释传统“霍乱”诸病侯,“霍乱转筋侯”仅是症候之一。

由此可知,王士雄之所以认为嘉道之后的古典霍乱是传统“霍乱”的一种,主要原因即在于其转筋症状符合传统“霍乱”的部分病症。

以症定病是中医及民间辨疫的一大特点,从这一角度来看,王士雄对霍乱转筋的对应和命名方式在当时而言并无不妥。

引文可见,至迟在隋代,“霍乱而转筋”病症早已引起医家注意。

医者虽解释其“霍乱而转筋者”乃是由“冷气入于筋故”,但以现在的流行病学来理解,显然是吐泻所造成的脱水症状。

除此转筋症状之外,巢氏并未言及“霍乱”有暴亡、传染遍布的典型古典霍乱症状,“霍乱”病因的解释亦往往从个体饮食不节等切入。

在巢氏的霍乱转筋症候描述中,“冷气”指感触冷气伤于寒,亦是王士雄将“霍乱”分寒、热的原因所在。

但作为外感,“冷气”只是含混带过,并未有过多关注,而个体内在的血气虚弱和阴阳失调则作为转筋主要原因被突出强调。

明末,温病学说基本形成独立完整的医论解释体系。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病学家,主张用“杂气”的病因解释取代原先的“六气”说。

在其医论畅发之先,吴氏先对时疫现状有一综述:至于爪瓤温、疙瘩温,缓者朝发夕死,死急者顷刻而亡,此又诸疫之最重者。

幸而几百年来罕有之症,不可以常疫并论也。

至于发颐咽痛、目赤斑疹之类,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患此,虽不与众人等,然考其症,甚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病,谶悉皆同,治法无异,此即当年之杂气。

③吴氏著书立说期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时疫大行,疙瘩瘟、瓜瓤瘟为民间鼠疫俗称。

④可见至少在明末,鼠疫以其速死暴亡的特性而作为可识别性极强的烈性病冠著诸瘟病,乃“诸瘟中为最重者”。

乾隆末豫东大疫,夏邑杨璇潜心研究瘟病学说,撰成《伤寒瘟疫条辩》一书,其中“瘟病杂气”学说基本袭自吴氏医论,其中关于“偶有发一二患此”的常疫举证,杨氏略作修改:“至于肿头发颐、喉痹咽肿、项强反张、流火丹毒、目赤斑疹、腹痛呕泄、头痛身痛、骨痿筋搐、登高弃衣、谵语狂叫不识人之类,其时村市中偶有一二人患此。

”⑤其多出原文病症的例举,更可能是对当时当地疫情的认知。

从杨氏视角来看,至少在乾隆末,“腹痛呕泄”之疾并未呈现延门合户传染的景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至少在乾隆末的河南一带,“霍乱”仍是传统代指,绝非古典霍乱,而鼠疫则是可识别性极强的烈性传染病。

吴有性之所以主张“杂气”病因说,是因为其认为“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而刘完素的“六气”论解释力有限,已经不足包罗“万病”,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时疫症复杂已远超以前。

对于杂气致病原理,吴有性认为: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

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

盖当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府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是知气之不一,非关脏府经络或为之症也。

夫病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盖非五运六气所能定者,是知气之所至无时也。

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截然无有,是知气之所著无方也。

②引文可见,吴有性所谓“杂气”致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与地方时行之气有关,与病者本身脏腑经络的感受有关,而“气”的种类亦是不一,故而可能出现同时或者同地染病之人病种不一的情况。

正因为如此,吴氏反对以四时六气所定的笼统“六气”致病论。

至于“霍乱”的“六气”病因,传统解释是暑气所致。

暑气所体现的是夏秋多发的经验观察,暑气过度,则或冷或热,这也是前文“冷气”的由来,即常言所谓“伤寒霍乱”。

吴有性对暑致吐泻的解说提出质疑,认为“如霍乱吐泻、疟痢、暴注、腹痛、绞肠痧之类,皆误认为暑”,正是这种误视,才导致“作暑症治之,未尝一效”③的结果。

毫无例外,吴氏认为应用“杂气”致病论对霍乱吐泻等疾进行解释。

但遗憾的是,吴氏想要用一套宏观体系解释诸病病因的想法,使得其放之四海皆准的“杂气”理论由于缺乏具体病因承载物而更加笼统和抽象。

值得注意的是,吴有性的“杂气”说对致病因素的地方性极为注意。

从某种意义上讲,“杂气”说的本质是用“杂气”地域性来否定“六气”的时间标准。

吴有性曾提及:“所谓杂气者,虽曰天地之气,实由方土之气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