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刘凌云读书笔记)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的有机体。从细胞结构上看,原生动物的单细胞相似于多细胞动物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从机能上看,原生动物的这个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能完成多细胞动物所具有的生命机能,如运动、营养、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它没有像高等动物那样的器官、系统,而是由细胞分化出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各种生活机能。如鞭毛或纤毛完成运动的机能,胞口,胞咽,摄取食物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等。
原生动物的身体微小,分布很广,生活在淡水、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不少种类是寄生的。
第二节鞭毛纲
一、代表动物——眼虫
眼虫体呈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在虫体中部稍后有一个大而圆的核,生活时
是透明的。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经电子显微
镜研究,表膜就是质膜。表膜是由许多螺旋状的条纹联结而
成,沟与嵴是表膜条纹的重要结构。表膜覆盖整个体表、胞
咽、储蓄泡、鞭毛等,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又能作收缩变
形运动。
体前端有一胞口,向后连一个膨大的储蓄泡,从胞口中
伸出一条鞭毛,鞭毛是能动的细胞表面的突起。鞭毛下连有
2条细的轴丝。每一轴丝在储蓄泡底部和一个基体相连,由
它产生出鞭毛。基体对虫体分裂起着中心粒的作用。从一个
基体连一条细丝至核,这表明鞭毛受核的控制。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鞭毛的结构,最外为细胞膜,其内
由纵行排列的微管组成。周围有9对联合的微管(双联体),
中央有2个微管。每个双联体上有2个短臂,对着下一个双
联体。在双联体之间又有具弹性的连丝。微管由微管蛋白组
成,微管上的臂是由动力蛋白组成,具有ATP酶的活性。一
般认为臂能使微管滑动,臂上的ATP酶分解ATP提供能量。眼虫借鞭毛的摆动进行运动。
眼虫在运动中有趋光性,这是因为在鞭毛基部紧贴着储蓄泡有一红色眼点,靠近眼点近鞭毛基部有一膨大部分,能接受光线,称光感受器。眼点呈浅杯状,光线只能从杯的开口面射到光感受器上,因此,眼虫必须随时调整运动方向,趋向适宜的光线。眼点和光感受器普遍存在于绿色鞭毛虫,这与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方式有关。
在眼虫的细胞质内有叶绿体,在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眼虫营养方式主要为光合营养,可以形成一些半透明的副淀粉粒储存在细胞质中。副淀粉粒与淀粉相似,但与碘作用不呈蓝
1
紫色。副淀粉粒是眼虫类特征之一,其形状大小也是其分类的依据。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可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
眼虫前端的胞口可以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在储蓄泡旁边有一个大的伸缩泡,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分平衡,收集细胞质中过多的水分(其中也有溶解的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胞口排出体外。
眼虫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借呼吸(氧化)作用产生能量来维持各种生命活动,因此需要不断供给游离氧及不断排出二氧化碳。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进行呼吸(氧化)作用,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条件下,通过体表吸收水中的氧,排出二氧化碳。
眼虫的生殖方法一般是纵二分裂,这也是鞭毛虫纲的特征之一。先是核进行有丝分裂,在分裂时核膜不消失,基体复制为二,继之虫体开始从前端分裂,鞭毛脱去,同时由基体
再长出新的鞭毛,或是一个保存原有的鞭毛,另一个产生新的鞭毛。胞口也纵裂为二,然后继续由前向后分裂,断开成为2个个体。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如水池干涸,眼虫体变圆,分泌一种胶质形成包囊,将自己包围起来。刚形成的包囊,可见有眼点,绿色,以后逐渐变为黄色,眼点消失,代谢降低,可以生活很久,随风散布于各处。当环境适合时,虫体破囊而出,在出囊前进行一次或几次纵分裂。
二、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一般以鞭毛为运动器。鞭毛通常有1~4条或稍多。
营养方式:有些种类体内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也称自养。有的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称为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还有的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称为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
繁殖: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能形成包囊。
三、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一)植鞭亚纲一般具有色素体,能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如无色素体,其结构也与相近的有色素体种类无大差别,这是因为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色素体。自由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种类很多,形状各异,眼虫即属于此亚纲。
有群体生活的,如盘藻。盘藻一般由4个或16个个体排在一个平面上如盘状。每个个体都能进行营养和繁殖。又如团藻,它是由成千上万的个体构成,排成一空心圆球形。个体之间有分化,大多数为营养个体,无繁殖能力;少数的个体有繁殖能力。由精卵结合发育成一新群体。也有少数生殖细胞在春天开始进行孤雌生殖形成子群体。
在海水中生活的夜光虫,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在夜间可见其发光。虫体直径有1mm 左右,颜色发红。如果这类动物繁殖过多,可以引起赤潮,这对渔业危害很大。其他如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大量繁殖时也能引起赤潮。据研究,小丽腰鞭虫产生一种神经毒素,能储存在甲壳类动物体内,对甲壳类动物无害,而人或其他动物吃甲壳动物后则引起中毒。
还有不少淡水生活的鞭毛虫能使水污染,如钟罩虫、尾窝虫、合尾滴虫等。但是大多数的植鞭毛虫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是鱼类的自然饵料。
动鞭亚纲这类鞭毛虫无色素体,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其营养方式是异养的。有不少寄生种类,对人和家畜有害,如利什曼原虫等。
利什曼原虫是一种很小的鞭毛虫,在我国流行的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它能引起黑热病,
2
又名黑热病原虫。其生活史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寄生在人体(或狗),另一阶段寄生在白蛉体内。黑热病主要靠白蛉传染。当一个被感染白蛉叮人时,将原虫注入到人体,主要在人体内脏的巨噬细胞内发育,以巨噬细胞为营养,长大,不断地进行繁殖。如此引起巨噬细胞的大量破坏和增生,使肝脾肿大,发高烧,贫血,以至死亡。黑热病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锥虫多生活于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其形状与利什曼原虫基本相似。锥虫广泛寄生于各种脊椎动物中。寄生于人体的锥虫能侵入脑脊髓系统,使人发生昏睡病,故又名睡病虫,这种病只发现在非洲。
鳃隐鞭虫寄生于鱼鳃。虫体形状似一柳叶,可将后鞭毛插入鳃表皮的细胞里,破坏鳃细胞,还可分泌毒素,使鳃的微血管发炎,影响血液循环,使鱼呼吸困难。
在本亚纲中还有两类鞭毛虫,鞭毛的数目较多,一般在3条以上,大多数是寄生的。一类是多鞭毛虫,不仅鞭毛数目多,而且核的数目也多;另一类是超鞭毛虫,鞭毛数目特多,而核只有一个。前者有的寄生在人体,后者全部生活在昆虫肠内。如披发虫,生活在白蚁肠中,与白蚁为共生关系。白蚁以木质纤维为食物,但是消化纤维素是靠这些鞭毛虫的作用。
第三节肉足纲
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大变形虫是变形虫中最大的一种,直径约200μm~600μm。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均质透明的外质。外质之内为内质,内质流动,具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等。内质又可再分为处在外层的凝胶质和在内部呈液态溶胶质。
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它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的方向流动,流动到临时的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接着又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地向前流动,这样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现在比较一致的倾向认为,变形虫运动的机理可能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伪足不仅是运动器,也有摄食的作用。变形虫主要以单胞藻类、小的原生动物为食。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吞噬作用),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内质中,随着内质流动。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由溶酶体所含的各种水解酶消化食物,整个消化过程在食物泡内进行。已消化的食物进入周围的细胞质中;不能消化的物质,随着变形虫的前进,则相对地留于后端,最后通过质膜排出体外,这种现象称为排遗。
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即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一般是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在一个膜内可有几个胞饮小泡),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中。胞饮作用必须有某些物质诱导才能发生,诱导胞饮作用的实验大量是应用变形虫作的。它在纯水、糖类溶液中不发生胞饮作用,如加蛋白质、氨基酸或某些盐类就发生胞饮作用。
在内质中可见一泡状结构的伸缩泡,有节律地膨大、收缩,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其中也有代谢废物),以调节水分平衡。由于变形虫的细胞质是高渗性的,因此淡水通过质膜的渗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