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4)
4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专题讲解】
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商周:出现职业商人,政府执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2、春秋战国:城市兴起(基本上是政治中心),商业兴盛,私商取代官商,政府重农抑商。
3、秦汉前期: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长安城有东西九市,集中贸易,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空间限制、时间限制)
4、南北朝:“草市”出现;
5、隋唐: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盛极一时,长安城布局严整,有东市、西市,实行“市坊分离”,时空限制仍比较严格,后期扬州、益州(成都)繁华,“扬一益二”。夜市产生。
“柜坊”(早期银行)、
5、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
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市坊制度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
②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
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对外贸易发达。
④出现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6、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
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丁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④明朝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⑤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思维拓展】
1、中国古代“市”的规律性变化
2、比较唐宋商业活动。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1)推行时间:战国——清朝晚期
(2)原因:中国古代王朝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3)推行目的:
①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目的:保障国家财源、兵源,巩固封建统治。
(4)评价
A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巩固统治。
B消极性: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作用为主,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2、比较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史论必记】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都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产物,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同时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尝试练习】
1.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3.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4、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5.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6.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7.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
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9.阅读下列有关明清商业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 “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 往易货物, 肆中人立付之, 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 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 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 在鸡的肚中塞沙, 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 伪造古董和家谱等。——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 总结出许多谚语, 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4分)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两种不同的商业经营现象并从经济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