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梨园春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流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探寻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脉络,捕捉古人的生活场景,从而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分析能力。
(2)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元杂剧、京剧的形成。
难点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唐代华清宫梨园、唐玄宗
中国戏曲作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三者当中,中国戏曲成熟最晚,到12世纪(宋元时期)才形成完整形态。然而,800多年来,经过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现今仍然存活的古老戏剧。
那么为什么人们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呢?
新课学习
一、戏曲的起源
(一)傩
展示图片土家族傩堂戏
1.产生的背景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人们对自然认识很有限,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为了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一一“傩”。
2.傩的发展
先秦时期,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时期,傩仪还很盛行。功能上开始由祭祀转为娱乐,由娱神(祈求神灵保佑)转为娱人。
傩距今年代久远,不过这种古老仪式现在在中国某些地区依然存在。中国湖南土家族、贵州彝族、广西融水苗族仍存在傩仪。
(二)春秋至宋代戏曲的发展
1.春秋至唐代戏曲的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1)产生背景
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原先城市中封闭的坊市制格局在宋代遭到废弛,出现许多集市,还出现了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瓦舍。戏曲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很大发展。
(2)流行区域
【学生回答】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看地图,明,确方位)。
为什么在这一地区戏曲获得了很大发展?
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3)南戏的特色
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粗懂文墨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当南戏在温州等地兴起时,中国北方也正在酝酿着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真正成熟。
二、元杂剧与昆曲
(一)元杂剧
1.兴盛原因
(1)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元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局部繁荣是导致元杂剧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蒙古族统治者征服中原,连年的战争使中原经济遭受严重摧残,但蒙古族贵族追求生活的奢靡,将大批工匠集中到城市。而流离失所的人口也不断涌进城市谋求生计,这也导致某些城市出现畸形繁荣。如元代的都城大都,城市商业活动频繁,人口极度膨胀。城市的繁华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大批演员、观众与活动场所,促成元杂剧兴盛。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一
元朝统治者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近80年不行科举,大量知识分子尤其是汉族文人仕进无门,处于社会底层。按当时的职业等级划分,有“九儒十丐”之说。于是不愿为元朝做官以及宦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的创作中,这也促成了元杂剧昌盛局面的出现。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的文学艺术水平,(对比南戏:民间艺人、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水平较低)使之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艺术奇观。
2.表演形式和特点
多种表演形式的结合,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配合。
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比南戏艺术特点:形式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形成中国戏曲独特的风格。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其结构一般四折为一剧,剧首冠以楔子,来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元杂剧的角色大约有末、旦、净、丑四类,其中末、旦为主要角色。演出时,主角一唱到底,而其他角色只作配合的科、白。元杂剧体制的规整性和程式化,表明其在艺术上已经成熟和完备,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走向真正的成熟。
在蒙古族统治者的统治下,大量知识分子尤其是汉族文人仕进无门,许多才气出众的文人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的创作中,其中最为著名是“元曲四大家”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
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关汉卿:他被誉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一生不畏强暴,性格倔强不屈,自比为“蒸不烂、煮不透、捶不崩、炒不爆,晌当当一粒铜豌豆”。作品大多揭露元朝统治的黑暗,歌颂清官,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代表作是《窦娥冤》。
白朴流传下来的剧作有《裴少俊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其代表作;郑光祖的代表作则是《倩女离魂》。
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西厢记》。表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的心声,对元杂剧和古代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昆曲
展示图片昆曲《牡丹亭》
元代以后,又出现了昆曲艺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是明中叶到清中期。
艺术特色:昆曲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柔曼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问题】明代中后期,昆曲又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意义: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百戏之祖”。
元代杂剧,是真正成熟的中国戏曲形式,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而京剧(被誉为“国粹”“国剧”)将戏曲表演艺术推至顶峰。京剧是如何形成的?
三、“国粹”京剧
1.产生背景
(1)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一大中心(外部因素)
京剧这一剧种孕育、形成于北京,与北京其时在全国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明清两朝,北京作为帝国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仅聚集着人数众多的皇族贵胄、文武百官,而且吸引着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清朝人关后的诸位帝王皆爱观戏,尤其是乾隆皇帝,每逢节庆,宫中演剧频繁。王公贵胄及文武百官也以观剧为日常娱乐。各地商人来京后纷纷设立商业会馆、商号,各大会馆除了设有祭神的设施外,一般都有戏台。逢年节喜庆之日,会馆即集资邀请戏班来会馆演出。在这种情形下,四方艺人纷纷云集北京,以满足京城皇室贵族、官员、商人以及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北京自然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2)徽班进京(内部因素)